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

——曾國藩

前言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宋代大學者張載提出的儒家最高道德理想,以此來形容王陽明的一生亦不為過。

王陽明出生于明朝中葉,在那個社會動蕩、政治腐敗、學術委靡的時代,他懷著成為圣賢的抱負,以天下蒼生為己任,創下了令人矚目的世功和學說。王陽明生平命運多舛,屢試未中,及第之后入朝為官,在任兵部主事時,因反對劉瑾等宦官為政,被貶謫為龍場的驛丞,后來受朝廷重用,平亂屢建世功,榮封“新建伯”,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在學術思想方面,他鉆研朱熹“格物致知”的儒家思想,對“存天理、去人欲”之說產生了疑惑,認為朱子學說不是真正的圣人之學,“心學”才能解釋其中的困惑,從而轉學陸九淵的學說,并將其發揚光大。

綜觀王陽明的生命歷程,雖然一路坎坷,但他世功顯赫,學名昭昭,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都有顯著作為的大家。

中國著名學者郭沫若先生曾說:“王陽明是偉大的精神生活者,他是儒家精神的復活者。”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甚至認為,王陽明是近五百年來儒家的源頭活水。可見,王陽明在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精神的傳承和立新兩方面有著重要地位。王陽明的思想流傳千古,響徹中外,不僅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人都從中受益,有著“日本經營之圣”之稱的稻盛和夫也將王陽明視為精神偶像,他的經營哲學中無不滲透著王陽明“致良知”的思想。

王陽明的思想,大致可分為三個部分:心即是理的人生論、知行合一的認識論、致良知的修養學說。心是天地萬物的主宰,心外無理,心外無物,是心學說的基本觀點。王陽明認為人心是根本的問題,是產生善與惡的源頭,任何外在的行動、事物都是受思想支配的,一切統一于心。針對當時社會言行不一的弊病,王陽明提出了知行合一說,糾正了朱熹先知后行的知行觀。他認為知和行是不能夠相分離的,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總之,有知必有行,有行必有知。王陽明摸索的致良知的道路,用他自己的話說是“從百死千難中得來”,是“千古圣賢相傳的一點真骨血”。良知人人都有,致良知就是讓心回到“無善無惡”明潔的本真狀態,是通過主體的意識達到自我道德的修養,規范自我的行為。致良知被稱為王陽明心學的核心部分。

《傳習錄》由王陽明弟子所記,是王陽明問答語錄和論學書信的簡集,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觀點,是儒家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哲學著作,“傳習”一詞源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該書卷上主要闡釋知行合一、心外無物等觀點,經由王陽明親自審閱。卷中收集了八篇王陽明親筆寫的書信,除了回答有關知行合一、格物說等問題之外,還講了王學的內容、意義以及宗旨,另還附有兩篇闡釋王陽明教育觀點的短文。卷下主要是說致良知,雖未經王陽明本人審閱,但較為具體地展示了他晚年的思想,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記載了他提出的四句教:“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的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王陽明繼承了程顥和陸九淵的心學傳統,并在陸九淵的基礎上進一步批判了朱熹的理學。《傳習錄》中的思想明顯地表現了這些立場和觀點,同時還體現了他辯證的授課方法,以及生動活潑、善于用譬、常帶機鋒的語言藝術。因此該書一經問世,便受到士人的推崇。

王陽明的心學思想旨在呼喚人的本體意識,著重強調個體本身的價值和自我人性的修養。心學不僅對當時的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且對現在的社會也具有深刻的意義。

本書共分三個部分。上篇是王陽明的人生傳記,詳細介紹了他傳奇的一生。中篇選取了二百多條王陽明箴言,并加以解析,從“持純粹心,做至誠人”“立志由心,量力而行”“靜察己過,不論他人是非”“入世心做事,出世心做人”等十九個方面闡釋了王陽明在立志、修心、仁愛、至誠等方面修身處世的人生智慧。下篇《傳習錄》在原文的基礎上加了注釋和譯文,以期幫助讀者正確地理解王陽明的言論及其心學的基本宗旨。

一本書,既可以了解王陽明頗為傳奇的一生,亦可以了解他流傳千古、響徹中外的心學思想,還可以品讀被奉為儒學經典的名著《傳習錄》。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闻| 杨浦区| 班戈县| 宜春市| 宿迁市| 社旗县| 揭东县| 宁安市| 波密县| 偏关县| 阿拉善左旗| 漳平市| 荔波县| 方正县| 涪陵区| 栾城县| 平昌县| 嘉义县| 灵台县| 新巴尔虎左旗| 靖远县| 固始县| 三原县| 云林县| 土默特左旗| 勐海县| 商都县| 双辽市| 巴塘县| 五常市| 信丰县| 瓦房店市| 华宁县| 华蓥市| 杭锦后旗| 鲁山县| 彭州市| 温宿县| 武义县| 澎湖县| 佛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