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古文觀止全解(彩圖精裝)作者名: (清)吳楚材 (清)吳調侯編選 思履主編本章字數: 1528字更新時間: 2019-01-02 20:02:00
祭公諫征犬戎
【題解】
周穆王是西周后期的統治者,他好大喜功,不顧國力衰微,興師討伐西戎,結果收效甚微。此事使周王室在諸侯中的威信大減,自此之后,諸侯不再朝見周天子。本文寫的是穆王征討西戎之前,大臣祭公勸諫穆王,告訴他不要濫用武力,應該以德安撫天下?!耙露挥^兵”,是祭公言辭的核心內容。
【原文】
穆王將征犬戎 [1],祭公謀父諫曰 [2]:“不可。先王耀德不觀兵。夫兵,戢而時動,動則威。觀則玩,玩則無震。是故周文公之《頌》曰 [3]:‘載戢干戈,載櫜弓矢 [4]。我求懿德,肆于時夏。允王保之。’先王之于民也,茂正其德而厚其性 [5],阜其財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鄉,以文修之,使務利而避害,懷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
“昔我先世后稷 [6],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棄稷弗務。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 [7],而自竄于戎、翟之間 [8]。不敢怠業,時序其德,纂修其緒 [9],修其訓典,朝夕恪勤,守以惇篤,奉以忠信,奕世載德,不忝前人 [10]。至于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事神保民,莫不欣喜。商王帝辛 [11],大惡于民,庶民弗忍,欣戴武王,以致戎于商牧。是先王非務武也,勤恤民隱而除其害也。
“夫先王之制:邦內甸服 [12],邦外侯服 [13],侯、衛賓服 [14],蠻、夷要服 [15],戎、翟荒服 [16]。甸服者祭,侯服者祀,賓服者享,要服者貢,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時享,歲貢,終王,先王之訓也。有不祭,則修意;有不祀,則修言;有不享,則修文;有不貢,則修名;有不王,則修德;序成而有不至;則修刑。于是乎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讓不貢,告不王。于是乎有刑罰之辟,有攻伐之兵,有征討之備,有威讓之令,有文告之辭。布令陳辭而又不至,則又增修于德,無勤民于遠。是以近無不聽,遠無不服。
“今自大畢、伯仕之終也,犬戎氏以其職來王,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觀之兵?!錈o乃廢先王之訓而王幾頓乎 [17]?吾聞夫犬戎樹惇 [18],能帥舊德而守終純固 [19],其有以御我矣!”
王不聽,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歸。自是荒服者不至。
【注釋】
[1]犬戎:我國古代西北戎人的一支。[2]祭(zhài)公謀父:周穆王的大臣。[3]周文公:周公姬旦,“文”是他的謚號。[4]櫜(ɡāo):收藏弓箭盔甲的器具。[5]茂:勉勵。[6]后稷:周的始祖,因為曾掌管農事,所以也稱為后稷。[7]不窋(zhú):棄的后代。[8]翟:通“狄”。[9]纂:同“纘”,繼續。[10]忝(tiǎn):玷污。[11]帝辛:商紂王,名辛。[12]甸服:離王城五百里的區域之內的人服侍天子。[13]侯服:諸侯們服侍天子。[14]賓服:不是諸侯,而是以賓客的身份服侍天子。[15]要服:指離都城一千五百里至二千里地區的人服侍天子。[16]荒服:指距離京城最遠的屬地之人服侍天子。[17]幾頓:幾乎廢棄。[18]樹惇(dūn):立性敦厚。[19]純固:專一。
【譯文】
周穆王打算征討犬戎,祭公謀父勸阻說:“不可以。先王歷來發揚德治,不炫耀武力。軍隊在平時應該保存實力,在適當的時候動用,一旦動用就要顯出威勢。炫耀等于濫用,濫用便沒有了威懾力。所以周文公作《頌》說:‘收起干戈,藏起弓箭。我追求美好的德行,施行于華夏。相信我王定能保有天命!’先王對于百姓,勉勵他們端正品德,使他們性情純厚,豐富他們的財物,便利他們的器用;使他們了解利害之所在,再用禮法道德教導,使他們從事有利的事情而避免有害的事情,使他們感懷德治而又懼怕君王的威嚴,所以能夠使先王的事業世代相傳并且變得強大。
“過去我們的祖先后稷做了主管農業的官員,服侍虞、夏兩朝。到夏朝衰敗的時候,廢除了農官,我祖不窋因此失掉官職,逃到西北少數民族中。但他對農業仍然不敢怠慢,時常宣揚祖先的美德,繼續奉行他的事業,修明教化制度,早晚恭敬勤勞,保持惇厚誠懇,奉行忠實守信的原則,不窋的后世子孫一直保持著這些良好的品德,并不曾辱沒前人。到武王的時候,他發揚前人光明磊落的德行,再加上慈愛和善,侍奉神明,保養百姓,沒有人不為之喜悅的。商紂王對百姓極為暴虐,百姓不能忍受,都樂于擁護武王,就有了商郊的牧野之戰。這不是武王崇尚武力,他是憐恤百姓之苦而為他們除掉禍害啊。
“先王的制度是:王都近郊叫甸服,城郊以外叫侯服,侯服以外叫賓服,蠻夷地區叫要服,戎、狄所居之地叫荒服。甸服的諸侯要參加天子對父親、祖父的祭祀,侯服的諸侯要參加天子對高祖、曾祖的祭祀,賓服的君長要貢獻周王始祖的祭物,要服的君長則要貢獻周王對遠祖以及天地之神的祭物,荒服的首領則要來朝見天子。祭祀祖父、父親,是每天一次;祭祀曾祖、高祖,是每月一次;祭祀始祖,是每季一次;祭祀遠祖、神靈,是每年一次;入朝見天子,是終身一次。這是先王的遺訓。有不來日祭的,天子就應該檢查自己的思想;有不來月祭的,天子就應該檢查自己的言語;有不來季祭的,天子就應該搞好政令教化;有不來歲貢的,天子就應該修正尊卑名號;有不來朝見的,天子就應該檢查自己的德行。依次檢查完了,如果還有不來朝見的,就檢查刑法。因此用刑法懲治不祭的,用軍隊討伐不祀的,命令諸侯征剿不享的,派遣使者責備不貢的,寫好文辭向天下通告那些不來朝見的。這樣,就有了處罰的條例、攻伐的軍隊、征討的準備、斥責的命令和告諭的文辭。如果命令文辭發出了還不來,就重新檢查并修明自己的道德,不要勞動百姓在遼遠地域作戰。所以,近處的諸侯沒有不聽從的,遠處諸侯沒有不歸服的。
“現今自從大畢、伯仕兩位犬戎君主死后,犬戎君長已經按照‘荒服者王’的職分來朝見天子。您卻說:‘我要用不享的罪名來征討他,而且要讓他看看我們的武備軍隊?!@不是違反祖先的遺訓而招致衰敗嗎?我聽說犬戎的君長樹立了純厚的德行,能夠遵循他先代的德行,一直堅守不移,他憑著這些就有理由、有能力抗拒我們?!?/p>
穆王不聽,去征討犬戎,只得了四只白狼、四只白鹿回來。從此荒服諸侯不再來朝見天子。

祭公諫征犬戎
【寫作方法】
這篇文章語言技巧頗高。祭公在勸說穆王時,以“不可,先王耀德不觀兵”開頭,這是開門見山,不但襯托出氣氛的緊張,還為下文埋下伏筆。接下來的一句用了頂真的修辭手法,不但讀起來一氣呵成,還將緊張氣氛延續下來。祭公在結尾時,又連用“其無”、“其有”兩個語氣詞,表面上看是揣測的口吻,其實態度十分堅定。本文的語言前緊后松,收放自如,使文章富有變化,增加了行文的流暢性和感染力。
⊙文史知識
犬 戎
犬戎又稱獫狁,主要活躍于現在的陜、甘一帶。西周末期,犬戎曾攻入周都,殺掉周幽王,俘虜了幽王的寵妃褒姒。至春秋初期,犬戎又成為秦國的強敵。后來犬戎的一支北遷到蒙古草原,成為蒙古草原最早的游牧民族之一。直到唐朝,中原還把西北游牧民族統稱為“犬戎”和“戎狄”。
召公諫厲王止謗
【題解】
周厲王是西周末年的君主,他生性暴虐,剛愎自用,不但不聽大臣的諫言,還對百姓的言行嚴加控制,百姓言語稍有不慎便會招致殺身之禍。本文記的是大臣召公勸諫厲王,告訴他要廣開門路,不要禁止百姓批評君主,揭示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
【原文】
厲王虐,國人謗王。召公告曰 [1]:“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巫 [2],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 [3],乃不敢言?!闭俟唬骸笆钦现玻》烂裰?,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 [4]。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瞽獻曲 [5],史獻書,師箴,瞍賦 [6],矇誦 [7],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 [8],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民之有口也,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于是乎出;猶其有原隰衍沃也 [9],衣食于是乎生??谥砸?,善敗于是乎興。行善而備敗,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夫民慮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
王弗聽,于是國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10]。
【注釋】
[1]召(shào)公:姬姓,名虎,周王卿士。[2]衛巫:衛國的巫師。[3]弭(mǐ):消除。[4]宣:開導。[5]瞽:瞎子。[6]瞍:目中無瞳仁的瞎子。[7]矇:有瞳仁而看不見東西的瞎子。[8]耆、艾:古時稱六十歲的人為耆,五十歲的人為艾,這里是指德高望重的長者。[9]隰(xí):低濕的地方。衍:低而平坦之地。[10]彘(zhì):晉地,在今山西霍縣。
【譯文】
周厲王暴虐無道,國都里的人指責他的過失。召公告訴厲王說:“百姓受不了你的政令了?!敝軈柾鹾軔琅襾硪粋€衛國的巫師,監察指責自己的人,只要巫師來報告,厲王就將被告發的人殺掉。國都里的人于是都不敢說話了,在道路上碰見,彼此只用眼神示意。
厲王很高興,對召公說:“我能夠消除謗言了,他們不敢說話了?!闭俟f:“這是堵住了百姓的嘴呀!不讓百姓說話,比堵截江河水流還要危險。河流被堵塞,最終會造成堤壩崩潰,被傷害的人一定很多,禁止人們的言論也是這樣。所以治理水患的人,會疏浚水道以使水流暢通無阻;治理國家的人,應該開導百姓,讓他們敢于講話。所以天子處理政事時,讓公卿大夫到下層官員都可以進獻諷諫的詩歌,讓盲藝人進獻反映民意的歌曲,讓史官進獻可資借鑒的史書,讓樂師進獻規勸天子的箴言,讓瞍者背誦,讓矇者吟詠,讓各種藝人工匠向天子進諫,一般百姓的意見則間接地傳達給天子,親近的大臣要盡規勸國君的責任,和國君同宗的大臣要彌補國君的過失并監督國君的行為,樂師和史官要用樂曲和史書來對國君進行教誨,朝中老臣要對天子進行勸誡,然后由天子親自斟酌裁決,從而使自己的行事不與常理相違背。
“百姓有嘴,就像土地上有山與河流,財富由此產生;就像其上有原野沼澤,衣食皆從中出。讓百姓知無不言,國家政事的好壞就能從他們的言論中反映出來。推行百姓認為是好的東西,防范百姓認為是壞的東西,這正是使衣食財富增多的好辦法。百姓在心中思考,然后用言論表達出來,反復思慮成熟后便付諸行動,怎么能堵住他們的嘴呢?如果堵住了百姓的嘴,那又能堵塞多久呢?”
厲王不聽召公的勸告,國都里沒人敢講話。三年后,大家就把厲王流放到了彘地。

召公諫厲王止謗
【寫作方法】
此文用“王怒”、“王喜”、“王弗聽”描寫周厲王表情的變化,這是本文的一條線索,透過簡單而形象的表情刻畫,將周厲王剛愎自用的性格特征表露無遺。另外,召公的言辭中常用譬喻,如他把“防民之口”比作“防川”,其結果只能是“川壅而潰,傷人必多”,這一譬喻十分形象,將當時那種危急的形勢展現了出來,增加了文章的氣勢。清人吳調侯、吳楚材點評此文說:“(此文)妙在將正意、喻意夾和成文,筆意縱橫,不可端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