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考古未解之謎 中國考古未解之謎(彩圖精裝)
- 文娟
- 1002字
- 2019-01-02 17:55:32
新巴比倫王國修建過通天塔嗎
如今的人們,已能利用航天飛機深入宇宙,更能用望遠鏡探望宇宙深處的秘密,但人們還是很向往更遙遠的天外,希望能達到世界的頂端。這種愿望自古有之。
基督教經典著作《圣經舊約·創世記》第11章曾有這樣一段記述:古時候,天下眾多的人口,全都說著同一種語言,人們在向東遷移時,走到一處叫示拿的地方,發現那里是肥沃的平原,就定居下來。他們商定在這里用磚和生漆修建一座城和高聳通天的塔,以此傳播聲名,免得四處流散。這件事驚動了耶和華,他看到城和大塔就要建成,十分嫉妒人們的智慧和成就,便施法術變亂了人們的口音,使人們的言語各不相同。結果工程不得不停頓下來,人們從此分散到了世界各地,大塔最終沒有建成,后人把這座大塔稱作巴別,“巴別”就是“變亂”的含義。

巴比倫寶塔式建筑遺跡
如何看待《圣經》中這段記述,史學界眾說紛紜,有的人認為《圣經》中這段傳說,有所根據,認為《創世記》記載的那座大塔的原型,就是古代兩河流域(即示拿)新巴比倫王國時代巴比倫城內的馬都克神廟大寺塔。這座大寺塔,被稱作埃特曼安基(意為天地之基本住所)。它興建于新巴比倫國王那波帕拉沙爾(公元前626~前605年)在位時,到其子尼布甲尼撒(公元前604~前562年)在位時才建成。這一傳說也反映了新巴比倫王國時代,巴比倫城內居民眾多、語言復雜的情況。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在其所著的《歷史》一書第1卷181節中,記載了如下事實:“在這個圣域的中央,有一個造得非常堅固、長寬各有一斯塔迪昂(古希臘長度單位,約合185米)的塔,塔上又有第2個塔,第2個塔上又有第3個塔,這樣一直到第8個塔。人們必須循著像螺旋線那樣地繞過各塔的扶梯走到塔頂的地方去。那里有一座寬大的圣堂。”希羅多德說塔共11層,可能是把塔基的土臺或塔頂的廟也計算在內了。公元前331年馬其頓亞歷山大到巴比倫時,這座大塔已非常破敗。為了紀念自己的武功,亞歷山大曾有意重建此塔,可是,據估算,光是清除地面廢料,就需要動用1萬人,費時2個月。由于工程浩大,亞歷山大只好放棄了這個打算。
相反,有的學者不同意《圣經》中提到的通天塔就是新巴比倫時代馬都克神廟大寺塔的觀點,認為在巴比倫城內,早在新巴比倫時代以前就曾有兩座著名的神廟,一座叫作薩哥—埃爾(意為“通天云中”),一座叫作米提—猶拉哥(意為“上與天平”),它們很可能就是關于通天塔的傳說的素材。但是,有關這兩座神廟,沒有更多的史料可以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