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并不完全贊同當前正持續升溫的“西方文化東方化”思潮,但是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那就是西方文化思想吸收了大量外來文化基因。
在當前世界發展日趨多元化的背景下,特別是隨著近代以來以歐美為中心的現代化逐漸普及到了世界各民族、各地區的形勢下,歐美社會的先發優勢日益縮小。與此相適應,歐美世界在文化話語上的主導地位也開始受到日益加強的多元傾向所影響。這種發展趨勢在文化研究中體現出人們逐漸對歐洲中心論提出了質疑與反思。旅居美國的西亞學者薩義德以一部《東方學》解構了西方學術話語中的東方學。這是東方文化思想研究中的重要觀念革新。20世紀90年代后,大量擺脫傳統觀念束縛,探討西方文化演變史的著作開始涌現。這些著作從追尋西方文化的來源開始,逐漸撥開西方文化中心論的迷霧,為恢復西方文化的真實演變作出了貢獻。1991年出版的馬丁·伯納爾教授的《黑色雅典娜》[1]將希臘文明的起源理解為一種“修正的古代模式”,認為近東文明尤其是埃及文明對希臘文化的早期形成起到了更為重要的作用;1997年出版的朱利安·鮑爾迪(Julian Baldick)的《黑色上帝——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起源》[2]從比較宗教學的角度提出非洲亞洲宗教體系,從信仰層面上找到了東西方文化起源上的關聯;最近,約翰·霍布森的《西方文明的東方起源》[3]認為西方在近代以前一直受東方文化的影響,以至于形成了東方化的西方。
結合對世界古代史經典史料的考察、輔之以近代以來的文明考古成果,我們認為在西方文化起源中,古代兩河文明、古代埃及文明、古代希伯來文明曾經起到過重要的影響。因此,我們提出“西方文化思想多途來源”說作為對文化中心論爭論的一個總結。具體表現在本書的寫作上,我們把對西方文化思想的起源研究分為西方本土文化思想的起源與東方文明對西方文化思想的影響兩部分。
第一節西方本土文化思想的起源
這里所謂的“本土文化”是指以古希臘為中心的古代歐洲大陸文化。通過文獻與考古學綜合研究,有確切史料與考古學根據的主要西方文化發源地有克里特文明、邁錫尼文明與荷馬時代文明。傳統上,又習慣于將克里特文明、邁錫尼文明合稱為愛琴文明。
一、西方本土文化起源的歷史演變
以古希臘為中心的西方文化發源地在很早時期就形成了早期文明,但是由于考古學的證據相對分散,難以形成清晰明確的概念。1870年一個愛好考古的德國商人海因里希·施里曼用經商所得在特洛伊和邁錫尼進行考古發掘,獲得重大發現,可以證明《荷馬史詩》所記載的一些重要史實的真實性。1900年,英國考古學家阿圖爾·伊文思又在克里特島發掘出克里特文明,將古希臘史向前推進了約1000年。這樣,根據較為充分的考古學證據并結合《荷馬史詩》等歷史文獻,古代希臘比較明確可考的歷史從興盛于約公元前2000年的克里特文明開始,就可以理出相對清晰的線索。
(一)克里特文明(約公元前20世紀-前14世紀)
克里特文明是由位于地中海東部克里特島上的米諾斯人創造的,所以也被稱為米諾斯文明。通過考古發掘成果,結合不同時代地層的文化特點,又把克里特文明分為早王宮時代(約公元前20世紀-前17世紀)和后王宮時代(約公元前17世紀-前14世紀)。根據考古發現與神話傳說相互印證,克里特文明時期已經形成了國家。大體上,在早王宮時期可能是國家發展還不完備,形成小國分立的形勢;而在后王宮時期,有可能形成了統一的克里特王國。這一點我們可以通過完整發掘出來的氣勢宏大、功能復雜的著名米諾斯王宮加以證明。這一時期的考古發現說明當時也產生了文字,并顯示出由圖畫文字向象形文字演變的軌跡,最后形成的象形文字被稱為“線形文字A”,約有132個字,目前還沒有被成功釋讀。
大約公元前1500年左右,米諾斯王宮為代表的克里特島各地王宮突然毀壞。其原因歷來有兩種說法:一為希臘人入侵毀壞說;一為火山爆發毀壞說。隨著王宮的毀壞,克里特文明也迅速衰落,后起的邁錫尼文明走上前臺。
(二)邁錫尼文明(約公元前14世紀-前11世紀)
邁錫尼文明的創造者是希臘人的一支——阿卡亞人。大約在公元前1450年阿卡亞人占領了米諾斯,當克里特文明迅速衰落后,他們成為愛琴文明的領跑者。他們也有自己的文字“線形文字B”。這一文字已經在20世紀50年代被英國學者文特里斯和柴德威克成功釋讀。因此,我們就可以通過考古所得文物上的文字對邁錫尼文明進行準確的解讀。邁錫尼文明時期產生了更加發達的國家,城邦周圍有巨石城墻,社會上也形成了較為嚴格的等級制度。這些都說明在邁錫尼文明時期,國家的權力集中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大約在公元前11世紀,希臘人中的另一支——多利亞人入侵,邁錫尼諸王國連同其文明一同消亡。
(三)荷馬時代文明(約公元前11世紀-前9世紀)
公元前11世紀,多利亞人入侵克里特島后,希臘歷史進入了荷馬時代。這是因為關于這一時期的文獻都已湮沒無聞,只有在著名的《荷馬史詩》中有一些摻雜著神話的關于希臘社會與歷史的記載。也正是由于缺少關于這一時期的史料,人們對這一時期歷史了解甚少,所以歷史學家又常常把這一時期稱為“黑暗時代”。但是也有歷史學家根據《荷馬史詩》所反映出來的戰爭歷史,以及在這一歷史記述中體現出來的英雄主義,而將這一時代稱為“英雄時代”,如摩爾根的《古代社會》、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都持此觀點。
長期以來,人們對于《荷馬史詩》所反映出來的這一歷史時期的文明,都傾向于“倒退說”。這主要是從生產力發展標準上考察的結果。然而,如果我們從精神生產的角度看,從這一時期的歷史記敘及其對后世產生的巨大影響來看,就會發現這一時期為古希臘乃至整個西方文明的基本精神與價值傳統奠定了許多重要的基本觀念。應該說,整個早期希臘文明成果,正是通過這一時期以《荷馬史詩》為代表的歷史記敘,才得以流傳下來,并對西方文化思想產生了深遠影響。
二、文化起源時期的希臘文化思想
關于希臘文化起源時期的文化思想,主要通過《荷馬史詩》時代的文字記載得以保留下來。近些年來的考古發現又進一步證明了其史料價值。這一時期所形成的歷史觀念、英雄主義和浪漫主義美德觀都對后世的希臘,以及整個西方社會的人文傳統,產生了重要影響。
(一)歷史觀念的產生
我們知道,歷史就是對前言往事的記錄,這種記錄是有目的的,這個目的我們說就是一種觀念(可以理解為歷史觀),也可以說是一種思想。這種觀念的核心思想就是通過系統地記錄、分析歷史,為未來的行動提供理論根據或者行動指南。在西方文化思想史上,最早的歷史觀念產生于荷馬時代。現在的西方“歷史”一詞就是源于希臘語,就是“研究”和“調查”之義。
《荷馬史詩》的許多篇章在解決復雜問題時,都顯示出了通過對目擊者提供的證詞進行調查,從而獲得事實真相的思路。這常常被認為是歷史觀念的初級形態。而第一次明確使用“歷史”一詞的歷史學家是希羅多德,他在其巨著《歷史》中首次使用“歷史”一詞。[4]
(二)英雄主義的形成
英雄崇拜在不同類型的早期文明中都是一個重要的主題。這一主題在早期希臘文明中占有更為重要的地位。這是因為在古希臘的早期文明史料記載中,英雄常常與神話人物合為一體。這本身就是一個進步。原因有二:其一,相對于人們對于超自然崇拜中所顯示出的對諸多自然現象的恐懼心理,英雄的神化使人們從精神領域重新找到自信心與安全感,人們可以通過自己的英雄與神對話。其二,相對于愛琴文明時期已經發育得比較完善的君主專制,王權也不斷地神化,這在早期的東方文明中也是一個自然規律。然而,在古希臘,卻由于多利亞人的入侵,導致了這一進程的中斷。這為以后古希臘走上城邦與民主準備了條件。從這一個角度來說,把荷馬時代稱作黑暗時代就缺乏歷史觀念,不免有以今釋古之嫌。
(三)浪漫主義與美德典范
人們習慣上把西方社會看作一個有著悠久法治傳統的社會。但是,稍有社會科學分析能力者都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規范越完備,對人的束縛力就越大,人的創造力就會日益枯竭。那么,西方從古羅馬時代至今發展出一套如此完備的法制規范系統,西方為什么依然保持了創造活力,特別是近代工業革命以來,更是長期保持了世界領先的地位?我們認為,在西方文化思想中的另一個傳統——浪漫主義起到了重要的調節作用。浪漫主義為人們展示了豐富的想象力、探險精神和為追求理想百折不撓的精神。這些精神也就逐漸成為西方的倫理道德中的重要精神。
《荷馬史詩》正是充滿了這樣的浪漫主義情懷。首先從其所記敘的故事主題來看,長達10多年的戰爭竟然是為了一個名字叫海倫的美女,這從某種程度上就是一個帶有浪漫底色的戰爭。同時,我們在《荷馬史詩》的浪漫主義中還發現,追求理想者還要時刻恪守美德。奧德修斯在回鄉途中受到重重阻礙,巨獸威脅、女神挽留、女妖歌聲的誘惑等等,歷經10年艱辛,最后回到家鄉。其妻子也千方百計擺脫了眾多有權勢的未婚者,一直等待奧德修斯的歸來。這些故事中體現出來的:堅持、節制、忠貞不渝等等,成為日后西方倫理道德的典范精神。
綜上,同“黑暗時代論”相比,“文明的中斷使后來的希臘文明在一定程度上免除了古老傳統、宗教和宗法制度的限制,而這些東西通常是代代相傳的,它們發揮著維系文明的穩定性基礎性的作用”[5]的觀點,可以幫助我們更加全面地理解,處于西方文化起源時期的希臘文化為西方文化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和一些重要的精神典范。
第二節東方文明對西方文化思想的影響
通過考古發現的實證研究以及文化人類學的考察,人們普遍發現西方文化思想的起源受到了東方文化的深遠影響。東方文化思想中的一些精髓被西方文化所吸收,構成了西方文化思想中的重要成分。
一、兩河文明對西方文化思想的影響
古代兩河流域指的是幼發拉底河(Eupharates)和底格里斯河(Tigris)流域地區。這一地區在古代歷史文獻記載中通常是根據希臘語稱為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意思就是“兩河之間的土地”,包括今伊拉克境內的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中下游地區和敘利亞東北部地區以及今天伊朗的部分地區。古代兩河流域分為南北兩部分,南部地區稱為巴比倫尼亞(Babylonia),北部地區稱亞述(Assyria)。巴比倫尼亞地區也分為南北兩部分,北部稱為阿卡德(Akkade),南部稱為蘇美爾(Sumer)。
(一)兩河流域歷史發展的脈絡
由于我們是對文化思想起源的歷史背景作研究,因此主要從有考古及文獻證明的初始文明開始我們的歷史考察之旅。
1.蘇美爾初始文明時期(約公元前4300-前2800)
兩河流域所孕育的文明,能夠被考古學所證明,時代最早的就是蘇美爾文明。蘇美爾地區位于兩河流域的南部,生活在這里的蘇美爾人創造了兩河流域最早的文明。根據考古材料,早期的蘇美爾文明時期大約為公元前4300年-前2800年。這一時段又被劃分為3個文化時期:埃利都·歐貝特文化時期(公元前4300-前3500)、烏魯克文化時期(公元前3500-前3100)和捷姆迭特·那色文化時期(公元前3100-前2800)。
2.蘇美爾城邦時期(約公元前2800-前2371)
蘇美爾城邦時期有時也稱蘇美爾早王朝時期。我們這里之所以采用蘇美爾城邦時期作為標題,是因為城邦的發展是蘇美爾文明的一個獨具特色之處。有學者認為,根據迄今為止的考古學研究表明,蘇美爾人是人類群體中有史料證明最早創造出城市文明的人。[6]
公元前3000年代初期開始,蘇美爾地區城邦林立,其形勢有點類似于中國的戰國時期。當時較大的城邦有埃利都、烏爾、烏魯克、拉伽什、烏瑪、蘇魯帕克、尼基爾、基什等。這些大大小小、星羅棋布的城邦之間爭霸戰爭此起彼伏。這種局面持續到后期,逐漸在南北形成了兩個大的軍事同盟:以烏爾和烏魯克為霸主的南方同盟和以基什為霸主的北方同盟。這標志著兩河流域開始由城邦爭霸走向了統一國家的時期。
3.阿卡德王國(約公元前2371-前2191)
兩河流域最早的統一國家是由阿卡德人建立起來的。公元前3000年代中后期,當蘇美爾城邦混戰之機,北方的阿卡德人在其杰出的領袖薩爾貢的領導下,異軍突起,逐漸統一了巴比倫尼亞的大部分地區。阿卡德王國統治僅僅百余年后便為東方的庫提人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