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對西夏文折二“大安寶錢”的再認識
西夏文折二“大安寶錢”,是筆者接觸到的第一枚西夏文錢。那是在1978年夏天,為充實寧夏博物館的西夏文物陳列,筆者出差到西安、太原等地征集西夏文物。西安市文物管理處慨然提供有關資料,其中便有這枚“大安寶錢”。當時,筆者還不太懂錢幣學,更缺少鑒定知識,見到這枚錢甚為驚喜,以為是一大發現。又覺得此錢輪郭規整,字文深峻,是一枚難得的古錢珍品。在以后撰寫《西夏錢幣辨證》時,又提出推論:西夏既有漢文錢折二“元德重寶”,“西夏文錢出現折二錢也就不奇怪了”;西夏文字極難認識,“能涉獵者僅個別專家學者,他人絕少問津機會”,更談不上造假錢,認為這枚錢是“可靠”的。
1985年5月,接到中國錢幣學會秘書處戴志強先生來函,說《西夏錢幣辨證》將收入《中國錢幣論文集》,文字可適當修正。在此前后,筆者似乎覺得西安的折二錢有問題,但又說不出多少道理。于是在修訂時,將丁福保編《泉志菁華錄》著錄的另一版別的折二錢,取代了西安折二錢,認為既是丁氏著錄,一定有所依據。在給志強的復信中說:“西安的可能是假的,我看這枚問題不大。”
1985年秋,接到內蒙古衛月望先生惠贈的該年6月刊出的《內蒙古金融·錢幣增刊》,內有唐石父先生《四朝錢幣研究管見》一文,讀之再三,受益匪淺,深感唐老功力深厚,多有卓見。文中“西夏稀有錢幣的探討”一節,雖說不無可商榷之處,但對上述兩種西夏文折二“大安寶錢”,都有精到之論,使我徹底改變了原來的看法,接受了唐老關于“此二錢皆為偽造”的觀點。現將唐老的觀點轉述如下,個別地方與唐老意見不盡一致,也隨文陳之。
為了敘述方便,將此二錢稱為西安折二錢和丁氏折二錢。
西安折二錢(圖2-14),未見著錄,現藏西安市文物管理處,拙文《西夏錢幣辨證》首次刊出。唐老認為,此錢與《吉金所見錄》著錄的小平一品(圖2-15),“點畫全同,只是小平折二之差”,兩者相較,西安錢“筆畫呆板,好郭角棱太清,僅存形骸,毫無神韻”,顯系據《吉金所見錄》“偽造”。《吉金所見錄》小平一品,系指卷十三“西夏梵字錢”。唐老獨具慧眼,所論極是。

圖2-14 西安折二大安寶錢

圖2-15 《吉》載大安寶錢
文中又稱:“更有甚者,點畫有誤,穿左‘’字,此錢作‘
’,恰與《吉金所見錄》著錄小平點畫全同。即此一字,已可推知,系不通西夏文之人,據《吉金所見錄》摹寫有誤之木刻本所偽造。”此段意在進一步論證西安錢是“偽造”的,但說“據《吉金所見錄》摹寫有誤”,似有不妥。“大安寶錢”,西夏文一般寫作“
”,然而,據近幾年出土實物研究,“大安”錢版別較多,文字也有差異。其中一種,如圖2-16文字與《吉金所見錄》小平字形相近。就是說,《吉金所見錄》小平,盡管文字不完全正確,但可看出它是據實物摹寫的。

圖2-16 出土大安寶錢
丁氏折二錢(圖2-17),是拙文《西夏錢幣辨證》修訂稿正品錢之一,收入《中國錢幣論文集》。系采自丁氏《泉志菁華錄》“外國品·西夏·梵字錢”條;又見丁氏《古錢大辭典·上編》983頁第二拓大錢。丁氏不識此錢,將其誤置于“天慶寶錢”下。晚出的丁氏《歷代古錢圖說》未錄。李佐賢《(古泉)匯》“西夏梵書錢”條,著錄西夏文小平錢錢圖三拓,并稱“皆不可識”。唐老正確地指出:丁氏大錢與《古泉匯》第二拓相較,“錢文相同,唯大錢右一字清晰,《(古泉)匯》刻本此字左半作黑丁,小有不同……想大錢系據《古泉匯》第二拓摹寫有誤之刻本所偽造,偽造之人,不識西夏文字,穿右一模糊字,難于處理,正如鮑康所說:‘偽作者悉力求工,能為明晰,不能為模糊’,于是任意作為清晰”。唐老觀察入微,所論極當。

圖2-17 丁氏折二大安寶錢
但是唐老此處定名有誤。此錢為西夏文“大安寶錢”,但唐老依據趙權之《介紹新發現一種西夏文錢》的論述,將丁氏折二錢定為“乾祐寶錢”大錢是錯誤的。這點我們已在上節中指出。當然還需指出,《古錢大辭典·上編》983頁第二拓大錢,定名為“天慶寶錢”也是錯誤的。
認識西安折二“大安”和丁氏折二“大安”系“仿刻”“偽造”,是有一個過程的。一旦認識到后,便覺得《西夏錢幣辨證》一文,傳布了錯誤的認識,心中甚是不安。今日得有機會撰成此文,修正錯誤,心中頓覺寬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