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少年科學人文藝術通識大全(彩圖精裝)
- 魯中石
- 1762字
- 2019-01-02 19:30:29
古希臘哲學
公元前5世紀至前4世紀,是希臘古典時期。蘇格拉底、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是當時最著名的哲學家。
蘇格拉底在公元前469年出生于雅典,雖出身貧賤,但他不失為一個倫理道德哲學家。
蘇格拉底認為,探討幸福與道德的關系是哲學的目的。美德來自于知識,任何人應當首先承認自己是無知的。要尋求新的思想和新的教育方式,摒棄舊理念,樹立新思想。經過不懈的努力,蘇格拉底后來終于成了一個大哲學家和大教育家,他使哲學真正在人們生活中發揮了作用,為歐洲哲學研究開創了一個新的領域。他終生從事教育,他的教育思想對后世影響很大。他培養出許多有成就的人,如柏拉圖、贊諾芬等著名的哲學家。蘇格拉底本人沒寫過文章,但他始終堅持自己的觀點,最終被雅典法庭判處死刑,原因是他犯了瀆神罪。性格倔強的他因言辭激烈而遭禍,但他視死如歸,毅然飲下毒酒。
柏拉圖是蘇格拉底的學生。他這樣評價他的老師:相貌像山羊,思想卻像神。

▲ 蘇格拉底像
柏拉圖的主要著作有《理想國》、《法律篇》、《斐多篇》。在書中,他大多采取對話形式闡發自己的思想,而主角則是他的老師蘇格拉底。柏拉圖哲學的中心思想是:在現實世界之上,還有超經驗的理性世界,理念是第一性的,而現實是第二性的,現實世界變化無常,只有理念世界才是永恒真實的客觀存在。這種精神第一、物質第二的思想,正是主觀唯心論。而在政治上,柏拉圖擁護貴族政治,反對民主。這點特別體現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國》之中。柏拉圖認為,國家是放大的個人,個人是縮小了的國家。個人有三種品德:智慧、勇敢和節制。國家也具有不同品德的三種人:第一是賢明的治國君主;第二是勇敢的衛國武士;第三是生來具有“節制”品德的農夫、手工藝者等生產者,他們專事勞動生產,是前面兩個等級的供養者。柏拉圖認為,只要三個等級各盡其職,就能實現正義。這在他看來是國家的最主要的職能,從而造成有權力者無私產、有私產者無權力的理想局面。顯然,柏拉圖的思想是以古斯巴達的寡頭專政等政治特征為藍本的,這在具有民主政治傳統的雅典是難以實現的。直到晚年,柏拉圖仍不懈地宣傳自己的主張。

▲ 柏拉圖頭像
公元前347年,柏拉圖去世,享年80歲。作為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個使唯心論哲學系統化的人,柏拉圖的思想成為中古時代歐洲基督教神學以及近代形形色色的唯心論、經驗論及英雄史觀的重要源泉。

▲ 亞里士多德像
亞里士多德是柏拉圖的學生。他17歲就開始在柏拉圖的學園里,做了20年的學生與教師。后來又在馬其頓當了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7年后,回到雅典開設自己的學園,直到去世。
亞里士多德是古代世界中最博學的人。他總結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對當時已知的各個學科如倫理學、政治學、經濟學、戰略學、修辭學、文學、物理學、醫學等都進行了有意義的探索,并開辟了邏輯學、動物學等新領域。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亞里士多德的研究成果代表了古希臘科學知識的最高水平。

▲ 雅典學園 1510-1511年 拉斐爾
此壁畫是拉斐爾為梵蒂岡教皇宮殿所繪。圖中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師徒正在門廳閑談,其他不同地域和不同學派的著名學者在自由地討論。
作為形式邏輯的創始人,亞里士多德提出了歸納和演繹的思維方法,提出并闡釋了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這些思維的基本規律。他所規定或發現的原則和范疇以及所使用的某些專門詞語,迄今仍為邏輯教本所采用。在哲學上,亞里士多德肯定客觀世界是真實的存在,認為人類認識的來源產生于對外界事物的感覺。他創立了自己的“四因說”(質料因、動力因、形式因和目的因),認為一切事物的產生、運動和發展,都不外是這四種原因作用的結果。在政治學方面,亞里士多德詳細地比較研究了君主、貴族、共和、僭主、寡頭和平民六種政體,他主張法治,并認為“法律是不受情欲影響的理智”。文學方面,他廣泛考察了美學和文藝理論的一系列問題,如文藝的產生和分類、文藝與現實的關系等,認為文藝有深刻的社會意義。
他對奴隸制是極為擁護的,貴族奴役別人是正義的,他認為本來生活是平等的,主仆關系也是真正平等的體現。雖然在社會等級分析方面他比柏拉圖還要極端,甚至蠻不講理,但他的“吾愛吾師,但更愛真理”成為千古至理名言。亞里士多德寫了1000多卷著作,內容包括哲學、生物學、物理學以及文藝學諸方面,都被西方人奉為經典。

▲ 《政治學》插頁 亞里士多德
《政治學》中,亞里士多德講授的內容包括對青少年的教育,諸如史學、軍事、藝術、宗教等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