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講精練:高中地理(必修3)
- 李朝東
- 17字
- 2019-01-02 13:51:01
第三節 人類活動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第一課時 自然資源的利用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學習導讀
1.分析山西省的煤炭開采對當地有哪些有利影響和不利影響?
2.我國南水北調對受水區有哪些有利影響和不利影響?
3.通過分析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北水南調工程明確水資源跨區域調配對區域地理環境,即調出區與調入區兩方面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影響?
4.生物資源利用對區域地理環境產生哪些有利的和不利的影響?
例題精講
例題:讀“東線、中線南水北調方案圖”和“南水北調東線方案沿線示意圖”,回答問題。
(1)跨流域調水工程是解決水資源________________分布不均的重要途徑。
(2)請列舉世界已經完成的跨流域調水工程(至少兩項)。
(3)我國華北地區水資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請運用學過的知識,從建設或營運成本及水質狀況方面,對東線與中線方案分別作有利與不利的評價。

東線、中線南水北調方案圖

南水北調東線方案沿線示意圖
解析:注重閱讀地圖,聯系中國地理相關知識發散思維,華北地區水資源短缺的主要原因要從自然、人為兩個方面考慮,自然原因主要從降水量、蒸發量、徑流量等方面分析,人為原因從需水量、污染、浪費等方面分析。東線與中線方案的建設情況要從工程量、工程難度、工期、成本方面分析。
答案:(1)空間(2)澳大利亞東水西調,美國北水南調。(3)自然原因:溫帶季風氣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徑流量??;降水變率大;春季蒸發旺盛。人為原因:人口稠密、工農業發達,需水量大;水污染嚴重;浪費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種用水量大。
(4)

隨堂精練
山西是我國重要能源生產基地,據此回答1~2題。
1.山西能源資源豐富,但經濟在全國中的地位并不領先,其中原因有( )。
A.能源開發規模不大
B.我國能源需求量不大,能源豐富難以發揮出優勢
C.石油取代煤炭已成為我國的主要能源,煤炭開采不足
D.結構單一,生產鏈簡短,能源的綜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價值不高
2.山西建設坑口電站,不能達到的目標是( )。
A.減輕鐵路運輸壓力
B.改善能源輸出方式
C.增加經濟產值
D.降低省內環境污染
材料一:南加利福尼亞擁有萬頃良田、星羅棋布的地下灌溉網絡,這是現代科技在沙漠地區創造的一個神話,用科學的水利設施把沙漠變成世界上最重要的農業區,僅加州的農產品就穩占世界農產品市場的37%。
材料二:米德湖位于內華達州和亞利桑那州交界處的高山峽谷,由胡佛水壩攔腰截斷科羅拉多河形成,它不僅為美國西南的城市提供了用水,還為美國150萬英畝荒漠和墨西哥50萬英畝農田提供了農業灌溉水源。
據此回答3~5題。
3.造成南加利福尼亞沙漠廣布的主要原因是( )。
A.地處副熱帶大陸西岸,受副高的影響降水少
B.落基山阻擋了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山間盆地干旱少雨
C.沿岸加利福尼亞寒流是形成沙漠的最主要原因
D.大規模的農業生產,破壞了原來的生態系統,使土地沙化
4.使南加利福尼亞成為美國的著名農業區是解決了當地自然條件中最不利的( )。
A.光照條件
B.灌溉水源
C.惡劣氣候
D.地形高聳
5.在開發和利用當地的灌溉水源中,最容易衍生出的環境問題是( )。
A.地下水位下降
B.土地鹽堿化
C.土地荒漠化
D.生物種群滅絕
達標測評
1.煤炭資源的開采對區域地理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有( )。
①擾動地表,造成水土流失 ②采礦易導致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 ③排放的廢渣占據大量土地,同時還污染大氣、水和土壤 ④促進了道路交通等基礎設施的建設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西氣東輸”是西部大開發的重點工程,對我國東、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據此回答2~4題。
2.“西氣東輸”的運輸方式是( )。
A.公路
B.水路
C.鐵路
D.管道
3.“西氣東輸”工程對東部地區下列哪個環境問題沒有顯著改善的是( )。
A.粉塵污染
B.地面下沉
C.酸雨
D.煤煙污染
4.西部地區的工業部門中,受“西氣東輸”工程建設強有力拉動的是( )。
A.紡織
B.食品
C.飛機制造
D.鋼鐵
亞馬孫流域分布著面積很廣的熱帶雨林。據此回答5~6題。
5.亞馬孫雨林被稱為“地球之肺”,原因是( )。
A.能夠吸納和滯蓄大量降水
B.促進全球水循環,調節全球水平衡
C.深刻影響著地球大氣中的碳氧平衡
D.能夠為人類提供大量的生物資源
6.亞馬孫雨林破壞嚴重,關于破壞原因的敘述,錯誤的是( )。
A.過度的遷移農業
B.商業性伐木
C.采礦修路、城鎮建設
D.建立自然保護區
拓展延伸
1.分析下表,回答問題。

(1)根據上表,結合所學的地理知識,把以下四項填入圖中適當的空格中,使之完成一個循環過程。
①土壤肥力下降 ②暴雨增多 ③進一步毀林開荒 ④洪水災害增多

(2)結合上表和框圖,解釋該地耕地面積擴大,而糧食總產量卻降低的原因。
2.讀“我國跨世紀四大工程示意圖”,回答問題。

我國跨世紀四大工程示意圖
(1)請選擇其中一項工程,根據你所學的知識,分析建設該工程存在的問題以及工程建成后的重要意義。
_________________
(2)西電東送工程中,全國有北、中、南三線,請說出北線與南線各主要依靠何種能源產生巨大的電能輸出,電力各輸往哪一主要工業區。

第二課時 產業轉移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學習導讀
1.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有哪些?
2.產業轉移對區域發展有什么影響?
例題精講
例題:珠江三角洲地區工業化進程中,前后兩個發展階段的主導產業分別是( )。
A.原料指向型產業、動力指向型產業
B.勞動力指向型產業、市場指向型產業
C.高新技術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
D.勞動密集型產業、高新技術產業
解析:本題考查珠江三角洲地區第一、第二次產業轉移的相關知識,要求學生對產業轉移的時間、方向,轉移的產業,轉移的原因,對環境的影響都應該有所了解。
答案:D
隨堂精練
廣東省北部山區及粵東、粵西等地經濟發展比較緩慢,現將與珠江三角洲地區聯手,在當地劃出專用土地設立產業轉移園區。據此,運用所學知識回答1~3題。
1.近年來,珠江三角洲部分產業群向粵北山區轉移,引起這一現象的主要因素是( )。
A.土地成本和勞動力
B.環境和技術
C.交通和市場
D.原料和能源
2.下列農業生產模式中,適宜在粵北、粵西山區發展的是( )。
A.大力發展糧食生產,提高復種指數
B.建立杉木—果木—稻田—魚塘的立體農業布局
C.推廣基塘生產模式
D.大力發展天然橡膠、花卉、水果等高產值農產品生產
3.在粵北、粵東、粵西建立產業轉移園區將有利于( )。
A.充分利用三地豐富的礦產資源
B.節約土地,形成集聚效應
C.城市人口向農村轉移
D.促進工業向鄉村地區擴散
4.20世紀90年代,上海浦東開發區開放以后,跨國公司紛紛把其研發中心與地區總部遷入上海,主要原因是( )。
A.實現生產與研發一體化,縮短新產品生產周期
B.浦東地價較我國許多新開發區低
C.上海是國際航空港,利于研發人員往來
D.上海人口多,便于建立營銷網絡
5.近年來,外商的投資逐步從珠江三角洲地區轉移到江蘇省。與珠江三角洲地區相比,江蘇省具有的優勢條件是( )。
A.豐富的礦產資源
B.較高的科技水平
C.國家對外開放政策
D.海外華僑的大規模投資
達標測評
下圖是我國東部沿海地區三家境外投資工廠的原料地、加工地和產品市場示意圖。讀下列3幅圖回答1~2題。

某日本企業投資的甲廠

某韓國企業投資的乙廠

某香港企業投資的丙廠
1.圖中甲、乙、丙三家工廠依次可能是( )。
A.紡織廠、汽車廠、服裝廠
B.鋼鐵廠、紡織廠、食品廠
C.食品廠、紡織廠、汽車廠
D.服裝廠、紡織廠、鋼鐵廠
2.三家企業的加工地都在我國境內,其中( )。
A.甲廠主要是利用我國的政策優勢
B.乙廠主要受我國龐大市場的吸引
C.丙廠既利用我國的資源優勢,又利用我國廣大的市場
D.三家企業選擇在我國加工,其共同區位因素是我國有豐富的原料
下表為我國三種產業生產布局的變化,根據所學的地理知識回答3~5題。

3.影響甲產業布局的主要因素是( )。
A.原材料的供應
B.大量廉價的勞動力
C.交通的便利程度
D.市場的開放程度
4.決定乙、丙產業集中分布在京、滬、粵三地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交通因素
B.環境因素
C.技術因素
D.勞動力因素
5.有關甲、乙、丙產業布局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甲產業因生產條件在地區優勢方面的變化,有從沿海向內地遷移的趨勢
B.乙、丙產業布局的集聚效應明顯,主要是為了降低生產成本
C.甲、乙、丙產業均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
D.三種產業布局的變化體現了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
拓展延伸
圖1和圖2中的箭頭表示污染工業發生地理轉移的趨向。圖3表明單位產品的污染控制費用與污染排放量的關系(污染控制費用包括污染的賠、罰款和治理污染的設備費用)。讀下列3幅圖回答問題。

圖1 世界污染工業發生地理轉移的趨向

圖2 城鄉污染工業發生地理轉移的趨向

圖3 單位產品的污染控制費用與污染排放量的關系
(1)在圖1中,污染工業轉移的趨向是:______________。
(2)在圖2中,污染工業轉移的趨向是:______________。
(3)根據圖3分析污染工業發生地理轉移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
(4)根據圖示提供的信息,我國在引進外資企業時要注意重視環境保護,走_____________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