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通史(彩圖精裝)
- 宛華
- 1959字
- 2019-01-02 16:20:55
羅馬的奴隸起義
約公元前460~前370年
世界大事記:
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在世,提出唯物主義的“原子論”學說和人們認識事物的“影像說”。
面對新的形勢,羅馬奴隸制社會長期醞釀的各種矛盾開始充分暴露出來,各種斗爭日趨尖銳。在這期間,爆發了兩次著名的奴隸起義——西西里奴隸起義和斯巴達克起義。
西西里奴隸起義發生過兩次(公元前137~前132年,公元前104~前101年),優努斯和克勒翁、薩維攸和阿鐵尼奧分別是起義的領袖。他們曾多次打敗前來鎮壓的羅馬軍隊,并一度分別在恩那城和特里奧卡拉城建立起自己的政權,最后均以失敗而告終。西西里奴隸起義沉重打擊了羅馬奴隸主的統治,拉開了羅馬共和國后期斗爭的序幕。
當羅馬忙于第三次米特拉達梯戰爭的時候,意大利本土爆發了大規模的奴隸起義——斯巴達克起義。
公元前80年,希臘東北部的色雷斯被羅馬征服,戰將斯巴達克被俘后淪為奴隸,成為一名供羅馬貴族娛樂的角斗士。為了爭取自由和權利,公元前73年,斯巴達克帶領70多名角斗士殺死衛兵,逃到維蘇威深山里。斯巴達克被推選為起義首領。許多逃亡的奴隸和農民紛紛參加起義軍,很快發展到1萬人,起義軍的勢力日益壯大起來,影響范圍也越來越廣。
公元前72年,羅馬當局派軍圍剿起義軍。維蘇威山是斷崖山,山后是懸崖峭壁,羅馬軍把進出的道路封死,欲圍困起義軍。斯巴達克一邊命人在前面吸引敵人的注意力,一邊命主力從后山繞到敵后偷襲羅馬軍。結果大敗羅馬軍,起義軍名聲大振,隊伍進一步擴大。
起義軍隊伍壯大起來后,斯巴達克決定將隊伍轉移到羅馬實力較弱的意大利北部。羅馬元老院命瓦利尼烏斯率領1.2萬大軍分3路截擊。斯巴達克采取各個擊破的策略,先后打敗兩路大軍。兩路失敗的羅馬軍與第三路軍匯合后繼續反攻,將起義軍困在山洞里。起義軍正好得到了休整機會。休整完畢,起義軍在營中點起篝火,吹響號角,迷惑敵人,然后趁夜色從崎嶇的小道突破重圍。天亮后,羅馬軍才知中計,急忙率軍追趕。起義軍又利用有利地勢設下埋伏,打了羅馬軍隊一個措手不及。

◎競技場上的廝殺圖
在古羅馬,到處都有大規模使用奴隸勞動的大莊園,奴隸被稱之為“會說話的工具”。奴隸主為了取樂,建造巨大的角斗場,強迫奴隸成對角斗,并讓角斗士手握利劍、匕首,相互拼殺。一場角斗競技下來,場上留下的是一具具奴隸的尸體。
公元前221年
中國大事記:
秦統一六國,戰國時期結束。
公元前72年初,斯巴達克軍隊增到12萬人,已具相當規模。于是,斯巴達克便按照羅馬軍隊的形式將自己的部隊進行了改編,除了由數個軍團組成的步兵外,還建立了騎兵、偵察兵、通信兵和小型輜重部隊。此外,斯巴達克還組織制造武器,對士兵進行訓練,并制定了嚴格的兵營和行軍生活規章。起義軍聲威大震,控制了整個坎佩尼亞平原。不久,斯巴達克決定繼續北上,但是他的副手克里克蘇由于和斯巴達克產生分歧,拒絕北上,帶領3萬余人原地留守。
羅馬元老院對起義軍的發展極為擔憂,遂命欏圖魯斯和蓋利烏斯統帥2個軍團對起義軍進行圍剿。首先給了留守的克里克蘇部致命一擊,克里克蘇陣亡。然后,羅馬軍又兵分兩路夾擊斯巴達克軍。斯巴達克集中兵力先打擊堵截的羅馬軍團,后又乘勝回頭對追兵發起了猛攻,羅馬軍團再次慘敗。
取得這場勝利后,斯巴達克不再向北轉移,而是揮師南下,向西西里島進軍。羅馬當局驚慌失措,派克拉蘇統帥6個軍團約9萬人鎮壓起義軍。這時斯巴達克大軍已挺進到意大利半島的南部,準備從這里渡海去西西里島。但是被西西里收買而毀約的海盜沒能給他們提供船只。斯巴達克只好組織起義軍編制木筏,但海上的風暴使他放棄了計劃。這時羅馬大軍趕到,起義軍被圍。斯巴達克打算趁夜率軍沖破羅馬防線渡海去希臘,但未能實現。
公元前71年,斯巴達克命精銳騎兵攻擊敵人較弱的地方,自己率軍集中攻擊中路。斯巴達克被敵人重重包圍,中槍10余處,壯烈犧牲,6萬多士兵戰死。斯巴達克的余部繼續戰斗達10年之久。
斯巴達克起義使奴隸主階級的統治秩序遭到沉重打擊,城邦制的危機也進一步加深了。統治階級進一步意識到必須尋找一種新的統治方式,以加強對奴隸等被壓迫階級的統治。斯巴達克起義也深刻影響了羅馬奴隸制經濟,此后,授產奴隸制剝削方式逐漸被奴隸主所接受,隸農制也開始出現。
斯巴達克起義后,羅馬社會各種矛盾更加白熱化,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斗爭愈演愈烈,進一步加快了羅馬由城邦共和制向帝制轉變的步伐。公元前60年,羅馬3位具有相當實力的政治巨頭克拉蘇、龐培和愷撒為了共同的利益結成秘密的政治同盟,史稱“前三頭同盟”。3人瓜分了羅馬國家的權力,其同盟的實質是三人的獨裁統治。

◎古羅馬大競技場
大競技場作為羅馬帝國繁榮時期的建筑物,除了是戲劇演出的圣地,它還經常作為角斗表演的場所。1818年曾有人對它作出這樣評價:“只要古羅馬競技場還矗立著,羅馬就巍然不動。一旦競技場倒塌,羅馬也就倒下;一旦羅馬倒塌,世界也就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