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靈貓類和獛類

在西部非洲熱帶雨林中充滿濕氣的夜晚,你可以聽到一陣陣高昂而充滿悲哀的聲音,這種聲音甚至能傳到1千米以外的地方。這是靈貓科雙斑貍發出的叫聲。靈貓科中還包括好幾大類,如靈貓類、林貍類、獛類等。它們中的大多數種類單獨生活,偶爾有些種類以母系為基礎組成小型的家庭,過簡單的群居生活。

靈貓類動物最為人所知的就是它們能分泌一種商業用的靈貓香。由于多數靈貓科動物棲息于熱帶雨林中,隨著東南亞熱帶雨林的不斷被破壞和非洲馬達加斯加島上的雨林加快成為牧牛場,多種靈貓科動物的棲息地在不斷縮小,致使它們面臨著生存危機。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合會已把獺貍列入“瀕危級”名單,把食蟻貍和其他幾種靈貓科動物列入“易危級”名單。與這幾種不同的是,普通棕櫚貍的數量卻非常多,常常棲居在人類周圍,如可以在許多村莊和咖啡園里時不時地見到它們的蹤影,有些甚至被人們當作寵物來養。

多變的體態

體型和官能

生活在南亞和東南亞的棕櫚貍亞科中的7個物種和生活在非洲的雙斑貍都有能半縮回的爪,會陰部一塊能折疊的皮膚下都有一個能分泌靈貓香的腺體。其中,雙斑貍生活在非洲的森林中,常常棲息在樹冠上,發出各種叫聲。它主要吃喬本植物和藤本植物結的果實,偶爾也吃小型哺乳動物和鳥類。一般成年雄性雙斑貍占有超過1平方千米的領地,常常定期在領地邊界的樹上做氣味標記。

這是一只小斑獛,它有敏銳的視力和柔韌的軀體,可以大大提高捕食的效率。它還有很快的速度和偷襲獵物的習性,捕食的時候會悄悄地接近獵物,通過一系列的短暫停頓,然后猛地撲向獵物。

知識檔案

靈貓類和獛類

食肉目

靈貓科

共分6個亞科20屬35種,其中棕櫚貍亞科有5屬7種,包括蘇拉威西島花面貍;雙斑貍亞科只包含1屬1種,即雙斑貍;縞貍亞科有4屬5種,包括縞貍;靈貓亞科有7屬19種,包括小斑獛和非洲林貍;食蟻貍亞科有2屬2種,即食蟻貍和馬島縞貍;隱肛貍亞科也只有1屬1種,即隱肛貍。

分布 非洲大陸和馬達加斯加島,歐洲西南部(西班牙和法國),近東、阿拉伯半島、印度、東南亞。

棲息地 熱帶雨林到小片林地、灌木叢、非洲稀樹大草原、山地;主要為樹棲,也有陸棲及棲息在河岸上的。體型 體長最小的是非洲林貍,為33厘米,最大的是蘇拉威西島花面貍,為88厘米,其他的在兩者之間。尾長最小的為32厘米,最大的為55厘米。體重最小的是斑林貍,為600克;最大的是非洲靈貓,為13千克。盡管一般的隱肛貍比蘇拉威西島花面貍或非洲靈貓體長要短,但是某些個體體重可達20千克。

皮毛 有多種紋理;有些種類是單色的,但是在顏色較淺的皮毛上有暗色斑點、寬條紋或細條紋,有的尾巴上常有條紋。

食性 吃小型哺乳動物、鳥類、爬行類、昆蟲、鳥卵或爬行動物的卵以及水果,但是棕櫚貍屬幾乎只吃水果、堅果和球狀莖。

繁殖 類懷孕期為70天,非洲靈貓為80天,棕櫚貍屬為90天。

壽命 人工圈養的花面貍可活到15歲,人工圈養的 類的最高紀錄是34歲。

所有7種生活在亞洲的棕櫚貍亞科物種只棲息在森林中。它們善于爬樹;爪比較長而且能縮回掌中;通常掌底無毛,掌上第三、第四個趾常融合在一起,可以加強后肢的抓握力。普通棕櫚貍是這7種中分布最廣的,與花面貍(因身上沒有斑點而面部有很多斑點而得名)相似,都在地面上搜尋食物,如撿拾掉在地上的野果和捕捉在地面上活動的小動物。這兩者的尾巴長度在7種中屬于中等,但是在爬樹的時候卻可以用來支撐身體。其他5種的尾巴很長。除普通棕櫚貍和花面貍外,另外的5種大部分時間都在樹上覓食。其中熊貍的尾巴上肌肉強健,可以纏繞在樹枝上(這在整個靈貓科中也是獨一無二的),尾巴配合后肢能緊緊抓住樹枝,而用前肢摘樹枝上的野果并送入嘴中。也有報道稱,熊貍能夠在水中游泳抓魚。另外,蘇拉威西島花面貍(或稱大棕櫚貍、棕色棕櫚貍)的后掌上有蹼,趾間沒有皮毛,很靈活,善于攀爬,常生活在蘇拉威西島東北部的峽谷和山脊的森林中。

縞貍亞科包括5種,其中有3種縞貍、2種獺貍,全部分布在東南亞的熱帶雨林中。縞貍是人們了解最多的,由于腹部兩側各有一個很寬的垂直的暗色條紋而得名。縞貍幾乎全吃肉食,常常于夜晚在地面或樹上捕捉蜥蜴、蛙類、鼠類、蟹類、蝸牛、蚯蚓和蟻類,而白天則在樹洞里休息。縞貍每胎產崽1~3只,幼崽在出生10個星期后開始吃固體食物。霍氏縞貍在體型上與縞貍相似,但是頭骨和體色與之不同,霍氏縞貍為統一的黑棕色。印支縞貍不但在腹部有垂直條紋,還有斑點,可能專門捕捉無脊椎動物作為食物。現在博物館里有少數幾個印支縞貍的胃部標本,顯示其中只有蟲子。

一只非洲靈貓白天正在休息。非洲靈貓是一種夜行性的雜食動物,主要在晚上出來搜尋各種食物。其主要的食物為小型的哺乳動物,如沙鼠、跳鼠、刺鼠等,也會吃一些腐肉;另外還時常捕食在地面上生活、不怎么能飛的鳥類,如鷓鴣和珍珠雞等;爬行類動物、昆蟲和水果也會成為其食物的一部分。

這是幾種有代表性的靈貓類和林貍類動物及其有特點的行為動作。標號為“1”的是非洲林貍,它正在吃雛鳥;標號為“2”的是縞貍,它正在吃一只蜥蜴;標號為“3”的是馬來靈貓,它背脊上的毛能夠直立起來;標號為“4”的是普通棕櫚貍,它正在嗅空氣中的氣味;標號為“5”的是熊貍,它正將尾巴纏繞在樹枝上搜尋野果吃。

獺貍屬的兩種獺貍與其他靈貓科動物不同,它們是群居性的動物。它們的耳朵很小,口鼻部比較鈍,軀干很小,尾巴也短。獺貍和洛氏獺貍在毛發的顏色上稍有不同,牙齒也稍有不同,但二者毛發都很濃密,鼻子呈管狀,口鼻部觸須很多,有助于它們在水中生活,且有助于捕魚。與水獺比起來,兩種獺貍掌上的蹼比較小,習性與外表也很不相同。兩種獺貍不但都善于游泳,還能爬樹。

非洲靈貓是體型最大且最為人所知的靈貓亞科動物,它們能夠在各種環境中生活,從非洲稀樹大草原干旱的灌木叢到熱帶雨林都有它們的身影。它們只在夜晚的地面上覓食,白天通常在樹葉濃密的樹上或是地洞中休息。

非洲靈貓的亞洲“親戚”們可能與之有共同的自然進化史,因此在許多方面都很相似。與之相似的亞洲“親戚”有大靈貓、大斑靈貓、馬來靈貓等,其軀干上都呈顯著的黑色或白色,背部都有條紋;軀體結構與犬類很相似;背脊比較寬,其上的毛發很長,而且在受到威脅的時候都能夠直立起來,使得它們看起來體型很大,可以迷惑敵人。與非洲靈貓相似,馬來靈貓和大靈貓也是群居,多個個體有在同一個地方排泄的習性。

小靈貓的頭部比較窄,軀體結構與類相似。它們的背脊很窄,與類相比,軀體上的斑點和尾巴上的環紋不很清晰,體色也很單調,只呈淺褐色。小靈貓有靈巧的捕食技術,主要吃肉食,常捕捉小型哺乳動物、鳥類,可以像貓類一樣伏擊獵物。小靈貓的食物范圍非常寬泛,有時還吃昆蟲、龜類的卵和掉落在地上的野果。它們也能爬樹(雖然爬樹的技術并不很好),而且能生活在人類的周圍,比如農田和鄉村邊上。

林貍類是最稀有、人們了解最少而又長得最漂亮的靈貓科動物。共有3種林貍,體型都很小,行動敏捷靈巧,生活隱秘,棲息于森林中。其軀體上有深色條紋,尾巴上有寬條紋。3種林貍幾乎只吃小型脊椎動物,但是也曾經在4只普通林貍的胃里發現過松鼠、棘鼠、冠蜥和多種昆蟲。3種林貍都是獨自生活,有足夠證據表明,非洲林貍棲息在樹上用樹葉做成的巢穴中。兩種亞洲林貍——斑林貍和普通林貍主要棲息在樹根下和樹洞中用干樹葉做成的巢穴里。林貍沒有分泌靈貓香的腺體,上頜也缺少第2對臼齒。與類相同,所有3種林貍的爪都能縮回掌中。

水獛(或稱漁獛、剛果水靈貓)棲息在中部非洲森林中的小溪和小河附近,是一種很稀少、人們了解也很少的動物。其主要吃魚類,可能還有甲殼類動物。當地人在小溪里洗木薯葉當菜吃的時候,偶爾還曾看見它們吃掉到溪水中漂浮的木薯葉。盡管水 不是特別擅長游泳,但它們能潛藏于水底巖石或河岸邊上魚類出現的地方,用能縮回的爪抓住魚,并用鋒利的牙齒殺死魚。

獛類共有11種,是一些體型中等、身體修長、四肢比較短的食肉動物,分布在從非洲大陸、阿拉伯半島到近東、歐洲東南部的廣大地區。由于它們是夜行性動物,白天不出來活動,再加上皮毛樣式有助于偽裝,所以人們在野外很難研究它們,對它們的研究主要是在實驗室中進行的。獛類的身體上有一排排深色的斑點或條紋,上層毛發上的條紋尤其多,而其體色主要為淺棕色或灰色。尾巴幾乎與身體一樣長,而且尾巴上有一個個的環紋。面部比較長,口鼻部很尖而且有長長的觸須。耳朵相當大,兩眼視力也極好。四個掌上都有5個趾,而且趾上的爪能夠完全縮回掌中。在非洲,除了沙漠之外,類能棲息在任何地形中,尤其喜歡棲息在植被覆蓋稠密的地方。在西班牙,小斑的棲息地也很廣,甚至可以生活在高山地帶。

小斑獛可能是在中世紀時作為寵物由摩爾人從北非帶到歐洲的,也可能是通過直布羅陀海峽冰河期斷裂之前的陸橋從非洲進入歐洲,從而幸存到今天的。今天在西南歐的小斑 體型大小不同,北部的稍小,這或許可以說明小斑獛的分布是自然形成的;但現在生活在地中海巴利阿里群島上的小斑獛,毫無疑問是人類帶過去的。伊比薩島上的小斑獛亞種,其體型比其他地方的小斑獛要小,反而與貓獛的一個亞種——生活在西非塞內加爾地區的塞內加爾貓 很像。

這是生活在馬島上的3種靈貓科動物,標號為“1”的是食蟻貍,它有一個長長的口鼻部,掌上的爪也不能縮回去,主要吃一些無脊椎小動物;標號為“2”的是馬島縞貍,它長得更像狐貍,掌上的爪能夠縮回去,主要吃小型哺乳動物、爬行類動物和兩棲類動物;標號為“3”的是隱肛貍,它的頭部長得更像貓類,主要靠能縮回的爪捕捉獵物。

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島上生活著3種不常見的靈貓科動物,共分為2個亞科。其中食蟻貍亞科有2種,一種是食蟻貍,一種是體型與食蟻貍差不多的馬島縞貍。食蟻貍很稀少,隱秘性也很強,棲息在馬島東中部海拔比較低的熱帶雨林和西北部海拔比較高的地方,其牙齒比較特殊,可以用來咬住蚯蚓、鼻涕蟲、蝸牛和昆蟲的幼蟲。在自衛的時候,食蟻貍并不用嘴咬,而是用前掌上很長的利爪攻擊敵人。馬島縞貍在體態和步態上與狐貍很相似,身上有很小的斑點,與其他靈貓科動物的親緣關系人們現在還不了解。從解剖學來說,馬島縞貍與生活在東南亞的縞貍在很多方面并不相同,兩者的親緣關系也很遠。馬島縞貍是夜行性動物,盡管它們并不特別擅長爬樹,但是只棲息在森林覆蓋稠密的地區,尤其喜歡棲息于溝壑和山谷的林地中。與大多數靈貓科動物不同的是,馬島縞貍是雌雄成對生活的。它們主要靠聽覺和視覺來發現它們愛吃的食物,如嚙齒動物、蛙類、軟體動物和玉筋魚等。

第3種生活在馬島的靈貓科動物隱肛貍是隱肛貍亞科的唯一物種,也是馬島上體型最大的食肉動物,體型大的可以超過靈貓科和科中所有的動物。其頭部與貓類有些相似,大大的眼睛向前突出,頜骨很短,耳朵很圓,外表上的相似使得早期的分類學家們把它歸入貓科動物的行列。盡管隱肛貍與貓科相似,但是卻有獨立的進化路線,也與其他靈貓科動物很不相同,因此現在被分到一個獨立的亞科——隱肛貍亞科中。

野果、鳥類和蝙蝠

食性

棕櫚貍亞科的物種主要吃各種各樣的野果,也吃一些嚙齒動物、鳥類、蝸牛和蝎子,這些肉食可以為它們提供必要的蛋白質,而各種野果則為它們提供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在印尼爪哇島,普通棕櫚貍吃各種野果,有些對人來說無法食用的野果,普通棕櫚貍吃了卻沒事。例如山棕的果實外表皮上長有很多刺,普通棕櫚貍即使大量地吃到肚子里,也不會對其消化系統產生危害。小齒椰子貍的前臼齒比較小,齒冠扁平,適宜吃比較軟的水果。幾乎所有的棕櫚貍亞科的物種都是名聲很壞的“偷食香蕉者”,普通棕櫚貍還是“著名”的“偷喝棕櫚酒者”。在亞洲南部的許多地區,人們把竹筒插在棕櫚樹干上,棕櫚汁就會順著竹筒滲出來,然后自動收集在一個器皿中,人們再把這些棕櫚汁發酵,就釀成了很好喝的棕櫚酒。普通棕櫚貍也很愛喝這些收集起來的棕櫚汁,它們往往就在那些竹筒的旁邊偷喝滲出來的棕櫚汁。

幾乎所有的獛類都是吃肉食的動物,但是野果和昆蟲也會在它們的食物中占有一定的比例。生活在非洲的小斑 的主要食物是嚙齒類等小型哺乳動物,而生活在西班牙的小斑獛最愛吃的還包括各種蜥蜴。通過對生活在西班牙的小斑獛的糞便分析可知,在春季和夏季其食物中有一半是雀形目鳥類,秋季和冬季各種野果在其食物中則占有很重要的比例。嚙齒目小動物中最主要的是姬鼠,全年都是其重要食物;盡管昆蟲在其食物中占的比例很小,但也是從春季到秋季的一種經常性食物。類中某些種類會在下雨形成的水坑邊潛藏,從而捕捉一些蛙類作為食物。

人們曾經觀察到豹斑獛(中文俗名林獛)經常吃蝙蝠的情況,當蝙蝠飛離棲息處的時候,豹斑獛常會抓住蝙蝠來吃。

不同的生活習性

社會行為

在棕櫚貍亞科動物的群體中,總有一只居支配地位的雄性控制著一塊很大的“地盤”。在好幾千米的范圍內,這只居主導地位的雄性會每5~10天巡視一遍領地,在樹干和藤本植物的莖上做一些標記。而居次要地位的雄性(通常是體型比較小的、未成年的或過于老朽的雄性)的領地則要小很多,并盡量避免和居主要地位的雄性相遇,因此只能橫穿領地進行不定期的巡視。但是當一只未成年的、居次要地位的雄性長大成年后,就會向居主要地位的雄性提出挑戰,尤其是向其優先與雌性交配的權利進行挑戰。因此,隨后就會爆發戰爭,并常常造成致命的創傷,被征服者只能退居其他地方,被嚴重咬傷者只能退到地面上(通常棕櫚貍類棲息在樹上),不是病死就是被豹子或其他掠食動物吃掉。

居支配地位的雄性棕櫚貍類的領地中通常包含1~3只雌性,在一年當中的大多數時候,雌性不會與雄性待在同一棵樹上,不過在漫長的雨季內,通過夜晚吼叫,雌性與雄性能夠保持聯系。棕櫚貍類的交配期在6月份,一般會持續好幾天,這個時候,成對的棕櫚貍會棲息在同一棵樹上。一般來說,棕櫚貍類的懷孕期為3個月,每胎產崽1~3只,而且是在一片相對隔離的纏繞得很密集的藤本植物上生產。小棕櫚貍出生6個月后斷奶,第2年性發育成熟。一般雄性小棕櫚貍在斷奶之后就會離開出生地尋找自己的領地,而雌性小棕櫚貍則可以和母棕櫚貍在一起生活將近兩年的時間,然后再分散出去。

這是一只大斑獛,生活在南部非洲。與所有的獛類相同,它也是一種樹棲動物。大斑獛的視力很好,當它從一根樹枝跳到另一根樹枝或撲向獵物的時候,這雙眼睛能夠給予很精確的判斷。

非洲靈貓幾乎總是在它們經常走動的路線上成堆地排泄糞便,一堆靈貓糞可以占地將近0.5平方米,這說明非洲靈貓是占有領地的,糞堆通常在領地邊界上,這可以起到與鄰居溝通的作用。非洲靈貓還常常在水果樹上、結野果的灌木叢上,用會陰腺分泌的靈貓香做氣味標記,偶爾也在草叢、樹枝或巖石上做這樣的標記。雌性非洲靈貓在1歲的時候性發育成熟,之后可以在一年內生育2胎,每次的懷孕期都是80天,每胎產崽1~3只,通常在相對隔離的比較厚密的藤本植物上生產。幼崽需要母非洲靈貓全方位照料3~5個月,斷奶之前就要學會捕捉昆蟲的本領。在照料幼崽期間,如果母非洲靈貓抓到了一只耗子或小鳥,它會發出“哧哧”的聲音召集它的幼崽前來分享。

獛類主要生活在樹上,但是也時常到地面上搜尋食物。它們的皮毛顏色很適于隱蔽,尤其是在月光照耀下,它們更不易被發覺。生活在西班牙的小斑獛主要在晚上活動,白天則很少活動,只會從一個休息地點挪到另一個休息地點。在非洲塞倫蓋蒂平原地區,與其他生活在這一地區的小型食肉動物不同,貓主要在午夜活動,這種活動方式可以減少和其他捕食同種獵物的食肉動物的競爭。

獛類在一年當中任何時候都能繁殖,但是在許多地區有生育高峰季,如生活在歐洲的小斑4~9月是生育高峰。獛類的懷孕期大約為70天,每胎產2~4只幼崽,產在樹上或地洞中用植物莖葉編成的巢穴里。幼崽剛出生的時候眼睛不能睜開,身體也只有約13.5厘米長。它們出生8天后才能睜開眼睛,但不久就能離開巢穴活動了。6個月之后斷奶,在斷奶之前也可以吃一些固體食物。1年后可以獨立生活,2歲之后性發育成熟。在獛類的社會中,用糞便、尿液和會陰腺分泌物做成的氣味標記扮演著關鍵的角色,可以在同種之間傳遞主人的身份、熟悉程度、性別和繁殖特征等等信息。雄性獛類做標記的頻率在不同的季節有所不同,在繁殖季節將要到來之前做標記的頻率會提高,而雌性做標記的頻率的變化幅度比雄性稍低。

大多數種類的獛是獨自生活的。據報道,在非洲類分布比較稠密的地區,可以達到每平方千米1~2只,每只的領地可以小到0.25平方千米,而且看起來雌性更具占有領地的傾向,活動的范圍也比雄性大。

獛類還是受人喜愛的小寵物,在中世紀現代家貓進入歐洲家庭之前,獛類一直是歐洲居民家里的“捕鼠器”。但是在非洲的某些地區,人們卻把它們當作有害動物,因為獛類有時候會攻擊家禽。

隱肛貍是一種靈貓科動物,只分布在馬達加斯加島的森林中,主要以狐猴為食。隱肛貍的行走方式不同尋常,是用整個腳掌著地行走,而非像大多數靈貓科動物那樣用腳趾著地行走。隱肛貍是一種樹棲動物,但也可以在地面上捕食蛇類、普通無尾猥和珍珠雞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惠安县| 射洪县| 金坛市| 桑日县| 翁牛特旗| 壤塘县| 方山县| 凉城县| 吴忠市| 唐河县| 华亭县| 渝北区| 孝昌县| 甘泉县| 科技| 汤阴县| 东乌珠穆沁旗| 奉贤区| 原阳县| 精河县| 化德县| 芮城县| 客服| 政和县| 平山县| 清流县| 壶关县| 江达县| 遵义市| 大石桥市| 璧山县| 福贡县| 南召县| 广河县| 织金县| 西乌| 江油市| 醴陵市| 丹阳市| 翼城县| 临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