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行政禮儀
  • 金正昆
  • 6596字
  • 2018-12-31 10:31:54

第一章 會面的禮儀

公務活動,自有一定之規(guī)可循。而在公務活動之初,最需要注意的就是會面的禮儀規(guī)范。初次與人交往,首先要保持正確的態(tài)度,積極參加并及時總結經驗;同時要掌握基本的會面禮儀,并且在實踐中正確地加以運用。做到了這兩條,在公務活動中通常就可以應付自如,表現得體。

第一節(jié) 稱呼

稱呼,指的是人們在日常交往中所采用的稱謂語。在公務活動中,選擇正確、適當的稱呼,反映著自身的教養(yǎng)、對對方尊敬的程度,甚至還體現著雙方關系發(fā)展所達到的程度和社會的風尚,因此絕不能疏忽大意、隨便亂用。

根據禮儀規(guī)范,選擇正確、適當的稱呼,有三點務必注意:其一,要合乎常規(guī)。其二,要照顧習慣。其三,要入鄉(xiāng)隨俗。與此同時,還應對生活中的稱呼、工作中的稱呼、國際交往中的稱呼、稱呼的禁忌等細心掌握,認真區(qū)別。

一、生活中的稱呼

在日常生活中,稱呼應當親切、自然、準確、合理,切不可肆意為之。

1.對親屬的稱呼

人們對親屬的稱呼,往往有常規(guī)與特例之分。

一是常規(guī)。親屬,即與本人直接或間接有著血緣關系者。在日常生活中,對親屬的稱呼業(yè)已約定俗成,人所共知。例如,父親的父親應稱為“祖父”,父親的祖父應稱為“曾祖父”,姑、舅之子應稱為“表兄”、“表弟”,叔、伯之子應稱為“堂兄”、“堂弟”,大家對此都不會搞錯。

對親屬的稱呼,有時講究親切,并不一定非常標準。例如,兒媳對公公、婆婆,女婿對岳父、岳母,皆可以“爸爸”、“媽媽”相稱。這樣做,主要意在表示自己與對方完全已是一家人。

二是特例。面對外人,對親屬可根據不同情況采取謙稱或敬稱。對本人的親屬,應采用謙稱。稱輩分或年齡高于自己的親屬,可在其稱呼前加“家”字,如“家父”。稱輩分或年齡低于自己的親屬,可在其稱呼前加“舍”字,如“舍弟”。稱自己的子女,則可在其稱呼前加“小”字,如“小婿”。

對他人的親屬,應采用敬稱。對其長輩,宜在稱呼之前加“尊”字,如“尊兄”。對其平輩或晚輩,宜在稱呼之前加“賢”字,如“賢侄”。若在其親屬的稱呼前加“令”字,一般可不分輩分與長幼,如“令堂”、“令郎”。

對待比自己輩分低、年紀小的親屬,可以直呼其名,使用其愛稱、小名,或是在其名字之前加上“小”字相稱,如“娜娜”、“小剛”等。但對比自己輩分高、年紀大的親屬,則不宜如此。

2.對朋友、熟人的稱呼

對朋友、熟人的稱呼,既要親切、友好,又要不失敬意。以下幾種皆可采用。

一是敬稱。對任何朋友、熟人,都可以人稱代詞相稱。對長輩、平輩,可稱其為“您”;對待晚輩,則可稱為“你”。以“您”稱呼他人,是為了表示自己的恭敬之意。

對于有身份者、年紀長者,可以“先生”相稱。其前還可以冠以姓氏,如“王先生”。

對文藝界、教育界人士,以及有成就者、有身份者,均可稱之為“老師”。在其前,也可加上姓氏,如“趙老師”。

對德高望重的年長者、資深者,可稱之為“公”或“老”。其具體做法是:將姓氏冠于“公”之前,如“沈公”。將姓氏冠于“老”之前,如“程老”。若被尊稱者名字為雙音,則還可將其雙名中的頭一個字加在“老”之前,如可稱馬敘倫先生為“敘老”。

二是姓名類稱呼。平輩的朋友、熟人,均可彼此之間以姓名相稱。例如:“梁飛虎”、“楊一奇”。長輩對晚輩也可以這么做,但晚輩對長輩卻不可如此這般。

為了表示親切,可以在被稱呼者的姓前分別加上“老”、“大”或“小”字相稱,而免稱其名。例如:對年長于己者,可稱“老劉”、“大孫”;對年幼于己者,可稱“小高”。

對同性的朋友、熟人,若關系極為親密,可以不稱其姓,而直呼其名,如“愛英”、“家偉”。對于異性,則要根據具體情況來區(qū)分。如家人、戀人或配偶可以稱“徐嫣然”為“嫣然”,而關系一般的異性朋友則不宜如此稱呼。

三是親密性稱呼。對鄰居、至交,有時可采用“大媽”、“大叔”、“阿姨”等類似血緣關系的稱呼,這種稱呼,會令人感到信任、親切。

在這類稱呼前,也可以加上姓氏。例如:“翟大哥”、“馬大姐”等。

3.對普通人的稱呼

在現實生活中,對一面之交、關系普通的交往對象,可酌情采取下列方法稱呼。

一是以“同志”相稱。

二是以“先生”、“女士”、“小姐”、“夫人”、“太太”相稱。

三是以其職務、職稱相稱。

四是入鄉(xiāng)隨俗,采用對方所能理解并接受的稱呼相稱。

二、工作中的稱呼

在工作崗位上,人們彼此之間的稱呼是有其特殊性的。它的總的要求,是要莊重、正式、規(guī)范。

1.職務性稱呼

在工作中,以交往對象的職務相稱,以示身份有別、敬意有加,這是一種最常見的稱呼方法。

以職務相稱,具體來說又分為三種情況。

一是僅稱職務。例如:“局長”、“經理”,等等。

二是在職務之前加上姓氏。例如:“李總理”、“謝處長”,等等。

三是在職務之前加上姓名,它僅適用極其正式的場合。例如:“習近平主席”、“王毅部長”,等等。

2.職稱性稱呼

對于具有技術職稱者,尤其是具有高級、中級職稱者,可以在工作中直接以其職稱相稱。

以職稱相稱,也有下列三種情況較為常見。

一是僅稱職稱。例如:“教授”、“工程師”,等等。

二是職稱前加上姓氏。例如:“周律師”、“白研究員”。有時,這種稱呼也可加以約定俗成的簡化,例如:可將“李工程師”簡稱為“李工”。但使用此類簡稱應以不發(fā)生誤會、歧義為限。

三是職稱前加上姓名。它適用于十分正式的場合。例如:“洪宏教授”、“龐英龍主任醫(yī)師”,等等。

3.學銜性稱呼

在工作中,以學銜作為稱呼,可增加被稱呼者的權威性,有助于增強現場的學術氣氛。

稱呼學銜,通常有以下四種具體情況。

一是僅稱學銜。例如:“博士”。

二是在學銜前加上姓氏。例如:“唐博士”。

三是在學銜前加上姓名。例如:“唐朝陽博士”。

四是將學銜具體化,說明其所屬學科,并在其后加上姓名。例如:“哲學博士任德”,“法學碩士鄭菊”,“文學學士張詩語”,等等。此種稱呼最為正式。

4.行業(yè)性稱呼

在工作中,有時可按行業(yè)進行稱呼。它具體又分為以下兩種情況。

一是稱呼職業(yè)。稱呼職業(yè),即直接以被稱呼者的職業(yè)作為稱呼。例如:將教師稱為“老師”,將教練員稱為“教練”,將警察稱為“警官”,將醫(yī)師稱為“醫(yī)生”或“大夫”,等等。

在一般情況下,在此類稱呼前均可加上姓氏或姓名。

二是稱呼“小姐”、“女士”、“先生”。對商界、服務業(yè)從業(yè)人員,一般約定俗成地按性別的不同可分別稱之為“小姐”、“女士”或“先生”。其中,“小姐”與“女士”二者的區(qū)別在于:未婚者稱“小姐”、已婚者或不明確其婚否者則稱“女士”。在公司、銀行、外企、賓館、商店、餐館、歌廳、酒吧以及交通行業(yè),此種稱呼極其通行。在此種稱呼前,可加姓氏或姓名。

5.姓名類稱呼

在工作崗位上稱呼姓名,一般限于同事、熟人之間。其具體方法有下述三種。

一是直呼姓名。

二是只呼其姓,不稱其名。但要在它前面加上“老”、“大”、“小”。

三是只稱其名,不呼其姓。它通常限于同性之間,尤其是上級稱呼下級、長輩稱呼晚輩之時。在親友、同學、鄰里之間,也可使用這種稱呼。

三、國際交往中的稱呼

在國際交往中,稱呼的問題因為國情、民族、宗教、文化背景的不同而顯得千差萬別,因此值得認真地進行區(qū)別對待。

在國際交往中,對待稱呼問題,有兩點必須切記:其一,要掌握一般性規(guī)律,即國際上通行的做法。其二,要留心國別差異,并加以區(qū)分對待。

1.一般性的規(guī)律

在國際交往中,稱呼方面的普遍性規(guī)律具體如下。

一是對任何成年人,均可以將男子稱為“先生”,將女子稱為“小姐”、“夫人”或“女士”。

對于女子,已婚者應稱為“夫人”,戴結婚戒指者也可稱為“夫人”。對未婚者及不了解其婚否者,可稱為“小姐”。對不了解其婚否者,亦可稱為“女士”。

上述稱呼,均可冠以姓名、職務、職稱、學銜或軍銜。例如:“麥克先生”、“波拉小姐”、“市長先生”、“少校先生”,等等。

二是在商務交往中,一般應以“先生”、“小姐”、“女士”稱呼交往對象。

在國際商務交往中,一般不稱呼交往對象的行政職務,這一點與中國極為不同。

“夫人”這一稱呼,亦較少采用于商務活動之中。

三是在政務交往中,常見的稱呼除“先生”、“小姐”、“女士”外,還有兩種方法:其一是稱其職務;其二是對地位較高者稱“閣下”。

在稱呼職務或“閣下”時,還可以加上“先生”這一稱呼。其組成順序為:先職務,次“先生”,最后“閣下”;或為職務在先,“先生”在后。例如,“總理先生閣下”、“大使閣下”、“市長先生”,等等。在美國、德國、墨西哥等國,則無稱“閣下”之習。

四是對軍界人士,可以其軍銜相稱。

稱軍銜不稱職務,是國外對軍界人士稱呼最通用的做法。在進行稱呼時,具體有四種方法:

其一,只稱軍銜,如“將軍”、“上校”、“中士”。

其二,軍銜之后加上“先生”,如“上尉先生”、“上校先生”。

其三,先姓名后軍銜,如“朱可夫元帥”、“麥克阿瑟將軍”。

其四,先姓名、次軍銜、后“先生”,如“羅斯上校先生”、“開爾文下士先生”。

五是對宗教界人士,一般可稱呼其神職。

稱呼神職時,具體做法有三類:一是僅稱神職,如“牧師”。二是稱姓名加神職,如“洛斯神父”。三是神職加“先生”,如“傳教士先生”。

六是對君主制國家的王公貴族,稱呼上應尊重對方的習慣。

對國王、皇后,通常應稱“陛下”。對王子、公主、親王等,應稱之為“殿下”。對有封號、爵位者,則應以其封號、爵位相稱。如“爵士”、“公爵”、“大公”等。

有時,可在國王、女王、皇后、王子、公主、親王等頭銜之前加上姓名相稱。例如:“西哈努克國王”、“莫尼列公主”、“拉那烈王子”,等等。

對有爵位者,可稱“閣下”,也可稱“先生”。

七是對教授、法官、律師、醫(yī)生、博士,因其社會地位較高,頗受尊重,故可直接以此作為稱呼。

稱呼的具體做法有四種:

其一,直接稱“教授”、“法官”、“律師”、“醫(yī)生”、“博士”。

其二,在其前加上姓名,如“亨利教授”。

其三,在其后加上“先生”,如“律師先生”。

其四,在其前加姓名,在其后加“先生”,如“泰勒博士先生”。

八是對社會主義國家或兄弟黨的人士,可稱之為“同志”。

除此之外,對方若稱我方為“同志”,我方即可對對方以“同志”相稱。不過,對“同志”這種稱呼,在對外交往中切勿亂用。

2.國別性的差異

以下介紹一些主要國家姓名稱呼方面的特點。

一是英美等國。在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講英語的國家里,人們的姓名一般由兩個部分構成:通常名字在前,姓氏在后。例如,在“喬治·布什”這一姓名之中,“喬治”是名字,“布什”才是姓氏。

在英美諸國,女子結婚前一般都有自己的姓名。但在結婚之后,通常姓名由本名與夫姓組成。例如:“希拉里·克林頓”這一姓名中,“希拉里”為其本名,“克林頓”則為其夫姓。

有些英美人士的姓名前會冠以“小”字,例如:“小喬恩·約翰遜”。這個“小”字,與其年齡無關,而是表明他沿用了父名或父輩之名。

跟英美人士交往,一般應稱其姓氏,并加上“先生”、“小姐”、“女士”或“夫人”。例如:“布什先生”。在十分正式的場合,則應稱呼其姓名全稱,并加上“先生”、“小姐”、“女士”或“夫人”。例如:“雷蒙德·格林先生”。

對于關系密切的人士,往往可直接稱呼其名,不稱其姓,而且可以不論輩分。例如:“卡爾”、“戴維”、“菲比”,等等。在家人與親友之間,還可稱呼愛稱。例如:“凱特”、“吉爾”,等等。但與人初次交往時,卻不可這樣稱呼。

二是俄羅斯。俄羅斯人的姓名由三個部分構成。首為本名,次為父名,末為姓氏。例如,在列寧的原名“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這一姓名中,“弗拉基米爾”為本名,“伊里奇”為父名,“烏里揚諾夫”為姓氏。

俄羅斯婦女的姓名同樣也由三個部分組成,本名與父名通常一成不變,但其姓氏結婚前后卻有所變化:婚前使用父姓,婚后則使用夫姓。對于姓名為“尼娜·伊萬諾夫娜·烏里揚諾娃”的女士而言,其姓氏“烏里揚諾娃”與其婚否便關系甚大。

在俄羅斯,人們口頭稱呼中一般只采用姓氏或本名。例如:對“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戈爾巴喬夫”,可以只稱“戈爾巴喬夫”或“米哈伊爾”。在特意表示客氣與尊敬時,可同時稱其本名與父名,如稱前者為“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這是一種尊稱。對于長者表達敬意時,方可僅稱其父名,如稱前者為“謝爾蓋耶維奇”。

俄羅斯人在與親友、家人交往時,習慣使用由對方本名化來的愛稱。例如:可稱“伊萬”為“萬尼亞”。

在俄羅斯,“先生”、“小姐”、“女士”、“夫人”亦可與姓名或姓氏連在一起使用。

三是日本。日本人的姓名均用漢字書寫,而且姓名的排列與中國人的做法也一樣,即姓氏在前,名字居后。所不同的是,日本人的姓名往往字數較多,且多為四個字組成。其讀音,與漢字也大相徑庭。

為了避免差錯,與日本人交往時,一定要了解在其姓名之中,哪一部分為姓,哪一部分為名。在進行書寫時,最好將其姓與名隔開一格來書寫。例如:“竹下·登”、“小澤·一郎”、“二階·堂進”、“橋本·龍?zhí)伞保鹊取?/p>

日本婦女婚前使用父姓,婚后使用夫姓,本名則一直不變。

在日本,人們進行日常交往時,往往只稱其姓。僅在正式場合,才使用全稱。

稱呼日本人時,“先生”、“小姐”、“女士”、“夫人”皆可采用。一般可與其姓氏,或全稱合并使用。例如:“工藤先生”、“村上春樹先生”,等等。

四、稱呼的禁忌

在公務活動中使用稱呼時,一定要回避以下幾種錯誤的做法。其共同的特征,是失敬于人。

1.錯誤性稱呼

使用錯誤性稱呼,主要原因在于粗心大意,用心不專。常見的錯誤性稱呼有兩種:

一是誤讀。誤讀,一般表現為念錯被稱呼者的姓名。如“郇”、“查”、“蓋”這些姓氏就極易讀錯。要避免犯此錯誤,就一定要做好先期準備,必要時不恥下問,虛心請教。

二是誤會。誤會,主要指對被稱呼的年紀、輩分、婚否以及與其他人的關系作出了錯誤判斷。例如:將未婚女性稱為“夫人”,就屬于誤會。

2.過時性稱呼

有些稱呼,具有一定的時效性,一旦時過境遷,若再采用,難免會貽笑大方。例如,法國大革命時期人民彼此之間互稱“公民”。在中國古代,對官員稱為“老爺”、“大人”。若將它們全盤照搬進現代生活里,就會顯得不倫不類。

3.不通行的稱呼

有些稱呼,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例如,北京人愛稱人為“師傅”,山東人愛稱人為“伙計”,中國人把配偶、孩子經常稱為“愛人”、“小鬼”。但是,在南方人聽來,“師傅”等于“出家人”,“伙計”肯定是“打工仔”。而外國人將“愛人”理解為搞“婚外戀”的“第三者”,將“小鬼”理解為“鬼怪”、“精靈”,可見更是南轅北轍、誤會太大了。

4.不恰當的行業(yè)稱呼

學生喜歡互稱“同學”,軍人經常互稱“戰(zhàn)友”,工人可以稱為“師傅”,和尚可以稱為“出家人”,這本無可厚非。但以此去稱呼“界外”人士,并不表示親近,沒準還會不被對方領情,反而產生被貶低的感覺。

5.庸俗低級的稱呼

在公務活動中,有些稱呼在正式場合切勿使用。“兄弟”、“朋友”、“死黨”、“鐵哥們兒”等一類的稱呼,就顯得庸俗低級,檔次不高。它們聽起來令人肉麻,而且?guī)в忻黠@的黑社會的風格。逢人便稱“老板”,也顯得不倫不類。

6.綽號

對于關系一般者,切勿自作主張給對方起綽號,更不能隨意以道聽途說來的對方的綽號去稱呼對方。至于一些對對方具有侮辱性質的綽號,如“北佬”、“阿鄉(xiāng)”、“鬼妹”、“羅鍋”、“四眼”、“青蛙”、“菜鳥”、“恐龍”、“傻大個兒”、“大臉妹”、“北極熊”、“黑哥們”、“麻稈兒”等,更不應該使用。此外還要注意,不要隨便拿別人的姓名開玩笑。要尊重別人,必須首先學會去尊重他的姓名。每一名正常人,都極為看重本人的姓名,而不容他人對此進行任何形式的輕賤。在公務活動中,一定要牢記這一點。

第二節(jié) 介紹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們需要與其他的人進行必要的溝通,以尋求理解、幫助和支持。介紹,是公務活動中與他人進行溝通、增進了解、建立聯系的一種最基本、最常規(guī)的方式。它是經過自己主動溝通或者通過第三者從中溝通,從而使交往雙方相互認識、建立聯系的一種社交方法。換言之,介紹是人與人之間進行相互溝通的出發(fā)點。

在交際場合,如能正確地進行介紹,不僅可以擴大自己的交際圈,廣交朋友,而且有助于自己進行必要的自我展示、自我宣傳,并且替自己在公務活動中消除誤會,減少麻煩。

根據介紹者,即何人進行介紹的不同,介紹可以分為介紹自我、介紹他人、介紹集體三大類型。

一、介紹自我

介紹自我,亦稱自我介紹。簡言之,它是在必要的交際場合,由自己擔任介紹的主角,自己將自己介紹給其他人,以使對方認識自己。

根據行政禮儀的具體規(guī)范,進行自我介紹時,應注意自我介紹的時機、自我介紹的內容、自我介紹的分寸諸方面的問題。

1.自我介紹的時機

應當何時進行自我介紹?這個問題比較復雜,它涉及時間、地點、當事人、旁觀者、現場氣氛等多種因素。不過一般認為,在下述時機,如有可能,有必要進行適當的自我介紹。

一是與不相識者相處時。

二是有不相識者表現出對結識自己感興趣時。

三是有不相識者請求自己進行自我介紹時。

四是與身邊的陌生人共處時。

五是打算介入陌生人組成的交際圈時。

六是有求于人,而對方對自己不甚了解或一無所知時。

七是交往對象因為健忘而記不清自己,或擔心這種情況有可能出現時。

八是在出差、旅行途中,與他人不期而遇,并且有必要與之建立臨時接觸時。

九是初次前往他人居所、辦公室,進行登門拜訪時。

十是拜訪熟人遇到不相識者擋駕,或是對方不在,而需要請不相識者代為轉告時。

十一是初次利用大眾傳媒,如報紙、期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向社會公眾進行自我推介、自我宣傳時。

十二是利用社交媒介,如信函、電話、電報、傳真、電子信函,與其他不相識者進行聯絡時。

十三是前往陌生單位,進行業(yè)務聯系時。

十四是因業(yè)務需要,在公共場合進行業(yè)務推廣時。

十五是應聘求職或求學面試時。

凡此種種,又可以歸納為三種情況:一是本人希望結識他人;二是他人希望結識本人;三是本人認為有必要令他人了解或認識本人。

2.自我介紹的內容

鑒于需要進行自我介紹的時機多有不同,進行自我介紹時的表述方法便有所不同。自我介紹的內容,指的是自我介紹時所表述的主體部分,即在自我介紹時表述的具體形式。

確定自我介紹的具體內容,應兼顧實際需要、所處場景,并應具有鮮明的針對性,切勿一概而論。

依照自我介紹時所表述內容的不同,自我介紹可能分為下述五種具體形式。

一是應酬式。應酬式的自我介紹,適用于某些公共場合和一般性的社交場合,如旅行途中、宴會廳里、舞場之上、通電話時。它的對象,主要是進行一般性接觸的交往對象。對介紹者而言,對方屬于泛泛之交,或者早已熟悉,進行自我介紹只不過是為了確認身份而已,故此種自我介紹內容要少而精。

應酬式的自我介紹內容最為簡潔,往往只包括姓名一項即可。例如:

“您好!我的名字叫黃麗。”

“我是蔡小武。”

二是公務式。公務式的自我介紹,主要適用于工作之中。它是以工作為自我介紹的中心,因工作而交際,因工作而交友。

公務式自我介紹的內容,應當包括本人姓名、供職的單位及部門、擔負的職務或從事的具體工作三項。它們是公務式自我介紹內容的三要素,通常缺一不可。其中,第一項姓名,應當一口報出,不可有姓無名,或有名無姓。第二項供職的單位及部門,有可能最好全部報出,具體工作部門有時也可以暫不報出。第三項擔負的職務或從事的具體工作,有職務最好報出職務,職務較低或者無職務,則可報出目前所從事的具體工作。例如:

“你好!我叫于曉婷,是青島市政府外辦的禮賓處處長。”

“我名叫周衛(wèi)東,現在在新民培訓機構教西班牙語。”

三是交流式。交流式的自我介紹,主要適用于社交活動中,它是一種刻意尋求與交往對象進一步交流與溝通,希望對方認識自己、了解自己、與自己建立聯系的自我介紹。有時,它也叫社交式自我介紹或溝通式自我介紹。

交流式自我介紹的內容,大體應當包括介紹者的姓名、工作、籍貫、學歷、興趣以及與交往對象的某些熟人的關系等。它們不一定非要面面俱到,而應依照具體情況而定。例如:

“我叫劉穎,現在在菲爾公司當人事總監(jiān),我和您太太是大學同學。”

四是禮儀式。禮儀式的自我介紹,適用于講座、報告、演出、慶典、儀式等一些正規(guī)而隆重的場合。它是一種意在表示對交往對象友好、敬意的自我介紹。

禮儀式自我介紹的內容,亦包含姓名、單位、職務等項,但是還應多加入一些適宜的謙辭、敬語,以示自己禮待交往對象。例如:

“各位來賓好!我叫方運來,是大通公司的總經理。現在,由我代表本公司熱烈歡迎大家光臨我們的開業(yè)儀式,謝謝大家的支持。”

五是問答式。問答式的自我介紹,一般適用于應試、應聘和公務活動。在普通交際應酬場合,它也時有所見。

問答式自我介紹的內容,講究問什么答什么,有問必答。例如:

某甲問:“這位小姐,你好!不知你應該怎么稱呼?”某乙答:“先生您好!我叫韓梅梅。”

3.自我介紹的分寸

自我介紹之時,必須對下述幾方面的問題予以正視,方能使自我介紹進行得恰到好處,不失分寸。

一是時間。在進行自我介紹時要求關注時間,這有雙重含義。

其一,進行自我介紹一定要力求簡潔,盡可能地節(jié)省時間。雖說各種形式的自我介紹所用的時間長度不可籠統地等量齊觀,但總的原則,還是所用時間越短越好,以半分鐘左右為佳,如無特殊情況最好不要長于一分鐘。

為了節(jié)省時間,在進行自我介紹前,還可以遞上本人的名片、介紹信加以輔助。若使用了名片、介紹信,則其上所列有的內容應盡量不予重復。

其二,自我介紹應在適當的時間進行,而不應在不適當的時間進行。進行自我介紹的適當時間,具體指的一是對方有興趣時,二是對方有空閑時,三是對方情緒好時,四是對方干擾少時,五是對方有此要求時。

進行自我介紹的不適當時間,是指對方無興趣、無要求、工作忙、干擾大、心情壞、休息用餐或正忙于私人交往之時。

二是態(tài)度。進行自我介紹,態(tài)度務必要自然、友善、隨和。屆時,應顯得落落大方,笑容可掬。既不要小里小氣,畏首畏尾,瞻前顧后;又不要虛張聲勢,輕浮夸張,矯揉造作。

在進行自我介紹時,要充滿信心和勇氣。千萬不要妄自菲薄,心懷怯意,臨場發(fā)揮失常。在進行自我介紹時,一定要敢于正視對方的雙眼,顯得胸有成竹,不慌不忙。這樣做,將有助于自我放松,并使對方對自己產生好感。

在自我介紹的過程之中,語氣要自然,語速要正常,語音要清晰,這對自我介紹的成功將大有好處。屆時應當力戒語氣生硬冷漠、語速過快或過慢、語音含糊不清,這些都是缺少經驗、缺乏自信的表現。

三是真實。進行自我介紹時所表述的各項內容,一定要實事求是,真實可信。沒有必要過分謙虛,一味貶低自己去討好別人,但也不可自吹自擂,吹噓弄假,夸大其詞,在自我介紹時大摻水分,否則定會得不償失。

二、介紹他人

介紹他人,又稱第三者介紹,它是經第三者為彼此不相識的雙方引見、介紹的一種介紹方式。

在介紹他人時,為他人作介紹的第三者系介紹者,而所介紹的雙方則是被介紹者。

介紹他人,通常都是雙向的,即將被介紹者雙方各自均作一番介紹。有時,也可進行單向的他人介紹,即只將被介紹者中的某一方介紹給另一方。其前提是前者了解后者,而后者不了解前者。

1.介紹者

在介紹他人中,介紹者的確定是有一定之規(guī)的。通常,具有下列身份者,理應在介紹他人中充當介紹者。

一是社交活動中的東道主。

二是交際場合的長者。

三是家庭聚會中的女主人。

四是公務活動中的專職人員,如公關人員、禮賓人員、文秘人員、辦公室工作人員、接待人員。

五是正式活動中的地位、身份較高者,或主要負責人員。

六是熟悉被介紹者雙方者。

七是應被介紹者一方,或雙方要求者。

八是在交際應酬中,被指定的介紹者。

決定為他人作介紹,要審時度勢,熟悉雙方的情況。如有可能,在為他人作介紹之前,最好先征求一下雙方的意見,以免為原本相識者或關系惡劣者去作介紹。

2.介紹的時機

遇到下述情況,通常有必要進行他人介紹。

一是在家中,接待彼此不相識的客人。

二是在辦公地點,接待彼此不相識的來訪者。

三是與家人外出,路遇家人不相識的同事或朋友。

四是陪同親友,前去拜會不相識者。

五是本人的接待對象遇見了其不相識的人士,而對方又跟自己打了招呼。

六是陪同上級、長者、來賓時,遇見了其不相識者,而對方又跟自己打了招呼。

七是打算推介某人加入某一交際圈。

八是受到為他人進行介紹的邀請。

3.介紹的順序

在為他人作介紹時,先介紹誰,后介紹誰,向來是一個十分敏感的禮儀問題。根據規(guī)范,處理這一問題,必須遵守“尊者優(yōu)先了解情況”的規(guī)則。它的含義是:在為他人作介紹前,先要確定雙方地位的尊卑,然后先介紹位卑者,后介紹位尊者。這樣做,可以使位尊者優(yōu)先了解位卑者的情況,以便見機行事,在交際應酬中掌握主動權,所以應確保位尊之人擁有“優(yōu)先知情權”。這一規(guī)則,有時又稱“后來居上”規(guī)則。它指的是后被介紹者,應較之先被介紹者地位為上。二者從不同角度,闡明了同一問題。

根據這些規(guī)則,為他人進行介紹時的順序大致有如下幾種情況。

一是介紹年長者與年幼者認識時,應先介紹年幼者,后介紹年長者。

二是介紹長輩與晚輩認識時,應先介紹晚輩,后介紹長輩。

三是介紹老師與學生認識時,應先介紹學生,后介紹老師。

四是介紹女士與男士認識時,應先介紹男士,后介紹女士。

五是介紹已婚者與未婚者認識時,應先介紹未婚者,后介紹已婚者。

六是介紹同事、朋友與家人認識時,應先介紹家人,后介紹同事、朋友。

七是介紹來賓與主人認識時,應先介紹主人,后介紹來賓。

八是介紹社交場合的先至者與后來者認識時,應先介紹后來者,后介紹先至者。

九是介紹上級與下級認識時,應先介紹下級,后介紹上級。

十是介紹職位、身份高者與職位、身份低者認識時,應先介紹職位、身份低者,后介紹職位、身份高者。

4.介紹的內容

在為他人進行介紹時,介紹者對介紹具體內容應當字斟句酌,慎之又慎。倘若對此掉以輕心,詞不達意,敷衍了事,很容易給被介紹者留下不良印象。

根據實際需要的不同,為他人進行介紹時的具體內容也會有所不同。通常,有以下六種形式可供借鑒。

一是標準式。它適用于正式場合,內容以雙方的姓名、單位、職務等為主。例如:

“我來給兩位介紹一下。這位是長城公司公關部主任蔣怡先生,這位是南海集團總經理林小溪小姐。”

二是簡介式。它適用于一般的社交場合,其內容往往只有雙方姓名一項,甚至可以只提到雙方姓氏為止。接下來,則要由被介紹者見機行事。例如:

“我來介紹一下,這位是小易,這位是大吳,你們彼此認識一下吧。”

三是強調式。它適用于各種交際場合,其內容除被介紹者的姓名外,往往還會刻意強調一下其中某位被介紹者的特殊關系,以便引起另一位被介紹者的重視。例如:

“這位是海天公司的銷售經理呂浩然先生。這位是黎菲菲,她在市藥監(jiān)局工作,是我的侄女,請呂經理多多關照。”

四是引見式。它適用于普通的社交場合。進行這種介紹時,介紹者所要做的,就是將被介紹者雙方引導到一起,而不需要表達任何具有實質性的內容。例如:

“兩位認識一下如何?大家其實都是校友,只不過以前不認識,現在請你們自報家門吧。”

五是推薦式。它適用于比較正規(guī)的場合,多是介紹者有備而來,有意要將某人舉薦給某人,因此在內容方面,通常會對前者的優(yōu)點加以重點介紹。例如:

“這位是靳云龍先生,這位是我們公司的張博總經理。靳先生是一位管理方面的專業(yè)人士,他還是一位經濟學博士。張總,我想您一定樂于認識他吧?!”

六是禮儀式。它適用于正式場合,是一種最為正規(guī)的他人介紹。其內容略同于標準式,但語氣、表達、稱呼上都更為禮貌、謙恭。例如:

“郝小姐,你好!請允許我把深圳工貿集團的銷售部經理董見廣先生介紹給你。董先生,這位就是蘇州力達公司的業(yè)務部經理郝欣欣小姐。”

5.介紹的應對

在進行他人介紹時,介紹者與被介紹者都要注意自己的表達、態(tài)度與反應。此即所謂他人介紹的應對問題。

介紹者為被介紹者作介紹之前,不僅要盡量征求一下被介紹者雙方的意見,而且在開始介紹時還應再打一下招呼,切勿上去開口即講,以免顯得突兀,讓被介紹者措手不及。

被介紹者在介紹者詢問是否有意認識某人時,一般不應加以拒絕或扭扭捏捏,而應欣然表示接受。實在不愿意時,則應說明緣由。

當介紹者走上前來,開始為被介紹者進行介紹時,被介紹者雙方均應起身站立,面含微笑,大大方方地目視介紹者或對方,神態(tài)莊重、專注。

當介紹者介紹完畢后,被介紹者雙方應依照合乎禮儀的順序進行握手,并且彼此問候對方。此時的常用語有“你好”,“很高興認識你”,“久仰大名”,“認識你非常榮幸”,“幸會,幸會”,等等。必要時,還可作進一步的自我介紹。

不要在此時此刻有意拿腔拿調,或是心不在焉。更不要奴顏婢膝,低三下四,阿諛奉承,成心討好對方。

三、介紹集體

介紹集體,系他人介紹的一種特殊形式,它是指介紹者在為他人介紹時,被介紹者其中一方或者雙方不止一人,甚至是許多人。由此可見,集體介紹大體可分成兩種:其一,為一人和多人作介紹;其二,為多人和多人作介紹。

介紹集體時,應主要關注其時機、順序與內容三方面的問題。

1.介紹的時機

遇到如下幾種具體情況,應當進行集體介紹。

一是大型的公務活動,參加者不止一方,而且各方不止一人。

二是涉外交往活動,參加活動的賓主雙方皆不止一人。

三是規(guī)模較大的社交聚會,有多方參加,各方均不止一人。

四是家庭性私人交往,主人的家人與來訪者雙方均不止一人。

五是正式的大型宴會,主方人員與來賓均不止一人。

六是婚禮、生日晚會,當事人與來賓雙方均不止一人。

七是舉行會議,應邀前來的與會者不止一人。

八是演講、報告、比賽,參加者不止一人。

九是會見、會談,各方參加者不止一人。

十是接待參觀、訪問者,來賓不止一人。

2.介紹的順序

若有可能,進行集體介紹的順序,應比照他人介紹的順序進行。若實難參照,則可酌情參考下述順序。應當強調的一點是,越是正式、大型的交際活動,對集體介紹的順序就越是不可馬虎。

一是“少數服從多數”。它的含義是:當被介紹者雙方地位、身份大致相似,或者難以確定時,應當使人數較少的一方禮讓人數較多的一方,一個人禮讓多數人,先介紹人數較少的一方或個人,后介紹人數較多的一方或多數人。

二是強調地位、身份。若被介紹者雙方地位、身份之間存在明顯差異,特別是當這些差異表現為年齡、性別、婚否、師生以及職務有別時,則地位、身份為尊的一方即使人數較少,甚至僅為一人,仍然應被置于尊貴的位置,最后加以介紹,而應先介紹另一方人員。

三是單向介紹。在演講、報告、比賽、會議、會見時,往往只需要將主角介紹給廣大參加者,而沒有必要一一介紹廣大參加者,因為這種可能性實際上并不存在。

四是人數較多一方的介紹。若需要介紹的一方不止一人,可采取籠統的方法進行介紹,例如,可以說:“這是我的家人”,“他們都是我的同事”,等等。但是最好還是要對其一一進行介紹。進行此種介紹時,可比照他人介紹時位次尊卑的順序,由尊而卑,如先長后幼、先女后男等。不過,這一順序的標尺一定要正規(guī)、單一,且為眾人所認可。

五是人數較多雙方的介紹。若被介紹雙方皆不止一人,則可依照禮規(guī),先介紹位卑的一方,后介紹位尊的一方。在介紹各方人員時,均需由尊而卑,依次進行。

六是人數較多各方的介紹。有時,被介紹的會不止兩方,此時需要對被介紹的各方進行位次排列。排列的具體方法為:一是以其負責人身份為準;二是以其單位規(guī)模為準;三是以單位名稱的英文字母或漢語拼音字母順序為準;四是以抵達時間的先后順序為準;五是以座次順序為準;六是以距介紹者的遠近為準。進行多方介紹,應由尊而卑。如時間允許,應在介紹各方時以由尊而卑的順序,一一介紹其各個成員。若時間不允許,則不必介紹其具體成員。

3.介紹的內容

集體介紹的內容,與介紹他人的內容基本上無異,不過要求更認真、更準確、更清晰。有以下兩點,應尤為注意。

一是不使用易生歧義的簡稱。例如,不要簡稱“人大”、“消協”,而應詳言是“中國人民大學”、“消費者協會”,還是“上海市人大常委會”、“保護消費者協會”。至少,要在首次介紹時使用準確的全稱,然后方可采用簡稱。

二是不借機開玩笑、捉弄人。進行介紹時,要莊重、親切,切勿隨意拿被介紹者開玩笑,或是成心出對方的洋相。例如,在介紹時這樣講:“這位是大名鼎鼎的朱志剛先生,大家看,朱先生肥不肥?”這就很不文明。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彦县| 连江县| 丰都县| 湄潭县| 绩溪县| 曲水县| 桐庐县| 增城市| 安泽县| 大冶市| 合作市| 汽车| 牙克石市| 济宁市| 贵州省| 尉犁县| 邯郸县| 长汀县| 临猗县| 锡林浩特市| 安塞县| 乌恰县| 宝兴县| 锦屏县| 文山县| 焦作市| 扎鲁特旗| 九寨沟县| 老河口市| 桐庐县| 互助| 林芝县| 安阳市| 台江县| 大庆市| 广州市| 呈贡县| 桐城市| 图木舒克市| 金秀| 铜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