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公共文化服務是基于政府和民眾、義務和權益的對應關系而產生的,政府向社會公民做出保障其享受基本文化權益的承諾,并且通過政府的職能部門予以兌現,這大抵就是公共文化服務的基本輪廓。由此,文化館(站)、博物館、圖書館,文化宮、少年宮、文化廣場,以及政府購買的公益演出等,形成多種公共文化服務的產品形態。我以為,這本書表述內容的適用對象應該是文化館(站)、文化宮、少年宮、工會等,我們過去稱之為“群眾文化”的系統。

2008年9月,時任政治局常委的李長春同志來寧夏文化館調研工作,我們之間有著不到二十分鐘的對話,李長春同志曾就文化館做什么?怎么做?提出過問詢。當聽完我對文化館培訓工作的匯報后他說:“文化館不能只有陣地服務的意識,要有社會服務的意識,要走出去,擴大社會服務的范圍和增強社會服務的功能。”我們對他的講話做了如下的理解:公共文化服務若走出去,就一定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他既需要載體的承載,更需要一系列具體實施行為的支持才能夠實現,否則就只剩下空洞了。我們鎖定了在實踐中,探索和尋求公共文化服務的有效措施和服務方式這個目標,實踐文化工作的項目管理模式。

為此,我們先后發出近萬份社會文化活動的調查表,做了大量的實地考察,在此基礎上我們針對社會文化的實際情況和群眾的急需,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務的系列項目《公共文化服務——農村文化服務“191”項目》《公共文化服務——社區文化服務“51365項目”》,以項目實施為抓手,鏈接、承載、充溢、豐滿公共文化服務的內容和預期目標。

調查信息告訴我們,社會急需大量的各類文化活動人才,社會文化活動的建設和發展僅僅靠送設備、器材去扶持,還遠遠不夠。這是因為,在文化活動中,能夠掌握文藝活動器材,懂文化活動組織和規律的人,是文化活動的主體和決定要素,設備、器材等物化的東西,則是客體和從屬要素。從宏觀上講,個體活動要素要靠有組織能力者去集合和制造活動所需要的空間,包括活動地點的選擇、活動的氛圍營造、活動要素的分配、參加活動者在活動鏈條中的作用與地位等等。從微觀上講,活動要素的個人技術決定著活動的質量和活動的成功順利與否,決定著活動的觀賞度、凝聚力和持久性。為使項目實施有可操作性,我們編印了《公共文化服務手冊》內部資料配發給每個市、縣、鄉的文化從業人員。

文化部部長蔡武接受中央電視臺專訪時說“:我們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加強培訓。比如,我們計劃對鄉鎮文化站的工作人員要實行上崗培訓、資格培訓,教會他們怎么樣在農村基層組織指導農民開展文化活動,怎么樣動員群眾參與文化的創作、文化的欣賞,真正把基層文化活動開展起來。這是我們正在采取和下一步要進一步采取的措施,來推動我們的公共文化服務不斷升級、不斷提高。”

幾年來,對于公共文化服務項目的探索和實踐,使得我們有了如下的詮釋和收獲:一是要使各級群眾藝術館、文化館(站)切實履行社區文化服務職能有可操作性目標;二是要以“文化示范點”的形象作用去影響、輻射和帶動其他社區的文化自覺,促使文化慣性的培育和形成,通過卓有成效的文化服務,不斷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使其真正擁有創造文化和享受文化服務的權利,推動社區文化服務建設;三是要探索公共文化服務的多種途徑;四是要整合、優化社會公共文化資源。盤活各級政府及社會對社區文化設施的硬件投入。

毋容置疑,黨和國家是高度重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曾多次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做出戰略部署,強調公共文化服務在構建和諧社會、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偉大中國夢征程中的重要作用。《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到2020年“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奮斗目標,把“文化事業全面繁榮,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立,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作為一項重要的戰略任務。

從文化建設層面上講,群眾文化是一種普遍存在文化現象。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地域遼闊,群眾文化自古至今貫穿于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進程。作為一種文化結構,群眾文化幾乎涉及社會生活的全部領域;群眾文化作為一種生活內容,幾乎涉及人們所有的生活方式;作為一種藝術活動,群眾文化幾乎涉及所有的文學藝術活動形式。

從文化理論層面上講,群眾文化學是我國一門新興學科。新中國成立后,學界正式提出“群眾文化”的概念。隨著群眾文化事業的發展,群眾文化的理論研究不斷深入,1959年出版了第一本群眾文化理論著作——《群眾文化工作概論》,標志著群眾文化學基礎理論的初露端倪。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陸續出版了《群眾文化學》《群眾文化輔導學》《文化館管理學》等一批群眾文化理論專著,標志著群眾文化學基本形成。群眾文化的基礎理論是開展群眾文化工作的基礎。群眾文化工作實務、群眾文化活動的策劃與組織、文化館(站)的服務與管理、群眾文藝創作等理論和方法都是在群眾文化基礎理論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的。

把握群眾文化的基礎理論知識是做好群眾文化工作的基礎。群眾文化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館(站)更是繁榮與發展文化事業,承擔群眾文化工作重任的直接有力載體。在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背景下,群眾文化活動空前地蓬勃開展,保證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提供豐富群眾文化服務供給之間的良性平衡已成為廣大文化工作者的首要任務。因此,研究群眾文化理論、文化館(站)建設理論,對指導群眾文化實踐活動發揮著以虛帶實的作用。本書就是為此而編寫的。

《公共文化服務理論與實務》是在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背景下,以《群眾文化學》《文化館管理學》《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教程》等著作為參考,結合近年來群眾文化實踐的經驗和成果,繼承和發展群眾文化理論研究的成果。全書共分為理論篇、工具篇、應用篇、案例篇。理論篇系統闡述了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群眾文化理論、群眾文化工作、文化館(站)建設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論。工具篇精練歸納并解釋了文學、美學、藝術、體育、收藏、節日文化等類目的常用名詞。應用篇結合群眾文化活動的主體和特點,對群眾文化活動的策劃、組織與實施提供理論與實踐指南。案例篇主要展示寧夏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文化館免費開放和文化志愿者服務三方面的探索總結。

《公共文化服務理論與實務》力求精練、實用,以服務于從事基層文化工作的同人為出發點,以全面提高基層文化工作者的職業素養和業務能力為目標。概覽全書,尚覺有許多的不足和缺憾,也有掛一漏萬之嫌,但敢于嘗試、不畏懼失敗、不滿足成功,大抵是人類能夠發展的動力所在。

是為序。

靳宗偉

2014年8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绥芬河市| 惠安县| 稻城县| 庆城县| 大竹县| 澄城县| 内乡县| 新巴尔虎左旗| 讷河市| 临汾市| 象山县| 嘉鱼县| 重庆市| 腾冲县| 弥勒县| 安西县| 六盘水市| 澄城县| 尤溪县| 毕节市| 岑溪市| 安图县| 商南县| 娄底市| 古田县| 筠连县| 高雄市| 紫金县| 东阿县| 安陆市| 永川市| 安康市| 常山县| 金门县| 榆社县| 赤城县| 剑川县| 海盐县| 阿拉善右旗| 西藏| 高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