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司馬遷

名人檔案

姓名 字子長

生卒年 約公元前146~約公元前86年

祖籍 夏陽(今陜西韓城南)

性格 正直剛強/才華橫溢/忍辱負重

身份 西漢史學家/文學家

父親 西漢史學家/太史令司馬談

司馬遷20歲開始壯游大江南北,網羅天下放失舊聞。公元前111年,他開始步入仕途,任郎中之職,奉使西南夷設郡置吏。漢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38歲的司馬遷繼父職,任太史令。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司馬遷奉漢武帝之命主持改革歷法。經過精密的推算晦朔弦望,他主持完成了漢歷改舊歷的十月歲首為正月歲首工作。又依金、木、水、火、土五行,以漢為土德,把皇帝的衣服顏色改為黃色。

任太史令期間,他一方面對朝廷的史籍和收集的百年之間的遺文古事、各種典籍進行整理;另一方面訪問朋友或根據實地調查對材料重新加以訂正和補充。他閱讀國家藏書,研究各種史料,經過4年的積累,到他42歲時,著史工作已基本具備條件。

司馬遷像

可是,萬萬沒想到,就在司馬遷潛心著史時,他由于替李陵辯解,慘遭腐刑,痛不欲生。出獄后,司馬遷任中書令,他為了完成父親的遺愿,忍辱負重,發憤完成了所著史籍,人稱其書為《太史公書》,后稱《史記》。

司馬遷廣泛的游歷和殘酷的命運使他對社會有了深刻的了解,在此基礎上,他又繼承了先秦的史官傳統和諸子文化,確立了不屈服于君主淫威的相對獨立和批判性的寫作立場,因此,他著述的《史記》可以說是一部偉大的著作,是一座偉大的豐碑。《史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由個人獨立完成、規模最大、具有完整體系的著作。

《史記》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通史著作,開創了紀傳體文學的先河。它上起黃帝,下迄漢武帝太初年間,空間包括整個漢王朝版圖以及作者能夠了解到的所有地域。全書130篇,50多萬字,由本紀、書、表、世家、列傳5種體例構成,通過這5種不同體例相互配合、相互補充,構成了完整的史書體系。它以大量的個人傳記,組合成一部宏偉的歷史,用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故事再現歷史上的場景和人物活動。它把中國文學塑造人物形象的藝術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史記》塑造的人物形象組成了一條豐富多彩的人物畫廊,給人們以豐富的人生啟迪。

《史記》書影

名人逸事

天漢三年(前98年),漢武帝興兵討伐匈奴,命令李陵率弓箭手和步兵5000人在居延北部鉗制匈奴的軍隊。李陵率軍出征,不意在陵稽山與匈奴8萬軍隊遭遇,一場血戰,他的5000將士死傷大半。李陵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投降了匈奴。

漢武帝聽到李陵投降的消息,大為震怒,朝臣也紛紛附和斥罵李陵,無人為李陵辯解。司馬遷與李陵雖素無交往,但他認為李陵為人寬厚仁慈、恭謙禮讓,有國士風范。他為李陵辯解說:“他投降未必是真心,一定會找機會報答陛下的。”漢武帝大怒,把他投進了監獄。

不久,漢武帝后悔沒有給李陵救援,派公孫敖去救李陵。公孫敖不查實俘虜的口供,把為單于訓練軍隊的塞外都尉李緒說成是李陵。漢武帝大怒,把李陵的家人統統殺光,還遷怒于司馬遷,把司馬遷處以宮刑。

司馬遷遭受奇恥大辱,痛不欲生。但他想到草創未就的《史記》,想到父親蒼涼的遺言,忍辱發憤,活了下來,并完成了這部不朽的史學著作。

作為一個史學家,司馬遷著述《史記》表現出了他嚴肅的、客觀的史學態度。他認為歷史是連續的、發展的、變化的,并明確提出了以史為鏡的思想。尤其是對漢王朝的歷史,對武帝時代的政治,司馬遷始終保持冷峻的眼光。他對時政的揭露與批判,是真實的史實記錄。

傳世名言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安危在出令,存之在所任。

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

《史記》被列為中國第一部“正史”,它不僅是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歷史的總結,也是通貫古今的人類史、世界史,它不是單純的史實記錄,在史學上、文學上以及哲學上,也都有極高的成就和影響。魯迅先生曾高度評價它:“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岱山县| 济阳县| 河曲县| 潮州市| 锦屏县| 林周县| 石嘴山市| 深泽县| 涿鹿县| 仁怀市| 延边| 周宁县| 吴堡县| 呼和浩特市| 长乐市| 弥勒县| 尖扎县| 金川县| 台中县| 广丰县| 怀化市| 黄冈市| 格尔木市| 牡丹江市| 南乐县| 武冈市| 吉安市| 庄浪县| 永顺县| 巨鹿县| 阳春市| 砀山县| 临颍县| 城固县| 衡阳县| 松江区| 长沙市| 河源市| 延川县| 秦安县| 海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