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文物古跡

古代特洛伊戰爭的遺址之謎

著名的荷馬史詩第一部《伊利亞特》敘述了這樣一場戰爭:英俊瀟灑的特洛伊王子到各國游歷,到了斯巴達王國,國王不在,受到年輕漂亮的王后海倫的熱情款待,這兩人一見鐘情,迅速墜入了愛河,結果特洛伊王子將海倫帶走了。這自然引起斯巴達國王的強烈不滿,于是他糾集了希臘各國大軍,圍攻特洛伊城,但整整圍攻了三年,也毫無所獲。這時希臘人想出了一個絕妙的辦法:他們首先造了一個大木馬,將一支突擊部隊藏在木馬里,然后在兩軍對壘之時,假裝撤退,而讓特洛伊人俘獲了木馬。特洛伊人不知道木馬的機關,還以為是希臘軍隊的新式武器,于是很高興地抬回去研究。誰知到了晚上,當特洛伊人張燈結彩舉辦慶功酒宴之時,希臘的這支突擊部隊從木馬中鉆出來,打開了城門,之后與城外的部隊里應外合進攻特洛伊城,剎那間昔日美麗壯觀的特洛伊城變為一座廢墟。

荷馬雕像

荷馬是古希臘著名的盲詩人,我們現在所談的荷馬史詩,即《伊利亞特》與《奧德賽》是他根據當時民間和宮廷歌謠重新創作而成的文學作品。這兩部史詩記述的是有關特洛伊戰爭的一些逸事。

特洛伊城地理位置示意圖

特洛伊城遺址俯瞰

特洛伊古城位于土耳其西北部的西拉沙立克山丘下,緊臨碧波萬頃的達達尼爾海峽,隔海與巴爾干半島相望。長期以來,人們一直以為它是荷馬史詩中虛構的一座城市,并且為此引起過一些爭論,但是特洛伊城遺址的發現啟示我們,文學作品包括神話傳說的創作,都可能有其真實背景的存在。

作為史詩的敘述,這場戰爭是真實的,并且已經得到了考古學家的確證。但是這場激烈殘酷的戰爭的遺址究竟在什么地方呢?

1871年,德國考古學家亨利·施里曼在小亞細亞北部的希薩里克,大約距達達尼爾海峽5千米附近的土崗上進行考古發掘,結果意外地發現了特洛伊遺址的第一和第二文化層。之后他又在當地挖掘第三文化層時,挖出了許多古代的黃金酒杯、王冠、銀瓶、手鐲等貴重物品,并且發現了有火災的痕跡。他在進行一番考察與分析后,宣布自己找到了特洛伊城的遺址。

可是出人意料的是,施里曼的朋友、他的合作者建筑學家德爾費爾德根據自己的考證否決了他的這一觀點。德爾費爾德認為,特洛伊城自公元前兩千多年前到公元后幾個世紀,一直有人居住,因而先后應該形成了九個文化層,而不止三個。他在第六個文化層里發現了許多尸骨以及大量被燒毀的房屋,這明顯是戰爭的遺跡。據此他指出,特洛伊戰爭遺址不是在第三文化層,而應該在第六文化層。

德爾費爾德的觀點一時為人們所接受,直到20世紀30年代,又有人提出質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英國考古學家布列。他根據自己發現的新材料指出,德爾費爾德在第六文化層發現的大量被毀壞的房屋和許多尸骨,是由于地震造成的,而非戰爭所為,因此是不能作為特洛伊戰爭遺址的。布列在第七文化層中發現了大量遭受火燒和搶劫的房屋,而且各家各戶都備有埋在地下的大甕,甕口僅露出地面,這表明當時特洛伊城正在遭受圍困,并且不久就毀滅于戰火之中。因此布列認為真正的特洛伊戰場遺址在第七文化層。

無論是施里曼還是德爾費爾德還是布列,他們盡管都有各自的看法,但是卻存在著共同的認識基礎:認為希薩里克附近的山岡就是古代特洛伊城的遺址。假如古代特洛伊城的遺址不在那里,那么他們的推論就完全變成了空中樓閣。事實上,不斷有人對古特洛伊城遺址的方位提出新的見解,例如多年從事荷馬史詩研究的墨西哥語言學家羅伯特·薩利納斯最近提出一種新的觀點,他認為特洛伊城的遺址并不在小亞細亞,而應該在南斯拉夫境內的加貝拉鎮,該鎮位于納雷特瓦河流入亞德里亞海入口處,這個地形與《伊利亞特》中的環境描述是接近的,并且“入口處”的位置也為希臘大軍的停泊船只提供了證明。

還有人認為,特洛伊戰爭的主戰場根本就不在特洛伊城,而在貝喀西以東的地方。在特洛伊城西北8千米處的貝西卡港灣有深水且深入內地,可以說是希臘軍隊船只理想的停泊之處。因此,有些專家強調說,特洛伊戰場應該在特洛伊城以西的地方。

特洛伊城歷史變遷示意圖

從考古看來,特洛伊城前后延續時間較長,城市是在不斷發展、擴大的。對它的一層又一層的發掘考證,我們可以得知它的每一層都是屬于某一歷史時期的居民區,一代代的人在這里生活過,一座座城市在這里繁華過。

但是約翰·克拉夫特的說法至今并沒有得到很多人的認可。所以特洛伊戰爭的遺址究竟在哪里,至今還是一個未解之謎。

英國巨石陣遺址是天文觀測儀器嗎?

巨石陣局部

在英國古老而廣漠的平原上矗立著許多奇特的巨石建筑,它們經歷了幾千年的風雨洗禮,也見證了人類歷史滄海桑田的變遷。這片建筑被人們稱為“古代巨石陣遺址”,它也是令人難以破解的世界之謎。

根據科學家實地考證,巨石陣最早建于約公元前2800年的新石器時代后期,那時已建成了圓溝、土岡、巨大的踵石和“奧布里坑群”的巨石陣的雛形。約公元前2000年,巨石陣建筑的第二階段已基本完成了整個巨石陣。藍沙巖石柱群和長長的通道是這一階段的主要建筑。最為重要的是巨石陣的第3期建筑,時間大約在公元前1500年,這時沙石圈和拱門已建成,巨石陣已全部完工,這就是人們現在所看到的雄偉壯觀的巨石陣遺址的全貌。很重要的一點是,整個巨石陣的工程需要150萬人工,而整個建筑遺址中,始終找不到用牲畜和輪載工具的痕跡。

幾百年來,人們一直被神秘的巨石陣遺址困擾著,然而為了將巨石陣的謎底揭開,有眾多的科學家投入到了這方面的研究。1126年,英國史學家杰弗里編寫的《中世紀編年史》是關于巨石陣的最早記錄,認為巨石陣是由亞瑟王的謀臣梅林用魔法從愛爾蘭運到英格蘭作葬地材料用的。

黃昏中的巨石陣

遠古的巨石陣真的是天文觀測儀器嗎?

對于巨石陣的研究,幾百年來一直沒有停止過,然而人們始終沒有搞清巨石陣原先的建造目的究竟是什么。以往的考古學家大多數認為:巨石陣是舉行祭祀活動的宗教場所,或是當時英格蘭早期居民的基地。“奧布里坑群”里發掘出的人類遺骨能夠有力地證明這種觀點。但是,類似這樣的巨石陣分布在地中海沿岸,其中主要是英國和法國的廣大地區,這又說明它們不可能都是祭壇或墓地。

巨石

另有一些天文學者認為巨石陣是遠古時代的天文觀測儀器,這種觀點比較令人信服。的確,巨石陣的神秘色彩與天文學有著不同尋常的聯系。巨石文化專家阿特金森指出:當時蒙昧落后、沒有任何先進計算工具的史前人類建造如此精密的天文儀是不可能的。英國天文學家霍伊爾提出反對意見:作為天文觀測儀的材料為何不用輕便的材料和泥土而使用難以開采的大沙巖?這樣不是要耗費大量的勞力嗎?而且奧布里坑群中的人類遺骨與天文學也很難聯系起來。況且,如果是高度發達的史前文明的結晶,為什么又消失了呢?人們因此又回到宗教這個傳統觀點上去,甚至有人認為巨石陣與外星人有關。

英國巨石陣遺址究竟是進行祭祀活動的宗教場所,還是古人用來觀測天象的天文觀測儀?還是外星人在地球活動的遺跡?抑或是其他?對于這些,人們目前都無從知曉,也許它將永遠是個謎。

巨石陣

美洲金字塔是模仿埃及金字塔建造的嗎?

提起金字塔,大家自然會想到矗立在尼羅河畔的壯觀的法老陵墓,但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卻是聳立在美洲大陸上的金字塔。

埃及金字塔給我們留下了數不清的謎團,無獨有偶,美洲金字塔也令我們在奇跡面前像個弱智者,對其難以理解。在眾多謎題中,人們最感興趣的是:為什么在美洲也會有金字塔,美洲金字塔同埃及的金字塔有關系嗎?

卡夫拉金字塔及獅身人面像

5000年前埃及人以非凡的智慧建造了金字塔,5000年后的人們仍在探究它的神秘。無獨有偶,美洲金字塔也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的難解之謎。

許多人認為,美洲金字塔是模仿埃及金字塔建造的,其理由有:第一,現在的考古已經證明,在幾千年以前,人們憑借當時的技術條件,完全可以跨越大洋進行交流。例如中國的商朝和墨西哥的奧爾梅克、秘魯的查比因文明都相當崇拜美洲虎神,并且虎神的造型和風格也相當接近。這說明新舊大陸居民是有往來的。第二,美洲金字塔和埃及金字塔無論外形和功用都大有相似之處。1958年,考古學家在墨西哥帕倫克的一個被稱作“銘記神廟”的金字塔內部,發現了一個高7米、寬4米的墓室,石棺內放著一具有大量陪葬飾品的尸骨。據此,一些學者作出了這樣的推測:很久以前,有部落從埃及遷徙到美洲,向美洲居民傳授金字塔的建造技術。著名學者伊凡·范瑟提瑪在《哥倫布以前到來的人們》中,就持這樣的觀點。

美洲金字塔近觀

另有一種與之針鋒相對的意見認為:美洲金字塔是美洲土著文化獨立發展的結果,美洲金字塔和埃及金字塔毫無承繼上的關系。通過目前所出土的文物看,早在2萬至3萬年前,美洲最早的居民是經白令海峽從亞洲東北部進入美洲的亞洲人,他們依靠最簡單的工具和武器,創造了頗具特色的燦爛文化。因此他們完全有能力獨立建造出神奇的金字塔。

持此種觀點的學者認為:雖然有些跡象已經表明,幾千年前,人們利用當時的簡陋工具,偶爾可以橫渡大洋,從古代埃及跑到美洲是可能的,或者說從美洲跑到埃及也是可能的,但是問題的關鍵在于:誰能證明,在埃及出現金字塔之后和美洲出現金字塔之前的這段時間里,古埃及和美洲的居民有所來往呢?恐怕沒有人可以證明這件事,因此說美洲的金字塔仿照埃及金字塔就毫無根據。另外,美洲金字塔和埃及金字塔在許多地方都大不相同。古代印第安人信奉多種自然神,如太陽神、月亮神、雨神、河神、天神等。他們登上高山之巔進行祭奠活動,以示更靠近神靈,而生活在平原、河谷地帶的印第安人則在平地建起土丘,在土丘頂端筑起廟宇,用以祭禮。隨著筑壇祭神活動的盛行和發展,神壇的規模也越來越大,逐漸建成為金字塔形,而且金字塔的建筑藝術也越來越高超。整個金字塔和塔頂廟宇與神壇中的神像、石碑及其他石雕藝術品,反映出不同時代和地區的古印第安人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特點與風貌,同時也是美洲古代印第安人社會的神權中心。由于美洲金字塔原來是印第安人舉行宗教儀式的地方,所以平臺上的神廟是其主要部分。而埃及金字塔從一開始就是安葬法老的墓穴。當然有的美洲金字塔也具備墓室功能,但一是數量不多,二是一般是后來從外面挖入,而不是一開始就是墓穴。美洲金字塔和埃及金字塔在外形上雖然有相似之處,但是也有很多不同,例如美洲金字塔不像埃及金字塔,多為四棱錐形,而是多為四棱臺形,而且美洲金字塔的正面是臺階形的,也就是說人們可以沿著臺階一層一層地走到塔頂上。如果我們從建筑學的角度看,就會發現把巨大的建筑建成金字塔形是最為穩固的。并且無論是作為祭神場所的美洲金字塔還是作為法老陵墓的埃及金字塔,都具有濃郁的宗教色彩,而金字塔這種建筑是一種體現穩固性和永恒性的建筑,當然也是最為理想的宗教建筑樣式,這種樣式,聰明的埃及人會選取,智慧的美洲原始居民也同樣有可能選取。

蒂卡爾金字塔

蒂卡爾位于美洲危地馬拉北部佩藤地區的熱帶叢林中,是瑪雅古典時期出現的第一個城市。 金字塔是蒂卡爾最主要的建筑成就,它的基座一般不如埃及金字塔大,所以形成高峻奇峭的外部輪廓,從外觀上來看,它與埃及金字塔有較為明顯的區別。

埃及金字塔有許多奇妙的地方。正方形底面的邊正對著東、西、南、北四方。這說明古埃及人已能確定方位。據說,把金字塔底面正方形對角延長,恰好能將尼羅河三角洲包括在內。

這兩種意見誰是誰非,目前仍無定論,也許要解開這個謎,需要更多資料的發掘。

埃及獅身人面像之謎

在埃及的尼羅河畔,除了眾所周知的金字塔外,還屹立著一座巨人——獅身人面像。它從埃及向東方凝視,面容陰沉憂郁,既似昏睡又似清醒,蘊含著一股雄壯的氣勢,給人以神秘的遐想。多少年過去了,經過幾千年的風吹日曬雨淋,一切都在變化之中,然而獅身人面像卻一直默默地守護在尼羅河畔,似乎在捍衛著什么,守望著什么。然而又是誰建造了它,保護了它,為它除沙除塵呢?

古埃及國王的保護神——神鷹荷魯斯

有種意見認為,獅身人面像在埃及“古王國”時期建成,是由第四王朝的法老卡夫拉(公元前2520~前2494)建成的。這是傳統歷史學觀點,它出現在所有埃及學標準教科書、大百科全書、考古雜志和常見的科學文獻中。這些文獻都表示,獅身人面像的面部是按照卡夫拉本人的模樣來雕刻的——也可以說,卡夫拉國王的臉就是獅身人面像的面孔,這一點已被認為是歷史事實了。

比如,聞名世界的考古專家愛德華茲博士就說過,獅身人面像的面部雖已嚴重損壞,“但依然讓人覺得它是卡夫拉的肖像,而不單只是代表卡夫拉的一種象征形式”。

他們之所以這樣說,根據之一乃是豎立在獅身人面像兩前爪之間的一塊花崗巖石碑上刻著一個音節——khaf。這個音節被認為是卡夫拉建造獅身人面像的證據。這塊石碑與獅身人面像并不是同時出現,而是對圖特摩斯四世法老(公元前1401~前1391)功德的紀念。這位法老把即將埋住獅身人面像的沙土徹底清洗干凈了。這塊石碑的碑文說獅身人面像代表了“自始至終存在于此的無上魔力”。碑文的第13行出現了卡夫拉這個名字的前面一個音節khaf。按照瓦里斯·巴杰爵士的說法,這個音節的出現“非常重要,它說明建議圖特摩斯法老給獅身人面像清除沙土的赫里奧波利斯祭司認為獅身人面像是由卡夫拉國王塑造的……”。

然而僅僅根據一個音節,我們就能斷定卡夫拉建造了獅身人面像嗎?1905年,美國埃及學者詹姆斯·亨利·布萊斯提德,對托馬斯·揚的摹真本進行了研究,卻得出了與此相悖的結論。布萊斯提德說:“托馬斯·揚的摹真本提到卡夫拉國王的地方讓人覺得,獅身人面像就是這位國王塑造的——這完全是沒有事實根據的;摹真本上根本看不到古埃及碑刻上少不了的橢圓形圖案……”

阿蒙內姆哈特法老的獅身人面像

你也許會問什么是橢圓形圖案。原來,在整個法老統治的文明時期,所有碑文上國王的名字總是包圍在橢圓形的符號里面,或是用橢圓圖案圈起來。所以,很難使人明白刻在獅身人面像兩前爪之間的花崗巖石碑上的卡夫拉這位大人物的英名——實際上其他任何一位國王都不例外——怎么可以缺少橢圓圖案。

再者,即使碑文第13行的那個音節指的就是卡夫拉,也不能說明是卡夫拉雕刻了獅身人面像。卡夫拉可能還因為其他功績被懷念著。卡夫拉身后的許多位(或許其身前也有許多位)國王(如拉美西斯二世、圖特摩斯四世、阿摩斯一世等等)都修復過獅身人面像,卡夫拉怎么就不可能是獅身人面像的修復者之一呢?

獅身人面像全景

實際上,19世紀末和20世紀開創埃及學的一大批資深學者都認為獅身人面像并不是由卡夫拉雕刻,這一說法才是合乎邏輯推理的。當時擔任開羅博物館古跡部主任的加斯東·馬斯伯樂也是那個時代是受人推崇的語言學家,也是認同這種觀點的學者之一。他在1900年寫道:

“獅身人面像石碑上第13行刻著卡夫拉的名字,名字前后與其他字是隔開的……我認為,這說明卡夫拉國王可能修復和清理過獅身人面像,這在某種程度上也證明了獅身人面像在卡夫拉生前已被風沙埋沒過……千百年過去了,‘斯芬克斯’仍然佇立在尼羅河畔,即使它的身上已經是千瘡百孔。也許對于敬仰它的人,膜拜它的人來說,這無損于它的形象。”

法老墓為何能殺人?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的陵墓,“法老”一詞是人們對古代埃及國王的尊稱。這些統治者為了使自己死后不受打擾,便不惜人力物力大興土木,建造這些金字塔來存放自己的尸體。

在金字塔幽深靜謐的墓道里,刻著一句十足威嚴的咒語:“誰若打擾了法老的安寧,死神的翅膀就必將降臨在他頭上。”

圖坦卡蒙的黃金面具

人們以前對這種咒語不屑一顧,以為法老在墓道上刻上咒語,只不過是為了嚇唬那些盜墓賊罷了,目的無非是想讓自己獲得永久的安寧。后來隨著近代考古學的興起,世界各地的考古學家和探險家前來埃及,或發掘古跡,或探尋寶物。他們自然也沒有對咒語給予重視。可是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卻讓即使最膽大妄為的人和最癡迷于尋寶的人也望而卻步:進入法老墓的人,無論是盜墓者、科學家還是探險者抑或好奇的游客,絕大多數人或染上不治之癥,或發生意外事故,然后莫名其妙地死去。人們直到此時才重新開始審視刻在墓道里的咒語:“……死神的翅膀就必將降臨在他頭上。”法老的咒語顯靈了。

卡特將圖坦卡蒙金棺上的灰塵拂去,法老的遺體封在三層棺槨中,金棺是它的第二層。

而在這些死亡事件中最為典型的,要算是挖掘法老圖坦卡蒙的陵墓了。圖坦卡蒙是埃及第十八王朝的法老,他9歲即位,不到20歲就去世了。據說,埋葬圖坦卡蒙時陪葬了大量的珠寶,這吸引了許多探險者前來尋墓掘寶。1922年11月,英國考古學家卡特率領了一支考察隊,終于打開了圖坦卡蒙的陵墓,之前他們在埃及帝王谷的深山中奔波了整整7年。等他們鑿開墓室時,金碧輝煌、滿室珍奇異寶的景象讓考察隊員們欣喜若狂。然而人們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這支探險隊的資助者卡納馮爵士在進入陵墓后不久突然得疾病去世了。卡納馮爵士當時年僅57歲,身體一直很好。但那天他的左頰突然被蚊子叮了一口,這小小的傷口竟使他感染了急性肺炎,以致要了他的命。而令人不可思議的是,據后來檢驗法老木乃伊的醫生報告說,木乃伊左頰下也有個傷疤,與卡納馮被蚊子叮咬處疤痕的位置完全相同。更不可思議和更可怕的事情還在后面,在以后短短幾年的時間內,涉及發掘和參觀過圖坦卡蒙陵墓的人中,先后有二十多人不明不白地死去了。

考察隊的考古學家莫瑟,因他建議推倒墓內一堵墻壁,從而找到了圖坦卡蒙木乃伊。卡納馮爵士死后不久,他就患了一種神經錯亂的怪病,痛苦地死去。

參加考察隊的卡納馮爵士的兄弟赫伯特,不久死于腹膜炎。協助卡特編制墓中文物目錄的理查德·貝特爾,不久之后自殺。次年二月,他的父親威斯伯里勛爵也在倫敦跳樓身亡,據說后來有人在他的臥室里發現了一只從圖坦卡蒙墓中取出的花瓶。

而發現圖坦卡蒙的考古學家卡特,自以為僥幸躲過了劫難,膽戰心驚地過著隱居的日子,不料在1939年3月突然死亡,而其家人宣稱卡特平時并沒有什么大的疾病。

無獨有偶,埃及開羅博物館館長米蓋爾·梅赫萊爾曾無所畏懼地對周圍的人說:“我這一生與埃及古墓和木乃伊打過無數次交道,我不是還好好的嗎?”然而未超過4個星期,梅赫萊爾突然去世了,時年52歲。

夠了,這些足以讓人噤若寒蟬,并且生出這樣的疑問:這些人的死果真和法老的咒語有關嗎?很多科學家自然極力否認這種“迷信”的說法。為了解開法老墓殺人之謎,幾十年來,人們一直在進行種種的調查。一些科學家認為,死亡之謎來自于陵墓的結構。其墓道與墓穴的設計,能產生并放射出某種特殊的磁場或能量波,從而置人于死地。但要設計出這樣的結構,必然要有比現代人更高的科學技術水平。而3000多年前的古埃及人又怎么可能掌握這種技術呢?

還有人認為,法老可能使用病毒來對付盜墓者,并且根據醫生的報告,許多進入法老墓的死亡者體內都攜帶一種可以誘發呼吸道疾病的病毒。這也是為什么那么多人得肺炎而死的原因。但是什么樣的病毒能在封閉的環境里生存4000年呢?

1983年,法國女醫生菲利浦提出了一種新見解,她認為死亡的原因都是因為死者生前對墓中霉菌過敏反應造成的。她分析說,在法老的陪葬品中,除了珠寶,還有水果、蔬菜等食品,天長日久,這些食品便生出各種各樣的霉菌,這些霉菌在空氣稀薄的墓穴中,可以生存幾千年,無論什么人,只要吸入這些霉菌,肺部便急性發炎,最后導致窒息而死。但是陵墓掘開后那么久,而霉菌微塵怎么不隨風消散呢?

圖坦卡蒙金棺

神秘金字塔

在吉薩的胡夫金字塔是最著名的金字塔。胡夫金字塔高146米,由超過200萬塊石灰石組成,一些石頭重15噸。

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這些神秘死亡呢?顯然現有的這些解釋都有點牽強附會,難以讓人信服,我們期待著科學家早日解開這個難解之謎。

克里特島的迷宮是寢陵嗎?

在中國古代,認真思考生死問題的人們把人的身體稱為“逆旅”,意思是身體只是靈魂在塵世間暫時歇腳的一個寓所。生和死,住所和寢陵,真的是沒有什么分別嗎?

4000年前,地中海克里特島上居住的是米諾斯人,他們專門從事航海貿易,創造了比希臘還早的物質文明,而且成為一個光輝燦爛的文化中心。

米諾斯王宮遺址壁畫

濕壁畫是一種繪于泥灰墻上的繪畫藝術,這種創作手段,是米諾斯文明的主要藝術形式。

世人早已不記得米諾斯曾有的文明及成就了。3000多年來,世人對米諾斯文明的了解,除了那個廣為流傳、有關克里特島國王米諾斯及其半人半牛、藏身黑暗地下迷宮的貪婪怪物彌諾陶洛斯的神話以外,幾乎是一無所知了。然而,英國考古學家艾文斯爵士在20世紀初葉,把米諾斯首都諾瑟斯的遺址發掘了出來。這次發掘的工程相當浩大,聳人聽聞。諾瑟斯城自身就很大,加上所屬港口,一共有近10萬居民。但這座龐大建筑物是艾文斯最轟動一時的發現,他同大多數考古學家一樣認為那座建筑物是王宮,屬多層建筑結構,其中有好幾層筑在地下。其建造之奇、藏品之豐,為世人所驚嘆。王宮中有以海洋生物、雄壯公牛、舞蹈女郎和雜技演員為題材的色彩鮮明的壁畫。另外,還有許多石地窖;有斧頭的殘片、銅斧樂器;以及一個以小片釉陶和象牙包金加鑲水晶造的近1米見方的棋盤。細加琢磨的雪花石膏在看似國王的寶座上、在接待室的鋪路石板上、在那些顯出典型米諾斯建筑風格的上粗下細的柱子上、在門道附近閃閃發光。

黑皂石雕成的公牛狀酒器

此器皿是米諾斯人用來盛圣液的,而公牛具有特殊的宗教意義。

那么,這座富麗堂皇、結構復雜的巨大建筑真的是一座王宮嗎?雖然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一般都同意這種說法,但德國學者沃德利克則不贊同,而且其說法好像有所依據。在1972年出版的一本書中沃德利克說:“諾瑟斯這座宏偉建筑,絕對不是國王生時居所,而是貴族的墳墓或王陵。”依據沃德利克的說法,被大多數考古學家所認為的是用作儲藏油、食物或酒的大陶甕,其實是用來盛放尸體。尸體被放在里面后,加入蜜糖浸泡以達到防腐的目的;石地窖則被用來永久安放尸體;壁畫代表的是靈魂轉入來生,并且把死者在幽冥世界所需物品畫出來。沃德利克還認為那些精密復雜的管道,不是為活人設置的,而是為了防腐措施的需要。

米諾斯王宮內景

為了支持自己的說法,沃德利克提出幾項很有意思的事實,比如說諾瑟斯這座建筑物的位置,絕對不是建筑王宮的絕佳位置,因為它所處的地方過于開敞,四面受敵,如若有人從陸上進攻即無從防衛。同時當地沒有泉水,必須用水管引水,水量很難供應那么多居民。“王宮”及附近范圍內也無一望即知是馬廄和廚房之類的房屋,這里的居民難道不需要交通工具和食物?至于那些被認為是御用寢室的房間,更都是些無窗、潮濕的地下房舍,在氣候和暖、風和日麗的地中海地區,絕不可能選擇這樣的地方來居住。

邁錫尼文明是如何毀滅的?

大約公元前2000年左右,希臘人開始在巴爾干半島南端定居,從公元前16世紀上半葉起,在愛琴海諸島逐漸形成一些奴隸制國家,因當時最強大的王國的首都叫邁錫尼,所以人們稱之為邁錫尼文明。1876年著名考古學家謝里曼發掘出了邁錫尼文明遺址,其中發現了大量的線形文字——泥版文書。這些泥版文書大多出于公元前13世紀,每塊上的文字,少的三四個,多則達百余,以簡短者居多。從這些文字上我們可以了解到當時邁錫尼文明的人口狀況、牲畜和農產品的數量、土地的數量、祭品的多寡、武器數量等,據此又可以推斷出當時的經濟、政治、宗教和社會結構,人們驚訝發現當時已經是奴隸制國家的成熟階段,自由民已經有了很大的貧富懸殊。

邁錫尼純金面具

據說是依照阿伽門農的面部特征而制成的。

邁錫尼遺址還出土了數量驚人的精美手工藝品、青銅武器、金器和陶器以及以戰爭題材為主要內容的壁畫。公元前1400年以后的一百多年內,邁錫尼文明各中心與地中海地區的許多地方有頻繁的商業聯系。隨著與海外先進文明地區交往的密切,邁錫尼的經濟與文化迅速發展起來,國力日強,逐漸成為一個無人可與之抗衡的大邦。公元前1400至前1200年,邁錫尼文明達到了全盛時期。

邁錫尼古墓

考古發現邁錫尼遺址主要是國王居住的城堡,它的城墻用巨石環山建成,厚達5米,高8米,城堡有宏偉壯觀的“獅門”(因刻有雙獅拱衛一柱的浮雕得名),城內建豪華王宮。城堡下面平川地帶有廣闊的市區,富商大賈和市民工匠居住其間。

然而昔日如此繁榮的文明世界,今天卻變成了一堆斷壁殘垣,不禁令人生出無限的感慨和疑問:邁錫尼文明究竟是怎樣毀滅的?

女性陶俑

有人認為邁錫尼文明的衰亡與著名的特洛伊戰爭有關。雖然最后希臘人贏得了這場戰爭,然而他們圍攻特洛伊城長達10年之久,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時特洛伊城在被圍困的10年內其實已經相當貧困,因此當希臘人最后攻破特洛伊城后,并沒有得到多少實惠,也不夠補償他們的戰爭消耗。所以在得勝的諸國(以邁錫尼為首)敲鑼打鼓而回后,等待他們的是“黃雀在后”的厄運:邁錫尼諸國元氣大傷,北方游牧民族紛紛南下攻城略地,最終導致了邁錫尼文明的衰亡。

獅子門

位于邁錫尼城堡的入口處,除了防御功能,城門還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門楣上方的石獅分立在巨柱兩側,時刻守護著女神。

另有人說“罪魁禍首”是北方的游牧部落中的多利人。在著名的荷馬史詩中,便記述了遠在特洛伊戰爭之前,北方的游牧部落就逐漸南下進入邁錫尼世界的勢力范圍,其中多利人就從伊庇魯斯到達了羅得斯等屬邁錫尼的島上。但是很多人反對這種觀點,認為在多利人入侵之前,邁錫尼事實上已經衰落了。據考古學家考證,在公元前13世紀后期,邁錫尼文明的統治已經開始動搖,大量的城市已經荒棄,公元前12世紀邁錫尼的居住地有320個以上,到了公元前11世紀僅剩下了40多個。

另外,直到今日,考古學家也沒有找到多利人入侵的證據。甚至有人猜測,多利人在早期是臣服于邁錫尼人的,多利人在很早以前就已經居住在邁錫尼世界,只不過他們是被統治者。在荷馬史詩中這樣記述:赫拉克里特在邁錫尼服了12年苦役,80年后,也就是在特洛伊戰爭之后,他的子孫返回,帶來了多利人推翻邁錫尼人統治的消息--這只是內部的階級斗爭,而不是民族入侵問題。例如邁錫尼世界的另一個強大的城邦派羅斯,公元前13世紀中葉,由于青銅不足,青銅業衰落,從而激發了城市各階層之間的矛盾。國家經濟組織呈現松散無力的狀態,稅收無法保證,國庫空虛,另外神權也受到極大挑戰,在這樣的情況下,派羅斯的中央集權已經受到了嚴重的破壞。而這可能是導致邁錫尼毀滅的根本原因。

公元前1300年左右的邁錫尼圓墓

公元前1300年左右,規模宏大的圓頂墓代替了以前的豎井墓,同時,宮殿和城堡在邁錫尼出現。因此,圓頂墓的出現標志著邁錫尼等地奴隸制城邦的產生和邁錫尼文明的開始。

愛琴海錫拉島上的壁畫——決斗的少年

還有人說邁錫尼世界是在海上民族的入侵下滅亡的。在公元前13世紀末,東地中海的海上民族陸續破壞了小亞細亞、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等許多城市,自然也影響到了邁錫尼。但是我們從泥版圖書上并未發現國家有特殊的軍事行動,另外就算派羅斯王宮沒有防御工事而遭毀滅,但是像邁錫尼等許多城邦都有巨石筑成的高墻,可謂戒備森嚴了,又怎么會遭受這等厄運呢?

也有人說是因為天災的緣故,邁錫尼文明才消亡的。有考古學家認為,當時發生了連年的干旱,造成食物短缺,人口銳減,并且到處都是饑民暴動,在這樣的情況下,邁錫尼文明自然逐漸式微,以致為異族所吞滅了。

但是這些說法目前還需要進一步的考證,要解開這個千古之謎,只能寄希望于更多新資料的挖掘和研究。

美洲人修建太陽門目的何在?

在世界上最高的淡水湖的的喀喀湖東南的安第斯高原上聳立著美洲古代最著名最卓越的古跡之一——太陽門,它是蒂亞瓦納科文化的杰出代表。太陽門因其神秘性成為專家研究的目標。

太陽門高3.048米,寬3.962米,由重達100噸以上的整塊巨型中長石雕鐫成,中央鑿一門洞。據說每當9月21日黎明時,第一縷曙光總是準確無誤地從門中央射入。門楣正中間刻制著一個人形淺浮雕。從這個人形神像的頭部會放射出許多道光線,他的雙手各持著護杖,在他兩旁平列著3排48個相對較小的、生動逼真的形象, 3排中的上下兩排是帶有翅膀的勇士,他們面對神像;中間一排是人格化的飛禽。這塊巨石在發現時已殘碎不堪,1908年經過一番整修,恢復了舊觀,放在了今天人們看到的基地上。

黃金飾品

在美洲人心目中,黃金是太陽的象征。

那么,在古代美洲居民還沒有制造出帶有輪子的運輸工具、也沒有使用馱重牲畜的情況下,到底是什么人,在什么時候,又是為什么在這云嵐繚繞、峭拔高峻的安第斯高原上建造了這座雄偉壯觀的太陽門呢?這個問題至今依然在爭論不休。

為了弄清這些問題,許多國家的考古工作者進行了巨大的、艱苦卓絕的研究工作。

美國考古學家溫德爾·貝內特用層積發掘法證明蒂亞瓦納科文化最早年代是在公元300至公元700年,而太陽門和其他一些建筑應是在公元1000年前正式建成的。他認為,這兒曾是一個宗教圣地,朝圣的人們在這兒舉行朝拜儀式并建造了這些建筑。

太陽門

太陽門的石雕用獨塊巨石雕琢而成,在正前方的上端雕著太陽神的形象。

蒂亞瓦納科考古研究中心主任、著名的玻利維亞考古學家卡洛斯·龐塞·桑西內斯和阿根廷考古學家伊瓦拉·格拉索用放射性碳鑒定,蒂亞瓦納科建筑應該是開始于公元前300年,而建成美洲這一燦爛輝煌文明的大約是在公元8世紀以前,一般看法認為是在公元5至公元6世紀。建筑者可能是居住在安第斯山區的科拉人,他們認為蒂亞瓦納科建筑是一個舉行宗教儀式的中心場所。太陽門極有可能是阿加巴那金字塔塔頂上廟堂的一部分。

蒂亞瓦納科的巨石雕像

美國歷史學家艾·巴·托馬斯也同意遺址是科拉人建立的這一理論,但他卻并不以為這里曾是一個宗教中心,他說那里沒有宗教和武功紀念碑,看起來卻像是一個商業中心。階梯通向的地方是中央市場,石門框上的那個人形淺浮雕是雨神,輻射狀的線條是雨水,兩旁的小型刻像象征著他們朝著雨神走去,以承認他的權威。

太陽門是外星人制造的嗎?如若不是,那美洲人建造它的目的何在?專家們對于這些問題眾說紛紜,無一定論。但人們相信,隨著考古資料的不斷發掘和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人們終會撩開籠罩在太陽門上的團團迷霧。

復活節島上的石雕人出自誰手?

復活節島屬于智利,在太平洋南部,距離智利海岸約3700千米,是一個呈三角形的火山島,僅僅100多平方千米的小島上遍布著各種各樣的死火山。如今島上當地居民波利尼西亞人不到全島居民的三分之一,其余大多為混血種人。

復活節島的發現是很晚的。1722年,荷蘭航海家雅各布·羅杰文在智利海域上航行,突然發現前方地平線處出現了一個綠點,起初他認為是海浪在陽光下的色變,等靠近了才知道是一個小島。由于那一天剛好是復活節的前一天,于是雅各布·羅杰文就把它命名為“復活節島”。

在雅各布·羅杰文踏上復活節島的一剎那,發現島上有許多神奇的巨型石雕人,他立刻被這些鬼斧神工般的藝術懾服了。之后到這個小島上參觀、考察石雕的人越來越多,竟使這樣荒涼偏僻的小島成了世界著名的旅游勝地。

圖為復活節島國家公園石雕人,有些頭上戴著圓柱形紅帽子的石雕人被當地人稱為“普卡奧”石像。所有的石雕人像的造型一致,他們表情呆滯,臉形瘦長。這些石像所表現出的奇特風格,充分說明它是未受外來文化影響的本地作品。

到目前為止,島上共發現了約1000座石雕像。這些石雕像異常高大,一般都在7米以上,有的甚至超過了10米。這樣高大的石雕,自然也就相當重——有的達到了90多噸!最輕的也有五六十噸重。石雕的藝術水平也相當高,造型多種多樣,有的昂首挺立,默默注視著大海;有的翻倒在地,似乎要與大地做最親密的親吻;有的身首異處,在殘缺中顯出一種維納斯神像的美感……但是都有一個共同特征,那就是石雕都只有從臀部以上的上半身,并且身軀筆直,手臂自然下垂,雙手按在稍微凸起的肚子上。其中最具魅力的當屬一尊原烏里烏倫加神廟的石雕,他呈現出一副思索的模樣,眼睛望向腳下延伸著的土地,目光炯炯有神。讓人感到奇怪的是在他的腹部有四只手在那兒放著,好像是雕刻家不滿意原來的兩只手,就又刻上了兩只,卻忘了把以前的兩只抹去了。

復活節島距智利約有3700千米。

在這個幾乎與世隔絕的孤島上,出現了這么多的神奇雕刻,不能不讓人想到這樣一個問題:這些石雕是怎么一回事?究竟它們是在什么時候產生、又是如何產生的?為此,人們進行了種種猜測與研究。

有人認為,復活節島是曾經存在高度文明的古代亞特蘭提斯大陸的一部分。古希臘著名哲學家柏拉圖在《對話錄》里曾經提到過亞特蘭提斯大陸。大約在10000年以前,由于地殼變動的影響,南太平洋這個擁有燦爛文化的古大陸,和它的幾千萬居民一起沉到了海底。而當時屬于大陸一部分的復活節島,因為種種原因,逃過了這一劫,因此古文明的冰山一角——復活節島上的千尊石雕人像得以保存下來。

復活節島上的土著居民還保持著傳統的習俗與裝束。

還有人認為這些石雕是印第安人的手筆。因為復活節島的住房樣式與智利、秘魯這些國家大同小異,而這些國家的最早居民則是印第安人。幾千年前他們在這里創造了包括文字、圖畫、雕刻、系統的天文知識和風格獨特的建筑等在內的高度文明。在復活節島的南部石雕像里,有一個顯然與眾不同,他是坐著而不是站在那里,因此當時很可能已經出現了階級社會。但后來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這一切統統神秘地消失了,于是只留下這些石雕作為對已逝文明的緬懷。

瞪目而視的石雕

另外有人認為,當時島上的文明程度再高,他們的勞動工具只不過是粗笨的玄武巖扁鏟,并沒有鐵器,而且人數又少,這么巨大的石雕,他們怎么可能完成呢?就是把石頭從雕刻地運到海邊,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要知道,這些石雕高達10米,重幾十噸啊!所以這些石雕絕對不是島上的遠古居民完成的,而很可能是外星人的作品,說不定這神秘的復活節島曾是外星人的一個基地呢!

其實本來存在一把打開復活節島石雕人之謎的鑰匙,那就是當地土著居民說的“天書”或“會說話的木板”。島上有許多刻著奇怪符號的木板,系用鯊魚齒刻寫而成,有的像人,有的像魚,有的像工具,還有的像花草樹木。當地人說從這些符號中可以知道復活節島的歷史,那么有關神秘石雕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可是,第一,這些木板曾經遭到傳教士的掠奪,遺失大半,現在已經所剩不多了;第二,這些符號變化太少;第三,這些符號與島上居民現在使用的文字沒有絲毫聯系,所以全世界的古文字學家都拿之毫無辦法。據說關于這些“會說話的木板”還有這樣一個故事:復活節島上曾經有一個叫加伯利爾的人懂得這些符號,可是沒等他傳授給別人,就因麻風病死去了。從此這些“會說話的木板”變成了永遠的啞巴。而要找到石雕的答案,也就難上加難了。

就連島上的當地居民,也說不清楚關于復活節島石雕的來歷。他們沒有從祖輩那里獲知關于石雕的任何事情,只知道在很古老的時代就有這些石雕了。事實上,他們連對自己居住的島的歷史也不是很清楚。歷史留給我們的謎實在太多了,但這何嘗不是對人類智力和毅力的一種挑戰呢?現在,越來越多的考古學家絡繹不絕地趕到復活節島進行考證,相信不遠的將來,人類的科學一定能夠揭開籠罩在復活節島上的神秘面紗。

納斯卡地畫從何處來?

許多平行的直線像飛機跑道一樣,圖中所示的淺溝,讓人聯想到太空船降落時留下的痕跡。

秘魯的納斯卡高原是世界上最干燥的地區之一,這里終年驕陽似火,經常連續幾年滴水不降。

幾十年前的一天,位于秘魯首都利馬的民族學博物館來了一位飛行員,他自稱在秘魯的安第斯山一帶納斯卡高原的沙漠上,發現了古代印第安人的“運河”。他拿出一張用鉛筆勾抹著一些奇形怪狀線條的地圖,作為自己的證據。

幾年過去了,這張地圖輾轉到歷史學家鮑爾·科遜克的手里。科遜克帶領一支考察隊來到納斯卡高原。在黑褐色的高原上,他們的確發現了十分明顯的“白帶”。在這條“白帶”上,有的溝形狀怪異,沿途也崎嶇不平;有的溝則筆直,會長達1.5千米至2千米。頂多深15厘米至20厘米左右的河床,即使在如此平坦的原野上,水也不會安然流淌在這樣的運河里,用運河來命名它,似乎有些夸張。所以,用“溝”來稱呼這條“白帶”似乎更為準確和到位。考察隊的隊員們手拿指南針,沿著彎曲的溝行走,同時在地圖上記下溝的形狀與方位。一段時間過后,他們完成了這個有趣的實驗,溝的形狀和方位圖畫成了。令人驚奇的是,這圖就像一只喙部突出的巨鷹。與一條長約1.7千米的筆直的溝相連的是鷹的尾部。

發現于納斯卡石谷中的地畫

在當時的情況下,人們是怎樣畫出這幅巨鷹圖的呢?又是怎樣確定線條方向和準確地制定鷹身各部位的比例呢?當時采用的測量儀器又是什么樣的呢?納斯卡高原沙漠在考古學家面前展現了它迷宮的一角。

緊接著,一些巨大的人工平行線和許多奇異的圖案被發現。當考古學家們乘上飛機以一定的角度在納斯卡高原上空緩緩盤旋時,數千條方向各異的線條,分別組成三角形、螺線、四邊形等多種幾何圖形。真是一組奇妙的畫面!而且,人們還發現這里面有一幅章魚圖,章魚伸展著八條彎彎曲曲的觸角,非常形象。

人們還發現了這些地上畫的規律,即完全相同的動物畫,就像蓋圖章一樣,每隔幾十千米就出現一批。同時,比這些動物畫大數十倍的人物畫也被發現。其中一個長620米,軀干挺直而且雙手叉在肋下的人像,令人稱奇;還有一幅沒有腦袋,卻畫有六個手指的人物等等。

還有許多溝更令人不解,它們有十分精確的南北走向,誤差不超過一度。史料中沒有記載南美居民持有指南針,而且北極星根本不會出現在南半球,在這樣的條件下,畫家怎么能畫得如此精確呢?

以上種種原因和跡象,使納斯卡高原上的地上畫引起了人們的驚嘆與關注。有些學者認為它可以與埃及金字塔和巴爾貝克神殿相媲美,將之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觀。

猴子巨畫

非常形象地展現了猴子的外貌特征,但在納斯卡高原究竟是誰完成了如此巨大的工程,結論尚未確定。

科遜克等人在將星相圖和納斯卡高原平面圖進行對照之后,發現整個四季的天文變化在這些地上畫中也有明確的顯示。有的標記代表月亮升起的地點,有的畫還指出了最明亮的星的位置。在這部地上“天文歷”上,太陽系的各大行星,都被標上了各自的三角形和線。在形狀的幫助下,點綴在南半球空中的眾多星座也能夠在地上畫中一一找到。

盡管人們對這些巨大的地上畫有不同的解釋,但大多數人都同意一點,即只有擁有高度發達的測量儀器和計算儀器的人才能制作出這些畫,而且由于只有在空中才能看到它們的形狀,所以它們是為專門從空中看才制作的。

據說印加人的部落曾經觀察過在這里出現的讓他們終生難忘的外星生物(或外星人),他們極其熱切地希望這些外星生物(或外星人)能夠回來。在年復一年的等待中,當他們的愿望實現不了的時候,他們便開始像外星生物(或外星人)一樣在平地上構建圖案。

但是,諸神一直沒有光臨,在這期間人類周而復始地出生死亡,起初人們借助劃線方法并未將諸神召回,就開始刨出巨大的動物形象:首先是人們描繪各種各樣象征飛行形象的鳥;后來在想象力的驅使下又去描繪蜘蛛、魚和猿猴的概貌。

另外一些考古學家則持否定態度,認為這些圖形和線條是半神半人的“維拉科查人”遺留下的作品,并不是出自凡人之手。這個族群在好幾千年之前也將他們的“指紋”遺留在了南美洲安第斯山脈其他的地區里。

專家們對鑲嵌在線條上的陶器碎片進行了檢測,同時對這兒出土的各種有機物質通過碳-14進行測度,結果證實,納斯卡遺跡年代十分久遠,大概是從公元前350年到公元600年不等。至于這些線條本身的年代,由于它們跟周圍的石頭一樣,本質上都是無法鑒定年代的,所以專家沒做任何推測。我們只能這么說:年代最近的線條至少也有1400年的歷史,但在理論上,這些線條可能比我們推測的年代更為久遠。如果是后來的人攜帶這些我們據以推斷日期的文物到納斯卡高原,也是很有可能的。

以上的種種假設都存在著一些問題。首先,這些線條的坐標和動物的標志只有從高空中才能看出來,地面上的人如果沒有先進的技術,根本無法畫出來。其次,位于秘魯南部的納斯卡高原是一個土壤貧瘠、干燥荒涼、五谷不生的地方,長久以來人煙非常稀少,恐怕將來也不會有大量人口移居這里,在這種地方誰會去完成如此巨大的工程?

直到今天,人類仍然無法知道納斯卡線條的真正用途和真正年代,更別說是誰畫的。這些線條和圖形是一個謎團,越仔細觀察,就越覺得充滿了神秘。

蜘蛛巨畫

撒哈拉沙漠史前壁畫誰人為之?

鱷魚母子 利比亞

1850年,德國探險家巴爾斯到撒哈拉沙漠進行考察,無意中發現有些巖壁上刻有水牛、鴕鳥及各種各樣的人物像。1933年,法國騎兵隊又來到這荒漠之地,在中部的塔西利臺地、恩阿哲爾等地方發現了長達幾千米的壁畫群——在受水浸蝕而形成的巖壁上繪滿了五顏六色的壁畫,色彩精致、工藝精良,遠古人們的生活在這里栩栩如生。此后不斷有考古學家、冒險家到撒哈拉沙漠覓寶尋奇。1956年,法國探險隊在亨利·羅特的率領下在撒哈拉沙漠勘探到了1萬件壁畫,隨后他們將總面積約11600平方英尺的壁畫復制品及照片帶回巴黎,這個事件轟動了整個歐洲,引來無數藝術愛好者前往巴黎參觀。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第一大沙漠,氣候非常干燥、炎熱。然而讓人們大為不解的是:本是寸草不生的地方,竟然有過高度繁榮的遠古文明。沙漠中發現的這些綺麗多姿的壁畫,就是遠古文明的結晶。

考古學家認真研究了發掘出來的大量文物,認為大約在1萬年至4000年以前,撒哈拉是一個大草原,是草木茂盛的綠洲,當時估計有許多部落和民族生活在這片富饒的土地上,所以才能創造如此高度發達的文化。從壁畫中我們可以得知,這些撒哈拉“綠洲文明時期”的人類主要使用磨光的石器,他們已經學會了制造陶器,并且有了自己的文字。令人驚奇的是,盡管歷經幾千年的風吹、日曬和雨蝕,這些壁畫的顏色還是相當鮮艷奪目,經過科學家分析,認為主要跟壁畫使用的顏料有關。壁畫所用的顏料是這樣制成的:將許多不同的巖石和泥土,例如紅色的氧化鐵、白色高嶺土、赭色或藍色的頁巖磨成粉末,然后用水拌在一起而成。壁畫畫成之后,在漫長的時間里顏料水分充分地滲入巖壁內,又在長久接觸中發生了化學變化從而融為一體,因此畫面的鮮明度才能保持這樣長的時間。

非洲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原始時期非洲人創造的各種古老的藝術文化,經歷歲月的滄桑和風雨的磨洗,依舊充滿生命活力,撒哈拉沙漠的史前壁畫就是最好的證明。

壁畫中最多的人物形象是武士。他們有的手拿弓箭追趕獵物,有的手持長矛、盾牌沖鋒陷陣,大多體格健壯,表現出一種凜然不可冒犯的英武之氣。也有不拿武器的,他們或者身纏腰布,頭戴小帽;或者敲擊樂器;或者作獻物狀,像是歡迎“天神”降臨的樣子——這些都是祭神的舞蹈。從畫面上看,舞蹈、狩獵、祭祀和宗教信仰是當時人們的主要生活內容。

壁畫群中動物形象千姿百態,各具特色,特別是對動物受驚后到處狂奔的刻畫,真可以說逼真之極。這些動物從古老的水牛到鴕鳥、大象、羚羊、長頸鹿等草原動物,基本上按時間先后排列,反映出撒哈拉地區氣候越來越干旱的特點。

在今天已是“一毛不拔”的沙漠里,為什么會出現這些足以稱得上是世界奇觀的藝術品呢?科學家利用目前所有挖掘到的材料,進行了種種猜測。

羚羊與人

大羚羊的形象較為寫實,造型準確,姿態優美;而人物形象則采用了夸張手法,圖案性較強,富有節奏感。

撒哈拉沙漠巖石水彩畫

狩獵、放牧、馬匹、駱駝這四個時期是撒哈拉古代巖畫的重要階段。這些巖畫所繪制的年代不同,所體現的人物形象也各不相同。此畫表現的是正在放牧的早期牧人,它的人物形象富有動感,不畫五官,但形態動作生動而逼真。

不少學者提出,要揭開這個謎,必須對撒哈拉的氣候變遷作更為細致的考察。大約6000年前,撒哈拉沙漠到處是湖泊和草原,氣候高溫多雨,各種動植物迅速繁殖生長。到了公元前300~前200年左右,氣候變異,湖泊干涸,草原變為沙漠。這就意味著,如果這些壁畫是撒哈拉文明時代的人們所創造,那么他們至少存在了3000年!可是今天我們面對這一望無垠的大沙漠,不禁會想:創造了這偉大文化的遠古人類到哪里去了呢?

在這些壁畫群中,有這樣一幅獨特的壁畫,畫中的人物都戴著圓圓的類似現代宇航員的頭盔,并且穿著極為笨重的衣服。而美國宇航局對日本陶古的研究結果,竟然和這些壁畫的人物形象不謀而合。日本陶古,是在日本發掘出來的一種陶制小人雕像。以前人們普遍認為這些陶古是古代日本婦女的雕像。而美國宇航局的這一研究,推翻了這個結論,認為陶古是穿著宇航服的宇航員,因為這些看起來笨重臃腫的服裝不僅有呼吸過濾器,而且還有因為充氣而膨脹起來的褲子。日本民族的一個神話,也表明了陶古是宇航員的可能。在古老的日本,不知什么時候出現了一個關于“天子降臨”的傳說,接著在這個傳說流傳100年后,日本就有了陶古。難道二者之間僅僅是巧合?然而這樣的“巧合”也未免太不可思議了。如果不是巧合,那么這件事只能這樣解釋了:很遠古的時候,天外來客乘坐宇宙飛碟來到了地球,他們在日本的國土上著陸。當日本古代人民看到這些穿著“奇裝異服”的來客后,便認定他們是天國的特使,因此“天子降臨”的神話誕生了;外星人走了之后,出于敬畏,人們塑了他們的形象來膜拜。

神奇的沙漠綠洲

當湖泊和草原被沙漠所吞噬,那些由原始非洲黑人所創造的藝術珍品——撒哈拉巖畫只能在寸草不生的沙漠中沉寂,上萬年后,它們才在現代人面前展現出來。

如果說日本陶古真的是宇航員,那么撒哈拉壁畫中的與此相似的奇特人物形象,也大可以理解為天外來客留下來的另一遺跡吧?我們是無神論者,我們知道所謂“神”都是超出人們目前認識能力的事物。在100年前,如果有人說月球上有人類的蹤跡,那么會立刻被人送進精神病院;可是僅僅50多年后人類就在另一個星球上留下了足跡;我們相信,很可能在不遠的另一個50年,我們會踏上另一個星球。既然我們地球人可以跑到別的星球,那么外星人(宇宙實在太大,有生命的星球應該不只地球一個)又為什么不可以在地球上留下蹤跡呢?當然,這僅僅是一種猜測。我們期待著科學早日解開撒哈拉沙漠上的壁畫之謎。

反映人們生活風貌的壁畫

牛時期的壁畫,它主要表現游牧民族的生活。

“空中花園”真是古巴比倫國王所建嗎?

作為世界古代七大奇跡之一,古巴比倫的空中花園讓人驚嘆不已,“想象其形而心向往之”。然而,正因為沒有見到其實物的存在,從而讓人對其真實性產生了懷疑。

傳說巴比倫空中花園是新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所建。因為他美麗的王妃安美依迪絲常常思念她那山清水秀的故鄉,加之,她也不習慣于巴比倫炎熱干燥的氣候和單調的平原景色。所以,尼布甲尼撒二世下令在巴比倫城中建起立體式的空中花園,以博取王妃的歡心。

但是,現在對于空中花園為尼布甲尼撒二世所建的說法,不少人產生了質疑。他們認為空中花園更可能是在尼尼微而不在巴比倫。建國者不是新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而倒有可能是早他100年的亞述國王辛那赫瑞布了,為什么有如此說法呢?

被譽為“歷史之父”的希羅多德在其書中對巴比倫金碧輝煌的宮殿和神廟建筑以及房屋、街道、商貿甚至連浮雕、裝飾等多處細節都作過仔細描述,并且盛贊巴比倫的“美麗遠遠超過了世界上的任何城市”。可是書中他卻單單不提空中花園,這是一個疑點。

同樣也是羅馬史學家的色諾芬在其著作中贊美了巴比倫城墻的雄偉壯觀,但對空中花園卻也是只字不提。難道根本沒有存在過這樣一個建筑?

而且,人們至今沒有找到有關尼布甲尼撒建造空中花園的記載,不過在有關亞述國王辛那赫瑞布的許多文獻記載中卻不止一次地提到他在尼尼微城中建有一座美麗的花園,并引城外的河水入城中澆灌花木。

伊什塔爾門

伊什塔爾門用珍貴的藍寶石裝飾,守衛著進入巴比倫城的圣道。

空中花園

尼布甲尼撒二世為他的妻子安美依迪絲修建了著名的空中花園,目的是讓她懷念起她家鄉米底的綠色丘陵景色。這是古代著名的奇觀之一,但現在沒有人親眼看到過這座花園是什么樣子。

而辛那赫瑞布的后代也常常提及,他們常在尼尼微的這個人造山形花園中以捕殺從籠子里放到園中的獅子和野驢為樂。

尼布甲尼撒二世死后23年,波斯人出兵占領新巴比倫城,他們還改變了幼發拉底河道,使河道遠離了巴比倫城。按理說,巴比倫空中花園的花木肯定會因為缺水而枯萎,在百年之后不可能會還保持郁郁蔥蔥。可是在尼尼微的浮雕卻表明,亞述人不僅采用“水泵”抽水澆灌人造花園,還用水槽將山泉引入園中。即使無人灌溉,花園依然可以蒼翠如初。

以上兩種說法都是言之有理,證據確鑿,看來,今天的人們不僅不能看到那美麗的空中花園的“倩影”,連它的存在也只能是一個謎了。

泥塑獅子

獅子是王權的常見象征。這個泥塑獅子守衛在一個巴比倫廟宇外面。精美的細節顯示了巴比倫人是熟練的雕塑者。

印度尼西亞“千佛寺”之謎

人們都公認由釋迦牟尼創立的佛教產生于印度,然而世界上最大的佛塔卻在印度尼西亞,而并非建于佛教起源國印度,這不能不說是一件令人奇怪的事情。

印度尼西亞的婆羅浮屠被列為東方文明的四大奇觀之一,也是世界石刻藝術寶庫之一。佛塔基座上刻有160塊浮雕,這些浮雕都是根據佛經刻出來的。中部5層塔身和圍墻上也刻有1300塊精美浮雕,描繪了佛祖解脫之前日常生活的情景,但并不是佛教的傳說,也有一些反映的是民間傳說故事,有423尊塑像。這些浮雕刻畫人物栩栩如生,形象逼真。

這座佛塔的名字中融合了印尼文化,并不是印度佛教文化簡單的移植。“婆羅”一詞來自梵文,是“廟宇”的意思;“浮屠”是古爪哇文,意為“山丘”,“婆羅浮屠”即為“山丘之廟”。佛塔的數量很多,佛像也很多,廟中佛像有1000多尊,大型浮雕1400余塊。所以,在爪哇歷史中,這座佛塔又被稱為“千佛寺”。佛塔被后人發掘出來后,大批學者紛紛前來對它進行研究。然而,時至今日,它的秘密也越來越多,人們都在努力探索,但都未能揭開這些秘密。

秘密之處首先在于建筑。關于佛塔的建筑年代在任何史料中都沒有明確的記載。據考古學家們考證,從跋羅婆文寫的碑銘上看,那些建筑年代久遠,大約在公元772~830年間,具體什么時間卻無法確定。

濕婆神

濕婆神既是毀滅之神,也是再生之神,有時候他也被稱為舞蹈之神,他毀滅一種舞蹈,然后再創造一種新舞蹈。

迦希吉耶

童神迦希吉耶有許多不同的名字,他的父親是誰也有許多故事。他出生就是為了與惡作戰,經常以印度國鳥孔雀的面目顯圣。

其次,塔內眾多的佛像、雕石均有著深刻的含義。然而,它卻不是容易為今人所理解的。迄今為止,世人能夠理解的僅占20%。如《獨醒圖》表現富貴不能淫;《救世圖》贊揚佛的慈悲寬宏;《身教圖》則教育人們不要冤冤相報,而剩下的大部分佛像雕石今人都已經很難理解其深刻含義了。

《摩訶婆羅多》的插圖

《摩訶婆羅多》主要描寫的是俱盧和般度兩個家族之間發生的長期爭斗,其中有很多關系到歷史的傳說。有一個傳說講到了恒河的起源,另一個傳說描寫了“大洪水”的情況。

還有一個更多巧合的秘密是數字。在婆羅浮屠的整個建筑中,多次用到了“8”、“10”等數字。3層圓臺上的小舍利塔的數目分別為32、24、16,塔內佛像總共有504尊,全部都是8的倍數。佛塔建筑中所有舍利塔的數目是73。而“73”的個位數與十位數之和恰好是10,這是佛教中一種圓空、輪回的教義的體現。另據傳說,原來塔內佛像總數為505尊,后來由于塔頂原來的佛像修行圓滿,達到涅槃,遠走高飛了,所以現在的只剩下504尊。原佛像數505這3位數之和也是10,這與舍利塔的總數目具有相同的道理,即從0出發,經過9個實數后,回復到0,故10等于0。佛像在數字方面時時都注意體現教義。

隨著佛塔神秘面紗的揭開,也許會出現越來越多的類似的謎,人們目前還無法完全去破譯這些謎的謎底。但相信時間的推移和高科技的發展,神秘的千佛寺將完全地展露在世人面前。

最高平臺上的佛像和鐘形佛龕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家渠市| 崇仁县| 资讯 | 丹寨县| 新营市| 绍兴县| 桐乡市| 禹州市| 上栗县| 沾化县| 博爱县| 潮州市| 阿拉尔市| 黑山县| 丰镇市| 南皮县| 漳平市| 无锡市| 嘉定区| 涟水县| 姜堰市| 胶州市| 启东市| 开平市| 武穴市| 象山县| 阿瓦提县| 云安县| 济阳县| 乳源| 静宁县| 河津市| 旅游| 蒙山县| 方山县| 禄丰县| 茂名市| 深水埗区| 银川市| 南阳市| 华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