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清真寺上空紅旗飄(1)
- 鄉村書記傳奇(綠地文學叢書)
- 李玉梅
- 4539字
- 2016-02-25 14:24:58
紅旗飄揚的地方,必定是政治、文化、經濟的聚集地。
清真寺本是回回民族宗教信仰的標志和舉行各種活動的場所。
紅旗大隊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倡導的三面紅旗即“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的歷史產物,先有紅旗渠還是先有紅旗大隊,無從考證,但是東西走向貫穿紅旗大隊的紅旗渠,不僅引流灌溉紅旗大隊的農業生產,興旺發達了紅旗村的農牧業生產,也積淀下紅旗村諸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紅旗大隊(現紅旗村),原本屬于望遠大隊,為彰顯三面紅旗的功績,望遠大隊就一分為二,以紅旗渠為界,渠北是望遠大隊的轄區,渠南是紅旗大隊的轄區,原為望遠大隊文書的哈明堂,就成為紅旗大隊的書記。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家庭如此,自然村落如此,行政建制的國家機關亦如此。合也好分也好,都是奔著三個有利于而去的,這就是有利于國家建設,有利于地方政府管理,有利于人民群眾生活和民族團結。
哈書記走馬上任后的燃眉之急就是大隊部的地址和建設,相當于現在的新農村建設工程。今非昔比的是,那時的干部,啥事都得先干一步,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美好家園的精神鼓舞下,一不等二不靠三想辦法把該做的事辦好。
為官一時,造福一方的哈書記,幾次進出馬奶奶家后,不知咋把那位德高望重的馬阿訇忽悠了,竟然達成了暗度陳倉的君子之約。
幾天工夫,清真寺的青磚墻變成了黃泥墻,泥墻中間抹了約一米寬的白灰,白灰墻上用紅色油漆寫著毛主席語錄,面東大殿門口兩側寫著:“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的中國共產黨,指導我們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
大門兩側的南北配殿退后大殿一米左右,低于大殿,平頂掛瓦,木格圓窗。北側殿后墻連接院墻五米處便是坐北朝南的一排土木結構的平房10間,前墻抹了一層石灰泥,在窗與門的空當處,哈書記用紅色油漆寫著“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的毛主席語錄。
中間是三間搭梁無墻的大通房為大隊部會議室,兩側各一套間,一間是哈書記辦公室,一間是文書、接待室。
另外的房子里墻都抹了一層石灰泥,吊了蘭花紙的屋頂,正面墻中央貼著毛主席的標準像,兩側是紅底黑字的對聯:聽毛主席的話,跟著共產黨走。
經此粉刷裝點,舊貌換了新顏。
紅旗大隊從此有了自己的地盤,安營扎寨多年沒挪過窩。
就這樣,開始了清真寺上紅旗飄的歷史,她向紅旗大隊三千回漢群眾宣告:這里是紅旗大隊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
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開始后,最響亮的口號就是“破四舊、立四新”,四舊指的是破除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雖然沒有具體范疇,但在“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的輿論精神誘導下,但凡是歷史遺留下來的東西都成了舊思想、舊文化,古建筑、古董、亭臺樓閣、廟宇、清真寺等都屬于四舊。
曾經有一群高舉“破舊立新戰斗隊”旗幟的紅衛兵小將扛著鐵鎬鐵錘沖進紅旗大隊部,他們是向“四舊”宣戰的,這之前,他們已砸爛、火燒掉數十多處樓閣廟宇,焚燒高廟橋處那座廟宇的火焰還沒有完全熄滅,他們就風風火火趕到紅旗清真寺。
意氣風發的革命小將們,看到了毛主席語錄,面面相覷,目光投向他們的頭兒,那頭兒無奈地搖搖頭,但又不甘心地說:看看里面是不是藏著牛鬼蛇神!
哈書記橫在清真寺大殿門口,微笑著說:“革命小將們,我是大隊書記,我向毛主席保證,我們這里絕對沒有牛鬼蛇神,這是我們大隊的油坊重地,不能隨便進入的,不信,可以讓你們隊長進去看看”。
那隊長看罷后,有些失落。在院子里轉悠著看,看見坐南朝北的幾間土木平房,墻面泥土掉渣,窗是舊式的萬不斷小木格,窗框門框四角處雕刻的花紋模模糊糊,是人是獸是花還是蟲草已經辨不清楚,那位隊長指著那些木雕花紋說:“破四舊不能放過任何蛛絲馬跡,只要發現了,就要像秋風掃落葉一樣毫不留情”。話音一落,就響起了砰砰梆梆的撬砸聲,一會工夫,那些木雕花格就被撬下堆在地上,很快有人找來干柴做火引子,干柴遇烈火一觸即燃,黑煙不多,藍色火焰熊熊燃燒,不知經歷過多少年的木雕裝飾,一會工夫就化成灰燼。
哈書記在煙硝火盡時,對“破舊立新戰斗隊”隊長說:謝謝革命小將的革命行動,這些舊房子我們正準備拆了重新蓋大對醫療站的。
“那你們就趕快行動起來,我們還要到別處去破舊立新”。隊長一呼百應,小將們得勝而去。
圍觀的群眾,向哈書記豎起了大拇指:“哈書記,你真是在世諸葛,要不是你,我們這座清真寺就會被燒成灰了”。
說話的老者,是馬阿訇的老伴馬奶奶。
馬阿訇己過世,紅旗村的人尊稱馬奶奶“阿訇奶奶”。
紅旗大隊建制之初,管轄著九個生產隊(現在的村民小組)。七隊是純回回隊,六十余戶人家近三百余口人,自然村落西面緊靠109過道,馬奶奶家的西院墻和109過道路基相隔不過兩米,北墻根就是紅旗渠壩,春夏秋之季,晚上睡覺還能聽見紅旗渠的潺潺流水聲。
那些年,別看一年四季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村人,天天向土地要糧食,一年到頭收獲的糧食基本是按照“先國家,后集體,再個人”的方針進行四個層次方面的分配。
首先是無償交國家的公糧,按現在的理論當算國家土地租賃費,以土地再冊面積計算公糧。這是國計民生的硬指標硬任務,有條件的必須完成,條件差的想辦法完成。如何想辦法,就看村書記大人如何通盤考慮和操作了,這方面,哈書記大有名堂,后面會講到的。
有人不解地說:“我們農民辛辛苦苦從地里刨出來的糧食,還沒吃上一口呢,就把最上等的白白地交上去了,憑啥?”
“憑土地是國家集體的,憑國防建設強大了,國家才能安穩,國家安穩了,我們農民才能耕者有其田。公糧是用于國防建設、備戰備荒、軍隊所需的儲備糧,這是義不容辭的義務”。復雜的問題,哈書記幾句話就解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其次是賣購糧,就是公糧外,國家按土地比例定價有償收購的糧食任務。這也是硬指標硬任務,國家定價收購的叫“平價糧”,高出國家定價的叫“議價糧,高價糧”。議價糧相對于吃供應糧一族在國家供應部分外從糧站買的糧,大約比平價糧高五分到一毛錢。
賣購糧是生產隊的主要經濟收入,這部分應該是供應城市人、國家公務員、工人、大學生等非農業人口按月購買的口糧,每人月平均27至36斤不等。還是有人牢騷滿腹:“憑啥城里人靠我們農民養活?”
“說的是你們家的話,我們不織布不鑄鍋不造拖拉機,憑啥穿衣服用鍋使拖拉機?我們年年吃救濟糧、返銷糧,是哪里來的?”哈書記的反詰,使牢騷滿腹者頻頻點頭。
哈書記拍拍那人的肩笑著說:“明白了工農商學兵誰也離不開誰罷?交公糧也好,賣購糧也罷,都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是我們天經地義的義務。”那人一個勁地點頭。
農民都很直爽直接直白,搞不清楚的事敢于不恥下問,問清楚了就會上面咋說就咋干,不打折扣。
再次是公社、大隊、生產隊按比例無償提留的公積金儲備糧。這部分用途廣泛,大概是用于公益方面,主要是那些為公家做事但不吃皇糧的編外人員。(大隊領導、拖拉機手、赤腳醫生、榨油師傅等等)還有農村沒有勞動能力的孤兒、失去老動能力的殘疾人,無勞動能力無兒無女的孤寡老人,軍烈屬補助、困難戶救濟、還有修路挖渠、平田整地義務工的伙食補助外,還有集體養殖的那些不會說話的動物,如牛、馬、毛驢、羊、豬的飼料,牛馬毛驢是比強壯勞動力強十倍必不可少的極品勞動力,口糧除了雜草外必須有糧食一類的精飼料,否則就不上膘沒有力氣。羊和豬是在完成國家統購任務后,剩余的用于逢年過節宰殺后按人定量分給農民打牙祭的。還有各級領導檢查生產、開現場會、觀摩會、表彰會、總結會等消費的部分。
再再次就是農民兄弟自己的消費了,年人均標準360斤。這是相對土地面積而言,土地多人口少的生產隊能達到這個標準。七隊人均達不到這個標準,八隊湊湊合合,九隊在紅旗渠的末梢,有蘆葦湖蒲草洼荒灘鹽堿地,土地改革時沒有入冊,哈書記當時跟著工作組作記錄。
紅旗大隊從望遠大隊獨立出來,另起爐灶前,哈書記花言巧語地將本歸屬望遠大隊的九隊弄到他的麾下,搞出了個在望遠大隊的地盤上耕種紅旗大隊田地的犄角旮旯來。
那犄角旮旯是百十余畝白茫茫、水汪汪、草萋萋、蛙叫蟬鳴野鴨藏身之地。
土改工作組很不待見,就成為土地改革時的漏冊之地。
哈書記好像有先見之明,預感到他將是紅旗大隊的擎旗手,不動聲色地盯著那塊漏冊之地,下定了勢在必得之心,待時而發。
按時下的調侃話,有賊心亦有賊膽就是沒有賊權,一旦有了賊權,啥事都能玩得轉。
哈書記是胸有成竹,心有靈犀。
紅旗高高飄揚在紅旗清真寺上空后,哈書記和九隊老隊長來了個湖邊之約,約定那塊漏冊之地三七開,三成歸九隊,七成歸大隊,由九隊管理,白紙黑字按手印為證。
大隊有地就有糧,有糧心中就不慌。
與農民有地就有糧,有糧心中就不慌是一樣的理兒。
農民追求的是豐衣足食,與名利無關。
七十年代的農村,油比眼淚金貴,糧食比人金貴。
不像現在,啥都比糧食金貴。
滿桌的美味佳肴不見大米白面,地溝油冒著泡泡煮著菜,吃得人滿頭大汗,嘴角流油,揉著腸胃幫助蠕動。
酒水中,蠢蠢欲動的大蝦彎著腰護著腹中的小蝦,品嘗者看著一半清醒一半醉的弓形生物,三個手指一動兩根筷子一夾,說出三個字:“鮮,真鮮”,那蝦便泥牛入海無消息了。
中午泥牛入海無消息,日落時便摩拳擦掌地嚷嚷:“雞鴨魚肉滾下桌,烏龜王八爬上來。寧吃天上四兩,不吃地上一斤,地上的驢肉天上的龍肉,有者揀鮮得端上來”。
嚷嚷者大腹便便為多,且是不掏要包的主兒。
這種現象,餐廳服務員就是白內障也看得出端倪。
天生人吃的糧食,白生生的大米飯、面食垃圾桶里、泔水池里比比皆是。
不是人吃的東西城里人吃得津津有味,難以節制,結果是肌肉萎縮了,脂肪耀武揚威起來,把個血肉之軀弄得跟泡沫產品似的,年紀尚輕,就成為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三高大軍”里的少壯派。
少壯努力吃,沒老即悲傷。
為了減輕悲傷,“饑餓療法”就推廣開來。
所謂的“饑餓療法”,其實就是給瓜菜帶系列安了個現代的、時尚的名字。
經歷過瓜菜帶坐莊的人啊,才是真正的“饑餓療法”的創造者。
這些創造者,在琳瑯滿目的餐桌上,是不顧及其他食客的眼神目光表情,大膽地向服務員要一盤土豆絲、一碗米飯或酸湯面以果腹,對掉在桌上的一粒米都會珍惜地放進嘴里邊精嚼細咽的。
這是一種對糧食的情懷,對農民的尊重。
土豆,紅旗村的鄉親們習慣稱山芋蛋,愛稱救命蛋,學名馬鈴薯,山里人稱洋芋,城里人稱土豆,風雅之士稱金蛋蛋,吃出病的人稱肉不換。
紅旗村七隊的金隊長,為了他的鄉親們能過上一個吃飽肚子的年,數九寒天坐著大隊拖拉機去山區拉土豆,冒雪回家時,車禍人亡,給紅旗村留下了永遠的痛,是哈書記一生的糾結。(后面詳述)
瓜菜帶坐莊的年代,瓜是面瓜、茭瓜、南瓜、菜瓜、絲瓜、黃瓜。
菜是土豆、大白菜、蓮花菜、胡蘿卜、青蘿卜、白蘿卜、糖蘿卜及蘿卜葉子、韭菜、茄子、辣子、西紅柿,都是農民親手種植的。
野生的苦苦菜、雞爪灰草、面灰草、毛掃草、羊角草、喇叭花根,蒲草根、蘆草根、豬耳朵草(貓耳朵草、車前子)、苜蓿草、榆樹葉子、槐樹花……
都是《本草綱目》里的東西,李時珍老爺子親口嘗試過的。
紅旗村的農民父兄們大多不知道《本草綱目》是何物,不知道李時珍老爺子何許人也。但時代造就了食百草以果腹的農民父兄們,不經意間成為開采健康食品的先驅者。
上述瓜菜帶配方,被時尚的現代人冠名為:綠色食品,健康食物綠色通道。城里有人專門找著買蘿卜葉子作配料熬“延年益壽排毒養顏強身健體百病消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