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文觀止全解(彩圖精裝)
- (清)吳楚材 (清)吳調侯編選 思履主編
- 1830字
- 2019-01-02 20:01:54
鄭子家告趙宣子
【題解】
鄭國處在晉、楚兩個強國之間,左右周旋,處境艱難。晉侯不滿鄭國搖擺不定的態度,所以在諸侯會盟之時拒絕接見鄭穆公。針對這種情勢,鄭國的大夫子家修書給晉國執政大臣趙盾,歷數了鄭國對晉國極盡恭順的侍奉,并且明言如果晉國再相逼迫,鄭國將鋌而走險,集合兵眾拼死一搏。這封信綿里藏針,子家還不露痕跡地暗示鄭國有依附楚國的可能。
【原文】
晉侯合諸侯于扈 [1],平宋也。于是晉侯不見鄭伯,以為貳于楚也。
鄭子家使執訊而與之書,以告趙宣子。曰:“寡君即位三年,召蔡侯而與之事君 [2]。九月,蔡侯入于敝邑以行。敝邑以侯宣多之難 [3],寡君是以不得與蔡侯偕。十一月,克減侯宣多,而隨蔡侯以朝于執事。十二年六月,歸生佐寡君之嫡夷 [4],以請陳侯于楚,而朝諸君。十四年七月,寡君又朝,以蕆陳事 [5]。十五年五月,陳侯自敝邑往朝于君。往年正月,燭之武往朝夷也 [6]。八月,寡君又往朝。以陳、蔡之密邇于楚而不敢貳焉 [7],則敝邑之故也。雖敝邑之事君,何以不免?在位之中,一朝于襄,而再見于君。夷與孤之二三臣相及于絳 [8]。雖我小國,則蔑以過之矣 [9]。今大國曰:‘爾未逞吾志 [10]?!忠赜型?,無以加焉。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余幾?’又曰:‘鹿死不擇音 [11]。’小國之事大國也,德,則其人也;不德,則其鹿也。鋌而走險,急何能擇。命之罔極 [12],亦知亡矣,將悉敝賦,以待于鯈 [13],唯執事命之。文公二年 [14],朝于齊。四年,為齊侵蔡,亦獲成于楚 [15]。居大國之間而從于強令,豈其罪也!大國若弗圖 [16],無所逃命?!?/p>
晉鞏朔行成于鄭 [17],趙穿、公婿池為質焉 [18]。
【注釋】
[1]扈(hù):鄭地名,在今河南原陽縣。[2]蔡侯:指蔡莊公。君:指晉襄公。[3]侯宣多:鄭國大夫。[4]嫡:嫡子,此處指太子。夷:鄭太子名。[5]蕆(chǎn):完成。[6]燭之武:鄭國大夫。[7]密邇:親近。[8]絳:晉國都城,在今山西翼城縣東南。[9]蔑:無。[10]逞:滿足。[11]音:通“蔭”。[12]命:指晉國的要求。罔極:無窮。[13]賦:軍隊。鯈(tiáo):晉、鄭交界之地。[14]文公:指鄭文公。[15]成:講和。[16]圖:體諒。[17]鞏朔:晉國大夫。[18]趙穿:晉卿。公婿池:晉靈公的女婿。
【譯文】
晉靈公在扈地會合諸侯,準備商議平定宋國內亂之事。當時晉靈公不肯會見鄭穆公,認為他有二心于己而親和楚國。
鄭國的子家派遣信使帶來書信,告訴趙宣子說:“我們的君王即位三年,召請蔡侯一同侍奉貴國國君。九月,蔡侯進入敝國,從敝國出發前往貴國,敝國由于有侯宣多的禍亂,我們的國君因此沒有能和蔡侯同往晉國。十一月,平滅了侯宣多,就隨同蔡侯去朝見你們的君主。十二年六月,歸生輔佐我們國君的嫡子夷,為陳國朝見晉國的事請命于楚國,而后又來朝見晉君。十四年七月,我們的國君又到貴國朝見,以完成陳國朝晉的事情。十五年五月,陳侯從敝國出發前去朝見貴國國君。去年正月,燭之武輔佐嫡子夷前往朝見貴國國君。八月,我們的君王又前往朝見。陳、蔡兩國接近楚國卻不敢對晉國有二心,那都是由于敝國的緣故。雖然敝國這樣侍奉貴國國君,但為什么還是不能免于禍患呢?我們國君在位的歲月里,先是朝見貴國先君襄公,之后朝見現在的貴國國君。嫡子夷和我們君主的幾個臣子相繼到絳城朝見。我們雖然是小國,但所做的事情已經無以復加了?,F在大國說:‘你們沒有讓我稱心如意?!謬挥械却郎缤?,但侍奉晉國國君,沒有能超過我們的了,古人曾說過:‘畏首畏尾,身子還能剩下多少?’又說:‘鹿快要死的時候,不選擇庇蔭的地方?!谭畲髧?,大國如果能以恩德相待,那么小國還會像人一樣懂得敬畏恭順;如果不以恩德相待,那么小國就會像鹿一樣,情急之下而冒險疾奔,急迫的時候還怎能有所選擇?貴國的命令沒完沒了,我們也知道將要滅亡,只好傾全國之軍在鯈地等待,一切就聽貴國的吩咐了。文公二年,我們的國君到齊國朝見。四年,為齊國攻打蔡國(蔡國是楚國的屬國),事后我們又與楚國講和。處于齊、楚兩大國之間,屈從于強國之命,這難道是我們的罪過嗎?大國如果不加以體諒,我們也沒有地方去逃命了?!?/p>
于是晉國派遣鞏朔到鄭國重新修好,趙穿、公婿池到鄭國去做人質。
【寫作方法】
此文剛柔并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作者的謀篇布局。首段開門見山,直接交待晉侯不滿鄭國的原因:貳于楚。此乃晉、鄭矛盾的焦點,鄭國子家的信就是圍繞“貳于楚”展開的。信中,子家先說鄭國一直都是盡心盡力地事奉晉國,逐年逐月地將事晉的事跡列出,態度誠懇。后面寫晉國不體恤小國,而鄭國已無法再忍受晉國的欺凌,說出貳于楚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的做法。子家的言語此時充滿憤懣之氣,令人難以反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