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引言

是什么讓創業者與眾不同

我辭了職正式成為一名創業者的那天是我生命中最可怕的一天。從那天開始,我不再有穩定的薪水,不再有健康保險或退休計劃,不再有病假或帶薪假期。

那一天,我的收入變成了零。沒有穩定的薪水是我有過的最恐怖的經歷之一。最糟糕的是,我不知道在得到另一份穩定收入之前我還得熬多久——或許要好多年。在辭職那一刻,我才明白為什么那么多的雇員沒有去做創業者。那是因為害怕自己沒有錢,沒有有保障的收入,沒有穩定的薪水……沒人能在沒錢的狀況下堅持很久。創業者是一些異類,他們的一個特異之處就是,即使沒錢,仍然能理智和聰明地行事。

也正是從那一天開始,我的開銷直線上升。要想創業,我就得租一間辦公室、一個車位、一間倉庫,得買一張桌子、一盞燈,得開通一部電話,得為出差、住旅館、吃飯、打車、復印、鋼筆、紙張、訂書針、信箋、營業證書、郵票、宣傳冊、產品,甚至辦公室里的每一杯咖啡掏腰包。我還不得不雇一個秘書、一個會計師、一個律師、一個出納、一個商業保險代理人,甚至一個看門人。這時我才明白,從前別人雇我的代價有多高——雇人的花費比員工薪水單上顯示的那些數字要高得多。

所以,雇員和創業者的另一個區別就是:創業者得知道如何花錢——哪怕他們沒有錢。

新生活的開始

我正式離開公司是在1978年6月,那時我在波多黎各的圣胡安參加施樂公司“總裁俱樂部”的慶典,那是一個表彰公司最佳銷售員的典禮,施樂公司的員工將從世界各地趕來領獎。

儀式棒極了,那些盛大輝煌的場面會永遠留在我記憶里——我簡直想不出施樂為了表彰最佳銷售員到底花了多少錢。大伙都在慶祝,我卻悶悶不樂。在整整3天的慶祝活動中,我腦子里想的只有辭職——放棄職位和穩定的收入。我知道圣胡安的慶祝活動一結束,我就要孤軍奮戰了。我不會再回施樂公司或是它在檀香山的分公司上班了。

離開圣胡安那天,我乘坐的飛機出了故障,需要在邁阿密緊急迫降。機長讓大家系好安全帶,抱住腦袋,做好有可能墜機的準備。要知道,這可是我成為創業者的第一天,本來感覺就已經很糟了,難道還得馬上就去死?這可不是一個美妙的開始。

當然了,后來飛機沒有墜毀,我接著轉機飛往芝加哥,去為我的尼龍和維可牢維可牢經常用于布制品中,由一條表面有細小鉤子的尼龍條與表面有毛圈對應的尼龍條黏合面構成。搭扣錢包做一個產品介紹。結果航班晚點,我到達芝加哥商業中心時已經過了約定時間,我要見的那個人—— 一家大型連鎖百貨商店的采購員已經走了。我又一次在心里嘀咕:“看來我的創業生涯一開頭就不走運。要是做不成這筆買賣,公司就沒有營業額,我就沒有收入,就要餓肚子了。”我很好吃,所以餓肚子這一點最讓我心慌。

有人天生就是創業者嗎

“創業者生來就是創業者嗎,還是被訓練成創業者的?”當我向富爸爸提出這個老問題時,他答道:“這個問題毫無意義,這就好像問,雇員天生就是雇員,還是被訓練成雇員的?”他接著說:“人是可以被訓練的,既可以被訓練成雇員,也可以被訓練成創業者。而之所以世界上的雇員比創業者多,就因為我們的學校總是在訓練年輕人成為雇員。因此才會有這么多的父母告訴孩子‘好好上學,將來找份好工作’。我還從來沒聽哪位父母說‘好好上學,將來好創業’。”

雇員是一種歷史新現象

雇員的出現是一種新現象。在農耕時代,大多數人都是創業者。很多人是農民,在國王的土地上勞作,但并不從國王那兒領工資。事實上,農民通過向國王交稅,從而得到土地的使用權。不當農民的人可能做個小商販或小作坊主,比如屠夫、面包師或蠟燭匠。有時從這些人的姓氏中就能看出他們從事的行業。比如,今天有很多人姓史密斯(Smith),它來自鐵匠(blacksmith),或是貝克(Baker),它來自面包作坊主(bakery),還有法默(Farmer),它來自種地(farming)這個職業。所以他們都是創業者,而不是雇員。多數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的人會子承父業。可見,職業只是一個訓練的問題。

進入工業時代,社會對雇員的需求增加了。政府相應地擔負起了教育民眾的任務,并采用了普魯士的體制,從而形成了今天大多數西方學校系統的雛形。當你研究普魯士教育體制背后的宗旨時,你會發現它的明確目標就是培養士兵和雇員,讓人們服從命令,聽從指揮。普魯士教育體制是一個批量生產雇員的龐大體制。這仍然是訓練的問題。

最著名的創業者很多沒完成學業

你可能會注意到,在那些最著名的創業者中,很多人都沒有完成學業。他們當中有通用電氣的奠基人托馬斯·愛迪生、福特汽車創始人亨利·福特、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維珍航空創始人理查德·布蘭森、戴爾電腦創始人邁克爾·戴爾、蘋果電腦及皮克斯工作室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CNN創始人特德·特納。當然了,也有一些創業者當年就是好學生……但他們多半沒那么出名。

從雇員變成創業者

我知道自己并非天生就是一名創業者,要成為創業者就必須接受訓練。富爸爸指導我走上了一條從雇員轉變為創業者的道路。對我來說,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在弄懂他要教我的課程之前,我得先忘掉以前學會的很多東西。

最困難的地方在于,富爸爸教導我的話總是與窮爸爸教導我的話截然相反。每當富爸爸提起創業精神,他總會大談自由。而每當窮爸爸提起上學、找工作,他關注的焦點卻是安穩。這兩種觀念在我的腦海中不斷沖突,讓我感到很迷惑。

后來,我去問富爸爸這兩種觀念的區別。我問:“安穩和自由難道不一樣么?”

富爸爸微笑著回答:“安穩和自由可不是一碼事……事實上它們完全相反。你越追求安穩,擁有的自由就越少。最安穩的就是那些蹲監獄的人了,這是安穩的極致。”他接著說,“如果你想擁有自由,就得放棄安穩。雇員要的是安穩,創業者要的是自由。”

現在,問題就變成了:是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創業者呢?我得到的回答是:“是的,這要從轉變觀念開始,從追求自由而不是追求安穩開始。”

從毛毛蟲到蝴蝶

我們都知道毛毛蟲會結繭,有一天繭破了就變成蝴蝶。這是一種徹底的改變,我們稱之為“蛻變”。詞典中對“蛻變”的一種解釋是:“性情的重大改變”。本書講述的也是蛻變,是關于一個人從雇員到創業者的蛻變。盡管許多人都夢想辭職創業,卻很少有人真的邁出這一步。為什么呢?因為從雇員到創業者的變化可比換工作大得多——那是一種徹底的改變。

非創業者寫的創業書

這么多年來,我讀了很多講述創業者和創業精神的書。我研究了托馬斯·愛迪生、比爾·蓋茨、理查德·布蘭森、亨利·福特等人的生平。我還讀了一些關于不同的創業理念,以及介紹創業者成功經驗的著作。無論寫得如何,每本書都能帶給我一些寶貴的思路和啟發,幫助我在創業者的成功道路上走得更遠。

回想一下我讀過的這些書,我發現它們大致可以分為兩類:創業者寫的書和非創業者寫的書。多數作者自己并不是創業者,而是職業作家、記者或大學教授。

盡管每本書都讓我受益匪淺,但我還是發現有些書中缺了點什么。它們缺少諸如“陰溝里翻船”、“背后挨刀”之類的失敗經歷——幾乎每個創業者都會犯的可怕錯誤和經歷的糟糕境遇。在大部分書中,創業者形象都是才華橫溢、笑容和藹、沉著冷靜的,總能擺平一切困難。那些關于偉大創業者的書總是把他們描寫得好像天生就是這樣——當然了,他們中有不少人的確如此。正如世界上有天賦過人的運動員一樣,也有天賦過人的創業者,而大多數作品都只描寫這類人。

大學教授寫的有關創業精神的書則是另一種風格。他們喜歡把主題煮得只剩骨頭,只留下干巴巴的事實或結論。我覺得閱讀這類在理論上無懈可擊的書實在乏味無比,因為書中連一點點肉和湯都找不到,只有骨頭。

這本書為何與眾不同

這是一本關于創業精神的書,而它是由一個經歷過高潮與低谷、品嘗過成功與失敗的貨真價實的創業者所寫的。

今天的富爸爸公司已經是一家國際性企業,擁有44種語言的產品,在8個國家開展業務。這一切都是從我和我妻子金,還有我們的伙伴莎倫·萊希特創辦的公司起步的。那是在1997年,從莎倫家的餐桌上開始的。我們最初的投資是1500美元。我們的第一本書《富爸爸窮爸爸》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連續上榜6年多,此前只有3本書曾有此殊榮。或許當你讀本書時,它還在排行榜上。

不過,我寫這本書可不是為了讓你們知道我做生意有多精明——事實上我也不算精明——而是想寫一本關于創業精神的與眾不同的書。我要告訴你們的不是我如何春風得意,不是我如何日進斗金,而是我曾如何自掘陷阱、掉進去又努力爬上來的經歷。我想,你們從我的失敗中會比從我的成功中學到更多。

為什么要寫失敗

很多人不能成為創業者是因為害怕失敗。通過描寫多數人害怕的事情,我們希望幫你弄清楚你是否適合做一名創業者。我們的目的不是把你嚇退,而是要讓你了解創業道路上可能經歷的“真實的”順境與逆境。

我們講述失敗的另一個原因在于,人類的天性是吃一塹才會長一智。我們學走路時,剛開始免不了會跌倒,然后再爬起來。學騎自行車也一樣。如果我們從未冒跌倒的風險,那就只能一輩子像毛毛蟲那樣在地上爬了。在許多關于創業精神的書中,尤其是大學教授寫的書中,缺乏的也正是對創業者內心所經歷的彷徨與困苦的描寫。他們從不觸及創業者在企業倒閉、資金用光、雇員散去、被人上門逼債時的內心世界。大多數大學教授都無法了解創業者創業失敗時的感受。生活在那個由穩定的薪水和職位搭建起來的、永遠知道正確答案和爭取不犯錯的學術世界里,他們怎么能夠了解這些?

在20世紀80年代末,我應邀去哥倫比亞大學做一場關于創業精神的演講。那次,我沒有炫耀我的成功,而是講述了我的各種失敗經歷,以及我從中學到的東西。年輕的聽眾們踴躍提問,看起來對創業者所經歷的坎坷充滿興趣。我談到所有人在創辦企業時都會面臨的恐懼,以及我是如何應付那些恐懼的;我講了我所犯下的一些最愚蠢的錯誤,以及這些錯誤后來如何成為我的寶貴經驗;我講述了因為我經營無方而導致一家公司破產并遣散員工時的痛苦心情;我也講到了所有這些錯誤如何使我成了一個更出色的創業者、一個富人,最重要的是,使我實現了財務自由,再也不需要找工作。總的來說,我認為那次演講客觀而逼真地介紹了我成為一名創業者的歷程。

幾個星期之后,那位邀請我去做演講的工作人員被叫到系主任辦公室,并遭到了責備。最后系主任對她說:“在哥倫比亞,不允許談論失敗。”

什么是創業者

對于大學教授,前面我們已經批評得不少了,現在該稱贊他們一下了。對創業者的最精準的定義來自哈佛大學的霍華德·史蒂文森教授。他說:“創業精神應該這樣來定義,即不局限于目前擁有的資源去追尋機遇。”在我看來,這是對創業者最精彩的概括。這句話雖說也是“骨頭”,卻很有味道。

借口的威力

很多人都想成為創業者,但總是有各種不辭職的借口。比如下面這些:


1.“我沒錢。”

2.“我不能辭職,因為我得撫養孩子。”

3.“我沒有門路。”

4.“我不夠聰明。”

5.“我沒時間,我太忙了。”

6.“我找不到人來幫我。”

7.“自己開公司要花的時間太長了。”

8.“我害怕。自己開公司風險太大了。”

9.“我不想和雇員們打交道。”

10.“我年紀太大了。”


那位把史蒂文森教授的文章拿給我看的朋友說:“每個年紀超過兩歲的人都是找借口的專家。”他還說:“有些人之所以想成為創業者卻又還做著雇員,是因為他們總能找到借口,這些借口阻礙了他們辭職或改變對工作的信仰。對很多人來說,借口比夢想的威力更大。”

創業者是與眾不同的

史蒂文森教授的文章里還有很多閃耀著思想火花的硬骨頭,尤其是當他拿創業者和雇員,或者他所說的“發起人”和“受托人”作比較時。其中一些最精彩的比較有:


一、關于戰略方向

發起人:受感知到的機會驅動

受托人:受所掌握的資源驅動


換句話說,創業者經常尋找機會,而不會太在意自己是否擁有資源。雇員看重的則是自己擁有哪些資源,缺少哪些資源。因此才會有這么多人慨嘆:“我怎么能自己開公司呢?我又沒有錢。”而創業者則會說:“就這么定了,我們會籌到錢的。”這種思維方式的差別是雇員和創業者之間一個非常重要的差別。

這也是窮爸爸經常說“我買不起”的原因。身為一名雇員,他總在掂量自己擁有的資源。你們如果看過我其他的書就會知道,富爸爸禁止我和他的兒子說“我買不起”之類的話。他會引導我們去尋找機會,并且問自己:“我怎樣才能買得起呢?”他是一位創業者。


二、關于管理結構

發起人:扁平化,多向非正式網絡

受托人:多層級,正式的等級結構


換個說法,創業者會讓公司盡可能地小而精簡,會利用和戰略合作伙伴的合作關系來拓展生意。而雇員則希望建立等級制度,也就是建立一條命令鏈,自己最好能居于命令鏈的上層。這就是他們根深蒂固的建立帝國的觀念。創業者會在橫向上擴大企業,這是開疆拓土,而不是做家務瑣事。而雇員則盼望在縱向上擴大企業,也就是雇用更多的人。對于正在公司層級階梯上努力攀登的雇員們來說,正式的組織關系是極為重要的。

在本書中,你會了解到富爸爸公司如何能夠在保持很小的規模的同時,利用強大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成長起來。它的戰略伙伴可都是一些有著龐大等級體系的大公司,如時代華納、時代生活、無限廣播公司(現已更名為哥倫比亞廣播公司),以及世界各地的一些主要出版商。我們選擇以這種方式成長,是因為它耗費的時間、金錢、人力都較少。當然,我們也可以擴張得更快更大、贏利更多、在全世界開設更多機構,但我們的規模可能實際上仍然很小。而現在,我們是在使用別人的錢和資源來發展自己的企業。本書會向你解釋我們為何這樣做,以及如何做到這一點的。


三、關于回報的觀念

發起人:受價值驅動,以業績為基礎,以團隊為導向

受托人:受安全驅動,以資源為基礎,以升職為導向


簡單地說,雇員們想要的是大公司提供的安穩工作、穩定的收入和晉升機會——沿著公司階梯向上爬的機會。很多職員把級別和頭銜看得比錢更重要。我知道我的窮爸爸就是這樣。他熱愛他的頭銜——夏威夷教育廳廳長,即使他的薪水并不高。

而創業者不想爬這架梯子,他們要做梯子的主人。一名創業者不會把薪水當成動力,他看重的是整個團隊的業績。此外,正如霍華德·史蒂文森所說,很多創業者之所以創辦自己的公司,是因為他們有很強的價值觀,而這種價值觀對他們而言比穩定的工作和薪水更重要。對于很多創業者來說,價值觀比錢更重要。他們對自己的工作和使命充滿了激情,他們熱愛自己所做的事。有些事即使無利可圖,創業者也可能會去做。而富爸爸說:“多數雇員只有在能拿到工資的情況下才會對自己的工作產生激情。”

在本書中,你還能了解3類財富:競爭財富、合作財富、精神財富。競爭財富也就是多數人努力工作想要得到的金錢。人們為求職而競爭,為晉升而競爭,為加薪而競爭,還要與商業對手競爭。合作財富是通過合作而非競爭獲得的。在本書中,你會看到富爸爸公司是如何用很少的錢迅速成長壯大起來的,這都是因為它追求的是合作財富。此外,本書用了很大篇幅講述企業的使命與價值觀。盡管我們都知道很多創業者都是只追求競爭財富的機會主義者,但我們也能看到其他一些人正帶著極強的使命感為精神財富而努力工作,這才是所有財富中最有分量的。

不同的管理風格

史蒂文森的文章中還有兩個新穎的觀點,這對于他這個大學教授來說更是難能可貴。他指出:很多人都認為創業者通常并不是出色的管理者。他并不認同這種被普遍接受的觀點,而是寫道:“創業者通常被認為是以自我為中心、特立獨行的,因此不善于管理。其實,盡管創業者所擔負的管理任務與雇員的不一樣,但管理才能對他們來說仍然是必不可少的。”說得好!應該說,創業者是在以不同的方式管理人。下面我們就要來說明為何創業者和雇員有著不同的管理風格。

懂得使用他人的資源

史蒂文森提出的另一個有趣的觀點是和他對創業精神的定義緊密相連的,他將創業精神定義為“不局限于目前擁有的資源去追尋機遇”,并接著寫道:“創業者知道怎樣才能更好地利用他人的資源。”這便是創業者和雇員管理風格差異的根源。雇員們希望公司雇用更多新人,并由自己來管理。他們希望下屬受自己的直接控制,下屬要么俯首聽命,要么乖乖走人。因此雇員喜歡建立垂直的等級制度。他們想要的是普魯士式的管理。他們希望下屬在聽到“蹦一下”的時候就蹦一下。

由于創業者手下不一定有雇員可以管理,所以他們管理人的方式是不同的。比如說,創業者應當懂得如何管理其他創業者。如果你對自己的創業伙伴說“給我蹦一下”,看看對方會多么惱火吧。所以說,創業者并不像很多人認為的那樣是不合格的管理者,他們只是有著不同的管理風格,因為受他們管理的人不會對他們俯首帖耳,也不會被輕易解雇。

管理風格之間的區別也說明了為何雇員喜歡為競爭財富而工作,而創業者更傾向于為合作財富而工作。

雇員尋找雇員

我們總能聽到剛起步的創業者這樣抱怨:“我找不到好員工”,或是“員工們不想好好工作”,又或者“員工們只想著加薪”。對于管理風格不清晰的新創業者來說,這的確是一個難題。管理風格也是需要訓練的。在這里,我們又要贊揚身為大學教授的霍華德·史蒂文森指出了創業者和雇員之間的本質區別。

怎樣訂購這篇文章

在霍華德·史蒂文森一篇寫于1983年的題為《我看創業精神》的文章中,還能看到更多有趣的觀點。你只需花不到10美元就能從哈佛商學院買到這篇文章,也可以在http://www.harvardbusinessonline.org網站上訂購。文章寫得非常精彩,任何對創業精神這個主題感興趣的人都會從中得到啟發。

別等所有綠燈都亮起

很多人沒能取得想要的成功,另一個原因就是恐懼,表現為害怕犯錯誤或害怕失敗。還有另外一個原因,也是恐懼,但表現形式卻有所不同。這些人用完美主義掩飾他們的恐懼。在開始創業前,他們要等待所有的條件都具備了,只有在前方一路綠燈時才開車上路。很多這樣的人現在還停在路邊,白白讓發動機隆隆地響著。

創辦企業要做好的3件事

我所認識的最棒的創業者之一是我的一個朋友兼生意伙伴。我和他一起創辦了好幾家公司,其中有3家已經上市,替我們賺了幾百萬美元。在描述一個創業者所做的工作時,他說:“創辦一家企業要做好3件事。第一是找到合適的人,第二是找到合適的機會,第三是找到錢。”他還說:“這3件事很少能同時完成。有時你找到了合適的人,卻沒有合適的生意機會或缺錢;有時你有了錢,卻沒找到合適的機會或人。”他還說:“一個創業者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先完成其中的一項任務,然后把另外兩項補足。這也許只花一個星期就夠了,也許要花好幾年,但當你抓住一項時,至少已經開了頭。”換句話說,如果3個紅綠燈中的兩個是紅燈,創業者是不會在意的。事實上,即使3個都是紅燈他們也不會在意,紅燈無法阻擋創業者創業的腳步。

哪怕做得不完美,只要值得做就應該做

不知你是否注意過,Windows之類的系統軟件總是不斷推出新版本,比如Windows 2.0、Windows 3.0。這就意味著他們改進了自己的產品,希望你購買更好的版本。換句話說,他們最開始賣給你的產品并不是完美的。雖然他們知道哪里有漏洞、需要改進,但還是賣給了你。

有些人一直沒能進入市場,就是因為他們在不斷地改進產品。就像那些等待所有綠燈都亮起來的人一樣,這些創業者永遠難以進入市場,因為他們總是沒完沒了地尋找、試驗和完善他們的產品或商業計劃。富爸爸總是說:“哪怕做得不完美,只要值得做就應該做。”亨利·福特也說過:“感謝我的顧客們,他們在我的產品還不完美時就購買了。”創業者說開始就開始,然后一步步地提高自己,完善企業和產品。而很多人不等到萬事俱備是絕不開始的,因此很多人永遠都不會開始。

懂得何時將產品推向市場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科學。不要試圖等著把產品做得完美,它永遠不會完美。產品只要能“足夠好”就行了,只要好到能被市場接受就沒有問題。不過也要記住,如果一種產品差得根本無法實現其設計用途,或是無法達到市場的預期,甚至產生了問題,那么這種品牌一旦被砸掉,就很難再豎起來。

成功創業者的標志之一就是:能弄清市場想要什么,并且知道何時該停止開發產品,著手營銷。如果產品在尚未成熟時就提早進入了市場,那么創業者就要改進它,還要想方設法保住自己的市場聲譽。而另一方面,如果一種產品投放市場的時機被延誤了,那它可能永遠地錯過了,機會之窗也許就此關閉了。

你們如果還有人記得早期的Windows版本,一定會想起你的電腦死機頻率有多么高。(有人說,Windows里的蠕蟲病毒太多了,出售時簡直該搭上瓶“殺蟲劑”。)要是汽車也像Windows那樣經常熄火,可就沒人敢買了。汽車要是出現這種問題,廠商就只能給換貨;而Windows雖然有那么多蠕蟲病毒和漏洞,卻大獲成功。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它滿足了市場需求,而且并沒有低于大家的期望。微軟發現了一扇敞開著的機會之窗,于是就開始營銷。現在正在使用Windows的你們一定不會否認,如果微軟等待產品足夠完美再推向市場,那么它可能永遠不會在市場上出現。

街頭的智慧和學校里的智慧

在武術思想中有一個說法:“滿杯子是無用的,空杯子才有用。”這對于創業者來說是個真理。

我們經常聽到有人說:“哦,這些我全懂。”說這種話的是像滿杯子一樣的人,他們相信自己知道所有的正確答案。而一個創業者不可能無所不知,他們自己也明白這一點。他們知道,要想成功,就得讓他們的杯子總是空著。

要成為成功的雇員,就需要知道正確的答案,否則就會被解雇或失去晉升的機會。而創業者不需要知道所有的答案,他們只需要知道該去問誰就行了,這也是咨詢顧問這一職業存在的原因。

雇員們經常被訓練成專才。簡而言之,專才就是“對很少的事情懂得很多”的人,他們的杯子一定得是滿的。

而創業者則應該是通才。簡而言之,通才就是“對很多事情都懂一點”的人,他們的杯子是空的。

人們上學是為了成為專才——會計師、律師、秘書、護士、醫生、工程師或電腦程序員。這些人都“對很少的事情懂得很多”。他們越“專”,掙的錢就越多——至少他們期望如此。

創業者的不同之處在于,他們得對會計、法律、工程、商業、保險、產品設計、金融、投資、人事、銷售、營銷、公開演講、融資、與具備不同專長的人打交道都懂一點。真正的創業者明白自己要學的東西太多,不了解的東西也太多,因此要向專才的方向發展的話,對于他們來說就太奢侈了。他們的杯子總是空的,他們永遠在學習。

畢業無期

這也就意味著創業者必須是非常積極主動的學生。一旦跨越了從雇員到創業者的那條界線,我真正的教育就開始了。我立刻開始閱讀我能找到的所有的商業書籍、財經類報紙,并參加研討會。我明白我不可能知道所有的答案。我必須學習,而且要快速地學習,直到現在也還是如此。我知道我作為一名創業者是永遠沒有畢業之日的,我一生都會待在這所學校里。我不是在工作,就是在閱讀或學習,之后便把學到的東西運用到管理企業中。

多年來,不斷學習和充分運用學到的知識是我取得成功的一個重要習慣。我在前面提到過,我并非像我的一些朋友那樣是天生的創業者。但是在這場龜兔賽跑中,我這只烏龜緩慢卻堅定地前進,終于超過了我的那些兔子朋友。他們可能在取得一些成就后就把杯子裝滿了,而一個真正的創業者永遠不會畢業。

過度專業化

下圖來自“富爸爸”系列中的《富爸爸財務自由之路》一書。

很多創業者仍舊停留在S象限而沒能進入B象限,原因就在于他們過于專業化了。比如說,自立門戶的醫生應該被歸為創業者,但他們很難從S象限進入B象限,因為他們所接受的訓練太過專業——他們的杯子已經滿了。一個人要想從S象限進入B象限,就需要接受更廣泛的訓練,而且他的杯子必須是空的。

關于現金流象限,另外要說明的一點就是:富爸爸之所以建議我做一名位于B象限或I象限的創業者,是因為在這兩個象限中,稅收政策是最優惠的。對于E象限和S象限中的雇員和自由職業者來說,稅法就沒那么仁慈了。稅法等于是在鼓勵人們成為B象限中雇用大量員工的企業主,或是成為I象限中投資政府支持的項目的投資人,或者說,稅法是在向這些人提供可乘之機。總之,不同象限的人適用的稅率不同。

E代表雇員

S代表自由職業者、小業主或專業人士

B代表大企業主(雇員在500人以上)

I代表投資人


本書將會討論各個象限之間的差別,以及一名創業者如何從一個象限進入另一個象限,尤其是從S象限進入B象限。

差別清單

在辭職之前,人們首先應該搞清自己是否愿意從雇員轉變為創業者。完成這種巨大的轉變需要人們具備以下素質:


1.從安全觀念轉向自由觀念的能力。

2.在沒錢的狀況下運營企業的能力。

3.在缺乏安全保障的狀況下運營企業的能力。

4.關注機會而不是資源的能力。

5.擁有針對不同人群進行不同風格的管理的能力。

6.管理并非由自己控制的人員和資源的能力。

7.以團隊業績或價值為導向,而不是以薪水或職位為導向。

8.做個積極的學習者——永不畢業。

9.多元化地學習,而不是專業化地學習。

10.具備為整個企業承擔責任的勇氣。


你可能會注意到農民(可能也就是最早的創業者)就必須具備以上素質中的很多條才能生存下來。他們只有在春天播種,才能在秋天收獲。為度過漫長難熬的冬天,他們要祈禱年年風調雨順,沒有蟲害。富爸爸總是說:“如果你具備農民那樣堅忍的意志,就一定能成為一個偉大的創業者。”

風雨過后的金壇子

盡管本書開頭描述了成為一名創業者的漫長而痛苦的歷程,不過我還是想讓你們知道,在雨過天晴之后,你們會看到那只金壇子。萬事開頭難,任何學習的過程都是這樣,就連學走路和學騎自行車也一樣。你們一定還記得,我做創業者的第一天也不怎么走運。但是如果你們能堅持下來,你們的世界便會改變。你們學會走路和騎自行車之后,世界也變了個樣,創業也是如此。

對我而言,風雨過后出現的那只金壇子比我想象的要大得多。成為一名創業者的過程也比做一名雇員給我帶來了更多財富。此外,我還成了名人,世界各地都有人認識我。我懷疑如果自己一直做雇員,是否也能出名。最重要的是,我們的產品被世界各地的人所接受,并對他們或多或少有所幫助。學習成為創業者的過程中最棒的一點就是能為越來越多的人服務。為更多的人服務是我成為一名創業者的首要原因。

創業者的觀念

成為創業者要從改變觀念開始。從我在波多黎各離開施樂公司的那天起,我的觀念就從窮爸爸的觀念變成了富爸爸的觀念。

變化大概是這樣的:


1.從追求安穩到追求自由。

2.從想要穩定的薪水到想擁有巨大的財富。

3.從依賴他人到信奉獨立。

4.從遵守別人定的規則到為自己定規則。

5.從聽從命令到發出命令。

6.從說“這不是我的責任”到愿意承擔全部責任。

7.從努力適應一種企業文化到創造自己的企業文化。

8.從抱怨世界到改變世界。

9.從對問題無能為力到發現問題并把它變成商機。

10.從雇員到創業者。


新的超級創業者

1989年,世界發生了也許是有史以來最大的變化。這一年,柏林墻倒塌,因特網興起。這一年,冷戰成為歷史,全球化取而代之。世界從“墻”變成了“網”,從隔離變成了融合。

在暢銷書《世界是平的》中,作者托馬斯·弗里德曼指出:隨著柏林墻倒塌和因特網興起,世界產生了一個超級大國(美國),出現了全球超級市場和超人。

不幸的是,超人之一便是奧薩馬·本·拉登。以下是托馬斯·弗里德曼的原話:


20世紀90年代末,奧薩馬·本·拉登向美國宣戰。在他策劃了兩次美國駐非洲使館的爆炸后,美國空軍發射巡航導彈攻擊了他在阿富汗的基地,就如同國家對國家的戰爭那樣。想一想吧,1998年的某一天,美國向一個人發射了75枚巡航導彈,每枚價值100萬美元!這是歷史上第一場一個超級大國對一個超人的戰爭。“9·11”事件只是第二仗。


我的預言則是:世界上會出現新的超級創業者,他們的財富會讓今天的億萬富翁們相形見絀。在20世紀80年代,比爾·蓋茨和邁克爾·戴爾都是炙手可熱的新貴。而今天的新貴則是Google的創始人謝爾蓋·布林和拉里·佩奇。我預料下一位超級創業者可能不會是來自美國的。為什么呢?答案同樣是:因為墻變成了網。

1996年,《電信改革法案》和來自華爾街的投資催生出一批公司,其中包括后來破產的環球電訊公司。這家公司完成了一項重要的任務,就是用光纜把全世界聯系在了一起。這些光纜網絡一旦啟用,印度這些地方的天才們就不用移民到硅谷去找工作了。他們現在可以在家工作,對工資的要求也低得多。

鑒于光纜和網絡的威力,我認為下一批比爾·蓋茨或謝爾蓋·布林會從美國以外的國家誕生,可能是印度、中國、新加坡,也可能是愛爾蘭、新西蘭或東歐。才華、創意、技術等因素加在一起,將會催生出下一代富可敵國的年輕創業者。

今天,很多美國人都在為高收入職位流向海外感到憂慮。這些職位不僅流向了印度,也流向了全世界。即使是會計師、律師、股票交易員和旅行社代理之類的職位,都可以被外包到海外,以更低的工資雇到人。

再也沒有高薪工作

那么,這對于“上學,然后找一份穩定的高薪工作”,或是“努力工作,在公司拼命往上爬”之類的老建議有什么影響呢?在我看來,這些老生常談已經沒什么意義了。很多職員會發現,可以從事的工作越來越少,千萬里以外的人都在和他們競爭。我們都知道,許多員工已經很久沒漲工資了。如果國外有人愿意做同樣的工作,卻只要少得多的工資,那又何必給他們漲工資呢?

創業者和雇員的另一個巨大區別是:創業者一定會為從墻到網的轉變而興奮,而雇員們卻因這種轉變而恐慌。

最后一點差別

我想提到的最后一點差別是雇員和創業者在收入方面的差別。下面的表格中列出了工資最高和最低的CEO。你會發現,有些聲名顯赫的CEO其實收入很低。原因可能是有些CEO是領死工資的雇員,而另外一些則是創業者,他們的收入來源并不相同。

工資最高的CEO

工資最低的CEO

你是一個創業者嗎

現在你已經了解了雇員和創業者之間的一些區別。本書的目的就是要深入探討這些區別,幫助你在辭職之前作出決定,讓你看清創業是不是一條適合你的路。

結論

在我看來,雇員和創業者最主要的區別在于:一個追求安全,一個追求自由。

富爸爸說過:“你要是能成為一名成功的創業者,就能得到一種自由,嘗過這種自由滋味的人并不多。這樣做的結果不單會擁有很多錢和空閑時間,還會變得對恐懼本身無所畏懼。”

“對恐懼無所畏懼?”我問道。

他點了點頭,接著說道:“看看‘安全’這個詞的表面下隱藏了什么,你會發現是‘恐懼’。這就是大多數人之所以說‘好好上學’的原因。這不是出于對學習的熱愛,而是出于恐懼——怕找不到好工作,怕掙不到錢。老師在學校里激勵學生也是通過創造恐懼。他們說‘不好好學習,你就會不及格’。他們是用對失敗的恐懼來鞭策學生。當學生畢業找到工作后,恐懼又一次成為動力。雇主會有聲或無聲地告訴他們‘不好好工作,你就得走人’。員工們因為恐懼而更努力地工作。他們擔心桌上沒有食物,擔心沒錢還房貸……正是因為有這么多的恐懼,人們才會渴望安全。但問題是,安全并不能治愈恐懼。它只能暫時掩蓋恐懼,但是恐懼始終都存在,就像一個藏在床底下竊笑的老巫婆。”

富爸爸對我說這番話時,我正在讀高中。我確實明白因為恐懼而學習的含義。“在學校,我不是因為熱愛知識而學習,而是因為害怕不及格。我太怕不及格了,所以不得不努力去學那些自己永遠也用不上的東西。”

富爸爸點點頭說:“為安全而學習與為自由而學習有很大的不同。人們如果是為自由而學習的話,肯定會學些別的科目。”

“那學校為什么不多設些科目讓大家自己選呢?”我問道。

“我也不知道。”富爸爸說:“為安全而學習的問題在于,恐懼一直都存在。而只要恐懼存在,你就很難覺得安全。這樣你就得上更多的保險,想出更多保護自己的辦法。就算你表面上功成名就、無憂無慮,也總是在暗暗擔心。在追求安全中度過一生的最糟糕的地方在于,你其實擁有兩種生活—— 一種是你正在過的生活,一種是你從未有過卻覺得應該過的生活。這就是為安全而學習的結果,它的最大問題就是無法治愈恐懼。”

“那么成為創業者就不會感到恐懼了嗎?”我問道。

“當然不是!”富爸爸笑道,“只有傻子才相信創業者天不怕地不怕。恐懼永遠伴隨著我們,任何宣稱自己無所畏懼的人都是在說謊。我所說的‘對恐懼無所畏懼’的意思是,你不再害怕恐懼,不再是恐懼的奴隸,不再像大多數人那樣讓恐懼決定自己的生活。相反,你會學著面對恐懼,并使恐懼為自己所用。成為一名真正的創業者,你就不會在企業資金不足時逃跑,不會在擔心無法付賬時發抖,而是鼓足勇氣繼續前進,會清晰地思考、學習、閱讀、和陌生人交談,會產生新的想法、采取新的行動。對自由的渴望能給你勇氣,幫你度過沒有穩定工作和收入的日子。這就是我所說的自由,是對恐懼的無所畏懼。恐懼每個人都有,區別在于我們帶著恐懼去尋找安全,還是尋找自由。雇員會尋找安全,而創業者則會尋找自由。”

“那么,如果尋找安全是因為恐懼,尋找自由又是因為什么呢?”我問。

“勇氣。”富爸爸笑了,“勇氣(courage)這個詞來自法語的le coeur——心。”他稍做停頓,用下面這句話結束了這次談話:“你是要當創業者還是雇員,答案就在你的心里。”

自由比生命更可貴

《逍遙騎士》這部老片是我最愛看的電影之一。劇中的影星有彼得·方達、丹尼斯·霍珀和杰克·尼克爾森。在其中一幕戲里,就在杰克·尼克爾森飾演的角色被殺之前,他跟丹尼斯·霍珀談起了自由。我想就用劇中的臺詞結束這個引言吧,因為這里面有我選擇成為創業者的原因——為了獲得自由。對我而言,自由比生命更可貴。

在這幕戲中,3個人在被一群流氓欺負和威脅之后逃出了城,在一片沼澤中露營。


丹尼斯·霍珀(以下簡稱丹):“他們害怕了,老兄。”

杰克·尼克爾森(以下簡稱杰):“哦,他們怕的不是你,是你代表的人。”

丹:“我們代表的就是一群該理發的家伙。”

杰:“不,你代表的是自由。”

丹:“自由到底有什么錯,老兄?自由就是自由而已。”

杰:“是啊,沒錯。自由就是自由而已。不過談論自由和真正獲得自由可是兩碼事。我是說,當你在集市上被買來賣去的時候,要想自由可沒那么容易。別跟任何人說他們不自由,不然他們就要殺個人給你看看,證明他們是自由的。哦,是啊,他們會滔滔不絕地跟你談個人自由,可是當他們看到一個活生生的自由人站在面前時,立刻就被嚇壞了。”

丹:“可他們也沒被嚇跑啊?”

杰:“但他們感到很危險。”


就在這一幕之后,他們中了埋伏,挨了打。尼克爾森扮演的角色死掉了,方達和霍珀繼續逃跑,但最終也被殺死。

雖然不同的人對這部電影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對我來說,它講述的就是:要有勇氣爭取自由——做你自己的自由——無論你是創業者還是雇員。

謹將本書下面的部分獻給你的自由。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余县| 花莲县| 潢川县| 康乐县| 武清区| 伊川县| 吴堡县| 阿拉善左旗| 铜鼓县| 吴忠市| 达州市| 石柱| 乌拉特前旗| 广安市| 武宣县| 山阳县| 安康市| 康平县| 江阴市| 盱眙县| 体育| 沙雅县| 都江堰市| 合阳县| 丁青县| 扶绥县| 海盐县| 深水埗区| 乌什县| 将乐县| 大城县| 大同市| 芮城县| 洞口县| 朔州市| 分宜县| 泽库县| 全椒县| 安龙县| 榆树市| 广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