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軍事知識和常識百科全書(彩圖精裝)
- 王陽 趙智
- 2019-03-01 18:24:20
軍事制度的概念
軍事制度簡稱軍制,主要包括國家的軍事領導體制、武裝力量體制、軍隊的組織體制與編制、國防經濟管理體制、武器裝備管理體制、軍隊的教育訓練與行政管理等各項制度、兵役制度、民防制度、國防教育制度、動員制度和軍事法制等。
軍制是國家或政治集團組織、管理、儲備和發展軍事力量的制度。一般由國家或政治集團及其軍隊制定,以法律、法令、條令、條例、章程等規范性文件予以規定和頒行。
軍制是國家或政治集團的一項基本制度,屬于上層建筑,反映一定階級的意志,為一定階級利益服務。國家的政治制度、經濟條件、軍事理論、軍事戰略、武器裝備、科技水平以及地理環境、歷史傳統等,都是影響和制約軍制的制定與發展的重要因素。軍制的主要功能是從組織制度、運作制度和法制上保障國家或政治集團發展軍事實力與潛力,以便隨時應對戰爭需要。
軍事制度的起源和沿革
在中國,“軍制”一詞最早見于戰國時期;南宋時期“兵制”一詞開始盛行。“軍制”與“兵制”兩詞含義大致相同,在文獻當中大多并用。直到清末以后,“軍制”一詞才被廣泛使用。“軍制”隨著國家、階級和軍隊的出現而出現,隨之發展而發展。迄今為止,它已有五六千年的歷史。
原始社會時期,部落間一旦發生沖突,按照傳統的習慣,成員們便紛紛自動參加斗爭,這種傳統習慣有著行為規范一樣的組織紀律作用,所有人參戰都是自發的。
人類進入奴隸社會以后,隨著國家和軍隊的建立,原始社會傳統的軍事習慣逐漸失去作用,取而代之的可以說是較為規范、較為嚴肅的制度,這種制度一般是由奴隸主階級的國家政權制定或認可。這些制度,代表著奴隸主階級的利益和意志,更好地適應了奴隸主階級強化國家機器的需要。公元前18世紀,在古巴比倫王國的《漢謨拉比法典》中,就已經明確規定了軍人為王服役、奉王命出征、領取份地、保持家庭財產、違法懲處等各項相關軍制。

漢謨拉比法典碑 公元前18世紀
在國家及其軍隊主要受封建領主和宗教神權控制的歐洲封建社會,軍隊多以民軍形式出現,其核心是由騎兵扈從隊組成的君主的親兵,專門從事戰爭和掠奪的行為。而后,封建采邑制度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與之形成的騎士充役制度也逐漸流行開來。再后來,經濟的發展、城市的興盛,使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開始萌芽,封建割據狀態也逐步消除,形成了權力集中的中央集權國家,這就致使盛行一時的騎士充役制度逐漸走向了沒落,取而代之的是國家統一的常備雇傭軍。

軍隊成為了國家進行供養的常備軍。
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雇傭兵制逐步被廢除,各個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實行征兵制,即義務兵役制,軍隊成為了國家進行供養的常備軍,并且在軍隊之中設置了許多職能部門,比如作為指揮體制的總參謀本部;新近建立的近代海軍部、陸軍部以及單獨發展出來的炮兵和工程兵。這一時期部隊已經形成了初具規模的集團軍、師團等編制,并且在裝甲艦上部署火炮,與地面軍隊組成海陸一體的作戰模式。軍隊管理系統化、正規化,軍人必須穿著統一的軍服,必須嚴格遵守部隊紀律,接受統一的供給。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些資本主義國家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兩次世界大戰引起了軍事制度的一系列巨大變化。在武裝力量構成上,一般以軍隊為主體,實行常備軍和后備力量相結合、正規的和非正規的武裝組織相結合的體制;空軍成為了新的兵種,一些發達國家還建立了防空軍、戰略火箭軍,一旦爆發戰爭,可以迅速的海陸空立體式作戰。
在軍隊領導指揮體制上,逐漸形成作戰指揮和行政領導合一的或分立的兩種體制;在兵役制度上,實行征兵制、募兵制或征募結合制;在動員制度上,擴大武裝力量動員,發展經濟動員,改進局部動員和總動員(全面動員)制度,健全動員機構。隨著社會的發展,許多國家開始重視軍事制度的法律化,并且著重對國防經濟管理制度、民防制度和國防教育制度進行開拓性建設。
在馬克思主義誕生以后,許多國家的無產階級革命蓬勃發展,紛紛建立了社會主義政權,這些國家都依照本國的實際情況建立一套具有本土特色的軍事制度。
軍制的核心部分:軍事組織體制
軍事組織體制,是對軍事系統的組織形式、機構設置、相互關系、職權劃分及其相應法規制度的總稱,它包括軍事領導體制和武裝力量組織體制,還包括戰爭動員組織體制、軍事經濟組織體制、軍事科學技術和武器裝備發展管理組織體制、軍事科學研究組織體制等。
軍事領導體制:指揮和管理武裝力量的組織系統和領導體制
軍事領導體制,也被稱為國防領導體制,是國家領導國防建設,組織和管理武裝力量,指揮軍事斗爭的組織體系及相關制度。國家的軍事領導機構主要包括最高統帥、最高軍事決策機構、最高軍事行政領導與作戰指揮機構。還包括軍事咨詢機構、軍事協調機構、軍事法制機構、軍事監督機構等。軍事領導體制是軍事領導的職能和意圖借以實現的組織形式。基本功能是保證國家高度集中地控制軍權。不同國家的軍事領導體制因不同的國家政治體制和文化傳統有所不同。
美國軍事領導體制
美國國家防務由國會、總統、國家安全委員會、國防部共同負責。其中,總統作為武裝部隊的總司令和國防部長一起組成“國家指揮當局”;美國國防部是總統領導和指揮全國武裝力量的最高軍事領導機關,國防部長負責作戰指揮并領導參謀長聯席會議和各聯合司令部。另外,國防部下設的軍種部是各軍種的最高行政領導機關。按戰區或職能設立的指揮機構聯合司令部負責根據總統和國防部長通過參聯會下達的命令,對所轄部隊實施指揮。
英國軍事領導體制
英國國防與軍隊建設事務的最高行政機關是國防部,最高軍事指揮機關是國防參謀部,國家安全最高決策機構是國防和海外政策委員會,其中,首相任主席。各軍種最高行政機關是各軍種委員會,最高指揮機關是各軍種的參謀部。另外,英國的國防問題主要由國防會議決定,國會、首相和國防大臣共同領導國防會議,在它屬下設立國防參謀部。國王是名義上的武裝力量的最高統帥,而真正的政府執行機構是首相領導下的內閣。
武裝力量:關于武裝力量整體結構的制度
武裝力量組織體制是武裝力量的組織系統、機構設置、建制、領導與指揮關系,以及各級組織的職能劃分等的總稱。
武裝力量組織體制的基本功能是保證國家或政治集團建設和發展各種武裝組織,并形成整體力量,使它們能夠有效地履行職能和執行任務。當今世界各個國家都非常重視自己國家武裝力量的建設和完善。現代武裝力量通常包括正規的和非正規的武裝組織。作為國家政權的重要組成部分,軍隊是一個正規的武裝組織,更是一個國家武裝力量的主干。除軍隊外,還有憲兵、預備役部隊、國民警衛隊、民防部隊、警察、民兵等。
預備役部隊也稱后備役部隊,屬于后備力量,它是以少數的現役軍人以及部分預備役軍官和士兵構成的武裝組織。后備役部隊的任務主要是平時協助地方維護社會治安,一旦出現戰時動員便可迅速轉為現役部隊進行作戰。
憲兵部隊、國家安全部隊、警備部隊、內衛部隊、武裝警察部隊、邊防部隊、保安部隊、治安部隊等都屬于武裝警察性質的部隊,其主要任務是保衛國內安全。
民兵是一種群眾性的武裝組織,它是軍隊的輔助力量,也是軍隊的后備力量。民兵擔任著國內治安任務。
武裝力量的概念:各種武裝組織的統稱
武裝力量是指國家的各種正規和非正規的武裝組織的總稱。一般情況下,軍隊是國家武裝力量構成的主題,輔助的有一些非正規的武裝組織與其共同承擔國防任務。國家的最高政治領導人也是武裝力量的最高統帥。
國家的武裝力量的職責在于對內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對外震懾他國、保衛領土、對外擴張,由國家統治階級建立、維持和控制。
目前,世界各國的武裝力量通常包括現役的陸軍、海軍、空軍和后備役部隊,有些還包括戰略導彈部隊、網絡戰部隊、航天部隊、憲兵、武裝警察部隊或武警特警部隊。
武裝力量的產生和發展
武裝力量的產生和發展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包括國家的形成和演變,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變革,戰爭實踐和軍事理論的發展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逐步形成了人民解放軍、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和民兵相結合的人民武裝力量。武裝力量的骨干是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擔負鞏固國防、保衛祖國的任務;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主要擔負國內安全保衛任務。作為預備役的基本組織形式,民兵是由不脫產的人民群眾組成的武裝組織,是人民解放軍強大的輔助和后備力量。
中國歷史上早在春秋以前,公室軍隊和世族軍隊一般要聽從國王的調遣,協助王室軍隊作戰。在一般情況下,皇帝擁有軍事統帥權,朝廷設有掌管軍事行政的官員和機構。宋朝后,民兵、民壯、義兵、士兵、鄉兵等一些由地主階級掌握的民眾武裝組織,也納入國家武裝力量,常備軍成為武裝力量的主體,通常按戍衛京師、駐防要地、戍守邊疆等任務編組部隊。

強大的武裝力量是國防安全的有力保障。
平時,軍隊和其他武裝組織各自成為一個完整的體系。戰時,各個正規以及非正規的武裝組織便高度集中,形成統一的領導和指揮。然而,由于各國國情的不同,武裝力量的構成也或多或少有所差別。有些國家的武裝力量屬于“兩結合”形式,即軍隊和另一種正規的或非正規的武裝組織;有些國家,武裝力量由單一的軍隊或警察或民兵構成;有些國家則采用“三結合”的構成方式,即軍隊、另一種正規的武裝組織以及一種非正規的武裝組織;甚至還有的國家的武裝力量由軍隊和其他三種以上正規的、非正規的武裝組織“多結合”的方式構成。另外,許多國家還結成軍事聯盟,形成國際軍事集團。
例如,在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多數國家,以及亞洲的部分國家采用常備軍與武裝警察相結合的武裝力量體制;在歐洲、北美地區、亞洲地區的部分國家大多采用常備軍、后備部隊和武裝警察相結合的武裝力量體制;還有一些實行防御戰略的國家的武裝力量通常由常備軍、武裝警察和群眾武裝構成。而在中國,目前實行的武裝力量構成包括是常備軍、預備役部隊、武裝警察和民兵。
武裝力量的劃分
隨著各種新式武器的出現,軍隊也被重新武裝。當正式裝備部隊達到一定規模,并形成一定的戰斗力的時候,一種新型的武裝力量也就隨之產生。
在現今世界,文明國家的武裝力量通常由現役的海軍、陸軍、空軍和后備役部隊組成,有些國家的武裝力量還包括航天部隊,戰略導彈部隊,網絡戰部隊,憲兵、武裝警察部隊或武警特警部隊。但大多數的國家都采取以軍隊為主體,多種武裝組織結合的武裝力量體制。
目前,按照武裝力量的規模和形式分類,武裝力量可以分成戰略力量、常規力量和核力量。
戰略力量,是對裝備戰略武器系統,執行戰略作戰任務部隊的總稱。戰略力量是用于進行全面核戰爭的軍事力量。在美國,戰略力量被分為戰略進攻力量和戰略防御力量。其中,戰略進攻力量是由地地戰略導彈部隊、戰略導彈潛艇部隊和戰略轟炸機部隊組成的;而戰略防御力量是由對付導彈核突擊的預警部隊和對付飛機、導彈及宇宙空間兵器的防御部隊組成的。
常規力量,也稱常規兵力,是使用常規武器系統遂行作戰任務的部隊總稱。作為大多數國家目前國家軍隊的主體部分,常規力量既能在常規條件下進行作戰,也能在核條件下進行作戰。20世紀60年代出現核導彈部隊之后,便將核力量和常規力量進行了區分。
核力量,主要包括地地戰略導彈部隊、戰略導彈潛艇部隊和戰略轟炸機部隊等,是裝備核武器系統并執行核突擊任務的部隊的總稱。核力量一般分為戰術核力量和戰略核力量。其中,戰術核力量主要是裝備戰術核武器系統的各軍、兵種部隊。戰略核力量具有大規模殺傷破壞能力和威懾能力。作為現代戰略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核力量的使用直接關系到國家政治和軍事斗爭的全局。

中國地地戰術導彈發射試驗
世界各國武裝力量構成
當今世界各國武裝力量的構成復雜多樣,主要有四種類型。中國、越南、古巴等國采用的是常備軍、后備部隊、群眾武裝和武裝警察相結合的類型;非洲、拉丁美洲的多數國家以及亞洲的部分國家采取常備軍與武裝警察相結合的類型;歐洲國家和多數北美國家以及部分亞洲國家采用的是常備軍、后備部隊和武裝警察相結合的類型;少數較小的國家和地區實行單一的武裝組織形式,建立有少量的軍隊。
在美國,武裝力量由現役部隊、后備役部隊構成。其中,現役部隊包括陸軍、海軍、空軍、海軍陸戰隊;后備役部隊包括陸軍國民警衛隊、空軍國民警衛隊、海軍后備隊、陸軍后備隊、海軍陸戰隊后備隊、海岸警衛隊后備隊和空軍后備隊。
需要說明的是,美國的各軍種后備隊、國民警衛隊、海岸警衛隊是三種不同性質的武裝組織。陸、海、空軍后備隊與海軍陸戰隊后備隊歸各個軍種管轄。陸軍國民警衛隊和空軍國民警衛隊是州屬的地方性武裝,與現役部隊的編制相類似。海岸警衛隊是海岸武裝警察性質的武裝組織,是海軍的一支附屬部隊,平時歸屬于運輸部,戰時歸屬于海軍部。

在海灣戰爭中,手持M16A1式步槍的美國士兵走下飛機,準備奔赴戰場。
而英國的武裝力量包括常備軍、后備隊以及軍事警察。其中,常備軍由陸、海、空三個軍種組成。后備隊分為陸軍正規后備隊和“地方軍”(也稱陸軍志愿后備隊);海軍志愿后備隊和海軍常備后備隊;空軍志愿后備隊和空軍常備后備隊。此外,還有皇家北愛爾蘭軍事警察。英國軍隊采取的是后備隊與現役部隊混合編組的體制。這種體制方式比較靈活,對戰前、戰時的統一和指揮來說,都非常方便。比如說,將地方軍的營、旅與現役部隊的營、旅混合編成營、旅一級部隊。
在俄羅斯,武裝力量由軍隊、邊防軍和內衛部隊構成。其中,軍隊軍種分為四個種類,包括陸軍、空軍、海軍和戰略火箭軍。邊防軍擔負邊防警衛任務,由邊防區組成,各邊防區包括邊防總隊、邊防大隊、機動隊、檢查站以及航空兵和專業部隊。
可以說,當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武裝力量的構成,都是基于保持武裝力量的全面發展,在平時,保持一支精干的常備軍;在戰時,要能夠迅速擴編軍隊;同時,也重視國際軍事的聯盟,發展聯盟的武裝力量。
軍隊組織體制:軍隊基本組織結構、各級組織的職能劃分及相互關系
軍隊組織體制是對軍事系統的組織形式、機構設置、職權劃分、相互關系及相應法規制度的總稱。
軍隊組織體制有很多劃分標準。比如說,如果按照各部分擔任任務的不同,可以劃分成機關體制、部隊體制、院校體制和科研體制;如果按照領導管理職能劃分的話,可以分成作戰指揮體制、軍事行政領導體制、政治工作領導體制、裝備領導體制、后勤領導體制等。
總部體制
所謂總部體制,是在國家最高軍事當局的直接領導下,由負責全軍作戰的機關及日常行政、政治、后勤、裝備等工作的領導機關組成的自上而下的體系。一般來說,大多數國家的全軍最高行政領導機關是國防部,全軍作戰指揮機關是總參謀部。國家作戰與國家指揮機關又可以分為獨成一體和合二為一兩種形式。
戰區體制
戰區體制(我國稱軍區)。它是指特定作戰區域的組織結構及其領導指揮體系。
有許多國家只有在戰時才會臨時設立戰區,同時成立戰區指揮機構,介于最高軍事統帥機構(總部)與戰略戰役軍團之間。比如,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區,戰時便成為戰區,作用是指揮轄區內的所有軍兵種,用于協同作戰行動。
軍隊領導指揮體制:軍隊領導指揮體系的機構設置、職能劃分和相互關系
軍隊領導指揮體制,即軍隊領導指揮體系的機構設置、職能劃分、相互關系等制度的統稱,一般包括決策機構、指揮機構和行政管理機構三個方面的組織機構體系設置。
軍隊領導指揮體制既規定了平時對軍隊建設實施領導權,又規定了戰時對軍隊的統一指揮控制權,從而保證國家或者政治集團得以高度集中地控制軍權。
另外,由于領導和指揮兩者有一定的區別,所以很多時候,領導和指揮通常被分開來理解——軍隊領導體制和軍隊指揮體制,相比指揮體制,領導體制更注重平時的國防和軍隊建設、日常工作的管理等。
目前,世界軍事領導指揮體制可分為兩種基本類型——軍令、軍政分開型與軍令、軍政合一型。我國采用的是軍令、軍政合一型的軍事領導指揮體制;美國采用的是軍令、軍政分開型的軍事領導指揮體制。所謂軍令、軍政合一型領導指揮體制,是指指揮機關和行政機關合并設置在同一組織系統之內的;軍令、軍政分開型領導指揮體制,是指指揮機關和行政機關在一定層次上分開設置并各自形成不同的組織體系。
軍隊領導體制
軍隊領導體制是軍隊領導體系的機構設置、職能劃分、相互關系等制度的統稱,通常由國防部負責,它的基本功能是保證國家或政治集團高度集中地控制著軍隊的領導權、軍隊建設權和軍事訓練權。
軍隊指揮體制
軍隊指揮體制是有關軍隊指揮體系的機構設置、職能劃分、相互關系等制度的統稱,通常由總參謀部負責,其職能是由指揮機關、指揮員、指揮對象和把他們聯結起來的通信網絡構成的指揮系統,對軍隊作戰行動實施統一的指揮。

希特勒正在聽取其將領們的作戰部署。
國家最高軍事指揮機構:不同國家,稱謂各不相同
統帥部
統帥部,也被稱做“最高統帥部”“最高司令部”,是一國或數國聯盟的武裝力量的最高領導和指揮機構,由最高統帥領導。
通常是建立在戰爭時期,負責領導武裝力量建設,研究戰爭局勢和實施戰略指揮的機構。美、英盟軍在1943年12月成立了西歐遠征軍最高司令部;蘇聯在衛國戰爭初期建有統帥部;還有一些國家在平時就建立了統帥部,像德國和日本兩個法西斯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就建立了最高統帥部。

德國最高軍事統帥部
大本營
大本營,即戰爭時期統帥或最高統帥的指揮機關。獨立戰區司令或軍種司令的指揮機關也被稱為大本營。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孫中山曾在廣州組織成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
總司令部
總司令部,有時也稱“最高統帥部”“最高司令部”,是指一些國家的軍隊或武裝力量的領導與指揮機構。有的國家的軍種領導、指揮機構也稱總司令部。比如,原蘇聯的軍隊就設有陸軍總司令部、海軍總司令部、空軍總司令部、防空軍總司令部和戰略火箭軍總司令部等。
總參謀部
總參謀部是現代軍隊中提供軍事情報、后勤、計劃與人事保障的組織機構。
在世界上,有很多國家設立有參謀部。1785年,普魯士軍隊首先設立了參謀部,主要承擔統帥傳令聯絡、搜集情報的任務;直到1806年發展為獨立的作戰參謀機構。奧匈帝國、法國、俄國、日本、美國和英國等國也于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相繼建立起總參謀部或類似的機構。
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各國的總參謀部先后發展成為軍事領導指揮的中樞。現如今,世界大多數國家設立了總參謀部或類似的機構,基本職能大體相同,但名稱、隸屬關系與性質不完全一樣。英國的國防參謀部是首相、國防大臣的軍事咨詢機構和對軍隊實施指揮的機構;法國的參謀長委員會,則是國防部長領導下的軍事咨詢機構,戰時在總統領導下實施作戰指揮。
參謀長聯席會議
參謀長聯席會議,1942年首創于美國,1954年之后,日本、韓國、西班牙的軍隊也先后采用了這種體制。它是一些國家的高級軍事咨詢和指揮機構。戰時,數國聯盟武裝力量的軍事咨詢和指揮機構也稱為聯合參謀部。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美兩國曾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設立聯合參謀部,建立盟國參謀長聯席會議。這個會議隸屬于國防部,由主席、副主席、陸軍參謀長、海軍作戰部長、空軍參謀長和海軍陸戰隊司令組成。

美國的參謀長聯席會議
美國的參謀長聯席會議,是美國總統、國家安全委員會和國防部長領導軍事工作的咨詢機構及實施作戰指揮的執行機構。主要職能是兵種的協調和進行合作參謀。
四總部
四總部,即總參謀部、總政治部、總后勤部和總裝備部。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領導機關。
總參謀部是指軍隊或武裝力量的軍事指揮機關。作為現代軍隊中提供軍事情報、后勤、計劃與人事的組織機構,總參謀部的主要任務是在總參謀長的領導下,貫徹執行最高統帥和中央軍委的命令、指示,搜集和提供情報,擬定和組織實施戰略戰役計劃和動員計劃,指揮并協調各個軍種、各戰區及各種武裝組織的作戰行動。
總政治部是負責管理軍隊中黨的工作和組織全軍進行政治工作的最高領導機關。總政治部的主要任務是遵照中國共產黨、中央軍委的決議和指示,根據黨的基本路線和軍隊的任務,制定全軍政治工作的方針、政策、規章制度,領導全軍學習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及國防和軍隊建設思想、科學發展觀,領導全軍搞好政治思想建設、黨的建設、干部隊伍建設與基層建設,保證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保證人民軍隊的性質,鞏固軍隊內部的團結以及軍政軍民的團結,保證軍隊戰斗力的不斷提高和各項任務的順利完成。
總后勤部,是指在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領導下,負責軍隊后勤專業勤務和后勤保障工作的最高統率機關。總后勤部負責領導與管理軍隊的各項后勤專業勤務,組織與實施軍隊的后勤保障。
總裝備部,始建于1998年4月3日,旨在全面負責全軍武器裝備建設的集中統一領導,促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
國家安全最高決策機構:國家不同,形式各異
國家安全委員會
國家安全委員會是一些國家關于國家安全方面的最高決策或決策性咨詢機構,是由1947年美國《國家安全法》規定設立,正式成員包括主席和成員,其中主席是由總統擔任,法定正式成員由副總統、國務卿、國防部長擔任。

負責國家安全的機構——國家安全委員會
國家安全委員會的日常工作,由總統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負責主持。
國家安全委員會的主要職責:
一是在一切有關國家安全政策的統一與協調方面,向總統提出建議;
二是協助總統制定、審查并協調與國家安全有關的內政、外交及軍事政策。
世界上有很多國家設置有國家安全委員會。比如,美國、巴西、智利、南非、土耳其、泰國等國。
例如,蘇聯的“克格勃”就是由過去的反間諜機構“契卡”演變而來的。

契卡徽章
中央軍事委員會
中央軍事委員會,簡稱中央軍委,是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全國武裝力量的最高軍事機構。
中央軍事委員會由主席、副主席若干人、委員若干人組成,實行主席負責制。
國防委員會:最高國防決策咨詢機構
國防委員會,即最高國防咨詢性質的機構。現在仍有許多國家設立國防委員會,不過職能并不相同,像朝鮮、印度、以色列等國的國防委員會是國家的最高軍事領導指揮機關,全面負責國家的國防管理事務。而美國、德國、韓國等國家設立的國防委員會,是國家最高國防立法的職能部門,主要負責審議總統、總理提交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國家防務、軍隊履行職能、年度國防費用開支、第二年的預算等。
國防部
國防部,國家中央政府中負責掌管國防與軍隊事務的軍事部門,也有一些國家稱為“軍事部”“人民武裝力量部”“防衛廳”等等。國防部的成員組成一般包括部長或大臣、副部長。其中,部長或大臣通常是中央政府和國防決策機構中的重要成員,由軍官或文官擔任,也有由總統或總理兼任的。
目前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中央政府都設有軍事行政機關,但不同國家的國防部的名稱、職權和組織機構各不相同。
例如美國的國防部“五角大樓”成立于1947年,領導是美國國防部長,國防部由國防部長辦公廳、參謀長聯席會議、3個軍種部、9個聯合司令部、國防部所屬16個業務局和6個專業機構組成。根據1986年美國國會通過的《戈德華特-尼科爾斯國防部重構法》,所有軍事命令的下達都要求總統通過國防部長下達給各個將軍。

“五角大樓”是美國國防部辦公地,美國最高軍事指揮機關所在地。
另外,法國國防部是軍隊的最高行政領導機關。相對于美國的國防部來說,法國國防部機構精簡,設有三軍參謀部和陸海空軍三個軍種參謀部、國家憲兵總局以及武器裝備部等機構,在總統領導下負責國防工作。
軍事檢察院
軍事檢察院,是國家在軍隊中設立的法律監督機構。其職權是:1.對于叛國案、分裂國家案以及嚴重破壞國家的政策、法律、政令統一實施的重大犯罪案件,行使檢察權。2.對于直接受理的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實施的犯罪案件進行偵查。3.對于保衛部門偵查的案件進行審查,決定是否逮捕、起訴或者不起訴,并對偵查機關的偵查活動是否合法進行監督。4.對于刑事案件提起公訴,支持公訴;對于軍事法院的刑事判決、裁定是否正確和審判活動是否合法進行監督。5.對于監獄、看守所等執行機關執行刑罰的活動是否合法進行監督。6.對軍事法院已經發生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違反法律、法規規定的,依法提起抗訴。
在我國,軍事檢察院是中國人民解放軍中設置的專門法律監督機關,作為我國檢察機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專門檢察院的一種,是與軍事保衛機關、軍事法院并列的軍隊中的執法部門。
在建國初期,軍事檢察院的設置基本采取三級設置和個別陸軍部隊及海、空軍四級設置相結合的組織系列。后來,到1985年改為單一的三級設置體系,包括:
1.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檢察院;
2.大軍區軍事檢察院、海軍軍事檢察院、空軍軍事檢察院;
3.地區軍事檢察院、空軍軍一級軍事檢察院和海軍艦隊檢察院。
另外,軍事檢察院內部設置檢察委員會。
軍事法院
軍事法院是國家設立在軍隊中的最高審判機關。
世界上各個國家有關軍事法院的設置都不盡相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審判機關,是屬于國家審判體系的專門人民法院。軍事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軍事法院主要分為三級設置——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法院、軍區級單位的軍事法院、兵團和軍級單位的軍事法院。
不同于中國的是,俄羅斯的軍事審判組織是軍事法院設置成三級——衛戍區、軍、小艦隊法院;軍區、艦隊、軍兵種、集團軍軍事法院;俄羅斯聯邦法院軍事審判庭。英國的軍事審判組織構成包括戰地軍事法庭、高級軍事法庭、初級軍事法庭的軍事上訴法院。
美國的軍事審判組織是軍事法庭和軍事法院。美國的軍事審判法庭實行軍事司法審判權與軍事指揮權和軍事行政權合一的機制。美國軍事法院分為三級,分別為第一級軍事審判法庭、第二級軍事復核法院、第三級軍事上訴法院。軍事審判法庭也分為三等,分別是第一等簡易軍事審判法庭,第二等特等軍事審判法庭,第三等高等軍事審判法庭。
不過,美國的軍事審判法庭與軍事法院不同,它并不是固定的常設司法機構,而是針對特定案件臨時召集的審判組織。召集人可以是總統、國防部長、聯合司令部或專門司令部的指揮官,也可以是其他級別的指揮官。
軍隊:國家常備正規武裝力量
軍隊,是指國家或政治集團為準備和實施戰爭而建立的正規的武裝組織。有時,被統治階級、被侵略民族及其政黨為奪取政權、爭取獨立所建立的常備武裝組織也被稱為軍隊。軍隊作為國家政權的主要成分,是執行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更是對外抵抗或實施侵略、對內鞏固政權的主要暴力工具。
現代軍隊由一般軍官、士兵和文職人員等組成,通常編有領導指揮機關、作戰部隊、后勤保障系統、院校和科研機構等。
世界軍隊的產生和演變
軍隊作為國家的暴力機關是隨著階級和國家的產生而確立,最終也將隨著國家和階級的消失而消失。社會環境的變化會讓軍隊也隨之變化,包括社會生產力、科學技術的進步、經濟和政治制度的變革、戰爭實踐和軍事理論的發展,等等。
世界上最早的軍隊大約產生于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前4世紀初。當時,作為鎮壓奴隸起義的工具,掠奪奴隸、家畜和財產,軍隊在古代埃及、印度、烏爾、巴比倫等早期奴隸制國家開始興起。軍隊組成是奴隸主和自由民。兵種主要組成是步兵,有的軍隊還有車兵、騎兵,有的軍隊甚至還組建了海上艦隊。
公元前6世紀以后,古希臘、古羅馬等奴隸制國家先后出現了民軍。按財產標準編隊,民軍分為三個等級,分別是最富有的奴隸主編為騎兵,占有較多土地的奴隸主編為重裝步兵,無全權者和隨軍做仆役的奴隸組成輕裝步兵。一般編十人隊、百人隊,采取密集的方陣形式作戰,最大方陣可達萬人。
公元前5世紀,雅典和斯巴達的軍隊先后由民軍過渡為雇傭常備軍。公元前2世紀,古羅馬的奴隸主民軍也被雇傭常備軍所取代。以輕裝步兵、騎兵混編的軍團和重裝步兵為基本單位,下轄若干百人團、小隊、中隊。從公元4世紀開始,封建制度代替了奴隸制度,軍隊漸漸成為了貴族和地主征服外族、奪取土地鎮壓農民的工具。15世紀以后,軍隊結構不斷變化,火槍、火炮大量裝備軍隊,步兵重新成為主要作戰力量。

斯巴達的軍隊
17世紀到19世紀上半葉,歐美列強和日本過渡為資本主義國家,開始進行對外侵略擴張。這一時期,熱兵器完全取代了冷兵器,軍隊也分為陸軍和海軍兩種,成為他們進行海外殖民的工具。

德國88毫米高射炮戰斗狀態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軍隊的規模迅速擴大。陸軍出現高射炮兵、航空兵、裝甲坦克兵、化學兵和通信兵,組建諸兵種合成的師、軍和步兵集團軍、方面軍(集團軍群)。裝備航空母艦和潛艇的海軍艦隊在海戰中發揮了巨大威力。空軍成為有效的防空力量和強大的戰略戰術空襲力量。海軍組建航空兵和潛艇部隊,發展成為由多兵種組成的、能在廣闊海洋戰場上進行協同作戰的軍種。航空兵從勤務性部隊發展成為重要的戰斗兵種,后來在一些國家脫離陸軍,成為獨立的空軍。
在世界范圍內,陸軍不斷增加裝甲兵部隊,出現了電子部隊、導彈(火箭)部隊;海軍迅速發展了航空兵部隊、潛艇部隊,發展了核動力裝置、導彈武器系統和新型電子設備;空軍在多數國家成為獨立的軍種,大量裝備噴氣式飛機,發展導彈、超聲速噴氣機、新型電子設備和核武器,從而使軍隊在陸地、海洋和空中擴大了活動范圍,提高了作戰能力。比如說,蘇聯當時還建立了獨立的戰略火箭軍和防空軍。
現代世界各國軍隊,在領導體制上,一般以國家或執政黨的首腦為最高統帥,并在政府設國防部,在軍隊設領導指揮機構。在部隊體制上,陸軍一般按師(旅)、團、營、連、排、班的序列編制,有的還編有軍或集團軍。在軍隊結構上,按作戰領域、使命和主要武器裝備,一般分為陸、海、空軍,有的還有戰略火箭軍和防空軍。不少國家在軍種之內還區分兵種,設有專門的兵種領導機構。空軍多數國家以師或聯隊為最高作戰單位,海軍均以艦隊為基本編組單位。在部隊編成上,繼續向諸軍兵種合成發展,并組建快速反應部隊。在作戰能力上,一些國家的軍隊已成為既能打常規戰爭,又能打核戰爭的諸軍兵種聯合的軍隊。在組織規模上,平時實行精干的常備軍和龐大的后備軍相結合,以利平時少養兵,戰時多出兵。
中國軍隊的產生和演變
中國軍隊始建于夏朝。君主控制軍隊,對內鎮壓奴隸,對外進行掠奪。到了商朝和西周,王開始擁有比較強大的軍隊。同時,王也有權利調遣各宗族、各方國或各諸侯國卿大夫的軍隊。當時的軍隊有車兵和徒卒,作戰以車戰為主,師可能是最大的編制單位。士卒主要由奴隸主和平民充當,平時耕牧和進行防御訓練,戰時根據需要征發,奴隸一般只能隨軍服雜役。

李鴻章克復蘇州圖 清
同治二年(1863)十月十九日,李鴻章親督大軍進攻蘇州。二十日,婁葑等各門俱被攻下,李秀成帶萬余人突圍,譚紹光拼命死守。二十三日,太平軍叛徒汪有為刺死譚紹光,蘇州城破。
到了春秋時期,隨著諸侯和卿大夫勢力增強,軍隊規模逐漸擴大。這時,車兵為主要兵種,軍成為最大編制單位。有些諸侯國組建獨立于戰車之外的步兵,位于江河地區的諸侯國還建有一定規模的水軍,也被稱為舟師。
戰國時期以后的歷代封建王朝的統治階級,都為了維護其統治,十分重視軍隊的建設。雖然各朝各代軍隊的名稱或者組織形式有所不同,但是它們都是由帝王指揮并控制的。軍隊的成分大多是農民服役,通常區分為邊防軍、地方軍和中央軍。中央軍擔負守衛京城的任務;邊防軍負責戍守邊境,防御外敵入侵;地方軍負責駐防各地,由地方政府管轄,并聽從帝王調遣;中央軍由帝王直接統領。
從宋朝到清朝的中期,總體來講,軍隊處于冷兵器和火器并用時期。其中,元朝出現了炮手軍(裝備火炮的軍隊),編有炮手千戶所、炮手萬戶府等部隊;明朝出現神機營,裝備火槍、火炮。
清朝末期,隨著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由于西方文化和制度的影響,中國軍隊也開始進行變革。這時,中國軍隊正式劃分為陸軍和海軍。“新建陸軍”按照鎮、協、標、營、隊、排、棚的序列編制,設置有步、馬、炮、工、輜重等兵種。同時,按照西式操典和戰術進行軍隊的演練,并裝備有從西方購置或者仿制西方的火器。海軍曾按海區編為北洋、福建、廣東、南洋等水師。

中國新式軍隊(左圖)在1911年的時候,他們支持那些民族主義者,反對現存的政府。6歲的溥儀——清朝的最后一個皇帝——被迫退位,中國兩千多年的帝制統治結束。
到了民國時期,國民黨軍隊分成三個軍種:陸、海、空。陸軍逐步組建了裝甲兵、化學兵、工兵、鐵道兵、通信兵等部隊,改行軍、師、旅、團、營、連、排、班的編制。
在中國歷史上,從農民階級到民族資產階級為了反抗壓迫進行了數百次的起義斗爭。這些起義軍雖然大都以失敗告終,但是,他們都在一定的時期,一定程度地打擊了當時的統治階級,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