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少年科學人文藝術通識大全(彩圖精裝)
- 魯中石
- 1476字
- 2019-01-02 19:30:05
第谷的天文觀測
第谷(1546~1601年),也是一位出身貴族的天文學家。兒時和年輕時的第谷與常人沒有什么大的差別,他脾氣暴躁,性格偏執、好斗,逢事愛問個為什么。這也可能是他成功的一個原因吧。
第谷的成名在于他的天文觀測事業。盡管其伯父強烈要求他學文科,第谷還是偷偷地研讀天文學著作,尤其是托勒密的《大綜合論》和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他簡直愛不釋手。不僅讀書,托勒密還付諸行動:觀測天象。1563年8月,第谷觀測到了木星和土星相合的景觀,并進行了詳細的記錄。這是他第一次記錄天象,以后便一發而不可收。

▲ 奇異的小行星圖
小行星是圍繞太陽運行的自然天體之一,一直以來,它很少被人發現。第谷在進行天文觀測時發現了許多以前沒有發現的小行星。

▲ 彗星的周期及環繞太陽運行圖
1572年12月11日黃昏時分,第谷正忙著手頭的實驗。疲勞的時候,他總是習慣性地凝視一下浩渺的天空。這時他一抬頭剛好發現了仙后星座中閃爍著一顆新星。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從少年時代起第谷便熟悉天上的星星,他清楚地知道這些星的位置和軌跡。他熟悉它們,就像熟悉小伙伴們的臉龐一樣。更何況今天的這顆新星是那么明亮,甚至都有些耀眼。他認定這是一顆新星,它以前從來沒出現過。為了得到這顆星的準確數據,第谷使用了精心設計的六分儀卻沒能發現它有任何視差,而如果是顆近地星就會有58′30″的視差,比如月球。他認為這是一顆從未出現過的恒星,于是給予了它相當的關注,并詳細記錄了該星的顏色和亮度的變化。這便是第谷超新星的發現過程。當時有許多學者由于盲從《圣經》而把這顆星星稱為魔鬼的幻影。

▲ 第谷的天文臺
作為開普勒的老師,第谷是望遠鏡發明以前最偉大的天文學家。他在丹麥國王腓特烈二世所賜予的紋島上建立天文臺,以精確地觀察星空,所用觀察工具是金屬六分儀和四分儀。
第谷在天文學界的另一突出貢獻是對彗星的測定。那是在其發現超新星5年后的一個傍晚,他在紋島的天文臺發現了一顆彗星,并對其進行了詳細的記錄和精確的測量,直至75天后消失為止。第谷經過嚴密論證和推理得出結論:彗星發光是由陽光穿過彗頭而致,彗星也是繞日公轉的天體。第谷這次以不折不扣的事實駁斥了亞里士多德認為彗星是燃燒著的干性脂油的謬論。
30多年的時間里,第谷孜孜不倦地進行著他的天文觀測事業,獲得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和手稿。期間他的敬業精神和出色業績博得丹麥國王腓特烈二世的賞識。國王為他專門撥款修建了烏倫堡天文臺,并配以最全、最新的觀測儀器。這一切使得第谷如魚得水,取得一系列觀測成就。如編制第一份完整的天文星表,發現黃赤交角的變化和月球運動中的二均差,完成了對基督世界沿用1000多年的儒略歷的改歷工作,頒行格里高里歷法等。最重要的是第谷培養和造就了新一代的天文學家——開普勒。在老師的悉心教導下,開普勒創立了三大行星運動定律,為天文學作出了重大貢獻。
第谷以驚人的毅力和一雙銳眼把天文觀測事業推向一個又一個的新高度,可以說在望遠境發明之前的天文觀測史上,他是巔峰,難怪被人們譽為“星學之王”。
知識鏈接
《論新天象》
《論新天象》是第谷的一部拉丁文著作,出版于1588年。這本書詳細地記錄了第谷11年間觀測到的天文現象,其中包括對1577年大彗星的專門論述,總體上構筑了所謂的“第谷宇宙體系”,該體系最突出的一點就是拋棄了以前天文學家慣用的以思辨來闡述見解的方法。他強調以實際觀測的數據作為論證的起點。第谷窮其一生進行天文觀測,所得大部分資料都集中在《論新天象》一書中。美中不足的是,雖然第谷尊重事實、深入觀察的做法為后來的天文工作者樹立了光輝的榜樣,但是他在該書中的理論仍然趨向于地心說。這一點在某種程度上束縛了天文學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