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昔日長安入夢來(2)

如果說,貞觀年間的君正臣賢,如春風沉醉,百花齊放,那么武德九年的“玄武門之變”就是一場被輕輕抹去的腥風血雨。“玄武門之變”后,李世民鏟草除根的狠辣手段,實不遜于楊廣。

我不會很道學,指責李世民的不義,當時的形勢也容不得他猶豫不決,心慈手軟。皇位之爭,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心腸太軟的人是不適合參與競爭的。“仁義”這塊金字招牌,是勝券在握后才好拿在手里招搖過市,收買人心的。

鐵血江山,煌煌霸業。成王敗寇,理所當然。既生在帝王家,既心向九五之位,就不要說不得已。上天很公平,它給你多大的機會,就需要你承擔多大的風險。它給你多少尊榮,就取走你多少自由。

再比如,作為皇帝,他們都熱愛開疆辟土。楊廣勞民傷財而無近效,李世民實屬好命,他在楊廣奮斗的基礎上,再接再厲,成就霸業英名。

其實都算繼承了不錯的“家業”,然而兩人即位后的表現截然不同。

許多在楊廣手上沒有完成的事,在李世民治下得以延續完善——比如對后世影響甚巨的科舉制度,在隋煬帝時期時開時停,在太宗朝卻成了常制。此舉吸納了大量庶族出身的子弟和寒士文人進入官僚系統,參與帝國的管理和統治,效果非常長遠,正如后世文人感慨的“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

從長遠的意義上來說,科舉制度打破了魏晉以來,門閥世族對文化的壟斷,客觀上促進了社會結構的優化。“縉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魏晉南北朝以來,門第決定一切的社會風氣開始轉向,庶族寒門的子弟有了相對公平的晉身之階,憑借真才實學,第一次有了叫板公卿的底氣。

再如三省(中書、門下、尚書)制,有制約君權的作用,同樣是形成于隋,但正式成為制度,還是在太宗朝。因此,盡管有這么多表面上的相似之處,他們還是不同的。與楊廣相比,李世民最大的不同是,懂得克制,以及對民力、民心有敬畏之心。

居高位者,以知人曉事二者為職。為君者并不靠個人才華,有沒有詩才完全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知人善任,有克制欲望的能力和廣博的胸襟。

用“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來形容唐代隋正好,歷史總是潮汐往復。大唐盛世初開,風流人物輩出,正如這繁星漫天。

千古一帝謀盛世

春秋時,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姜小白問策于管仲,如何成就霸業,管仲坐而論道,說得頭頭是道,聽得齊桓公頻頻點頭,信心大增。忽然之間,姜小白同學想起一個重要問題,有些羞愧有些惶恐地問,我這個人,喜歡吃喝玩樂,這于霸業有礙么?

目光遠大的管仲安慰他說,沒事的,喜歡吃喝玩樂是人之常情,誰能沒有一點缺點呢?成就霸業最主要的,是要能夠發現賢人、任用賢人、信任賢人。

姜小白松了一口大氣,照管仲的策略執行,果然成就了霸業。和姜小白一樣,李世民也是知人善任的人,他的性格比驕縱自大的楊廣要討喜得多。身為君主,李世民的氣度要遠勝于楊廣,甚至是大多數人。雖然屢屢被魏徵煩到想要掐死他,太宗還是次次都接納了他的意見。

以武創世,以文治國,可以馬上得天下,不可以馬上治天下,這是古來明君都深諳于心的道理。即位之后,李世民曾多次激勵大臣“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下詔說:“縱不合朕心,朕亦不以為忤。”

他基本做到了言行一致,對著滿朝文武苦練“忍字訣”,雖然做不到唾面自干,也做到了“從諫如流”,單就這份心胸已是少見。

世人都知道當明君圣主會流芳百世,當昏君暴君會遺臭萬年,可是從三皇五帝到清末,除了上古那幾位被尊為圣賢的、神一樣的存在,大多數時候,為君為王的還是昏庸尋常的多,能夠不過不失已經是阿彌陀佛,間或還有幾個作天作地、行為出格的暴君,主動擔當了自家王朝掘墓人的重任。

撇開那些人格缺陷不談,這實在是因為,當個好君王、好皇帝太不容易了,責任重大,舉動受限,上有無數禮教規矩壓著,下有無數臣子死諫活諫。除了表面的尊榮,實際上的自由少之又少。

只要你放出話去,表態要做一個好皇帝,那完了!處理不完的國家大事,應付不完的禮儀規矩,就等著你了。當明君圣主,哪有當昏君暴君來得瀟灑任性?康熙親政之后常朝不輟,每天早上五點前起,準時坐在乾清宮乾清門下“御門聽政”,堅持了十幾二十年,除非特殊情況,從未主動給自己放過假。最后是大臣熬不住了,上書勸說,咱們歇兩天吧,康熙才改為數日一朝。

所以,帝王中的大多數選擇中規中矩,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只有那志向遠大、心智毅力過人的,才愿擔當起這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成為一代明君圣主。古人稱皇帝為天子,不帶任何偏見地說,這屈指可數的幾個人,確實可以稱得上“天之驕子”。

被后世盛贊的貞觀之治有一種清素的情懷,是(相對的)言論自由、君主從諫、君臣互相尊重的典范(當然不乏文臣史家的刻意涂抹和美化),卻也是曇花一現的美好,不要說在中國歷史上,在唐代也是少見的。這是因為,這種良辰好景,完全是依賴君臣的個人素質而得以偶然實現,缺乏了制度的制約和規范,它不具備被復制和長期實現的可能。

期待明君圣主救世,早被證明是一廂情愿的天真。可惜,自古以來還是有人樂此不疲,長夢不醒。

我小時候,不務正業,拉拉雜雜看了許多關于李世民的書和電視劇,他的形象在我心中生動而高大。因著對李世民的認可,也因著他特殊的身份,我比讀其他人的詩,更留心那些字句之下的心思,想看到一些正史記載中遺漏的細節。

我喜歡《帝京篇》十首以外,他那些散落的詩作。不強調帝王的身份、威儀和榮光,他的自信和直率讓他的詩無師自通地擁有了直抒胸臆的好處。

他的詩有樸實而雄健的氣象。如果他懂得直抒胸臆的好處,他的詩歌就有了直接盛唐的氣象,自然會區別于初唐流行的宮體詩。

他其實不必向他的文學侍臣們學習如何嫻熟地運用典故,雕琢字句,讓詩句看起來更精美動人。他有自己的過人之處,且看這一首《過舊宅》:

新豐停翠輦,譙邑駐鳴茄。

園荒一徑斷,臺古半階斜。

前池消舊水,昔樹發今花。

一朝辭此地,四海遂為家。

——《過舊宅》

竊以為,在李世民一百多首帝王詩中,這首詩,才稱得上是他的代表作。

這首詩,不期然讓我想起向秀的《思舊賦》。《思舊賦》的基調是悲傷且無奈的,竹林七賢風流云散,向秀途經故地,聞笛思友,充滿了物是人非的凄清和感傷;而李世民的《過舊宅》呈現了一個功成名就的人的自信,在略顯蕭瑟的環境下,仍見勃勃的生機。

此詩與彼詩,映照著不同的人生,沒有什么好與壞,只是各自的情味不同,適合不同的心境。

有些時候,前路逼仄幽微,微光嶙峋,耐心走過仍有柳暗花明;有的坦途看似遠大,卻暗藏艱險,稍有不慎就前功盡棄。

李世民回歸故里之后,對往日的追懷,是欣然,不是感傷唏噓,他從此擁有了更大的施展能力的天地。這種坐擁四海,意氣風發的感覺,一如劉邦回鄉所歌的《大風歌》:“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大抵這男兒功成名就后的王霸之氣,是氣勢相近,心思相似的。

這允文允武,血脈中交雜了胡人狼性的皇帝,一生弓馬不歇,騎著他心愛的“昭陵六駿”,內平動亂,劍指遼東,馬踏西域。殺伐決斷,整頓乾坤,終締造了不朽的大唐帝國。

另有兩句詩,李世民以同樣的筆調寫道:“昔乘匹馬去,今驅萬乘來”——匹馬離去,擁眾歸來。旌旗獵獵,映日生輝。所有的腥風血雨、心酸慘烈都被淡化為成功后的輝煌。

這種成功令人向往,實則卻是難以復制的。屈指算來,歷史上也只有極少數的開國君主可以享受到這種極致的輝煌。

四海為家,奔波四方,才是人生的慘淡實相。多少人跋涉在路上,能披荊斬棘,到達終點,如愿以償的有幾人?能在堅持之中,不失本心,始終如一的又有幾人?

世界上只有少數人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贊美成功,同時也要允許失敗,這本該是不證自明的道理,可現實卻教會我們現實,認為成功才是唯一的目的。

最簡單的道理,如果李世民登基為帝之后,變得暴虐無道,恐怕后世人就很難對他推崇備至了。

要擔當,要堅持,要懂得取舍,沒有理所當然的成功,沒有不勞而獲的人生,還是那八個字說得好: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無情未必真豪杰

說了這么多,還是要將“能作大帝”和“一代明君”放在一起略做比較的。

楊廣熱愛女色,驕奢淫逸世所皆知。李世民早年還算克制,晚年卻不遑多讓。與隋煬帝一樣,唐太宗也有無數的女人,許是有游牧民族的血統所致,對漢人的倫理不大在意,不管是弟媳(李元吉的妻子),還是表嬸(隋煬帝的皇后蕭氏,這朵“桃花”存疑)、表妹(隋煬帝的女兒),他都照單全收。

他的大膽,無形中也影響了他的后代,無論是高宗李治,還是玄宗李隆基,對違背倫常的納娶,都沒有太大心理負擔。值得玩味的是,唐代深受儒家觀念影響的臣子們,對此也沒有太大的抵觸,反而掉轉筆頭,或深或淺地歌頌其帝王的愛情。

普通男人有妻妾,帝王有嬪妃。女人、財富、權位是男人功成名就后的獎勵,這是心照不宣、無須避諱的事,不然努力奮斗個啥!只為理想而奮斗的圣人,不是沒有,但屈指算來,寥寥可數。

太宗的女人中,有一位大眾深感興趣,不得不提的女人——武則天。

在唐太宗的晚年,他寵幸了選秀進入宮闈的山西武家的女兒,封為“才人”,賜號“媚娘”。即使如此,后來的女帝,當時的媚娘亦沒有獨占三千春色。她在太宗的后宮中無足輕重(跟熱播的瑪麗蘇電視劇《武媚娘傳奇》不一樣)。作為年老的男人,李世民所需要的,僅僅是年輕女孩的嬌媚可人,帶來的青春刺激。

即使是后來在武則天自己編撰的降服烈馬故事里,太宗也不見得真心欣賞武媚娘的智慧和魄力。面對這個女孩無意間流露的咄咄逼人,他隱約感到不適,對這個外表嬌媚的女孩有了警惕心,隨后疏遠了武媚娘。

若非如此,武媚娘也許會沉溺于他的寵愛之中,不會有危機感,不會轉移目標,與太子李治眉目傳情,暗度陳倉。

武媚娘和李治,才是偷情的典范啊,激情與真心并進,事業愛情兩不誤。最絕的,是夫妻二人都成了皇帝。如果沒有這個本事,還是不要折騰,老老實實做良家婦女(男)。

太宗的一生,有很多女人,與他深情不渝的也有好幾位,除卻史書刻意略過,不好評價不愿多提的那幾位,最確鑿無疑的是長孫皇后和徐賢妃。

《武媚娘傳奇》劇情再無稽,關于長孫皇后的評價倒是切中要害,說她是個可憐的女人。古往今來的皇后有幾個不可憐呢?那表面的榮光之下掩藏著無所不在、防不勝防的危機和長夜孤燈、夜夜難眠的心酸。

作為正妻,長孫皇后憑著自己的出身高貴、深明大義而獲得太宗的終身尊重,在她歿后讓他追思不已。而徐惠,作為出身尋常的后起之秀,能夠在太宗晚年的宮闈里獨樹一幟,憑借的是美貌與才華。

溫婉懂事的徐惠與唐太宗之間的感情,并不是一味的低眉順眼,這也是很有意思的。某次唐太宗詔她去見面時,她遲遲未至,太宗問她原因,她回答得很巧妙:“千金始一笑,一詔詎能來?”太宗聞言大悅,不再怪罪。

男女之間的識情解意是值得欣賞和體味的。

與武媚娘的審時度勢一心二用不同,徐惠真心愛慕著這個比自己年長、舉世無雙的男人。幸運的是,在李世民那里,她也得到類似愛情的回饋。對于一個單純的女人而言,這無疑是值得慶幸的。

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駕崩。徐惠哀慕成疾,不肯進藥,終于永徽元年(公元650年)病逝,年僅二十四歲。歿后被高宗追封為賢妃,陪葬昭陵石室。

長孫皇后和徐賢妃無疑符合男人不同階段的不同需要。在他創業之初,他需要一個家世顯赫、賢良大度的女人作為助力;當他功成名就之后,他就更需要溫柔體貼,又不失聰慧有趣的小女人作為心理補償。

當讀到太宗的《詠燭》時,我不禁洋溢著八卦之心:

焰聽風來動,花開不待春。

鎮下千行淚,非是為思人。

——《詠燭》

“長安月下,一壺清酒,一樹桃花,心如燭光,渴望在幻想中點亮。”每次聽到這首“長相守”我都會想起太宗的這首小詩。

塵世間,有多少人守望著心中這分小小的暖意。有所思,有所念。情之一字,最是讓人欲罷不能。即使貴為帝王,也免不了有一點相思。

每個人,都有寂寞的時候。心有微瀾,莫不是因為你?迫不及待,似乎春意已經到來。那流下的燭淚,無非是因為心(芯)有思念……

不知這首詩是他有感而發,意有所指,還是隨意寫就。我在知與不知之間徘徊,就這樣意猶未盡,有一點點留白想象剛剛好。

無情未必真豪杰,帝王的小情詩,千載之下,讀來仍讓我等小民興致勃勃啊!

紅塵千殤,你來我往,免不了相互欺哄,彼此辜負,卻一定會有值得珍賞的感情存在,只看你有沒有那分沙里淘金的堅定。有了這分堅定坦然,就不怕付出,無懼失望。

縱然良辰短少,依舊有花好月圓。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湖口县| 邓州市| 昭通市| 夹江县| 河源市| 石河子市| 东源县| 墨玉县| 孙吴县| 迁西县| 台江县| 霍邱县| 永胜县| 阜城县| 阳信县| 玉溪市| 临桂县| 香港| 高清| 阳城县| 江安县| 巴楚县| 司法| 清苑县| 公主岭市| 莱州市| 洪泽县| 利津县| 渑池县| 习水县| 阿拉尔市| 南木林县| 延吉市| 西华县| 英吉沙县| 贵州省| 洪江市| 海门市| 托克逊县| 昂仁县| 永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