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道路運輸
本章學習提示:
道路運輸是一種能實現從“門到門”的最快捷的路上運輸方式,同時是五大運輸形式中最大眾化的運輸方式。熟練掌握道路運輸的內容,了解作為道路運輸載體的道路和汽車的相關知識,有利于城鄉道路合理規劃建設。
本章內容中,重點介紹了道路運輸的產生,道路運輸設備以及道路運輸組織等方面內容,通過學習本章內容,可以讓大家對于道路運輸有一個系統的了解。
第一節 道路運輸綜述
001 什么是道路運輸?
道路運輸是鐵路運輸、道路運輸、水路運輸、航空運輸和空運管道運輸等5種運輸方式之一,是一種在道路上進行運輸活動的運輸方式,也是能實現“門到門”的最快捷的陸上運輸方式。道路運輸主要包括城市對外道路運輸和城市內部道路運輸,即城際間道路運輸以及城市內部道路運輸。城市對外道路運輸主要指公路運輸,城市內部道路運輸主要指城市道路運輸。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陸上有動力裝置的交通工具主要為四輪車輛,稱“汽車”。為了實現“貨暢其流、人便于行”的目的,當時的運輸單位大都稱“某汽車運輸公司”等。另外也有叫“某公路運輸公司”的。“公路”是近代說法,古文中并不存在,“公路”是以公共交通之路得名。所以稱“公路運輸”有合理之處。無論是“公路運輸”還是“汽車運輸”,在今天看來,都相對局限。因為除“汽車運輸”之外,還有非汽車類的運輸大量存在,因此將“汽車”的叫法也改為“機動車”。“公路運輸”僅僅為城際連線的運輸,實際上還有城市內區間的運輸。自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管理條例》頒布后,“道路”的定義通過匯總而確定下來。從而形成了如今通用的“道路運輸”。如《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運輸條例》等。
公路運輸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來講,是指旅客和貨物借助某種交通工具(人力車、畜力車、拖拉機、汽車等)沿著公路(一般土路、有路面鋪裝的道路、高速公路)的某個方向作有目的的移動過程;從狹義而言,公路運輸是指汽車運輸,目前世界上多數發達國家,在公路上已經由汽車取代了人力車、畜力車和拖拉機等相對慢速運輸工具。因此,公路運輸,或者說作為現代交通運輸方式之一的公路運輸,就是指汽車運輸。
002 道路運輸有哪些特點?
(一)與其他運輸方式相比,公路運輸具有以下特點
1.機動靈活,適應性強。
由于道路運輸網一般比鐵路、水路網的密度要大十幾倍,分布面也廣,道路運輸車輛可以實現“無處不到、無時不有”的全覆蓋。道路運輸在時間方面的機動性也相對較大,車輛可隨時調度、裝運,各環節之間的銜接時間較短。尤其是道路運輸對客、貨運量的多少具有很強的適應性,汽車的載重噸位有小(0.25~1t)有大(200~300t),既可以一輛車輛獨立運輸,也可以組成車隊同時運輸,這一點對搶險、救災工作和軍事運輸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2.可實現“門到門”的直達運輸。
由于汽車體積較小,通常情況下中途不需要換裝,除了可沿分布較廣的路網運行外,還可離開路網駛入到農村田間、工廠企業、城市居民區等地,可以把旅客和貨物從始發地門口直接運送到目的地門口,實現“門到門”直達運輸。這是其他運輸方式無法比擬的特點之一。
3.中短途運送速度較快。
在中、短途運輸中,由于道路運輸可以實現“門到門”直達運輸,中途不需要倒運、轉乘就可以直接將客貨、運達目的地,相比其他運輸方式,其客、貨在途時間較短,運輸速度較快。
4.原始投資少,資金周轉快。
道路運輸與鐵、水、航等運輸方式相比,固定設施簡單,購置車輛用費一般也比較低,因此,投資興辦比較容易,投資回收期也較短。據相關資料表明,在正常經營情況下,道路運輸的投資每年可周轉1~3次,而鐵路運輸則需要3~4年才能周轉1次。
5.運量較小,運輸成本較高。
目前世界上已知最大的汽車是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生產的礦用自卸車,長20多米,自重610t,載重350t左右,但仍無法與火車和輪船相比;由于汽車載重量小,行駛阻力比鐵路大9~14倍,所消耗液體汽油或柴油價格相對昂貴,除了航空運輸,就是汽車運輸成本最高了。
6.運行持續性較差。
據有關統計資料表明,在各種現代運輸方式中,道路的平均運距是最短的,運行持續性較差。如我國1998年公路平均運距客運為55km,貨運為57km,鐵路客運為395km,貨運為764km。
7.安全性較低,污染環境較大。
據歷史記載,自汽車誕生以來,已經因為汽車事故喪生了3000多萬人的生命,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開始,死于汽車交通事故的人數急劇增加,平均每年達50多萬。這個數字超過了艾滋病、戰爭和結核病人每年的死亡人數。汽車所排出的尾氣和引起的噪聲也嚴重地威脅著人類的健康,其已經成為城市環境污染的最大污染源之一。
8.駕駛技術較易。
與火車司機或飛機駕駛員的培訓相比,汽車駕駛技術比較容易掌握,對駕駛員的各方面素質要求相對也比較低。
(二)城市道路運輸的特點
交通流在空間上流動路線和流量經常變化,不穩定。在時間上周期性地形成早晚車流、人流高峰。
車多、人多。城市中有大量的交通集散點、樞紐點,這些地方時刻吸引大量人流和較為復雜的車流。
交通運輸工具類型多,速度不同。
城市道路運輸需要大量附屬設施和交通管理設施。
人流和車流以及車流和車流之間交叉多,相互干擾大。
003 公路運輸是怎樣產生的?
公路運輸作為現代交通運輸的主要方式,比鐵路和水運起步晚,19世紀末才出現了第一批汽車。汽車這種新型交通工具問世后,在不斷的實際操作中顯示出其突出的優越性,即機動、方便、靈活、快速、直達,因此,為廣大民眾青睞,其發展速度,也遠快于水運和鐵路。縱觀公路運輸發展過程,可以劃分為三個主要階段:
第一,發展初期,即從19世紀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這一時期,汽車發展數量不多,公路也不夠發達,公路運輸還只是鐵路、水運的輔助手段,所承擔的客、貨運量較少。
第二,發展中期,即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一些歐美發達國家將軍事工業轉為民用工業,起重汽車得以快速發展,并且公路建設、道路網規劃的建設也迎來了快速發展的階段,質量不斷提高。隨著小型客車的增加,汽車逐漸成為人們主要的運輸工具。貨運發展方面,由于運輸條件的改善,公路運輸的優越性也漸漸顯示出來,并逐漸變為在短途和長途運輸中都具有競爭力的運輸方式。
第三,發展的新時期,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現在。60多年來,發達國家已經基本建成了較為完善的全國公路網,同時大力修建高速公路;戰后恢復的汽車工業體系也比較完整,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大為提高。一些工業發達國家公路建設也達到了新水平,實現了公路現代化。
主要表現在:第一,建成了一個有相當規模的溝通全國城鄉的公路網。第二,有一個跨越各主要城市的具有較高標準的國家干線公路網作為骨架,以保證長途直達運輸暢通無阻。第三,建立了高速公路網,其中還包括超級高速公路。第四,實現了筑路養路機械化并向自動化邁進。第五,積極采用和發展先進的公路科學技術。
我國公路運輸的發展與工業發達國家相比發展較晚。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家把能源、交通作為國民經濟的重點,使我國公路建設和管理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和很大的成就,截止到2010年年底,全國公路總里程突破400×104km,達400.82×104km,比上年末增加14.74×104km,“十一五”期間新增66.3×104km。高速公路網絡更加完善。全國高速公路達7.41×104km,居世界第二位,比“十一五”規劃目標增加9108km。“十一五”農村公路建設目標全部實現。我國基本建成了一個干支相連、四通八達的公路運輸網。
第四,雖然我國公路建設和管理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還存在許多問題,主要表現在:經營管理比較落后。公路標準低、質量差、數量少,混合行駛的現象嚴重。運輸工具落后,車輛技術性能差,運力及噸位構成不合理。
004 城市道路運輸是怎樣產生的?
自從英國產業革命以來,世界各國的城市化迅速發展,并且先后開始了由以農業為主的鄉村社會向以工業和服務業為主的現代化城市社會轉變。1800年,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只有3%,而到了1990年地球上已有50%的人生活在城市。隨著經濟發展和工業化的進程,城市道路運輸發展呈現出階段性特征。
(一)發展初期,即工業革命前
這一時期,城市數量少、規模小、發展緩慢。城市道路運輸尚未形成規模,主要交通工具由人力或畜力、自然力來驅動,在當時的歐洲城市,馬車作為一種重要的交通工具盛行一時。1600年,倫敦出現了公共四輪馬車。1660年,在固定線路上運行的公共馬車在巴黎出現。
(二)發展中期,即從工業革命到20世紀初期
城市化與工業化使城市人口和經濟規模空前擴大的同時,城市中的行政區、商業區、娛樂區、工業區等也如雨后春筍般地相繼出現,這些促使城市道路運輸逐步形成,并使之成為維持城市社會經濟活動系統運轉的必要條件。同時,城市交通工具也開始采用現代先進技術。1885年,本茨發明了第一輛內燃機汽車。以后不久,有軌電車、無軌電車、公共汽車等運輸方式相繼投入使用,逐步取代了馬車。1881年,有軌電車在柏林出現。1899年,世界上最早的公共汽車在倫敦開始運營。1901年,第一條無軌電車線路在法國投入使用。從19世紀中期開始,城市道路運輸的主導工具逐漸變為了機動車。
(三)發展新時期,即工業革命后期至今
隨著城市化逐步走向成熟,發達國家城市道路運輸系統日漸完善。由于城市郊區化和郊區城市化的發展,使城市在空間形態日益呈分散化傾向,城市交通體系構成全方位、立體化的格局。交通工具和交通運輸方式呈現出多元性發展趨勢。城市交通也逐漸由無序走向有序。人員在城市內的空間位移也可借用地面、高架、地下等近10種方式(地鐵、輕軌、城市鐵路、公共汽車、無軌電車、有軌電車、私人汽車、磁懸浮列車、輪渡、直升機等),城市道路運輸日益高速化、現代化。
總體來說,在進入現代城市發展階段后,城市交通已經基本形成了城市道路交通和城市軌道交通為主體的城市公共交通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