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家庭教育對孩子學習成績的影響(3)

三、中國家庭教育的危險與危機

任何人都需要獲得兩個基本要素:一是愛,二是安全。幸福的人之所以幸福,是因為他既有愛又有安全感。不幸的人之所以不幸,要么因為只有愛而沒有安全感,要么因為只有安全感而沒有愛。最不幸的人是那些既沒有愛又沒有安全感的人。對孩子來說,他極度地渴望愛,又極度地渴求安全感。在愛與安全感兩個要素之間,任何一個要素的缺失,都將對孩子的成長構成不可修復的傷害。孩子的安全感來自他父母的陪伴。父母在哪里,哪里就是他的家。在這個地方,“風可進,雨可進,國王不可進。”(皮特語)“對亞當而言,天堂是他的家;然而對于亞當的后裔而言,家是他們的天堂。”(伏爾泰語)

1.把孩子交給祖父母或保姆的后果

孩子之所以不適應學校生活,除了父母不能為孩子的成長提供必要的教育資源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父母沒有陪伴孩子的成長,把孩子交給了祖父母或保姆。

不少父母竟然以為孩子1~6歲只是長身體的年齡,于是讓孩子6歲前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那里度過,等到孩子6歲時父母再把孩子接回來上小學。可是,單獨由祖父母養大的孩子很難適應學校生活,他們在學校往往會成為“問題兒童”。他會成為默默無語的沉默者,或者成為侵犯他人的搗亂者、攻擊者。更嚴重的問題是,這樣的孩子可能永遠找不到親近父母的感覺,他們甚至會終身仇視父母,將與父母發生永無休止的爭吵和爭斗。遺憾的是,父母又因為在孩子6歲前沒有盡到陪伴孩子的責任而感到愧疚。父母的愧疚心態將使父母很難堅持教育的原則而縱容孩子的種種無理的要求。而且,父母的愧疚心態很容易被孩子利用,成為孩子反叛父母、仇視父母的理由。

中國的父母越來越忙,于是,越來越多的父母放棄了對孩子的陪伴,他們以為重要的不是陪伴孩子,而是為孩子將來入學籌集“學費”。他們的設想是:孩子太小,只要長身體就行,還沒有到學習的年齡。等孩子長大一些,長到了要上學的年齡,再把孩子接回來。他們不知道,孩子從出生開始,就已經進入“非正式學習”的年齡。孩子在入學之前,家長必須為他們提供相關的教育訓練,讓他們為入學做足夠的準備。如果孩子在入學之前沒有養成相關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那么,從孩子進入學校的那一天開始,他就會面臨無休止的“成長的煩惱”。

并非祖父母就一定不能教育孩子,在中外歷史上,從來不缺乏祖父母成功教育孩子的案例。年輕的父母如果自己太忙而孩子的祖父母有足夠的教育智慧來教育孩子,當然也可以讓祖父母來教育孩子。如果由祖父母來教育,就應該尊重祖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既希望祖父母照看孩子,又不尊重祖父母的教育方式,這對祖父母是不公平的。如果年輕的父母對祖父母的教育方式在整體上感到不滿,祖父母又傲慢地堅持自己的意見,那么,年輕的父母可以考慮全面接管自己的孩子。如果年輕的父母對祖父母的教育方式在整體上感到滿意,只在一些細節上有分歧,那么,年輕的父母可以試著和祖父母商談。如果祖父母堅持自己的意見,年輕的父母應該學會容忍和妥協。世界上不少成功的名人在回憶自己小時候的成長經歷時,常常會提到一位溫暖的祖父、祖母,或者一位外婆、外公。他的祖母或者外婆曾經對他的成長產生了影響。

可是,時代發生了變化,環境發生了變化。祖父母教育孩子時,遇到了新的難題。

過去的祖父母教育孩子的時候,他的周圍是一個田園式的環境。現在,田園沒了,變成了工廠,變成了擁擠的、有大量流動人口的社區。工廠和流動人口并不是壞事,但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了兇險。社區里到處都是“網吧”,甚至在某個角落有人在販賣毒品或各種淫穢的盜版碟片。當我們現在的社會已經變得祖父母根本無法理解的時候,祖父母竟然還認為他們能夠教育好孫子,就不太可能了。

過去的祖父母在教育孫子的時候,他是知識和經驗的權威。現在,在電視、電腦、手機的時代,孩子比祖父母擁有更多的知識和更快的學習能力。這是一個長輩需要向晚輩學習的“后喻文化”時代,父母或祖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時,需要向孩子學習。英國詩人華茲華斯曾以詩歌的方式感嘆“兒童是人類之父”。意大利幼兒教育家蒙臺梭利的教育理論,也濃縮在華茲華斯的詩句之中。晚輩向長輩學習的田園時代已經成為過去,取而代之的是長輩不得不向晚輩請教有關電視、電腦、手機使用的知識。如果祖父母依然堅持自己的經驗而拒絕向晚輩學習,晚輩就會抵制祖父母的教育。

過去的祖父母在教育孫子的時候,孩子不僅生活在祖父母的家里,他同時還生活在整個家族和宗法之中。孩子身邊所有的兄弟姐妹、叔叔阿姨、舅舅姑姑等都在有意無意地教育這個孩子。家族的價值觀和宗法制度讓這個孩子不敢胡鬧。現在,中國的家族觀念在逐漸減弱,“宗法”制度逐漸消失,家族對孩子的影響幾乎降低到零點。家族和宗法制度的影響減弱,增加了祖父母教育孫子的難度。

在農業社會,在手工業時代,“四世同堂”、“三世同堂”是常見的家庭生活。在“四世同堂”、“三世同堂”的環境中,父母的教育方式和祖父母的教育方式往往保持著某種對立統一的平衡。如果孩子的父母過于嚴厲,孩子的祖父母就會比較寬松;如果孩子的父母過于溺愛,孩子的祖父母就會比較嚴格。又由于祖父母有豐富的經驗和比較高級的家庭地位,孩子從祖父母那里獲得的影響就可能超過從父母那里獲得的影響。“祖母語錄比許多導師指示更有價值。很多人格芳菲的人,都有祖母語錄作為人生指南。”[1]也就是說,以往祖父母之所以能夠有效地教育孩子,并不是因為孩子的祖父母比孩子的父母更懂教育,而是因為孩子在接受父母的教育的同時也接受祖父母的教育。祖父母的教育是父母教育的延續和補充。

隨著工業時代的來臨,“四世同堂”、“三世同堂”的家庭逐漸消失,家庭結構變得越來越簡單。既然時代已經發生了變化,年輕的父母也就沒有必要期望孩子的祖父母能夠獨立承擔教育孩子的責任。不到萬不得已,父母不可以把教育孩子的責任完全托付給祖父母。即使外出打工,也最好把孩子帶在身邊。祖父母在“四世同堂”、“三世同堂”的環境中可以有效地教育孩子,但是,如果孩子的父母不在身邊,單獨由祖父母來教育孩子,這樣的教育就比較危險。

這就是新父母學校建議父母親自教育孩子的原因。不要簡單地把教育孩子的責任轉交給祖父母,更不能簡單地把教育孩子的責任轉交給保姆,這樣會讓孩子處于成長的危險之中。應該尊重保姆的勞動,但不應該把教育孩子的責任推卸給保姆。管吃管睡適合馴養寵物,不適合教育孩子。

如果把孩子交給祖父母,如果在孩子7歲前后就讓孩子進入所謂“寄宿制”學校,孩子的成長遲早會出現危機,除非某個“寄宿制”學校能夠為孩子提供“家的感覺”。即使殘忍如斯巴達教育,他們的孩子(男孩)在7歲以前,也是由母親親自教養的。孩子(男孩)7歲之后才離開母親,由社團負責教育和訓練。“從生到死,兒童和成人的日常生活都像軍營生活一樣嚴酷。孩子們常年都得打赤腳,穿單衣,吃粗食,睡硬床。這全是為了他們適應將來的戰斗生活。他們每天忙于體育訓練和野外活動,如游泳、打獵等,一切所要做的,都是使他們強壯和吃苦耐勞。”[2]

正如早產的孩子容易出現危險,過早入學的孩子也容易出現問題。孩子不能早產,因為孩子需要在母親的子宮里獲得足夠的保護,有了足夠的抵抗力之后,再出去和外面的他人交往。孩子不能過早地入學,因為孩子需要在家庭獲得足夠的保護,讓孩子有了足夠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自學能力之后,再出去和外面的他人交往。中醫的說法是:“正氣內存,邪不可干。”家庭教育是為孩子的成長墊底和奠基的教育。在沒有墊底和奠基之前,不要讓孩子過早地進入學校、進入社會。如果孩子在娘胎里沒有形成足夠的抵抗力,如果孩子在進入學校之前沒有在家庭生活中形成足夠的抵抗力,就貿然進入了學校、進入了社會,這就會讓孩子處于“成長的危險”之中。

2.以愛的名義破壞孩子的成長

如果期望孩子成為獨立的人,父母自己必須先過獨立的生活。有時候,不是孩子離不開父母,而是父母離不開孩子。父母可以把孩子作為世界的中心,但不要忘了,父母也要過獨立的生活。如果父母完全圍繞孩子轉而沒有了自己的生活主題,這樣的父母常常會以愛的名義干擾孩子的成長。“曾國藩家訓”里反復出現兩個訓誡,一是必須勞動,二是必須獨立。為了使兒女獨立做事,自然生長,父母自己需要過獨立的生活,不必過于牽掛:“吾觀鄉里貧家兒女愈看得賤愈易長大,富戶兒女愈看得嬌愈難成器。爾夫婦視兒女過于嬌貴,柳子厚《郭橐駝傳》所謂旦視而暮撫、爪膚而搖本者,愛之而反以害之。彼謂養樹通于養民,吾謂養樹通于養兒,爾與家婦直深曉此意。”[3]

父母需要承擔教育孩子的責任,不過,也不要因為教育孩子而完全取消了自己的休閑生活。“沒有責任感傷害別人,太有責任感傷害自己。”[4]

張曉風寫過一篇關于孩子的文章:《我交給你們一個孩子》。這位母親盡管不忍心也不放心讓孩子離開自己,但她還是下了決心,讓孩子獨立地面對生活:“想大聲地告訴全城的人,今天早晨,我交給他們一個男孩,他還不知恐懼為何物,我卻是知道的,我開始恐懼自己有沒有交錯。我把他交給馬路,我要他遵守規矩沿著人行橫道而行,但是,匆匆的路人啊,你們能夠小心一點嗎?不要撞到我的孩子,我把我至愛的孩子交給了縱橫的道路,容許我看見他平平安安地回來……學校啊,當我把我的孩子交給你,你將給他怎樣的教育?今天早晨,我交給你一個歡欣誠實又穎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將還我一個怎樣的青年……世界啊,今天早晨,我,一個母親,向你交出她可愛的小男孩,而你們將還我一個怎樣的人呢?”[5]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玛纳斯县| 曲阳县| 鄂温| 都匀市| 宜川县| 南通市| 溆浦县| 沾益县| 建水县| 五指山市| 塔河县| 土默特右旗| 筠连县| 漾濞| 温州市| 玛沁县| 拉萨市| 富阳市| 五河县| 蓝田县| 惠来县| 库车县| 宁武县| 兰坪| 洞口县| 北票市| 买车| 黄大仙区| 华阴市| 诏安县| 孟村| 房产| 陕西省| 云阳县| 漾濞| 镇赉县| 德江县| 成安县| 长乐市| 益阳市| 芦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