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彩圖全解菜根譚(彩圖精裝)
- 洪應明 思履
- 1157字
- 2019-01-02 18:50:38
◎花尚好色 人行好事◎
【原文】
春至時和,花尚鋪一段好色,鳥且囀幾句好音。士君子幸列頭角,復遇溫飽,不思立好言,行好事,雖是在世百年,恰似未生一日。
【譯文】
春天到來時,風和日麗,花草樹木都會爭奇斗艷,為大自然增添一道美麗的風景,林間的鳥兒也會婉轉啼鳴出美妙的樂章。讀書人通過努力出人頭地,過上豐衣足食的生活,如果不思考寫下不朽的篇章,為世間多做幾件善事,那么他即使能活到百歲,也宛如沒有在世上活一天一樣。
【精讀解析】
“君子幸列頭角”是一個人一生中最幸運的事,但是如果這個人止步于此,他原有的才學和德行就會慢慢地被抽空,而他的生活也會隨之變得越來越膚淺和狹隘,從而讓人生歸至原點。《菜根譚》在此處提醒“幸列頭角”的人,實際上也在提醒所有的人學會讓幸運增值。具體說來,就是趁自己幸運或者有些財權時,多做一些善事,多布一些德政,這樣,我們的幸運就會升值。
隨侯珠與和氏璧是中國珠寶玉石文化中最重要的代表。古有“得隨侯之珠與和氏璧者富可敵國”之說。由此可見,隋侯珠有極高的價值。隋侯珠的來歷也非常有傳奇色彩。
姬姓諸侯隨侯有一次出使齊國,途中見一蛇被困在熱沙灘上打滾,頭部受傷流血。隨侯憐憫,急忙以藥敷治,然后用手杖將其挑至水邊,讓它恢復體力后游去。
一天夜里,隨侯從夢中驚醒,發現那只巨蛇口里銜著一顆碩大溜圓的珍珠盤在他的床頭。巨蛇見他醒來便放下珍珠離去。原來巨蛇為報答隨侯的救命之恩,特意從江中銜來一顆碩大的珍珠給他,這就是“隨侯珠”。
隨侯珠直徑一寸,純白色,夜里發光,可以照耀全室。
隨侯舉手的善行,卻得到了價值連城的回報。世間善有大小,真心行善的人不以善小而不為。人要及時行善,一個人的善行才是無窮回報的泉眼。人要讓隨時隨地的行善成為一種習慣,在不斷行善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人生的道路會因為一個人的付出越走越廣。善行是一個人在世間刻下的“一”,雖然很小,但隨著歲月不斷在后面添加。一個總感覺不到生活之美的人,還有那些不明白自己之于他人價值的人,往往是那些不懂得付出、空等回報的人。
我們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就在于付出的舉手投足間。一味乞求時,永遠不知什么叫滿足。付出時,才為人格的完美而欣慰;為對他人有所奉獻而感到充實;為人們投來感激的目光而自豪、滿足。
在我們的生活中,善行和付出可以融洽人際關系,進而增進社會的和諧。曾經有位學者說:“在一切道德品質之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善良可以匡扶世間的正義,能夠為人和社會帶來無限福蔭。不管是大善還是小善,只要為善,善因便可得善果。對他人施以善、賜予福,本不求回報,可心卻瞬間變得愉悅而坦然,而他人也會因為你的善而感到心情舒暢,這是一種心靈上的互相慰藉。如果人與人之間能自然流露真善美,那么世間就沒有斤斤計較、沒有怒目相對,沒有叱喝爭斗,天下自然就會太平,生活就會充滿幸福。

◎舍勿處疑 恩不圖報◎
【原文】
舍己毋處其疑,處其疑,即所舍之志多愧矣;施人毋責其報,責其報,并所施之心俱非矣。
【譯文】
既然要作出犧牲,就不要過多地計較得失而猶豫不決,過多計較得失,那么這種自我犧牲的志節就會蒙上羞愧;既然要施恩于人,就不要希望得到回報,希望得到回報,那么這種樂善好施的善良之心也會失去價值。

“舍己”“施人”這種奉獻的美德不僅能給人以方便,還能讓我們在付出時收獲心靈的幸福和滿足。
但是奉獻如果以索取回饋為初衷,不僅美德的光芒會變得暗淡無光,奉獻本身也就成了一種謀取虛榮和利益的逢場作戲。所以首先要學會淡忘自己的功勞,才不會讓美德變質。
【精讀解析】
信陵君殺死晉鄙,拯救邯鄲,擊破秦兵,保住趙國,趙孝成王準備親自到郊外迎接他。
唐雎對信陵君說:“別人厭恨我,不可不知道;我厭恨人家,又不可以讓人知道。別人對我有恩德,不可以忘記;我對人家有恩德,不可以不忘記。如今您殺了晉鄙,救了邯鄲,破了秦兵,保住了趙國,這對趙王是很大的恩德啊,現在趙王親自到郊外迎接您,我們倉促拜見趙王,我希望您能忘記救趙的事情。”
信陵君說:“我謹遵你的教誨。”

信陵君殺死晉鄙、保住趙國的義行是一種“施人”之舉,接受趙孝成王的禮遇厚待也是理所當然的事,但是唐雎卻讓信陵君忘記救趙的事情。表面上看來唐雎的建議無非是讓信陵君放棄理所應得的酬勞,實則是在教他高明的處世哲學——淡忘功勞。
“舍己”“施人”都是奉獻的美德。這種美德,不僅能給人以方便,還能讓我們在付出時收獲心靈的幸福和滿足。當我們為了別人作出犧牲和付出,首先要學會淡忘自己的功勞,才不會讓美德變質。
世事變幻,人生起伏,為了生活,愚者接受酬勞。智者功成身退,不為自己邀功。
西漢宣帝劉詢當政時,渤海(今河北滄州一帶)及鄰近各郡發生饑荒,盜賊蜂起,郡太守們不能制止。宣帝要選拔一個能夠治理的人,丞相和御史都推薦龔遂,宣帝就任命他為渤海郡太守。
當時龔遂已經七十歲了。皇上召見時,見他身材矮小,其貌不揚,不像有本事的樣子,心里頗看不起他,便問道:“你能用什么法子平息盜寇呀?”
龔遂回答道:“遼遠海濱之地,沒有沐浴皇上的教化,那里的百姓處于饑寒交迫之中而官吏又不關心他們,因而那里的百姓就像是陛下的一群頑童,偷拿陛下的兵器在小水池邊舞槍弄棒一樣打斗了起來。現在陛下是想讓臣把他們鎮壓下去,還是去安撫他們呢?”
宣帝一聽他講的這番道理,便神色嚴肅起來,說:“我選用賢良的臣子任太守,自然是想要安撫百姓的。”
龔遂說:“臣下聽說,治理作亂的百姓就像整理一團亂繩一樣,不能操之過急。臣希望丞相、御史不要以現有的法令一味束縛我,允許臣到任后諸事均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處理。”宣帝答應了他的請求,并派驛傳將龔遂送往渤海郡。

郡中官員聽說新太守要來上任,便派軍隊迎接、護衛。龔遂把他們都打發回去了,并向渤海所屬各縣發布文告,將郡中追捕盜賊的官吏全部撤免,凡是手中拿的是鋤、鐮等農具的人都是良民,官吏不得拿問,手中拿著兵器的才是盜賊。

龔遂單獨來到郡府。鬧事的盜賊們知道龔遂的教化訓令后,立即瓦解散伙,丟掉武器,拿起鐮刀、鋤頭種田了。
經過幾年治理,渤海一帶社會安定,百姓安居樂業,溫飽有余。龔遂也因此名聲大振。龔遂有一個屬吏王先生,終日沉溺在醉鄉之中。龔遂受召回長安,王先生要求隨同前往,龔遂并沒有拒絕他。有一天,當他聽說皇帝要召見龔遂時,便對看門人說:“去將我的主人叫到我的住處來,我有話要對他說!”一副醉漢狂徒的嘴臉,龔遂也不計較,還真來了。

王先生連連擺頭道:“不好!不好!這么說豈不是自夸其功嗎?請大人這么回答:‘這不是小臣的功勞,而是天子的神靈威武所感化!’”龔遂接受了他的建議,按他的話回答了漢宣帝,宣帝果然十分高興,便將龔遂留在身邊,任以顯要而又輕閑的官職。

在功績面前沾沾自喜,難以把持住自己,這是人類天生的弱點,也是招致災禍的常見原因。保持冷靜的態度,謙虛處世、低調做人就會減少別人的嫉恨。
縱觀而論,“舍勿處疑,恩不圖報”在道德的角度來看,是對奉獻美德的升華;在立身處世的角度來看,則是明哲保身的辦事策略。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現代人也應該從中吸取為人處世、立德修身的經驗。按照自己的本心去付出,也按照虛境的原則選擇淡忘曾經施人恩惠。
不要因計較付出的得失而猶豫不決,更不要為了索取回報而顯得矯揉造作。這樣我們的人品修養和人際關系,就會像自然生長的鮮花一樣贏得別人由衷的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