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動物:全世界100種動物的彩色圖鑒(彩圖精裝)
- 劉曉菲
- 5872字
- 2019-01-02 16:05:10
獾類

獾類是一種體型短而粗壯的鼬科動物,廣泛分布于北半球。在第三紀時期,它們起源于亞洲的森林中(獾屬則出現于大約200萬年前),后來擴散到一系列廣闊的棲息地中,其中包括開闊的平原、半沙漠地帶和農耕區。比較原始的鼬獾屬像其祖先一樣生活在樹上,而其他獾類則毅然決然地搬到了地面上靠挖一些植物的根部為食。
獾的名字就能反映它們的能力,“badger”這個單詞來源于法語“bêcheur”,意思是“挖掘者”。普通獾、美洲、豬獾和臭獾有緊湊短粗的四肢,有長滿肌肉的掌和長長的爪,這使得它們非常善于挖洞。另外,巽他臭獾(又稱馬來獾)前掌上的趾連在一起,爪的根部向后彎曲,看起來非常有助于挖掘。美洲獾也是技術精湛的挖掘者,當它們在開闊地上受到威脅的時候,能在1分鐘內快速地挖好一個地洞,使自己安全地藏到里面,并且在外面完全看不見它們。與此相反,那些更為原始的鼬獾屬獾類的體重要比其他獾輕很多,軀體很長,反而與貂類很像。
為挖掘而“特制”的身體
體型和官能
所有種類的獾都生活在洞穴中,但是普通獾挖的洞穴特別復雜,可以從上一代傳到下一代,有些已經使用了好幾百年。發現的最大型普通獾洞穴據估計有879米長的隧道,有129個入口。建造這個巨大的洞穴體系,需要一代代的普通獾接力地挖下去,總共約需要搬走62噸重的泥土。其他種類的獾的洞穴則比較簡單。
所有種類的獾的面部都有醒目的顏色,普通獾的頭頂有條紋,鼬獾屬的面部則有古怪的顏色。至于為什么所有的獾面部都有些醒目的顏色,人們現在還不太清楚,據估計有些可能起到保暖的作用,可以吸收太陽熱量。獾在攻擊獵物的時候,顯得特別強壯有力和兇猛殘暴。它們還能釋放出一種刺激性的氣味,這些特征可以使得它們的潛在敵人產生一種“不愉快的”心理,之后再碰到獾的話可能就不吃它們了。不過獾仍然是一些食肉動物的獵物:在泰國,豬獾是豹子的一種重要食物來源;普通獾以前可能是狼和熊的重要獵物,現在在一些森林地帶仍然受到兩者的捕食。

這是一只美洲獾,它正在從它的洞穴里爬出來。這種獾上半身為顯著的紅灰色,面部有白色條紋,可以很容易地辨認出來。美洲獾分布在北美大陸,從墨西哥向北一直到加拿大南部都有。它們有強壯有力的肩部和長長的爪,使得它們非常精于挖掘。
沖出亞洲 走向世界
分布模式
獾是從一種長得像貂的動物進化來的,其祖先生活在亞洲的森林里。現在的鼬獾、豬獾和臭獾還像其祖先一樣棲息在亞洲的森林地帶,但是最為常見的普通獾對棲息地的要求則不高,因而現在分布很廣泛。普通獾占領了巨大的地盤,從愛爾蘭往東一直到日本,往南到地中海中的一些干旱島嶼,往北到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和俄羅斯的北溫帶北部森林地區,以及以色列和約旦的半沙漠地帶,都有普通獾的蹤影,甚至在一些城市的郊區也有分布。普通獾甚至到達了俄羅斯極北的環北極地區,在英倫諸島的一些不連貫的落葉林和草原地帶,普通獾的密度則達到了最高。與此相反,美洲獾更多地棲息在開闊的平原地帶。
多樣性的“飲食”
食性
除了美洲獾外,其他所有種類的獾都是雜食性動物,食物種類很多,包括各種昆蟲和其他無脊椎動物,還有小型的脊椎動物、谷物、植物塊莖。在英倫諸島,普通獾主要吃各種蚯蚓,因此被人稱為“吃蚯蚓的專家”,它們一晚上可以吃幾百條蚯蚓。其他地方的普通獾主食有所不同,如在西班牙南部主要吃野兔,在意大利主要吃橄欖果。普通獾有長長的爪、厚厚的皮毛,它們也因此成為少數吃刺猬的動物之一,所以在普通獾分布比較多的地方,刺猬的數量就很少。當普通獾在搜尋獵物的時候,常常避免發出氣味。
與其他獾不同,美洲獾是更為專門的捕食者,它們只吃穴居的嚙齒動物,包括草原犬鼠、地松鼠和衣囊鼠等。如果某個地方的獵物非常豐盛,如在草原犬鼠的聚居地,美洲獾有的時候會與郊狼共同來捕食,而且看起來兩種動物可以進行真誠的合作,可以共同獲利。
美洲獾和普通獾有一種季節性的在體內儲存脂肪的習性,這可以反映出它們在不同的季節獲得的食物量是不同的。在溫帶地區,獾的脊椎和無脊椎獵物在冬季常常很稀少,它們就在秋天的時候捕食大量的獵物,并變成脂肪儲存在體內,當冬季基本沒有獵物的時候,它們就主要靠秋天時儲存的脂肪維持生命。對于普通獾來說,這種儲存脂肪的習性是由體內的荷爾蒙控制的,甚至在一年四季食物都很充足的地區,還是要儲存脂肪。在特別寒冷的冬季中期,美洲獾會進入一種蟄伏的狀態,待在洞穴里不動,可以兩個月不到地面上來。生活在英倫諸島的普通獾并沒有冬眠的習性,但是也變得幾乎不動,可以在洞穴里待上幾天甚至幾個星期。在歐洲北部特別嚴寒的地方,普通獾可以很長時間保持幾乎不活動的狀態。
貪吃的蜜獾
一提到蜜獾,人們就常常把它和一種小鳥聯系起來,這種小鳥就是響蜜鴷。在搜尋蜂蜜的時候,兩者常常一塊兒出現。響蜜鴷非常善于發現野生蜂巢,但是它自己卻無法打破蜂巢吃到蜂蜜,因此,當它發現蜂巢后,便發出有特色的叫聲,以吸引蜜獾前來。當蜜獾來到蜂巢處后,它就等著蜜獾用強有力的爪搗毀蜂巢,當蜜獾吃掉蜂巢內的蜜揚長而去后,響蜜鴷就吃蜜獾剩下的蜂卵和蜂蠟。
在南非喀拉哈里沙漠南部地帶最近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蜜獾的食物種類很多,達到了59種,從很小的蜂卵到3米長的大蟒蛇都是其口中之食。蜜獾85%的食物是靠自己挖掘得來的,但是它們有的時候也爬到很高的刺槐等樹上,吃掉猛禽剛孵化出來的雛鳥。沙鼠、蜥蜴和壁虎是蜜獾常吃的食物,而體型比較大的獵物,尤其是蛇類也占到了其食量的一大部分。
這項研究同時發現,其他動物也能從蜜獾有力的覓食活動中獲得益處,如紅臉歌鷹和前文提到的黑背胡狼。當蜜獾驚起嚙齒動物或爬行動物的時候,這兩者就會從一旁“殺”出,猛地撲向那些被驚起的獵物。蜜獾與這兩者相比就顯得無力,無法阻止獵物被搶走,最后,只能為它們作出“奉獻”。但是另一方面,胡狼的幼崽和歌鷹的雛鳥則常常成為蜜獾的口中餐。

知識檔案
獾類
目 食肉目
科 鼬科
所有的獾分屬3個亞科——獾亞科、蜜獾亞科、美洲獾亞科,共6屬10種。
分布 非洲、亞洲、歐洲和北美洲。

棲息地 小片林地、大片森林、城市公園、花園,某些種類棲息在山區、無樹或稀樹大草原。
體型 體長最小的鼬獾僅有50厘米,最大的有1米,其他種類都在兩者之間;體重最小的為2千克,最大的為12千克。

皮毛 體色為灰黑色、深棕色或淺棕色;所有種類面部都有條紋,有的背部也有條紋。
食性 吃昆蟲、蚯蚓、水果、蔬菜以及各種小型脊椎和無脊椎動物等。
繁殖 懷孕期3.5~12個月,包括延遲著床期。
壽命 人工圈養的可達25歲,野生的還不太清楚。
靈活的家庭組織
社會行為
大多數種類的獾都是極端的獨行者,例如年輕的美洲獾一旦達到能獨立生活的年齡,立即離開母獾,分散到各地。只有在交配季節,雌性和雄性才會聚在一起。雄性獾并不保衛自己的領地,相反,它們在很大范圍內尋找可以交配的雌性。雌性獾的棲息地在某種程度上有所重合。在棲息地內,雌性和雄性可能有好多個不相連的洞穴,例如在一處7.5平方千米的棲息地內,一只雌性獾就可能有50個洞穴。
獾這種獨立生活的特性可能來源于它們的祖先,但是普通獾卻進化成了一種傾向于過群居生活的動物。那些生活在一起的普通獾有很強的領地意識,它們會在領地周圍布置各種氣味標記,會為保護領地而和其他群的普通獾開戰,因此,常常在領地周圍爆發一系列沖突。但是令人費解的是,它們偶爾卻容忍闖入自己領地的鄰居。在一塊領地內,生活在一起的普通獾大部分的相互行為是很友善的,它們互相為對方梳理皮毛,互相幫助做各種氣味標記——互相梳理皮毛可以鞏固和加強社會聯系,在許多哺乳動物的群體中都有互相梳理皮毛的行為。在梳理皮毛的時候,兩只普通獾會結成一對,一刻不停地互相梳理。但有時有些成員會違反“規則”,不為對方梳理皮毛,從而會發生不愉快的事,另一方也會針鋒相對。這種“不愉快”只需持續幾秒鐘,合作關系就會完蛋,當然,這種情況是不常發生的。在寒冷的日子里,2~3只普通獾常常擠在一個巢穴里睡覺。
普通獾之所以有群體,是因為幼崽長大后仍然待在它們出生的領地中。在英倫諸島,80%的年輕普通獾從不離開它們出生的群體,這也意味著一個群體會不斷地變大,甚至可以達到27只獾共同生活在一塊領地中,住在同一個洞穴或幾個洞穴里的程度。
普通獾過群居生活的原因現在還不太清楚,可能與天氣和食物的供給有關。普通獾只在溫帶地區降水量相對較多的地方才結成群體共同生活,在北部的斯堪的納維亞地區和南部的西班牙等寒冷或干旱而且食物稀少的地區,普通獾則單獨或成對生活,棲息地也很大,能達到4~5平方千米。與此相反,在食物豐盛的英格蘭南部草地和林地,普通獾則組成一個個包含4個或4個以上成年成員的群體,領地面積也只有0.2平方千米。

普通獾在冬末的時候分娩,每胎產2~5只幼崽,通常為3只。這些幼崽要在地下的洞穴里度過它們生命中最初的8個星期。母獾之所以這么早產下幼崽,是為了讓它們在食物豐盛的初夏季節能夠獨立生活,在下一個冬天到來之前有足夠的時間來長身體,以降低在下一個冬天的死亡幾率。
獾類動物分種介紹
獾亞科
有4屬8種,分布在印度、東南亞、遠東和歐洲。
巽他臭獾
臭獾屬
分布:婆羅洲、蘇門答臘島、爪哇島和北部的納吐納群島;陸棲、穴居。體型:體長37~51厘米,尾長5~8厘米,體重1.4~3.6千克。皮毛:體色為深棕色或微黑色,頭頂上有白色條紋并一直延伸到面部或者面部有白色斑塊。
臭獾
臭獾屬
分布:加里曼丹島東北部的巴拉望島和布蘇安加島;陸棲,穴居。體型:體長32~46厘米,尾長1.5~4.5厘米,體重3千克。皮毛:上半身深棕色到黑色,下半身為棕色;頭頂處為淺黃色,有黑色條紋向后延伸,但是到肩部終止;口鼻部為灰白色;肛門周圍沒有毛發,皮膚為蒼白色。保護地位:被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合會列為“易危級”。
豬獾
豬獾屬
分布:從中國北京地區向南到中國南部再到中南半島、泰國、蘇門答臘島等地的森林地帶;陸棲、穴居。體型:體長55~70厘米,尾長12~17厘米,體重7~14千克。皮毛:背部為黃色和灰色,耳朵和尾巴為白色,足部和腹部為黑色,面部有深色條紋并貫穿眼睛周圍。
鼬獾
鼬獾屬
有4種:印度鼬獾(又稱大齒鼬獾),分布在印度、尼泊爾、緬甸;東方鼬獾(又稱緬甸鼬獾),分布在爪哇島、巴厘島和東南亞其他地方;鼬獾(又稱中華鼬獾),分布在中國(包括臺灣島)、印度阿薩姆邦、緬甸和東南亞其他地方;伊氏鼬獾,分布在加里曼丹島。所有的種類都是陸棲,穴居。體型:體長33~43厘米,尾長15~23厘米,體重2千克。皮毛:上半身為蒼白色到深棕色,背部有白色或微紅色條紋,腹部為淺蒼白色,面部有明顯的黑色和白色斑塊,有的有淺黃色斑塊。
普通獾
獾屬
分布:向北一直到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俄羅斯的歐洲部分及環北極地區,向南一直到巴勒斯坦,向東一直到伊朗、中國西藏地區和中國南部地區;陸棲,穴居。體型:體長67~81厘米,尾長15~20厘米,雄性體重12千克,雌性體重10千克。皮毛:上半身為灰黑色,下半身為黑色;頭部到耳朵尖為白色,面部從鼻子到眼睛再到眼睛上方一直到耳朵后面有黑色條紋;雄性的頸部較寬較厚,尾巴較窄較尖,為白色或蒼白色;雌性的尾巴較寬,顏色比較灰。
蜜獾亞科
只包含1屬1種,分布在從非洲到西亞的地方。
蜜獾
蜜獾屬
分布:非洲西部從南非到摩洛哥,東部非洲的埃塞俄比亞、蘇丹和索馬里,亞洲從阿拉伯地區到中亞的土庫曼斯坦以及尼泊爾、印度;棲息在林地和稀樹大草原;陸棲、穴居。體型:體長60~70厘米,尾長20~30厘米,體重可達12千克。皮毛:上半身從頭部到尾部為白色,有的時候為灰色或淺棕色,腹部四肢為純黑色;年幼的蜜獾上半身為略帶淺黃色或淺紅色的棕色。
美洲獾亞科
只包含1屬1種,分布在北美洲。
美洲
美洲獾屬
分布:從加拿大的西南部向南到美國中北部再向南到墨西哥;陸棲,穴居。體型:雌性體長42~64厘米,雄性體長52~72厘米;尾長10~16厘米;體重3.5~12千克;雌性比雄性要小。皮毛:上半身為淺灰色到淺紅色,下半身為淺黃色;從鼻子往上至少到肩部有白色條紋;面部、面頰有黑色斑塊;下巴、喉部和腹部兩側的中間為淺白色。
過群居生活的普通獾,在一個群體內所有的成員都有近親關系。這有時會帶來一些麻煩,如在交配季節所有的成年雄性和雌性都要去鄰近的群體中找沒有血緣關系的交配對象,有些成員到鄰近群體后就留在那里永不返回了。在少數幾個地區內,雄性普通獾長大后會遷移出去,而且常常遷移到鄰近的群體中,而雌性普通獾則終生待在出生的群體里。在另外一些地區,雌性和雄性幼崽長大后都要離開出生的群體,特別是年輕的雌性往往2只或3只組成小組結伴出去,而且有證據表明,它們到達一塊領地后,往往取代原來生活在那里的雌性而成為新的“女主人”。

一只獾正在搜尋食物
在英格蘭南部的棲息地,最多可能有4只雌性普通獾把幼崽放在一塊共同撫養,而在更高緯度地區都是母獾單獨撫養幼崽,這可能與可獲得的食物量受到更多限制有關。普通獾的交配關系是非常令人好奇的,在一個發情期內,一只母獾可能與多達6只的雄獾交配。有的時候這些雄獾之間的敵意被限制在最小程度,它們可能會排隊與雌性交配,有的時候還沒輪到的雄獾會給輪到的雄獾梳理皮毛,好像在討好它,有“加塞兒”的意思。普通獾的另一個使人感到好奇的地方是,在一個群體內,極難區分成年獾的社會地位,好像其地位都不固定。
普通獾的胎兒發育期真正開始于冬季的中期,那個時候,獾基本上停止各種活動而處于蟄伏期,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普通獾的生育周期比較特殊。普通獾有延遲著床現象,母獾可以選擇在2~10月份的任何時候交配,但是胚胎的進一步發育則會延遲至冬季中期,然后胚胎才附著在子宮壁上進一步發育。美洲獾與其相似,同樣的現象也發生在豬獾中。與此相反,在鼬獾屬動物中,雌性很少在同一個時間生育,它們每年都可以生一胎,而且幾乎沒有證據表明它們有延遲著床現象。
由于普通獾和美洲獾的胎兒都在冬季中期開始發育,那個時候,母獾幾乎不活動或正在蟄伏,因此,母獾自己和胎兒都幾乎要靠母獾以前儲存在體內的脂肪維持生命。也可能因為這個原因,新生幼崽的體型都非常小,幼崽與母獾的身體比例在所有哺乳動物中幾乎是最小的。例如,一只重9.5千克的雌性美洲獾產下2只幼崽,每只幼崽的體重都不超過100克,而其他哺乳動物則可能產下總重約1千克的幼崽。這表明獾在懷孕期的時候付出的“成本”是很低的,但是在日后卻需要付出更多的代價,吃奶的幼崽要消耗母獾更多的能量,需要母獾比其他撫育幼崽的哺乳動物做得更多。這種在溫帶地區生活的獾,其生育策略與熊類很相似,熊科動物也是在冬天懷孕,生下的幼崽體型也很小。

短尾的巽他臭獾和長尾的鼬獾都生活在東南亞,其中在婆羅洲和爪哇島的棲息地相互重合。鼬獾是體型最小的獾類,也是唯一的能爬樹的獾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