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恐龍百科(超值全彩白金版)
- 易洲
- 1953字
- 2019-01-02 16:26:24
泥盆紀動物群
在泥盆紀,無脊椎生命繼續發展,只是進化速度沒有志留紀那樣緊張了。從鸚鵡螺目動物發展出來的螺旋殼菊石,成為了一種能在化石中得到完好保存的軟體動物。三葉蟲和海蝎逐漸退化,雖然在泥盆紀結束的時候,這兩種族群仍然得以繼續存在了1億年。但對整個動物生命來說,志留紀關鍵性的進展發生在脊椎動物中,特別是那些排除萬難開始登陸的先驅動物們。
□ “行走的魚”
泥盆紀顯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大量魚群的頭部都有重甲防護。裝甲魚群如今比較罕見,但在泥盆紀,卻是種類繁多,生活在海底和河流湖泊中。它們大部分都是底棲生物,因為它們的防護甲在有利于對抗捕食者的同時,也使其在開闊水域中的游動變得困難起來。
在盾皮魚中,化石比較常見的物種中包括溝鱗魚。它擁有一個半圓狀的防護頭盾和狹窄的胸(前)鰭。這種魚可能會利用胸鰭來保持海底游動時的平衡性,也可能會用來在河床上“行走”。還有一個物種叫作兵魚,看起來像是一只游進了骨盒的魚,只把尾巴留在了外面。這種魚也有著細長的胸鰭,可能用來在湖底的泥漿中爬行。戈爾蘭魚是一種生活在淡水中的物種,跟人的手指一般大,分布極其廣泛。這種小魚的化石不僅在格陵蘭島發現過,甚至在遙遠的澳大利亞和南極洲也可以找到。
□ 末路裝甲
在泥盆紀,無顎魚群還發展出了特殊的防護裝甲。有一個被稱為骨甲魚的族群,以其扁平的馬蹄形頭部而著稱,它們常常能留下保存完好的頭部化石。其中一個比較典型的物種是頭甲魚—— 一種淡水魚,它們的頭盾末端有兩個朝后的尖角。這種頭盾是由一塊單獨的骨頭構成的,也就是說頭盾一旦完全形成很可能就無法再繼續生長了。所以,它們的頭盾很可能是在成年后才發展起來的。與其親緣動物一樣,頭甲魚還有另外一個奇異的特點——在頭盾的兩側和頂端有小區塊的感覺神經。這些神經可以通過感知振動或者微弱的電場,為頭甲魚導航或者幫助它們尋找食物。
無顎類裝甲魚還包括鐮甲魚和鰭甲魚。鐮甲魚的護盾幾乎是圓形的,而鰭甲魚是一種生活在開闊水域中的物種,口鼻部比較尖銳。在幾千萬年的時間里,這些裝甲魚類一直都非常成功,但是當它們周圍進化出其他種類的魚群時,速度和靈活度在生存斗爭中占了上風。
□ 呼吸空氣
在泥盆紀初期,熱帶湖泊和河流成為了世界上第一種肺魚的生存家園。這種魚具有魚腮,但卻能夠在水中含氧量比較低時呼吸空氣。這在溫熱的死水域中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在那里,其他魚群有窒息而死的危險。最早的一種肺魚是雙鰭魚,因其在歐洲和北美洲的化石而為人所知。它的體長大約有50厘米,身體呈圓柱狀,尾巴筆直地往上翹著。

這三只泥盆紀的無顎魚展示了防護甲的不同形式。鐮甲魚和頭甲魚都是底棲生物,它們的下側扁平,尾巴的橫截面呈三角形。鰭甲魚的身體則更加流線一些,天生適合生活在開闊的水域中。
□ 鰭片和足肢
肺魚是一種肉鰭魚,它的鰭片中含有骨頭和肌肉,看起來與足肢有點像。這樣的肺和足肢狀鰭片讓一些生物學家相信,這種魚就是兩棲動物的祖先,當然也就是所有四肢脊椎動物的祖先。但是進一步研究卻發現,肺魚很可能并沒有登上過陸地。
今天的人認為,另一種肉鰭魚——扇鰭目魚,最有可能占據脊椎動物群譜上這一重要的位置。真掌鰭魚即為扇鰭目魚的一種,是一種體長1.2米的鈍頭魚,它的鰭骨排列方式,與兩棲動物腿骨的排列方式特別相像。真掌鰭魚的頭蓋骨也跟早期兩棲動物身上發現的很像。這進一步證明,真掌鰭魚或者其某種親緣動物就是后來那些登陸動物的祖先。
□ 第一種兩棲動物
泥盆紀留下來的大多是魚類化石,兩棲動物化石極少。其中最知名的兩個例子是魚石螈和棘螈,均發現于格陵蘭島。它們雖然長有四條腿,但是長長的軀體和蹼狀的尾巴都跟魚很像。盡管它們都是從魚類進化而來的,但卻能很好地適應陸地。它們既能通過肺呼吸,也能通過皮膚呼吸,并且骨架也有所強化,用以承擔離開水后增加的負重。復原后的魚石螈和棘螈化石常常顯示出,這兩種動物是在陸地上捕食獵物的,它們半爬半滑地在泥盆紀的濕地上經過。但是最近的化石研究表明,它們的腿有可能根本無法承擔起它們的重量,這使得一些科學家懷疑,它們是否能夠像人們預想得那樣靈活。魚石螈和棘螈生活的真實圖景,也許并不像陸生動物那樣只偶爾去一趟水里,而完全是另一番樣子:它們在淡水環境中進食和繁殖,而當那里出現了捕食性魚群的時候,它們才會到陸地上避難。

包括蹼狀尾巴在內,棘螈的體長可達60厘米,它的蹼狀腳上有8個腳趾。除此以外,它還與今天的火蜥蜴非常相像。但是,它也有很多魚的特征,其中包括呈流線型的頭部和一個稱作測線器的感覺系統——今天的魚以此來探測水中傳播的振動。

圖中,一只魚石螈用它的兩顎緊緊地鉗制住了一只蜈蚣,正準備著將這個獵物一口吞掉。理論上,以其1米的身長,魚石螈足可以制伏當時很多陸生動物。然而,它是否能夠進行這樣的捕食還有爭議。一些專家認為,它在離開水之后的進化比較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