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少年科學人文藝術通識大全(彩圖精裝)
- 魯中石
- 4133字
- 2019-01-02 19:30:30
古羅馬的城市
古羅馬共和時期(公元前509~前30年)的城市建筑,是在羅馬統一意大利以后興盛和發展起來的。早在公元前3世紀,羅馬人率先把天然混凝土用在建筑上,在羅馬帝國期間,羅馬城市建筑如萬神廟、大斗獸場等建筑,天然混凝土大顯身手。
古羅馬大斗獸場
公元前2世紀起,羅馬的券拱技術在橋梁、城門、輸水道以及陵墓中都得到運用。在公元前2世紀,羅馬人對多利克柱式進行了適當調整,改革成塔司干柱式,同時,羅馬形的科林斯柱式和愛奧尼亞柱式也形成了。羅馬人的券柱式中,圓柱與方形的墻墩使建筑增添了許多藝術趣味。與此相提并論的則是疊柱式,各層疊柱各具風韻,羅馬城的大斗獸場是其代表作。
在古羅馬城市中,角斗場與劇場是必不可少的建筑。角斗場基本上是開掘山坡后建成的,它的樣式來自于劇場,都是圓形的,在羅馬帝國時期最多。
大角斗場位于羅馬的東南方向,又稱為古羅馬大斗獸場。它是一個巍峨壯觀的圓形建筑物,形狀類似現在的體育場,有人曾評價它為“現代體育場的樣板”。這個龐大的建筑占地2萬平方米,最長直徑達188米。從外圍看,整個建筑分為四層,高約50米的外墻全都用大理石砌成。底部三層為連拱式建筑,每個拱門兩側有石柱支撐。第一層有80個直通場內的高大拱門,每一個門楣上都用羅馬數字編了號;第二、第三層為回廊;第四層為閉合的圍墻,上面只有40個透氣孔。正對著四個半徑處的四扇大拱門,是專供皇帝和顯貴們出入的。環繞在四周的看臺可容納5萬多觀眾同時觀看,級級上升的座位分為平民、貴族、元首等不同等級。看臺的墻壁采用多重拱廊,這樣天然形成多個出口,5萬名觀眾可以在3分鐘內同時退場。競技和斗獸的沙場是一個大直徑為87米、小直徑為54米的橢圓。沙場下面是地下室,那里有更衣室、武器庫、機械室,還有關野獸的樊籠和陳尸的太平間。在地下室的通道走廊上有30多個凹進墻中的壁龕,那里安裝著升降機將角斗士和野獸運上沙場。

▲ 古羅馬大斗獸場
羅馬的歷史沒有一頁不與斗獸場有關,斗獸是羅馬生活的標記。當時的斗獸表演分為三種,即獸與獸斗、獸與人斗、人與人斗。角斗士搏斗時,場地上鋪滿了沙子。獸與獸、獸與人斗時,為了使場景逼真以吸引觀眾,場上布置了一些灌木叢和假山。夏季在斗獸場演出時,為使觀眾免受酷熱,劇場頂端用一個中間開孔的帆布遮蓋。當時的角斗士相斗場面非常殘忍。雙方必須分出勝負直至一方死亡為止。角斗士的生命操縱在看臺上尋歡作樂的貴族手上。角斗士雙方決出勝負時,由觀眾表決敗者的生死。如果他們將大拇指朝下,那么敗者必然遭殺;若大拇指朝上,敗者可免于一死。一直到405年,這種野蠻的娛樂活動才被西羅馬帝國皇帝霍諾留宣布停止。
競技場在古羅馬的生活中的地位非常重要。8世紀時,一位叫貝達的神父曾這樣預言:“什么時候有了競技場,什么時候便有了羅馬;競技場倒塌之日,便是羅馬滅亡之時;羅馬滅亡了,世界也要滅亡。”1084年,日爾曼人攻進羅馬,古羅馬城被洗劫一空,競技場也在戰火中成了廢墟,應驗了貝達神父的部分預言。
羅馬大道
人們說“條條道路通羅馬”,羅馬大道是古羅馬城市的標志建筑。從羅馬城出發,可到達各個城邦。羅馬大道條條筆直,如遇山嶺和深谷,則開鑿隧洞或架建橋梁。每隔1英里設一個圓柱形的里程碑,數英里長的大道,寬度誤差也超不出一米。
在全盛時期,羅馬的公路長達8萬千米,若將它們相連,足夠繞地球兩周,29條大型的軍用道路從羅馬城伸出。另外,還有一個從北非的迦太基沿地中海南岸延伸的馬路系統;在高盧,道路從里昂呈輻射狀發散;在英格蘭,倫敦是道路系統的中樞。第一條羅馬馬路是亞壁古道,位于羅馬以南,建于公元前312年,由羅馬將軍阿波斯·克勞西烏斯·凱克斯(生卒年不詳,約公元前4世紀)主持建造。最初這條路只通到卡普亞,但是后來一直延伸到了今天的布林迪西(意大利東南部港市)海岸。其他道路的建設也緊隨其后,例如通向基諾阿的奧勒利亞大道,以及連通弗萊米尼亞和阿得里亞海岸的大道。這兩條路分別以羅馬的兩位權貴的名字命名。
羅馬人建筑馬路主要是為了給速遞人員、商人以及稅務人員等公務行政人員提供工作方便。當然,如果跟地方民眾發生沖突時,這些道路同時也可以保證軍隊迅速轉移。勘測員利用一種專門的測量工具測量地形,只要有可能,道路都會修成直線,當然,在高地勢的地方則不得不彎曲。在建造主干道路的時候,工程師們首先設計挖出平行的、相隔約12米的排水溝槽,然后在它們之間挖一條淺溝壕,填入砂石、泥灰,以及連續的排列緊密的石塊,這樣就形成了道路的路基。路基上面是不易滲水的碎石層,表面有用泥灰粘合的石板或鵝卵石。他們用碎石、火山灰(如果有的話)和石灰來制造混凝土。在潮濕柔軟的沼澤地中,道路則相對于周圍鄉村的地勢會高一些。意大利的一些主要干道兩側有石頭鋪成的路緣,有20厘米高、60厘米寬,在正路旁邊還有作為單行道的邊路。雙輪戰車可以在這樣的道路上每天跑120千米,而8匹馬拉的四輪載重馬車在滿載時速度就慢得多,每天只能跑約25千米。隨著古羅馬帝國的沒落,這些道路因而年久失修,最終被荒棄了。后繼的筑路者們也會汲取古羅馬道路的經驗,應用到新的道路建設中,比如英國任何道路地圖都有顯示得像箭一般筆直的道路那樣的風格。

▲ 古羅馬城遺址
羅馬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2世紀。公元前27公元476年,它是古羅馬帝國的發祥地和首都;7501870年,它是教皇國都城;1870年意大利統一后,它被定為首都。
古羅馬輸水渠
隨著羅馬城鎮規模的日益擴大,民眾飲用及洗浴用水的需求也隨之增加,而公共浴室和噴泉則成為許多羅馬城鎮的特色。為了能夠引進水源,羅馬工程師建筑了輸水渠——一種能夠永久運輸水源的通道,它可以是一個開敞或者封閉的管道、一條穿過小山丘的隧道,或者更為壯觀的——一條貫通整個山谷的高架輸水道。
在大約公元前312~公元200年,工程師為了滿足羅馬城供水需求,修筑了約11條水渠,其中有些甚至從約90千米以外的地方運水而來。他們在建筑這些水渠時,將管路略微向目的地傾斜,這樣水就可以依靠重力作用流動了。其他一些位于意大利、希臘、西班牙的古羅馬水渠一直沿用至今。以位于西班牙希高維亞的水渠為例,該水渠由羅馬帝王圖拉真(98~117年在位)下令建造,水渠沒有用任何泥灰粘合,僅僅由2.4萬塊巨大的花崗巖石塊砌在一起建成,結構中包含了165座高730米的拱頂。法國尼姆市的3層拱門型的著名水渠——龐特多嘎德,延伸275米,最高達50米。該水渠是在約公元前20年由羅馬將軍馬庫斯·阿格里帕修建。
高架輸水道把水源引入城市,供市民日常所需。這種輸水道在帝國時期形成極盛之勢。著名的加爾水道橋至今還橫在法國加爾河上。
古羅馬城市值得一提的是廣場。每個城市都必須有一個廣場,神廟、市場、會議廳以及政府大廈、柱廊等都圍繞在廣場四周。在公元前2世紀興建的羅努姆廣場的基礎上,愷撒大帝又下令建造了愷撒廣場,并把自己的青銅像放置其中。羅馬帝國時期的奧古斯都廣場,也與愷撒廣場一樣,成了羅馬皇帝實施個人崇拜、弘揚個人威勢的主要陣地。

▲ 高架輸水道 公元前2世紀
既實用又美觀,著名的加爾三層引水渠,壯觀地跨越法國南部的加爾河谷。這座800英尺(約244米)長的建筑,每天引水2.2萬噸,從30英里(約48.3千米)外到達尼姆斯城,是羅馬工程中最精湛的代表。
神廟和廣場
在羅馬的城市中,神廟也是不可缺少的配套設施。它們必須建在高高的臺基上,既有圓形的,也有長方形的。著名的神廟是蒂沃利的圓形神廟,它建于公元前1世紀。城市的居民中,四合院住宅也能見到。樓房公寓從三四層到五六層甚至二十余層。在四合院居住的往往是奴隸主。它們在羅馬共和時期演變成別墅。

▲ 萬神廟 公元2世紀
凱旋門和紀念柱
羅馬統治者為了展示戰功,常在城市建造凱旋門和紀念柱,彰顯自己的功績。凱旋門并不是城門,而是單獨建立、橫跨在道路上的建筑。公元前2世紀,凱旋門就已經建造了。到4世紀,羅馬城就有36座凱旋門,由原來的一個拱門改為三個拱門。門上裝飾浮雕。在羅馬城現存三座。提圖斯凱旋門是羅馬帝國時期弗拉維王朝的第二代皇帝提圖斯修筑的。即位之前,他成功地鎮壓了猶太人的反抗,為了紀念這次勝利,他于公元81年建筑了這座凱旋門。這座凱旋門的臺基與女兒墻都比其他的凱旋門高,給人一種穩重、莊嚴、威武、雄壯的感覺。整座建筑物用混凝土澆注而成,用大理石貼面。檐壁上雕刻了提圖斯凱旋回來向神靈獻祭的情形。尤其引人注意的是一塊刻畫提圖斯的軍隊的浮雕。浮雕上興高采烈的軍人整齊地走在象征著羅馬的凱旋門前,他們手里正抬著從耶路撒冷神廟里繳獲的重要戰利品:黃金圣案、燭臺和銀喇叭。浮雕布局和造型運用虛實相間的手法,創造出真實的空間感,人物的動勢展現出羅馬軍隊宏偉的氣勢。

▲ 提圖斯凱旋門
提圖斯·弗拉維烏斯·韋斯帕西亞努斯,羅馬皇帝(公元79 81年在位),公元70年耶路撒冷的征服者。公元81年為紀念他的勝利而建造的提圖斯凱旋門,迄今仍屹立于羅馬廣場的入口處。
除此之外還有塞維魯建造的凱旋門。它是在2世紀建造的,是為紀念帕提亞人和阿爾比努斯的戰斗勝利。
與凱旋門功效相同的則是紀念柱,羅馬城的馬可·奧勒利烏斯紀念柱和圖拉真紀念柱是最著名的。兩柱柱身都飾滿浮雕,其中以圖拉真紀念柱較為杰出。圖拉真紀念柱高38米,其中柱身高27米,用大理石建筑而成,聳立在方形的基座上。紀功柱的周圍纏滿了由22個圈組成的螺旋形浮雕,總長為200米左右。出現在這個浮雕帶上的人物多達2500個。記錄了圖拉真率領羅馬人向達奇進軍的故事。其中一個場面是這樣的:羅馬軍隊正準備渡河,士兵有的在修筑工事,有的在堅守陣地,而圖拉真正在對士兵訓話。圖拉真是所有場面的中心,共出現了90多次。整幅雕塑是一部形象的戰爭史,是世界上最長的戰爭史立體畫卷。浮雕上不僅展示了偉大的戰爭,而且人物的容貌、民族特點、服飾等方面的刻畫,也都很豐富。柱頂圓柱直徑3米,多利亞式柱頭上,安放著圖拉真雕像。柱的基座為愛奧尼亞式,下面埋藏著圖拉真夫婦的骨灰。
據說,居住在羅馬尼亞境內的達奇人后代的一個牧民很想見見自己的祖先,便來到羅馬城。他看到柱上的描繪后非常留戀,就睡在柱下。有位攝影記者從這里路過,發現這個人非常像浮雕中的達奇人,于是拍了一張照片。沒想到,羅馬市報紙竟然以“一個達奇人從圖拉真柱上走下來”為標題發表了這張照片,引起轟動。這件事印證了浮雕的藝術價值,它向世人證實了古羅馬的藝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