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地理未解之謎 中國地理未解之謎(彩圖精裝)
- 文娟
- 5字
- 2019-01-02 18:20:02
地理現象篇
巨雹是怎樣形成的
從春末到夏季,是冰雹經常出現的季節。但是按常理來說,只有在冬天那種寒冷的天氣里才會結冰,可為什么在炎熱的夏天也能形成冰?這實在令人費解。
中國面積遼闊,各地的氣候條件各具特點,有些地方就常常發生冰雹災害。冰雹的分布有這樣一個特點:西部多,東部少;山區多,平原少。冰雹在中國東南部地區很少見,常常幾年、幾十年也遇不到一次;而青藏高原則是冰雹常光顧的地區,局部地區每年下冰雹的次數超過20次,個別年份達50次以上。唐古拉山的黑河一帶是中國冰雹最多的地方,平均每年下冰雹34次之多。


冰雹要變成豌豆那樣大的雹塊必須在云中停留足夠長的時間,亦即以每秒30米的速度不停地上下運動。
世界上冰雹最多的地方則是肯尼亞的克里省和南蒂地區,那里一年365天中有130天左右下冰雹。
1928年7月6日,在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的博達,下了一次規模較大的冰雹,冰雹堆積有3~4.6米高,其中最大的一個冰雹周長431.8毫米,重680克,是當時世界上最重的冰雹塊。
1968年3月,在印度比哈爾邦降下的冰雹中,有一塊重1000克,一頭小牛被當場砸死。這是人類歷史上一次嚴重的冰雹災害,十分罕見。
那冰雹是怎么產生的呢?它為什么會在夏天出現呢?
原來,在夏天,大量水汽在強烈的陽光照射下,急劇上升,到高空遇冷迅速凝結成小冰晶往下落,一路上碰上小水滴,摻合在一起變成雪珠。雪珠在下降過程中被新的不斷上升的熱氣流帶回高空。就這樣,雪珠在云層內上下翻滾,裹上了層層冰外衣,越變越大,也越來越重,終于從空中落下,成為冰雹。冰雹小如黃豆,大如雞蛋,最大的像磚塊那么大。冰雹形狀并不規則,多數呈球狀,有時呈塊狀或圓錐狀。冰雹內部構造很不均勻,中間有一個核,叫雹核,主要是由霰粒或軟雹構成,也有由大水滴凍結而成透明冰核的。雹核的外面交替地包裹著幾層透明和不透明的冰層,有的冰雹多達十幾層甚至30層,在冰層中還夾雜著大小不同的氣泡。
1894年5月11日下午,在美國的博文納一帶下了一場大冰雹。人們發現其中有一塊冰雹直徑竟然長達15.2~20.3厘米。仔細觀察后發現,冰雹里居然有一只烏龜,外面才是層層厚冰。原來,在博文納,那天正刮著旋風,這只不幸的烏龜被旋風卷上天空,直上云霄,在云海里被當作核,被冰晶層層包裹,等到超過上升氣流的承托力時,才墜落到了地面。
有趣的是,有時一場冰雹過后,人們會發現一些特大的冰雹,有的重幾十千克,足有面盆大;有的竟有汽車那么大。如1957年,中國內蒙古伊克昭盟金霍洛旋下了一場冰雹,人們在山谷中發現了一塊像一輛吉普車那么大的巨雹。更令人驚奇的是,1973年6月13日,在中國甘肅華池縣山莊橋發現的一塊巨雹比房屋還高。
這些巨雹真是從天上降落下來的嗎?但上升空氣是托不住一個重10千克的巨雹的,所以巨雹來自天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那它又來自何方呢?

有的冰雹就像是雪一樣,松松軟軟的,但有的冰雹,就像是冰塊一般,相當堅硬,如果降下的冰雹過大時,就有可能造成農作物、建筑物甚至是人員的傷害。
由于沒有足夠的證據,科學家只能對巨雹之謎進行推測。他們認為,在降雹過程中,冰雹云后部受到干冷空氣的侵襲,結果降落到地面的雨滴仍保持著冷卻性,隨風飄下的雨滴聚集在某一冷的物體側面上,邊凍結,邊增厚,形成棱形的巨雹。因此,它的原料來自于天上,成品卻是在地面上加工形成的。這種推測有一定的道理,但目前也只是推測。
巨雹究竟是怎么回事?我們只能寄希望于氣象學家的研究。終有一天,這個謎會被解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