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專題訓練:新課標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
- 王波主編
- 8752字
- 2019-01-02 12:23:40
第1章 人體的內環境與穩態
第1節 細胞生活的環境
[學習視點]
一、明確目標
二、關鍵概念
體液、血漿、組織液、淋巴、內環境
[新知預習]自主學習,探究教材新知
一、體內細胞生活在細胞外液中
1.體液
(1)概念:不論男性還是女性,體內都含大量以__________ 為基礎的液體。
(2)組成:
(3)血漿
A.定義:血液中除________________ 外的液體。
B.作用:是__________ 細胞直接生活的環境。
(4)組織液
A.定義:存在于___________ 的液體,又叫___________。
B.生成:動脈中的___________ 沿動脈流入___________ 的動脈端,其中的許多物質會透過_____________壁進入組織液。
C.回流:大部分能夠被_________ 的靜脈端重新吸收,進入__________。
D.作用:組織液為組織細胞提供__________,細胞的___________ 也透過細胞膜進入組織液。
(5)淋巴
A.定義:淋巴管內流動的液體叫淋巴,也叫___________。
B.生成:組織液中包括細胞代謝產物在內的各種物質,小部分被__________ 吸收,成為淋巴。
C.回流:經過淋巴循環由_____________________ 匯入__________ 中。
2.內環境
(1)定義:由__________ 構成的液體環境叫做內環境,包括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等。
(2)組成成分間的關系(用箭頭和文字畫出)
【跟蹤練習一】
1.體液是動物及人體內含有的液體,它包括( )
①細胞內液 ②血漿 ③淋巴 ④組織液 ⑤消化液
A.①③⑤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口腔上皮細胞所處的細胞外液是指( )
A.淋巴液
B.組織液
C.血漿
D.唾液
3.構成人體內環境的是( )
A.血液、淋巴和組織液
B.血漿、淋巴和組織液
C.細胞外液和淋巴
D.細胞內液和血漿
二、細胞外液的成分及本質
1.血漿中含90%為__________,其余10%為__________ 、__________,以及血液運送的物質,包括各種__________ 、各種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等。
2.組織液、淋巴與血漿成分的異同點:成分和含量相近,最主要的差別在于血漿中含有較多的__________。
3.本質:是一種__________,類似于海水,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跟蹤練習二】
4.在下列物質中,不屬于內環境組成成分的是( )
A.血紅蛋白
B.葡萄糖
C.二氧化碳和氧
D.氨基酸
三、細胞外液的主要理化性質
1.滲透壓:指溶液中 對水的吸引力。大小取決于,溶質微粒越多,即溶液濃度越,對水的吸引力越,溶液滲透壓越。
血漿滲透壓大小主要與 、 的含量有關。細胞外液滲透壓的主要來源于 和。人的血漿滲透壓約為,相當于 的滲透壓。
2.酸堿度(pH):正常人的血漿近,pH為,血漿的pH之所以能夠保持穩定,與它含有 、 等離子有關。
3.溫度:人體溫度一般維持在 左右。
【跟蹤練習三】
5.人體細胞外液滲透壓90%以上來源于( )
A.HCO3-
B.HPO42-
C.K+和Ca2+
D.Na+和C1-
6.劇烈運動后,血液中的pH是( )
A.>7.45
B.<7.35
C.維持在7.35~7.45
D.穩定在3~4
四、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內環境與外界環境的物質交換過程,需要體內各個 、 的參與,同時,細胞與內環境之間也是 、 的。細胞不僅依賴于,也參與了 的形成和維持。
【跟蹤練習四】
7.高等動物體內細胞從外界獲得營養物質的途徑是( )
A.外界食物→循環系統→消化系統→內環境→細胞
B.外界食物→消化系統→循環系統→內環境→細胞
C.外界食物→內環境→消化系統→循環系統→細胞
D.外界食物→循環系統→內環境→消化系統→細胞
特別提醒
1.內環境的“內”與“外”是相對的,從細胞角度看就是細胞外液;對人體的外界環境而言,細胞外液就是內環境,因此,內環境是聯系細胞與外界環境的橋梁。
[重點剖析]
一、內環境中各種成分的關系
1.體液之間關系
2.內環境中各種成分的位置關系
圖中①為細胞內液,②為淋巴,③為血漿,④為組織液,②③④共同組成了內環境。
3.組織液、淋巴與血漿的比較
相同點:
①它們都屬于細胞外液;②共同構成人體內環境;③基本化學組成相同。
不同點:
①在人體內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漿位于血管內,組織液分布于組織細胞之間,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
②生活于其中的細胞種類不同:組織細胞主要生活在組織液中,血細胞主要存在于血漿中,淋巴細胞主要存在于淋巴中。
③所含的化學成分含量有差異:血漿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而組織液和淋巴中蛋白質很少。
4.不同人體細胞所處的內環境不同
5.血液包括血漿和血細胞,血液并不全是體液,而血漿則屬于體液中的細胞外液。血漿蛋白一般位于血漿內,是內環境中的成分,而血紅蛋白位于紅細胞內,它不屬于內環境中的成分。
【例1】下圖是人體組織內的各種結構示意圖,A、B、C、D表示的是結構,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體,有關此圖的敘述錯誤的是( )
A.②可以進入A、C、D
B.CO2濃度最高的液體是③
C.血紅蛋白屬于①的成分
D.①②③④組成了體液,其中①,②,④構成了內環境
【解析】圖中①②③④分別表示血漿、組織液、細胞內液、淋巴,血紅蛋白是紅細胞中紅色含鐵的蛋白質,不屬于血漿的成分。
【答案】C
【例2】毛細血管壁和毛細淋巴管壁的內環境分別是( )
①血液和組織液 ②血漿和組織液 ③淋巴和血漿 ④淋巴和組織液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解析】此題主要考查組織細胞的內環境,屬應用層次。毛細血管壁和毛細淋巴管壁是單層細胞,在管外一側的內環境是組織液;毛細血管壁細胞在管內一側的內環境為血漿,毛細淋巴管壁細胞在管內一側的內環境為淋巴。
【答案】C
二、造成組織水腫的可能原因
1.花粉等導致過敏反應時,組織細胞釋放組織胺,使毛細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漿蛋白減少,組織間隙蛋白質增多,組織間隙水滯留。
2.嚴重營養不良引起血漿蛋白減少,滲透壓下降。血漿滲透壓受血漿白蛋白含量影響較大,任何使血漿白蛋白減少的因素都會引起血漿滲透壓下降,組織液回流力量減弱,組織內液體增加。
3.在某些病理條件下,淋巴管道堵塞,淋巴回流受阻,引起淋巴性水腫。
4.腎臟病變引起細胞內外液體交換失衡。急性腎小球腎炎(腎小球濾過膜通透性降低)、慢性腎小球腎炎(大量腎單位破壞,腎小球濾過面積減少)等均導致腎小球濾過率下降,引起水滯留。
【例3】圖示為人體皮下的組織,A、B、C表示細胞外液。下面諸多因素中,可能引起病人組織水腫的是( )
①周圍的管壁破損
②長期蛋白質營養不足
③淋巴管阻塞
④花粉等過敏源引起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增加
⑤腎炎導致血漿蛋白丟失
A.只有①②③ B.只有②③④ C.只有①③⑤ D.①②③④⑤
【解析】正常人組織間液體的量相對恒定,依賴于細胞內外液體交換和血管內外液體交換的平衡。水腫的本質是組織間液體過多,即以上5種平衡失調。
【答案】D
[課堂達標]
1.對內環境的論述正確的是( )
A.內環境指的是人體內的體液
B.內環境指的是細胞外液
C.內環境指的是細胞內液
D.內環境指的是組織液、血液和淋巴
2.人體內的血漿、組織液和淋巴三者間的物質聯系正確的表達是( )
3.人體內的細胞與外界環境之間進行物質交換必須通過( )
A.組織液
B.內環境
C.血漿
D.淋巴
4.紅細胞、肌細胞和淋巴細胞所處的內環境依次是( )
A.血漿、體液和體液
B.血液、體液和淋巴
C.血漿、組織液和淋巴
D.血液、細胞外液和體液
5.關于滲透壓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溶液滲透壓的大小取決于單位體積溶液中溶質微粒體積,而與溶質微粒數目關系不大
B.血漿滲透壓大小主要與無機鹽、蛋白質含量有關
C.細胞外液滲透壓90%以上來源于Na+和Cl-
D.在37℃時,人的血漿滲透壓約為770kPa,相當于細胞內液的滲透壓
6.圖表示高等動物體內細胞與外界進行物質交換。請回答:
(1)圖中虛線內的體液組成 ___________,其中A為___________,B為___________,C為___________。
(2)填寫圖中D、E系統的名稱:D_________________,E________________。
(3)從圖中可以看出,消化道內的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質進入組織細胞要經過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系統。
(4)體內細胞產生的代謝廢物如尿素等,排出體外要經過___________ 、 ___________系統。而CO2的排出則要經過___________ 、 ___________系統。
[課后能力提升]
一、選擇題
1.人體中占體液百分比最大的是( )
A.淋巴
B.細胞內液
C.血漿
2.下列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
A.血漿成分滲出毛細血管就成為組織液
C.組織液滲入毛細淋巴管就成為淋巴
D.細胞外液
B.組織液滲入毛細血管就成為血漿
D.淋巴滲出毛細淋巴管壁就成為組織液
3.下列各組化合物中,都屬于內環境成分的是( )
A.CO2、血紅蛋白、H+、尿素
B.呼吸氧化酶、抗體、激素、H2O
C.Na+、O2、葡萄糖、血漿蛋白
D.Ca2+、載體、氨基酸
4.下列哪項不是由人體內環境成分明顯變化引起的病癥( )
A.浮腫
B.手足抽搐
C.貧血
D.尿毒癥
5.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血漿是血細胞直接生活的環境
B.在人體的體液中,細胞內液約占1/3,細胞外液約占2/3
C.組織液是體內所有細胞直接生活的環境
D.淋巴和組織液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而血漿中蛋白質較少
6.內環境的穩態是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下圖為人體內環境部分結構示意圖,對該圖有關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A.圖中的3和5共同構成了人體的內環境
B.氧氣和養料及代謝廢物主要是由3來運輸的
C.圖中的3和5可以相互轉化
D.在3中的蛋白質不屬于內環境的成分
7.下圖是人體內環境示意圖。若某人長期營養不良,血漿蛋白含量降低,同時會增多的細胞外液是圖中的( )
A.a液
B.b液
C.c液
D.難以確定
8.下列有關內環境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內環境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蛋白質
B.血漿滲透壓的大小主要與無機鹽和蛋白質的含量有關
C.正常人血漿的pH穩定在7.35~7.45,與內環境中含有的HCO3-、HPO42-等離子有關
D.人體細胞外液的溫度一般維持在37℃左右
9.在血漿、組織液和細胞內液中,O2的濃度依次為( )
A.血漿>組織液>細胞內液
B.血漿>組織液=細胞內液
C.血漿>組織液<細胞內液
D.血漿<組織液=細胞內液
二、非選擇題
10.圖是體內細胞與內環境的關系示意圖。請回答:
(1)正確填出①~⑤所示結構或內部液體的名稱:
①為___________,其內液體稱為細胞內液。
②若表示毛細血管,其內液體稱為___________。
③若表示人體細胞的組織間隙,其內液體稱為___________。
④若表示毛細淋巴管,其內液體稱為 ___________。
(2)細胞生活的液體環境必須保持相對穩定,細胞才能進行正常的生命活動,其中細胞外液的理化性質不斷處于動態平衡之中,其理化性質的三個主要方面包括___________ 、 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3)②內液體中有HCO3-、HPO42-等離子,它們對于維持 ___________的穩定有重要意義。
(4)此圖也表示了體內細胞與內環境之間進行___________ 的相互關系,各細胞直接從內環境中獲得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并直接向內環境中排出 ___________。
第2節 內環境穩態的重要性
[學習視點]
一、明確目標
二、關鍵概念
穩態、神經調節、體液調節、免疫調節
[新知預習]自主學習,探究教材新知
一、內環境的動態變化
1.健康人的內環境的每一種成分和理化性質都處于動態平衡中。這種動態平衡是通過機體的___________作用來實現的。生理學家把正常機體通過___________,使各個器官、系統___________,共同維持內環境的___________ 叫做穩態。
2.穩態就是穩定不變的狀態嗎? 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跟蹤練習一】
1.機體內環境的穩態是指( )
A.細胞內液理化性質保持不變
B.細胞外液理化性質保持不變
C.細胞內液化學成分相對恒定
D.細胞外液理化性質相對恒定
二、對穩態調節機制的認識
1.維持內環境穩態的基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機體內各個器官、系統,為什么能保持協調一致呢?
(1)法國生理學家貝爾納推測,內環境的恒定主要依賴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美國生理學家坎農提出了穩態的維持機制的經典解釋:內環境穩態是在___________ 的共同作用下,通過機體各種器官、系統分工合作、協調統一來實現的。
(3)免疫系統的調節作用主要表現在:它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引起內環境波動的因素。
(4)目前普遍認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機體維持穩態的主要調節機制。
3.人體維持穩態的調節能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外界環境變化太劇烈,或自身調節出現障礙,穩態就會被。
【跟蹤練習二】
2.內環境穩態調節機制的現代觀點( )
A.神經調節
B.體液調節
C.神經—體液調節
D.神經—體液—免疫調節
三、內環境穩態的重要意義
細胞生活在內環境中,其代謝只有___________ 、___________ 等都在適宜的范圍內,酶才能正常的發揮___________ 作用;正常的血糖水平和血氧含量是供給機體所需___________ 的重要保障;內環境中過多的代謝產物如尿素等會使機體內環境遭到___________。如果內環境遭到破壞,細胞代謝就會___________。因此內環境穩態是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
【跟蹤練習三】
3.下列有關穩態生理意義的敘述,錯誤的是( )
A.穩態有利于酶促反應的正常進行
B.穩態是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
C.當穩態遭到破壞后,可導致疾病的發生
D.當血液的成分穩定時,人一定不會發生疾病
四、實驗——生物體維持pH值穩定的機制
本實驗采用對比實驗的方法,通過自來水,緩沖液,生物材料中加入酸和堿溶液引起的pH不同變化,如下圖:
總結:以上三條曲線變化規律可知,生物材料的性質類似于___________ 而不同于___________,說明生物材料內含有酸堿緩沖物質,從而能維持pH的相對穩定。
【跟蹤練習四】
4.某人劇烈運動后,身體內產生了某種物質,這時參與體內pH調節的物質應是( )
A.H2CO3/NaHCO3
B.NaH2PO4/Na2HPO4
C.NaHCO3/NaH2PO4
D.NaHCO3/Na2HPO4
[重點剖析]
一、內環境穩態的調節機制
1.各個器官、系統協調一致地正常運行是維持內環境穩態的基礎
直接參與的器官與系統:
(1)消化系統:消化道消化道毛細血管。
(3)泌尿系統:血管腎臟形成尿液。
(2)呼吸系統:肺泡肺毛細血管。
(4)循環系統:由上述內容可看出血液是所有生命活動的中轉站,它的成分能充分反映機體的健康狀況。
2.神經—體液—免疫調節網絡是內環境穩態的主要調節機制。
【例1】有關人體內環境穩態的敘述,錯誤的是( )
A.有3種以上的生理系統參與維持內環境穩態
B.人體內環境穩態的失調與外界環境無關
C.人體維持內環境穩態的調節能力有限
D.穩態有利于參與其調節的器官保持機能正常
【解析】A正確,參與維持內環境穩態的生理系統有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排泄系統等。B錯誤,外界環境因素和體內細胞代謝活動的進行,都會導致內環境的各種化學成分和理化性質不斷發生變化,若超過一定的范圍就會導致內環境穩態的失調,C正確,如外界環境的變化過于劇烈,內環境的穩態就會遭到破壞。D正確,內環境穩態是機體進行正常活動的必要條件。
【答案】B
二、人體內環境穩態失調引起疾病
1.穩態失調與相關疾病
【例2】人在發燒時,食欲較差,其機理是( )
A.胃不能及時排空
B.攝入的食物未被消化
C.消化酶活性受影響
D.完全抑制了消化酶的分泌
【解析】人體的消化液中有很多的消化酶,消化酶對食物具有消化作用.消化酶的活性受溫度和pH的影響,并不是溫度越高消化酶的活性越強,溫度太高酶會失去活性.37℃左右是酶的活性最強.當人體高燒時,酶的活性受到影響,因而食欲較差。
【答案】C
[課堂達標]
1.內環境的穩態是指( )
A.由于血漿中緩沖物質的調節作用,使內環境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
B.內環境的溫度、滲透壓、各種化學物質的含量維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
C.正常機體在神經系統、激素、免疫的調節下,通過各組織、器官的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狀態
D.正常機體在神經系統、體液、免疫的調節下,通過各器官、系統的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狀態
2.下列關于維持內環境穩定的有關生理活動不正確的是( )
A.劇烈運動時血液中的乳酸含量急劇上升
B.干渴時尿量明顯減少
C.人少量失血后,血量很快恢復正常
D.炎熱的夏天,人體通過增加排汗來維持體溫恒定
3.下列各項中,不屬于影響內環境穩態的因素是( )
A.溫度
B.酶
C.pH值
D.滲透壓
4.下列關于內環境穩態的敘述,不正確的( )
A.正常人血漿的pH通常在7.35~7.45之間
B.HCO3-、HPO42-對血液中酸堿度起調節作用
C.內環境穩態的維持依賴于各器官、系統的協調活動
D.內環境的穩態是神經—體液調節的結果
5.下圖表示甲、乙、丙三種海螃蟹在其他生活環境條件一定時,實驗條件下不斷改變海水鹽度,它們血液濃度的變化情況(已知天然海水食鹽的物質的量濃度約0.5mol/L)。
(1)滲透壓調節能力量差的是___________ 蟹。
(2)在海水和淡水中都能生活的是___________ 蟹。
(3)在鹽濃度比天然海水還低的海水中,才能發揮調節能力的是___________ 蟹。
[課后能力提升]
一、選擇題
1.內環境的穩定是一種( )
A.凝固的狀態
B.絕對不變的狀態
C.相對穩定的狀態
D.隨外界環境改變而變化的狀態
2.對于高燒不退的病人,可采用一些輔助治療措施降低體溫。下列措施中不正確的是( )
A.加蓋棉被,增加排汗量
B.在額頭上敷一條冷水浸泡過的毛巾
C.用酒精棉球擦拭四肢等部位
D.適當撤減衣被
3.下列與內環境穩態的維持有直接關系的系統是( )
①消化系統 ②呼吸系統 ③循環系統 ④泌尿系統 ⑤運動系統 ⑥內分泌系統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⑥
4.“人類不能生活在純氧的環境中”,這一敘述是( )
A.不對的,因為身體細胞需要氧,以氧化有機物獲得能量
B.不對的,因為人體所吸收的純氧經呼吸道進入血液時,已有許多CO2產生,不影響呼吸的調節。
C.對的,因為血液中應有適量的CO2作為調節呼吸作用的物質
D.對的,因為純氧會使身體細胞的氧化作用太劇烈,而無法維持恒定性
5.關于美國生理學家坎農對內環境穩態維持機制的解釋,以下哪一項正確( )
A.內環境的恒定主要依賴于神經系統的調節
B.內環境穩態的維持依賴于神經調節的體液調節的共同作用
C.內環境穩態的維持主要依賴于體液調節
D.內環境穩態的維持依賴與神經—體液—免疫調節
6.下列關于內環境與穩態敘述錯誤的是( )
A.所有的穩態都是相對的
B.毛細淋巴管阻塞,會引起組織發生水腫和組織液中高分子物質數量增加
C.血液中Na2CO3過多時,就會與H2CO3結合形成NaHCO3
D.當穩態遭到破壞,必將引起酶促反應速度的加快
7.下列關于人體內環境及其穩態的敘述,正確的是( )
A.葡萄糖以自由擴散方式從消化口腔中進入內環境
B.H2CO3/NaHCO3對血漿pH相對穩定有重要作用
C.內環境的溫度隨氣溫變化而變化
D.人體的內環境即指體液
8.在血液生化六項檢查的化驗單上,每種成分的參考值即正常值都有一個變化范圍,對此理解不正確的是( )
A.內環境穩態不是恒定的,可在一定范圍內波動
B.內環境穩態是一種動態的相對的穩定狀態
C.年齡、性別等個體差異會導致內環境的成分存在差異
D.應把化驗結果的誤差考慮在內
二、非選擇題
9.根據下述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2010年7月31日內蒙某地氣溫高達44.5℃,大家都在家休息,然而50多歲的趙某卻在玉米地里鋤草。當天晚上家人沒有看到他。當在玉米地發現他時,他已經死亡多時。據估計,趙某系中暑身亡。
材料二:青年男子高某在暑期外出旅游。在一日出發后,天氣十分炎熱,高某連續不斷地以純凈水解渴。后來他覺得四肢發冷、心率加快、心慌、血壓下降,接著就不省人事,昏迷過去。后被人送到了醫院,診斷為水中毒。
(1)材料一、二的兩種情況都發生在_____________天氣。在這種天氣情況下,人體內的熱量散發出去的主要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據估計,趙某身體的產熱和散熱的關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某的細胞內液的滲透壓的變化趨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能反映高某(b)和趙某(a)內環境滲透壓變化趨勢的是( )
(4)若人在大量出汗后不感覺口渴,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趙某的死亡說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請根據提供的實驗材料和用具,回答相關的問題:
(1)實驗材料和用具
家兔的血漿適量、蒸餾水、預先配制的緩沖液、量筒、試管若干支、Na2CO3溶液、乳酸、pH試紙。
(2)實驗流程
1)步驟①中向1號試管加入___________。
2)步驟②中向B組3支試管中加入___________。
3)預測結果:
A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從以上實驗結果分析,可以得出的結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章末檢測(一)人體的內環境與穩態
【單元知識網絡】
【章末檢測】
一、選擇題
1.手腳皮膚磨出的水泡,其中淺黃色的液體是___________,它來源于___________( )
A.組織液
B.血漿
C.淋巴
D.血清
2.人血液中不可能出現的是( )
A.纖維蛋白原
B.激素
C.纖維素
D.淋巴細胞
3.組織液大量積累在組織間隙會導致組織水腫。下列各項不引起組織水腫的是( )
A.營養不良,血漿蛋白含量減少
B.花粉過敏引起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
C.腎小球腎炎導致蛋白尿
D.食物過咸導致血漿滲透壓增高
4.肌肉注射時,藥液進入人體后經過的一般途徑是( )
A.血漿→組織液→淋巴→血漿→靶細胞
B.淋巴→血漿→組織液→血漿→靶細胞
D.組織液→血漿→組織液→靶細胞
5.關于人體內環境中pH調節敘述不正確的是( )
A.人體血漿pH通常在7~7.53之間
B.血液中乳酸過多時,就與NaHCO3發生反應,生成乳酸鈉和H2CO3
C.血液中Na2CO3過多時,就與H2CO3結合形成NaHCO3
D.血液中CO2過多會刺激神經中樞,促進呼吸活動將CO2排出
6.下列細胞中,能在組織液中游走的是( )
A.紅細胞
B.脂肪細胞
C.白細胞
D.精子
7.內環境中的氧進入組織細胞并用于有氧呼吸至少要通過幾層磷脂分子( )
A.2層
B.4層
C.6層
D.8層
8.正常情況下,當人體局部組織活動增加時,代謝產物增加,此時該組織中的( )
A.組織液增多,淋巴增加
B.組織液減少,淋巴增加
C.組織液增加,淋巴減少
D.組織液減少,淋巴減少
9.下圖所示為人體體液相關組成及各成分間的關系,請依次填出①~⑤相關內容( )
A.細胞內液 血漿 組織液 淋巴 細胞外液
B.細胞外液 血漿 淋巴 組織液 細胞內液
C.細胞外液 組織液 血漿 淋巴 細胞內液
D.細胞內液 血漿 淋巴 組織液 細胞外液
10.長時間運動引起機體缺氧時,血液pH的變化趨勢、引起pH變化的物質、能起緩沖作用的物質分別是( )
A.降低、CO2、Na2CO3
B.降低、乳酸、NaHCO3
C.升高、CO2、H2CO3
D.升高、乳酸、NaHCO3
11.醫學上用0.9%NaCl溶液給病人輸液,對其用途科學的解釋是( )
A.為病人消毒
B.給病人提供營養
C.給病人補充水分
D.維持細胞滲透壓
12.下列關于內環境穩態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內環境的溫度隨外界氣溫變化而變化
B.穩態就是指內環境的各種理化性質及其成分處于不變的狀態
C.內環境的穩態只要有三種調節方式即可,不需要其他器官和系統參與
D.內環境的穩態和生態系統的平衡一樣,其維持自身穩定的能力是有限的
13.穩態是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當穩態遭到破壞,必將引起( )
A.酶促反應速率的加快
B.兒童患佝僂病
C.細胞代謝紊亂
D.成年人患肌無力病
二、非選擇題
14.圖是人體某局部組織的模式圖,箭頭表示物質交換方向,A、B、C表示結構,a、b、c、d表示液體。請據圖分析回答:
(1)圖中A、B、C分別表示的結構是:A___________;B___________;C___________。
(2)a~d中不屬于內環境的是___________。請用箭頭表示a~d四者之間的物質交換概況。
(3)圖中a~d,O2濃度最高、最低的分別是___________,CO2濃度最高、最低的分別是___________。
(4)a~d之間既彼此分離,又相互聯系。a和b之間隔以 ___________,b和d之間隔以 ___________,b和c之間隔以___________,b的來源有___________,b的去向有 ___________。
15.根據下面人體體液分布及物質交換示意圖回答問題:
(1)圖中A、B、C、D分別表示體液的什么成分?A ___________、B___________ 、C___________ 、D___________。
(2)A中的代謝廢物的排出途徑除圖中表示的外,還可能通過皮膚以___________形式排出。A和B液體的物質交換是通過組織中的 _________________(結構)完成的。
(3)A、B、C三處液體中CO2濃度大小的關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過程e和f的滲透方向的不同處在于:前者________________,后者________________。
(5)過程d表示________________ 作用。
(6)E與A相比,E中不含有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