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文化未解之謎 中國文化未解之謎(彩圖精裝)
- 郭映熙編著
- 4字
- 2019-01-02 19:02:30
文字典籍
誰繪制了最早的古地圖?
世界的七大洲中,南極洲是最晚被人們所認識的大洲。并且因為南極洲終年有風暴雪,氣候條件十分惡劣,鮮有人類居住在南極洲??墒?,一幅古地圖的發現卻打破了人們這固有的觀念,這幅古地圖說明了早在幾千年前,人類就已經開始了對南極的探險,并且繪制了最早的地圖,這是多么不可思議的事情,令人驚訝不已又令人高度興奮。

希臘出土的刻有地圖的陶瓷殘片
最早的古地圖是皮瑞雷亞斯的地圖,它不是任何的騙局,而是公元1513年在君士坦丁堡繪制成的。1957年,古地圖被送到了美國海軍制圖專家、休斯敦天文臺主任漢南姆那里,經過科學分析研究,認定古地圖不僅異常準確地描繪了地球外貌,而且包括了一些我們今天也很少勘察或者根本沒有發現過的地方。這幅古地圖被稱為“古地圖之謎”,是世界的重大奇跡之一,那么,它的“奇”究竟在什么地方表現出來的?

這是早期歐洲人繪制的世界地圖,從這張地圖可以看出歐洲雖然知道地球是圓的,但對各大洲的了解還是十分模糊的,他們不知道世界上還有美洲、大洋洲和南極洲。
第一,南極洲圖形之謎。這幅古地圖描繪的是“冰層下的地形”,也就是南極洲穆德后地被冰雪覆蓋之前的真正面貌。自從公元前4000年,穆德后地被冰雪覆蓋以來,世人就無緣一睹它的真面目。直到1949年,英國和瑞典的一支科學考察隊抵達南極,對穆德后地展開全面的地震調查,人們才一睹它的“芳容”。

這是18世紀歐洲人繪制的世界地圖,從中可以看出人們對世界的認識不很全面。
難以想象18世紀之前,在任何人都不可能知道南極洲的真實面目的情況下,古地圖的繪制者卻繪制了精確而且清晰的南極洲,他們難道到過南極?更令人不解的是,幾千年來,人們并不知道南極洲的厚達4500多米的冰層的下面有山脈,但是古地圖不但繪制了這些山脈,有的甚至表出了高度。我們今天的地圖是借助回聲探測儀才繪制出來的,那么古地圖的繪制者是怎么知道這一切的?

這是飛機從空中拍到的南極洲的形狀,人們就是根據這種實測繪制了每一個地方的地圖。
第二,“澤諾地圖”之謎。“澤諾地圖”上的挪威、瑞典、德國、蘇格蘭等地的精確度以及島嶼經緯的精確度,達到了令我們今天的現代人吃驚的地步。除了精確之外,“澤諾地圖”還繪有今天并不存在的島嶼,根據專家的猜測,這些島嶼以前確實是存在過,不過現在已經沉入了海底,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它們已經被南下的巨大的冰塊所覆蓋了。這些島嶼的存在證明了地圖的真實性,難道會有今天的人們來繪制早就已經不存在的島嶼嗎?地圖的真實反而使我們有了更多的困惑:遠古的人類,科學難道已經發達到如此的地步,以至于他們竟然可以繪制這樣精確的地圖?他們的地圖有什么作用嗎?他們應該不是為了繪制而簡單地描畫了遠古的地形的,那么,地圖的用途是什么呢?難道是古人遠航所用的嗎?
第三,地圖是空中繪制的嗎?現存兩塊羊皮紙的地圖殘片,這兩塊羊皮紙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們的繪制獨特。地圖上的陸地與海岸線呈現明顯的歪斜現象,并且南美洲看上去比實際大了許多。人們本來以為是地圖繪制者的失誤,然而經過仔細的研究卻發現,它們竟然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空軍的地圖十分相似,而美國空軍的地圖是采用正距方位作圖法繪制的。
正是因為從空中俯視地面,所以陸地與海岸線呈現了明顯的歪斜現象。由于地球是一個球體,離開地圖中心的區域就好像是“下沉”了,歪斜了,所以南美洲看上去比實際大了許多。古地圖的繪制情況是如此的,而美國登月飛船上所拍攝的地球的照片竟然與古地圖有驚人的相似之處。難道這又是一個巧合?難道古地圖是古人在天空中繪制出來的?有這樣的猜測的確是匪夷所思的,但是除此之外,我們還有什么更好的答案呢?
如果要繪制這樣精確的地圖,就必須具備兩個基本的條件,其一是必須在空中飛行,其二是必須有在空中拍攝的器具與技術。人類掌握空中拍攝的技術不過是近期的事情,古代的人們是如何掌握了這樣的技術?他們的拍攝的器具又是如何制造的呢?如果古人不具備這樣的條件,他們又是怎樣繪制出地圖的呢?并且地圖的精確度是這樣的令我們贊嘆!
是外星人幫助我們的古人繪制的地圖嗎?很明顯,許多學者并不贊同這樣的觀點。那么,如果不是天外來客的幫助,我們的祖先是怎樣繪制出地圖的呢?到底是什么人繪制了地圖?他們又是采用了什么樣的方法來繪制的呢?他們繪制這樣的地圖的用意是什么呢?他們為什么要繪制在今天看來超出了他們的實際需求的地圖呢?
面對這樣的疑問,我們期盼學者們的研究會給我們一個滿意的答案,我們或許只能期盼來自未來的回答了。

這是羅馬人繪制的羅馬市地圖,它已基本接近現代市政地圖,也為現代繪制地圖提供了參考。
人類文字是怎樣起源和發展的?
人類自從有了文字才進入了一個相對文明的發展階段。世界上各個民族有關文字的起源都有許多美麗的傳說,如中國的“倉頡造字”簡直可以驚天地泣鬼神。由此,漢字成為迄今為止使用歷史最長的文字,而其他一些使用過的古文字中,很多早已湮沒在歷史的典籍中了。因此,人們要探索人類文字的最早起源,最好從人類文明古國的浩瀚歷史中去仔細尋找。
文字其實就是人與人之間通過約定俗成的可見符號進行交流的媒介,它是人們記錄語言的書寫符號系統。人類文字歷史貫穿了從早期圖畫文字到字母文字的整個視覺聯系的歷史。也就是說,圖畫文字是文字發展的最初階段,雖然它處在不斷變化發展之中,但是世界上很多民族的文字從沒有超越這個階段。
最原始的非書面的聯系手段是與利用參照物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如中國的結繩記事等。而確切地稱之為文字,始于當標記刻鑄在參照物上被描繪和雕刻出來作為“文字”符號的語言,在舊石器時代早期的洞穴繪畫中可以看到這種情況。古文字學家所確認的最古老的圖畫文字出現在公元前3500年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美索不達米亞地區,這種對原始文字的圖畫描述是獨立于語言之外的,因為它不能達到復制聲音的水平。
因為這種以“物”表達的文字與人類社會活動的擴大和智力的發展不相符合,所以當人們對這種起初帶有非凡想象力的創造發明不滿意時,一種新的能表達復雜概念和含義的圖畫就應運而生了。

一篇以楔形文字書寫在陶片上的蘇美爾人的哲學文章,有4000年左右的歷史。
它使得簡單的描繪概念成為可能;使之能夠一定程度地體現人類的抽象思維能力。那么,真正代表發音的符號是何時出現的?多數古代文字學家主張是公元前1800年。居住在兩河流域的古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居民的創造的發展使人類文字的歷史邁進到了音節文字階段。
音節文字應是字母形成前的最后一個階段。公元前3100年的蘇美爾文字、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埃及文、公元前2200年的原始印度文、公元前2000年的克里特線形文字、公元前1500年的赫梯文以及公元前1300年前后的中國甲骨文都處在這一階段。隨著文字的發展,發音符號的抽象性逐漸加強,大大超出了符號的具體性,它們愈發靈活了。

蒙圖霍泰普二世法老神殿上的埃及象形文字,距今約4000年歷史。

3300年以前中國商朝時期刻在甲骨上的卜辭。
文字發展的最后一個階段是字母文字,字母文字標志著文字規范化的到來。美國語言學家格爾帕認為,第一個能被公正地稱為字母文字的應該是希臘語。希臘語在公元前9世紀充分接受了閃米特語的音節表,發展了元音制度,而且,首創元音與輔音的結合,第一次導致了完備的字母文字體制的問世。
最早的文字是公元前3000年初期蘇美爾人印刻在泥板上的圖畫。后來,當文字的發展較為顯著時,削尖的、楔形形狀的莖稈筆成為常見的書寫工具,這樣楔子形狀的文字本身逐漸地被稱為“楔形文字”。這種文字最早是從上至下在圓筒上書寫的,后來到了公元前2600年就改為在水平面上從左到右書寫。
人類文字發展到現在經過了由復雜到簡單的發展階段,表音文字成為文字發展的最高階段,它將越來越方便于人類的交流和發展。
拉丁字母表是如何產生的?

公元前3200年的兩個陶土“書板”
左邊的一塊記載的可能是貨物,其中既有壓制的符號,也有物體的表示符號。右邊的陶土塊意思尚不明確,但肯定表示了更豐富的信息。
略微熟悉西方語言的人都知道,與中國的方塊漢字不同,歐洲國家采用的是字母文字。而字母文字的基礎則是拉丁字母表。拉丁字母表是羅馬文明對世界文明進程的一項偉大貢獻。自從字母表發明之后,羅馬人得以把拉丁文化迅速通過書籍的形式普及到各個階層民眾,同時大大加速了羅馬境內各國之間的交流和融合。更為重要的是,它不僅成為像意大利語、西班牙語、法語和羅馬尼亞語等羅曼語族的基礎,并且為英語、德語等日耳曼語族所承襲,一些斯拉夫語族的天主教各國,如捷克、波蘭、克羅地亞等國家也利用它創造了自己的文字。

刻有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玉杯
可是,這么重要的拉丁字母表是如何產生的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還是先了解一下字母文字的歷史吧。我們現在知道,字母文字并不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目前世界上公認的最早的文字有六種,分別是埃及的象形文字、中國的甲骨文字、克里特的線形文字、西亞的楔形文字、印度的哈拉巴文字和墨西哥的瑪雅文字。這些文字都不是字母文字。學術界普遍認為,字母文字的出現當在這六種文字之后。至于字母文字的首創者,根據古希臘和古羅馬文獻的記載,有五個民族最有可能,分別是:腓尼基人、亞述人、埃及人、克里特人、希伯來人。而這些民族大多居住在東方,因此學者們普遍認為字母文字的產生,一定是受到東方文化的熏陶。
人們已經基本上形成了一個共識:腓尼基人最有可能是最早發明字母文字的民族。字母表的出現可以追溯到大約公元前1400年左右,那時候,位于敘利亞海岸的烏加里特人發明了一種字母表,用的是30個楔形符號,但是并沒有流傳開來。到了公元前12世紀,腓尼基人參照埃及的象形文字,創造出用22個輔音字母表示的文字,這是最早的線形字母表。現代歐洲各國的字母差不多都來源于腓尼基字母。
考古學家在希臘地區的克諾索斯的一個墓穴里發現了公元前900年的腓尼基文字,這說明古代腓尼基人和居住于愛琴海地區的希臘人有著一定的文化往來。據此學者們推斷,大約在公元前9世紀中期,希臘商人在和腓尼基人的交往中學會了線形字母表,并最終發展為有24個字母的希臘字母表。

漢謨拉比法典上的楔形文字
現在的關鍵問題是,希臘字母表是如何發展成為拉丁字母表的?對于這個問題,歷來眾說紛紜,現介紹幾種典型的觀點:
一種意見認為,希臘字母表在開始時就存在兩個分支:東部和西部兩個變體。這是由于當時各城邦之間的分割所造成的,后來變體再生出變體,于是大大小小的分支便有很多。而位于坎帕尼亞的庫邁城的希臘字母表也是其中較大的一個分支。據考古學家發現,古時候的拉丁字母表只有20個字母(沒有G、J、U、W、Y、Z),這與庫邁城字母表是一致的,并且兩者在形式上也很相似,于是人們就認為拉丁字母表直接借用了庫邁城字母表。

公元前5世紀希臘哥爾泰法石板上的文字
還有一種意見認為,古希臘字母表的確存在許多分支,但是其中最大的兩個分支是西里爾字母表和艾特魯斯坎字母表。西里爾字母表后來成為俄語、烏克蘭語、保加利亞語等諸民族文字的基礎,而艾特魯斯坎字母表則發展成為拉丁字母表。羅馬強大之后,首先從艾特魯斯坎人那里借用了21個字母,后來又從其他分支里吸收了Y、Z,而當時并沒有J、V,直到中世紀時才發明了這兩個字母,當時就用I、U來代替書寫,這頗同于中國古代的造字法“假借”,后來拉丁字母表又從羅曼語言中吸收了一個W,這樣26個字母就齊全了。

刻有線形文字的泥板
米諾斯的文字被現代學者稱為“線形文字”, 像較早的蘇美爾和埃及一樣,克里特的文字也是隨著書吏記錄貨物情況發展起來的。
另有人認為,每個字母的產生都有一個復雜的過程,因此應該從每個字母的起源上來追尋拉丁字母表的產生,而不應該泛泛而談。他們認為每個字母的最初起源是神秘的,至于字母表的第一個字母則顯得更加神秘,幾乎是無法得知的。如果僅從外觀上判斷,就不難粗粗描繪出字母A的演化過程:最初來源于古埃及人的牛頭象形符號,發展為腓尼基人的∨,希臘人始將它寫成類似Α的符號,至拉丁文才最后定形。但是這中間具體是怎樣轉化的,就沒有人可以知道了。

法國刻有符號的馴鹿骨頭殘片
69個刻出的符號的輪廓,可能記錄了連續的月相變化。
事實上,每個字母在形成中,濃縮了人類的文明進程,因此探求字母的源頭,實際上是在探尋人類文明的源頭,也是在譜寫人類的心靈史。
伊凡雷帝的“書庫”在哪里?
1584年3月18日下午3點左右,俄國歷史上第一位沙皇伊凡四世一邊像往常一樣哼著自己喜歡的小曲,一邊舒舒服服地洗澡——這是沙皇幾十年來養成的習慣。一直到7點左右,他容光煥發地走出浴室,略微用點御膳,感到精神格外好,就命人傳來他的親信,披著松散的長袍和他對弈。伊凡大帝一手拈著棋子,一手輕按眉頭,周圍是一群侍臣在為皇帝助陣。忽然間,伊凡大帝手一松,一聲脆響,翡翠棋子摔個粉碎。正當眾人驚慌詫異之時,皇帝的身子也緩緩仰面倒下。等找來醫生,伊凡四世已經停止了呼吸,身體也變得僵硬。

伊凡大帝的鐘樓
1533年,年僅三歲的伊凡雷帝即位,17歲時親政,并宣稱自己為“全俄羅斯的皇帝”。1550年,伊凡雷帝頒布新法,大力打擊權勢貴族,以加強中央集權,其政策雷厲風行,因此被人送綽號“雷帝”。而我們現在討論的是伊凡雷帝留給人們的一筆精神財富——伊凡雷帝書庫——今天落在何方?
據福恩修道院的修道士馬克西姆·克里柯記載,伊凡雷帝藏有大量的書籍,其中大部分是珍貴的古代手抄本,數量眾多,足以抵得上一個大型圖書館。有人也許要問:“即便是一個皇帝,要想獲得那樣多的古抄本書籍,也不大可能吧?”須知古抄本在流傳過程中是很容易消亡和損失的。我們經過考證與分析,認為這是可能的,原因有三:第一,伊凡雷帝的祖父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所娶皇后索菲婭乃是東羅馬帝國的末代皇帝康士坦丁奴斯十一世的侄女,她嫁到莫斯科后,帶來了大量珍貴的古抄本書籍。第二,凡是長久和平的環境,在君權加強的情況下,有利于古籍的發掘,例如我國清朝的乾隆朝,因編訂《四庫全書》,就搜集到了多種古籍本。第三,據歷史記載,伊凡雷帝是重視文化建設的皇帝,因此他有大力搜求古本書籍的可能。

沙皇伊凡四世像
其在統治的后半期,近乎病態的多疑癥給所有的臣民帶來了恐懼,因此伊凡四世在歷史上被稱為“恐怖的伊凡”。
另外,馬克西姆是很出名的學者。早在伊凡三世時,他就因為有學養受到皇帝的信賴,讓他整理皇室的書籍。伊凡雷帝時,馬克西姆又受到重用,讓他為皇室的書籍編目錄。而馬克西姆是個很認真的人,在整理書籍中發現了很多訛誤,他就一一加以更正,不料因此得罪了頗有權勢的莫斯科大主教約瑟夫,后者百般在皇帝面前會造謠中傷,最終馬克西姆遭貶謫而出宮,此后又陸續受到教團的迫害。至于他究竟有沒有把伊凡雷帝書庫的書籍全部編目,這就不得而知了。不過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有關伊凡雷帝書庫的記載,除了馬克西姆之外,當時在其他人的記錄中,再找不到只言片語了。直到16世紀在《里波利亞年代記》中,才被輕描淡寫地提到:“德國神父魏特邁曾見過伊凡雷帝的藏書。它占據了克里姆林宮地下室的兩大間房子?!笨墒撬^“德國神父魏特邁”在歷史上并不有名,要找他的記載十分困難,于是人們產生懷疑:伊凡雷帝書庫會不會壓根兒就不存在呢?

從莫斯科河對岸眺望克里姆林宮

精裝《福音書》封面
它具有俄羅斯裝飾藝術無限豐富的特性,也構成了俄國東正教堂的一個主要特征。
19世紀時,兩個德國人一度對伊凡雷帝書庫很感興趣,不遠千里跑到莫斯科,準備把這件事弄個水落石出,但是盡管他們對克里姆林宮的地形進行了仔細的勘察,又查遍了所有關于這件事的古代記錄,結果連伊凡雷帝書庫的大門朝哪邊開也搞不清楚。最后這兩位認真的德國人留下了兩句被認為是“絕對廢話”的話:“我始終相信,伊凡雷帝書庫的藏書至今還沉睡在一個不為人知的角落里。解開這個謎,對世界的文化來說可能聯系著非常重要的發現?!?/p>

羅馬戰士像
還有一些學者認為,在克里姆林宮發生火災的時候,這些珍貴的書籍也葬身火海了。但是也有人認為或許這些書籍在地下室最為隱秘的密室里,大火根本燒不到,但是卻把出路封死了,因此有必要再對克里姆林宮仔細搜索一遍。還有人認為,早在發生大火之前,書庫已經被轉移了。
19世紀末,莫斯科歷史學家扎貝寧無意間淘到一本古書,上面有許多關于古代宮廷的記載,其中一件竟和伊凡雷帝書庫有著莫大關系:
大約在1724年,彼得大帝決定遷都彼得堡,把莫斯科作為陪都。同年12月,一個名叫奧希波夫的教會人員來到彼得堡,向皇室遞交了一份報告,說有人在克里姆林宮看見了兩間地下密室,堆放著許多大箱子,都加著大鐵鎖,貼著封條。于是請求皇室同意對克里姆林宮進行搜索。至于期間怎樣搜索,人們并不清楚,只是在公文保管處保存下來的關于此事的報告中有這樣的記錄:“盡管全力以赴,但并沒有發現什么秘密的場所。”伊凡雷帝書庫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又在哪里呢?直到今天,它仍是一個未解之謎。
真有《彼得大帝遺囑》嗎?
1836年,法國出版了一本署名為德奧的回憶錄,回憶錄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彼得大帝統治歐洲的計劃》,也就是后來轟動世界的《彼得大帝遺囑》。這份遺囑披露了俄國沙皇彼得大帝企圖稱霸歐洲進而征服世界的野心。主要內容有14個部分,分別是:第一,俄國長期保持戰爭和擴張狀態;第二,后繼者務必要大力網羅人才;第三,要力爭參與歐洲事務;第四,瓜分波蘭;第五,征服瑞典;第六,采取王室聯姻政策;第七,與英國結盟通商;第八,沿黑海、波羅的海分別向南北擴張;第九,挺進君士坦丁堡與印度;第十,控制奧地利地區;第十一,挑動奧地利和歐洲各國發生爭端;第十二,統治希臘地區;第十三,挑撥法、奧關系,制服其中一個;第十四,征服日耳曼和法國。

彼得大帝像
彼得大帝是18世紀初期俄羅斯的統治者,是俄國歷史上稱帝的第一人。他全力以赴地將封閉保守的俄羅斯轉變成一個真正的帝國。

天使長大教堂外景
作為歷代沙皇的陵寢,彼得大帝的葬禮即在此舉行。
我們要想知道這份遺囑的真假,必須先了解這份遺囑的披露者,也就是回憶錄的作者德奧是何許人,有沒有接觸到遺囑的可能性。

沙皇尼古拉二世送給他妻子的禮物——金蛋,里面是彼得大帝的雕像。
1724年冬天,彼得一世在芬蘭灣地區巡視,偶感風寒,不料竟轉成肺炎——當時無法治愈的疾病,從此一病不起,來年1月7日,彼得預感不祥,趕緊讓人準備紙筆要寫遺囑,誰知道剛寫下“吾欲傳位給……”寥寥數字就手腕無力,接著馬上召喚公主,準備口授,公主到來時彼得已經不省人事,一語不發,1月8日凌晨,這位俄羅斯歷史上最著名的皇帝就“駕崩”了。公主葉麗薩維塔·彼得羅夫娜繼承了皇位,這就是俄國有名的色情女沙皇伊麗莎白。伊麗莎白是個荒淫無恥、極度好色的女人,她在宮中養了許多“面首”供她歡愉,此外還有許多秘密情人。在這些男人中間,有一個法國人尤其受到女皇寵幸,他就是法國間諜德奧。
德奧得到伊麗莎白信任以后,不僅可以自由出入于皇宮,而且可以翻閱皇室檔案。有一年,德奧陪同女皇在圣彼得堡城郊的沙皇夏宮里游玩,意外地發現了一份題為《彼得大帝統治歐洲的計劃》的秘密文件,敏感的政治嗅覺告訴他這可是件好東西,定能得到上司的嘉獎,于是一字不漏地抄錄下來,并迅速將其呈獻給法國國王路易十五。

彼得一世從他的歐洲老師那里學會了筑城和航海學,這些成為他一生的愛好,在他執政期間,俄羅斯成立了自己的第一支海軍。
如此看來,德奧非但有接近《彼得大帝遺囑》這樣絕密文件的機會,而且以他的職業看來,他也實在沒有撒謊的可能。但是仍有一些治學嚴謹的歷史學家發現了一些漏洞,對《彼得大帝遺囑》的真實性提出懷疑,有的甚至宣稱:所謂《彼得大帝遺囑》,作者怕不是彼得一世,而是法國人德奧吧!他們的根據是:第一,歷史記載得清清楚楚,彼得一世去世時極為倉促,連傳位遺詔都沒有寫好,又怎么可能有時間寫出這樣條理清楚、順理成章的施政大綱呢?第二,俄國史料中找不到有關《彼得大帝遺囑》的記述,沙皇檔案中也找不到這份文件。第三,目前有多種關于《遺囑》的文本,但是彼此之間出入很大,另外關于遺囑的起草時間和修改時間,德奧的回憶錄說得很不清楚。第四,即便彼得大帝會擬出這份施政綱領,但是也毫無必要那樣露骨吧。

在這幅著名的肖像畫中,彼得大帝一手持劍,一手壓著世界地圖,表達了這位君主的世界眼光和鐵血手腕。
但是與之觀點相左的專家認為,即便當初彼得一世沒有立下傳位遺囑,也不能表明他沒有為后世繼承者立下施政綱領,因為對于帝王來說,選取候選人往往是自己在最后生命時刻才決定的事,而一些訓示和告誡則早在沒有明確繼承人之前就確立了。只要聯系一下中國的清朝皇帝們,就再清楚不過了。
有關遺囑真實的另一件有力證據是,19世紀初,也就是在德奧把《遺囑》呈給路易十五之后的50年后,一位流亡法國的波蘭將軍向法國執政府遞交了一份自稱是從俄國皇室檔案中竊取的《俄羅斯擴張計劃概要》,內容竟然與德奧所得到的那份一模一樣。這該不會是巧合吧?
盡管目前《遺囑》是真是假還難以定論,有待解謎,但是這份《遺囑》的確反映了沙皇俄國擴張領土的野心。
尼采的著作是否被人篡改過?
在西方思想史上,尼采恐怕是最有爭議的人物了。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尼采的書在中國不再出版,他的名字也成為“禁忌”,一旦沾上,就被認為是法西斯主義者。直到新時期以來,尼采才漸漸為中國人重新認識,甚至出現了“尼采熱”。
事實上,把尼采說成是法西斯主義的思想先驅,是沒有根據的。希特勒在《我的奮斗》中沒有一處引證尼采。而尼采一生對種族主義和反猶主義相當反感,這兩大主義正是法西斯主義的基石。那么為什么有些人會常常把尼采與納粹和法西斯聯系在一起呢?有些學者認為,這是因為有人篡改了尼采的著作。

尼采畫像
尼采認為,我們應當弘揚以肯定生命為核心的價值觀,每一個人自身都必須健全、充分地享受生命,肯定生命,盡心盡力地實踐??僧斢腥舜鄹乃睦碚?,并為兇殘成性的法西斯所利用時,相信已長眠于地下的尼采無法閉上他憂慮的眼睛。
那么篡改者是誰呢?人們普遍認為是尼采的妹妹伊麗莎白·福爾斯特·尼采。最早提出這一看法的是德國的尼采研究者卡爾·施萊希塔,他于1958年出版了《尼采事件》一書,對尼采妹妹的篡改行為進行了揭露,認為她偽造了尼采的書信,歪曲了尼采的思想。
眾所周知,尼采終生未婚,他一生最親密的女人就是他的妹妹伊麗莎白·福爾斯特·尼采。而伊麗莎白卻有濃重的種族主義理想,后來又嫁給了反猶主義者波恩哈特·福斯特?;楹笏冯S瘋狂的丈夫到巴拉圭建立條頓移民村,以實現自己的種族主義理想。但是移民村的計劃最終流產了,福斯特自殺了。而伊麗莎白還沒有從失去丈夫的悲痛中解脫出來,就傳來了哥哥尼采發瘋的消息。于是她在1897年從巴拉圭趕回魏瑪,照料生活不能自理的尼采。在照料尼采的同時,伊麗莎白也搜集整理了尼采的手稿,然后又壟斷了尼采著作的出版權。
尼采死后,伊麗莎白以尼采著作權威的解釋者自居,同時伊麗莎白在整理出版尼采的手稿過程中,一面扣壓一些手稿,一面篡改一部分手稿,使之漸漸與法西斯主義靠攏。在尼采的著作中,受到篡改最為嚴重的是晚年的《權力意志》。

尼采對創作性藝術家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奧地利畫家古斯塔夫·克里木特就是其中之一。圖為他的畫作《接吻》,這幅畫表達了強烈的感官愛欲。
尼采晚年時曾計劃寫一本名叫《重估一切價值》的書,但沒有完成,只留下一大堆殘篇手稿,后來伊麗莎白和尼采的朋友彼得·加斯特一起把這些手稿整理成書,取名為《權力意志——重估一切價值》出版。在這本書上,有濃重的種族主義思想,而伊麗莎白宣稱這才是尼采最重要的著作,是他的代表作。
1961年,意大利學者蒙梯那里和科利為了翻譯尼采的著作,來到德國魏瑪,在歌德、席勒檔案館查閱了尼采的全部手稿,結果發現伊麗莎白大量篡改了尼采的手稿。
《權力意志》的原稿有374條格言體的片斷,可是伊麗莎白刪去了104條,在采用的270條中,又有137條被改動,結果致使尼采著作的原面目遭到嚴重歪曲。為了恢復原貌,蒙梯那里和科利將尼采的著作匯編成《新的批判尼采全集》的尼采著作匯編。而德國尼采研究專家施萊希塔也編輯出版了尼采晚年手稿,取名為《80年代遺稿選編》。

沖突的挑戰
如果一個人充分地享受生活,就會與他人發生沖突。不過,尼采以為,沖突的刺激有助于出類拔萃的人施展自已的才華。圖中畫作反映19世紀初法國士兵在耶拿戰役中獲勝歡呼的場景,從意境上說很好地反映了尼采的哲學觀點。
還有人指出,伊麗莎白不僅篡改了尼采的手稿,而且還在言行上把已經去世的尼采置于法西斯思想先驅的地位。
當時,伊麗莎白儼然是尼采的代言人,她在20世紀20年代公開贊賞墨索里尼,后來希特勒參觀尼采文獻檔案館時,她在希特勒面前大談反猶主義與種族主義,此外她還到處演講、寫文章,極力把墨索里尼和希特勒說成是她哥哥的理想的“實現者”,并為此得到希特勒榮譽像章的獎勵,以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人們在回憶這些情況時,把尼采和法西斯聯系在一起,也就沒什么奇怪的了。

價值體系的束縛
尼采認為,傳統價值以道德之名束縛了創造者,對創造者和蕓蕓眾生同等相待。這幅畫反映了教會和國家對人們的束縛和壓制。
但是也有人對尼采妹妹偽造說不以為然。他們認為伊麗莎白所編輯出版的尼采文本雖然有不翔實之處,但是她所依照的,正是尼采的手稿,從大量的手稿中編輯成書,自然要有所取舍,不然不加選擇地全部收錄,那也不能算作是一本書。而且施萊希塔所編輯出版的《80年代遺稿選編》,除了順序不一樣外,內容卻完全一致,而尼采所采用的是格言式的文體,前后邏輯性并不強,所以僅僅順序的改變不是什么大問題。其實,尼采思想中本來就有消極的一面,不用人篡改,也極容易為人誤解和利用。所以說尼采妹妹篡改了他的手稿,理由也是不充分的。

此圖描繪1779年拿破侖在布羅埃納皇家軍事學院學習的情形,墻上的地圖和身影昭示著他日后橫掃歐陸的野心。但尼采的這一觀點到后來卻被法西斯極大地歪曲,失去了其真正意義。尼采認為,每一個人都應該充分認識自己的潛能、自己的“權力意志”,這種權力意志不僅體現在文化政治活動中,而且體現在戰爭中,拿破侖就是這樣一個認識到自身“權力意志”的人。

1868年,尼采結識了作曲家理查·瓦格納,對悲觀主義哲學家叔本華的共同崇拜使兩人成為摯友。在精神錯亂的前一年,尼采出版了《論瓦格納》(1888)和《尼采對瓦格納》(1895)。這一畫面是馬克斯·勃呂克納為瓦格納的歌劇《帕西法爾》所畫。
尼采著作究竟是否被篡改過?盡管至今還無定論,但是能夠肯定的是:尼采確實是一個被曲解了的偉大哲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