- 國學經典全知道(彩圖精裝)
- 桑楚
- 2019-01-02 17:45:11
國語
——中國最早的國別體史書
作者介紹
關于它的作者,歷史上多有爭議。唐宋以前,人們都認為是與孔子同時代的左丘明所著。比如西漢時的司馬遷,在《史記》卷一百三十中提到左丘明整理了這部著作,還有東漢的班固、三國吳的韋昭、唐朝的劉知幾等。按照他們的說法,我們可以得知《國語》的成書經過為:孔子作《春秋》后,左丘明為之作傳,即《春秋左氏傳》。后來,左丘明不幸失明,根據纂著《春秋》時所剩材料,編著了一本《國語》。根據《史記》記載,左丘明在20歲左右時,會見過年老的孔子,而在他編《國語》時差不多70歲了,如果真是這樣,那么這部書的形成就不可能早于約公元前425年。唐宋以后很多學者對左丘明是《國語》的作者一事提出異議,現代學者中也有人認為《國語》是在戰國初年編輯而成,作者有待進一步考證。
經典概述
《國語》言談為事實而發,事實又作為言談的驗證。它著重記述“邦國成敗,嘉言善語”,故名《國語》。《國語》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所記載史實的時間,上起西周周穆王征犬戎(約前976年),下至韓、趙、魏滅智伯,共約500年間的歷史,內容涉及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以記載言論為主,但也有不少記事的成分。這部書不是系統完整的歷史著作,除《周語》略為連貫外,其余各國只是重點記載了個別事件。可能作者所掌握的原始材料就是零散的,他只是將這些材料匯編起來,所以各國史事的詳略多寡也不一樣。其中《晉語》九卷,占全書近半;《周語》三卷;《魯語》、《楚語》、《越語》各二卷;《齊語》、《鄭語》、《吳語》各一卷,但《國語》不是編年體,它是以國分類。《國語》中《周語》排在最前面,內容也很豐富,它又和魯、齊、晉、鄭、楚、吳、越并列,所以又不像嚴格意義上的分國史體例。《國語》記載晉國史事最多,內容最豐富,其卷數占整書的近一半,相比之下,其他國的記載就很簡略了,如《鄭語》,僅記載了桓公與史伯的對話。因此,有人將《國語》稱之為《晉史》,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國語》記有穆、恭、厲、幽、宣、襄、定、靈、景、敬十王的大事,為后代保留了研究周王室的寶貴資料。《國語》的《齊語》專記管仲相齊的業績,對后人詳細了解齊桓公霸業形成之經過大有裨益。《越語》用很大的篇幅,生動詳細地記載了越王勾踐如何忍辱負重,發憤圖強,最終滅吳的歷史。《國語》很注重各國貴族的言論。

《國語》書影
《國語》以記述西周末年至春秋時期各國貴族言論為主,通過不同風格、特色的語言來塑造人物性格,表述不同人物的思想及命運,記載波瀾壯闊的歷史大事。《國語》記史,生動、精練,為歷代所稱道。《吳語》、《越語》記載吳越兩國斗爭始末,從吳敗越,越王勾踐卑事吳王夫差,最后終于滅吳,如此大事,包括兩國最高層的謀略,大臣的勸諫,兩國外交、內政、戰爭以及人心向背等,大都是通過對話來表現的。除表現重大歷史事件外,作者還善于選取一些精彩的言論,用以反映重大社會問題。如《周語》“召公諫厲王止謗”一節,提出了統治者如何對待民間輿論的問題,對那些專制霸道,妄圖用高壓手段壓制來自人民的批評的統治者提出了警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這一著名論斷也反映了當時統治階級中開明之士的重民思想。《國語》中的《魯語》,記載孔子的言論,含有儒家的思想;《齊語》記管仲談霸術,含有法家思想;《越語》記范蠡尚陰柔,功成身退,帶有濃厚的道家思想。因此,《國語》又是古代思想史研究的資料來源。
《吳語》和《越語》在全書中風格較為特殊。它以吳越爭霸和勾踐報仇雪恥之事為中心,寫得波瀾起伏,很有氣勢。其中寫到吳王夫差發兵北征,與晉人爭霸中原,事情尚未成功,后院起火,傳來了越王勾踐襲擊吳都姑蘇的消息。夫差急召大臣合謀,采用王孫雒的建議,連夜布成三個萬人方陣,中軍白旗白甲,左軍紅旗紅甲,右軍黑旗黑甲,望去“如荼”、“如火”、“如墨”。晉軍“大駭不出”,吳王乘勢要求晉君讓他當盟主,然后連忙撤兵,班師回吳。這一段寫得有聲有色,宛如后世小說筆法。
《國語》所反映的進步思想雖不如《左傳》鮮明,然如祭公諫穆王征犬戎說:“先王耀德不觀兵。”又說:“無勤民于遠。”召公諫厲王止謗說:“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都是很有意義的文章。從文學上的成就說,《國語》遠不如《左傳》。這從長勺之戰可以看出。兩書所記,意同而辭不同,一則簡練而姿態有神,一則平庸而枯槁乏味。試一比較,優劣自見。
相關鏈接
《國語》開創了以國分類的國別史體例,對后世產生了很大影響,陳壽的《三國志》、常璩的《華陽國志》、崔鴻的《十六國春秋》、吳任臣的《十國春秋》,都是《國語》體例的發展。《國語》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以其縝密、生動、精練、真切的筆法,在歷史散文中占有比較重要的地位。《國語》與《左傳》不同,詳于記言而略于記事,記言的文筆又略較《左傳》淺顯。既有史家“尚實錄,寓褒貶”的傳統,又能運用形象思維來寫史,具有較強的文學價值和史學價值。

晉文公復國圖卷(之五、之六) 南宋 李唐
但《國語》記言之文亦有風趣絕佳者,如《晉語》記姜氏與子犯謀醉重耳一段,重耳和子犯二人對話,幽默生動,當時情景如在目前;而《左傳》于此過于求簡,反覺有所不足。此外《晉語》八記叔向諫晉平公事,滑稽諷刺有似《晏子春秋》;《越語》記載越王勾踐與范蠡的問答多用韻語,也各具特色。
精華內容
【原文】
祭公諫征犬戎
穆王將征犬戎,祭公謀父諫曰:“不可。先王耀德不觀兵。夫兵,戢而時動,動則威。觀則玩,玩則無震。是故周文公之《頌》曰:‘載戢干戈,載櫜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時夏。允王保之。’先王之于民也,茂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財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鄉,以文修之,使務利而避害,懷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
“昔我先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棄稷弗務。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竄于戎、翟之間。不敢怠業,時序其德,纂修其緒,修其訓典,朝夕恪勤,守以惇篤,奉以忠信,奕世載德,不忝前人。至于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事神保民,莫不欣喜。商王帝辛,大惡于民,庶民弗忍,欣戴武王,以致戎于商牧。是先王非務武也,勤恤民隱而除其害也。
“夫先王之制:邦內甸服,邦外侯服,侯、衛賓服,蠻、夷要服,戎、翟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賓服者享,要服者貢,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時享,歲貢,終王,先王之訓也。有不祭,則修意;有不祀,則修言;有不享,則修文;有不貢,則修名;有不王,則修德;序成而有不至;則修刑。于是乎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讓不貢,告不王。于是乎有刑罰之辟,有攻伐之兵,有征討之備,有威讓之令,有文告之辭。布令陳辭而又不至,則又增修于德,無勤民于遠。是以近無不聽,遠無不服。
“今自大畢、伯仕之終也,犬戎氏以其職來王,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觀之兵。’其無乃廢先王之訓而王幾頓乎?吾聞夫犬戎樹惇,能帥舊德而守終純固,其有以御我矣!”
王不聽,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歸。自是荒服者不至。
【譯文】
周穆王打算征討犬戎,祭公謀父勸阻說:“不可以。先王歷來發揚德治,不炫耀武力。軍隊在平時應該保存實力,在適當的時候動用,一旦動用就要顯出威勢。炫耀等于濫用,濫用便沒有了威懾力。所以周文公作《頌》說:‘收起干戈,藏起弓箭。我追求美好的德行,施行于華夏。相信我王定能保有天命!’先王對于百姓,勉勵他們端正品德,使他們性情純厚,豐富他們的財物,便利他們的器用;使他們了解利害之所在,再用禮法道德教導,使他們從事有利的事情而避免有害的事情,使他們感懷德治而又懼怕君王的威嚴,所以能夠使先王的事業世代相傳并且變得強大。

穆王駿騎圖軸 明 張龍章
《國語》記載了周穆王等十王的大事,為后代保留了研究周王室的寶貴資料。
“過去我們的祖先后稷做了主管農業的官員,服侍虞、夏兩朝。到夏朝衰敗的時候,廢除了農官,我祖不窋因此失掉官職,逃到西北少數民族中。但他對農業仍然不敢怠慢,時常宣揚祖先的美德,繼續奉行他的事業,修明教化制度,早晚恭敬勤勞,保持惇厚誠懇,奉行忠實守信的原則,不窋的后世子孫一直保持著這些良好的品德,并不曾辱沒前人。到武王的時候,他發揚前人光明磊落的德行,再加上慈愛和善,侍奉神明,保養百姓,沒有人不為之喜悅的。商紂王對百姓極為暴虐,百姓不能忍受,都樂于擁護武王,就有了商郊的牧野之戰。這不是武王崇尚武力,他是憐恤百姓之苦而為他們除掉禍害啊。
“先王的制度是:王都近郊叫甸服,城郊以外叫侯服,侯服以外叫賓服,蠻夷地區叫要服,戎、翟所居之地叫荒服。甸服的諸侯要參加天子對父親、祖父的祭祀,侯服的諸侯要參加天子對高祖、曾祖的祭祀,賓服的君長要貢獻周王始祖的祭物,要服的君長則要貢獻周王對遠祖以及天地之神的祭物,荒服的首領則要來朝見天子。祭祀祖父、父親,是每天一次;祭祀曾祖、高祖,是每月一次;祭祀始祖,是每季一次;祭祀遠祖、神靈,是每年一次;入朝見天子,是終身一次。這是先王的遺訓。有不來日祭的,天子就應該檢查自己的思想;有不來月祭的,天子就應該檢查自己的言語;有不來季祭的,天子就應該搞好政令教化;有不來歲貢的,天子就應該修正尊卑名號;有不來朝見的,天子就應該檢查自己的德行。依次檢查完了,如果還有不來朝見的,就檢查刑法。因此用刑法懲治不祭的,用軍隊討伐不祀的,命令諸侯征剿不享的,派遣使者責備不貢的,寫好文辭向天下通告那些不來朝見的。這樣,就有了處罰的條例、攻伐的軍隊、征討的準備、斥責的命令和告諭的文辭。如果命令文辭發出了還不來,就重新檢查并修明自己的道德,不要勞動百姓在遼遠地域作戰。所以,近處的諸侯沒有不聽從的,遠處諸侯沒有不歸服的。
“現今自從大畢、伯仕兩位犬戎君主死后,犬戎君長已經按照‘荒服者王’的職分來朝見天子。您卻說:‘我要用不享的罪名來征討他,而且要讓他看看我們的武備軍隊。’這不是違反祖先的遺訓而招致衰敗嗎?我聽說犬戎的君長樹立了純厚的德行,能夠遵循他先代的德行,一直堅守不移,他憑著這些就有理由、有能力抗拒我們。”
穆王不聽,去征討犬戎,只得了四只白狼、四只白鹿回來。從此荒服諸侯不再來朝見天子。
召公諫厲王止謗
【原文】
厲王虐,國人謗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鄣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瞽獻典,史獻書,師箴,瞍賦,矇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民之有口也,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于是乎出;猶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敗于是乎興。行善而備敗,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夫民慮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
王弗聽,于是國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玉制奴隸
【譯文】
周厲王暴虐無道,國都里的人指責他的過失。召公告訴厲王說:“百姓受不了你的政令了。”周厲王很惱怒,找來一個衛國的巫師,監察指責自己的人,只要巫師來報告,厲王就將被告發的人殺掉。國里的人于是都不敢說話了,在道路上碰見,彼此只用眼神示意。
厲王很高興,對召公說:“我能夠消除謗言了,他們不敢說話了。”召公說:“這是堵住了百姓的嘴呀!不讓百姓言論,比堵截江河水流還要危險。河流被堵塞,最終會造成堤壩崩潰,被傷害的人一定很多,禁止人們言論也是這樣。所以治理水患的人,會疏浚水道以使水流暢通無阻;治理國家的人,應該開導百姓,讓他們敢于講話。所以天子處理政事時,讓無論公卿大夫還是下層官員都可以進獻諷諫的詩歌,讓樂師進獻樂典,外史獻三皇五帝之治書,少師進規勸天子的箴言以正得失,讓閉眼瞎子背誦所獻詩句,讓光眼瞎子演唱典書箴言,讓各種藝人工匠向天子進諫,一般百姓的意見則間接地傳達給天子。親近的大臣要盡規勸國君的責任,和國君同宗的大臣要彌補國君過失和監督國君的行為。樂師和史官要用樂曲和史書來對國君進行教誨,朝中老臣要經常對天子進行勸誡,然后由天子親自斟酌裁決,從而使自己的行事與常理不相違背。
“百姓有嘴,就像土地上有山與河流,財富由此產生;就像其上有原野沼澤,衣食皆從中出。讓百姓知無不言,國家政事的好壞就能從他們的言論中反映出來。推行百姓認為是好的東西,防范百姓認為是壞的東西,這正是使衣食財富增多的好辦法。百姓在心中思考,然后用議論表達出來,反復思慮成熟后便付諸行動,怎么能堵住他們的嘴呢?如果堵住了百姓的嘴,那又能堵塞多久呢?”
厲王不聽召公的勸告,國都里的人沒人敢講話。三年后,國人就把厲王流放到了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