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少年科學人文藝術通識大全(彩圖精裝)
- 魯中石
- 1351字
- 2019-01-02 19:30:08
哈雷與哈雷彗星
哈雷,與一顆彗星重名,那是因為他——埃德蒙·哈雷——最早測定、證實了這顆彗星的存在。
埃德蒙·哈雷1656年出生在倫敦附近的哈格斯頓,17歲考入牛律大學王后學院學習數學,這為他日后在天文學方面作出杰出貢獻打下了牢固的基礎。在1676年他行將畢業之際,毅然離開倫敦,搭乘東印度公司的航船遠赴南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島,在那兒建起了人類史上第一個南半球天文臺。一段時間以后他匯編了有340多顆南天恒星黃通坐標的南天星表。為此,他得到“南天第谷”的美譽。這張星表發表后,哈雷即被選為皇宮學會會員。1720年,他出任格林尼治天文臺臺長。前后幾十年,哈雷投入很大精力測定彗星軌道,做了大量記錄。光在他的《彗星天文學論說》一書中就記錄了24顆彗星的詳細資料,其中包括“哈雷彗星”。
知識鏈接
哈雷彗星小檔案
哈雷彗星在其被證實以后,一直受到人們的關注。近些年來,隨著彗星探測器的使用,人們了解到了更多關于哈雷彗星的資料。
哈雷彗星與其他彗星相比,大且活躍,軌道有明確規律:其軌道為逆向,與黃道面有18度夾角,平均公轉周期為76年,近日距為8800萬千米,遠日距為53億千米,軌道偏心率為0.967。該彗星的彗核大約為16×8×8千米,而且較暗。其反照率為0.03,甚至比煤還暗些,堪稱太陽系中最暗的星體之一。哈雷彗星的彗核密度為0.1克/厘米3,呈蜂窩狀,估計是由冰升華后塵埃滯留所致。
據測算,哈雷彗星將于2061年返回內層太陽系,到時地球上的人類將再一次目睹它的尊容。
哈雷彗星之所以以哈雷的名字命名,固然是哈雷在幫助人們清楚認識這顆大彗星的過程中功不可沒,但并不是哈雷首先發現了它,許多人在此存在誤解。其實人們對于哈雷彗星初步零星的認識歷史極其久遠。
中國史書上關于哈雷彗星的記載就非常詳盡,如《春秋》的魯文公十四年就有“秋七月,有星索入于北斗”的記載。這在世界上堪稱最早的關于哈雷彗星的確切記錄。不十分確切的記錄則更早,那是《淮南子·兵略訓》中“武王伐紂,東面而迎歲至紀而水,至共頭而墜,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其中所指“彗星”,據后世天文學家推算應為公元前1057年回歸的哈雷彗星。大約從公元前240年起,彗星的歷次出現,我國史書都有記述。只是近代西方在天文學等科學領域才悄悄地超過我國,哈雷系統地研究這一彗星就是一例。
埃德蒙·哈雷于1695年開始專注于研究彗星,并測定了從1337年到1698年300多年間出現的彗星中24顆的軌道和其他有價值的數據。經過整理這些資料,他發現1530年、1607年、1682年連續出現的三顆彗星軌道極為接近,只是經過近日點的時刻彼此相差了一年之久,哈雷根據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將這個偏差解釋為木星、土星的引力所致。想到此,哈雷斷定:這三顆彗星是同一彗星的三次回歸。但科學不能只憑想當然,他向前搜索關于彗星的記錄,終于發現歷史上1456年、1378年、1301年、1245年等年份都有關于這顆彗星的記載,哈雷更加肯定了自己的發現。他在《彗星天文學論說》一文中預言:大彗星將于1758年底或1759年初(因為木星可能影響其軌跡,帶來不確定性)再次光臨地球。果然,在1759年的3月14日大彗星拖著長長的尾巴再現于天空,可此時的哈雷早已作古。然而人們沒有忘記他,是他第一次將大彗星正式定名為哈雷彗星。

▲ 1910年拍攝到的哈雷彗星

▲ 1986年拍攝到的哈雷彗星
這是時隔76年,也就是哈雷彗星在一個周期內兩次重返地球上空時人們拍攝的照片,它又一次證實了周期的正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