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章 金隊長

金隊長,紅旗七隊的政治隊長,中共黨員。

政治隊長的首要政治就是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先國家,后集體,再個人”的糧食政策,在完成國家公購糧任務的前提下,千方百計讓鄉親們過不餓肚子的日子,想方設法讓鄉親們有米飯、包子、肉腥、油香吃的年,必須解決好二、三、四月份青黃不接斷糧戶的吃飯問題。

現在叫“民生工程”。

時代不同了,社會在進步,生活在提高。

現在的“民生工程”早已跨越了吃飽穿暖的最低界限。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精神要求是追求的目標,帶領全國人民奔小康,建設富裕、和諧的美麗家園也不是終極目標。

前面有言:那個年代糧食比人金貴,土豆比大米、白面搶手。

金蛋蛋、救命糧就是那個時候叫出來的,并非現在的附庸風雅,高談闊論。

人多地少的紅旗七隊,人均1.5畝左右,這還是紅旗大隊成立時的統計數,不包括逐年增加的人口。勞動力多土地少的生產隊,最大的困難就是缺糧戶多,多到啥程度,多到大年三十過不了年關的人拖兒帶女到大隊部要救濟糧,這樣的人家有三至七家,家家都有七狼八虎的壯勞力,吃飽喝足后一個人趕著馬車交公糧,二百余斤的十多個麻袋,扛著過稱上糧跺,只擦汗不喘氣。

也許有人不解,怎么壯勞動力的人家是缺糧戶?困難戶?

因為強壯勞動力干的是重體力活,出的是大力氣,吃的是大碗飯,也只能吃個八成飽飯。不是為了健康飲食,而是受到節約糧食細水長流的限制,即便是按照忙時三餐兩稀一干,閑時三餐并作兩餐,瓜菜帶搭配稀為主的餐飲要求,許多人家仍然是年年缺糧,青黃不接。

當政治隊長十余年的金隊長,都是圍繞“千方百計——想方設法——必須解決”的簡單模式親力親為。

十個回回九個馬,一個不姓馬就姓哈。

紅旗七、八隊百分之八十的人家都姓馬,金隊長一家是外姓人。在天下回回一家人的民族親和力的凝聚下,金隊長很快融入到民族團結的大家庭里。

金隊長有個在南部山區的親戚,還沒當隊長前,就通過親戚搗鼓來成麻袋的土豆給家里人當飯菜吃,也救濟那些青黃不接的人家。

紅旗大隊成立后,哈書記抓住老金的生糧之道做文章:“老金兄弟,不當家不知道柴米貴,我這走馬上任后面臨最難的事就是鍋里沒有米下鍋。你有門路,一家吃飽快樂逍遙,家里有糧心中不慌,鍋里有飯,大人娃娃吃得肚兒圓圓。能不能把你那路子往大鋪鋪,把山里的土豆多鬧一些來,幫我解決燃眉之急?”

“哈書記,這個好辦,聽我山里的親戚說,山里只要雨水好,種一年吃三年不成問題。我那親戚是個隊長,上千畝山地呢。趕上大年成(豐收年),山芋蛋沒辦法運出去賣,好多都糟蹋了。那里成麻袋的山芋蛋一斤一二三分錢就能買上,就是不好往外走”。

找到了生糧之道,哈書記當即派老金坐著大隊最現代化的“東方紅牌”拖拉機去打通路子。給老金交了底線:一斤土豆最多不能超過二分五厘錢。

那時的錢值錢得很,一分錢能買一個水果糖兩根針三個紐扣一斤土豆。

據說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還有一分、二分錢的公共汽車票呢。有些出差的公務人員上了公共汽車,眼睛看著腳下找有人丟失的車票回去在單位報銷。有位上海人在公共汽車上不小心掉了一分錢的鋼镚,說著我的“鈔票”從車前擠到車后找,到了終點站才找到。

真有此事還是調侃無關緊要,這里主要說明那時的錢很值錢。

越是值錢的東西越難得到。

錢這東西對農村人來說,太難掙太難得了,一分一厘都是從地里刨出來的,都是從牙縫里摳出來的。

“吃飯穿衣量家當”是哈書記的口頭禪,他知道紅旗大隊的家底,知道誰家的鍋大碗小,不得不精打細算,一分錢掰成兩半花。

老金沒有讓哈書記失望,以1分錢一斤的價格拉回來了一拖拉機土豆。

能干事、會干事,干成事的人,就應該積極提拔,委以重任。

哈書記自告奮勇地當老金的入黨介紹人,老金自從在黨旗下宣誓后,就擔任了七隊的政治隊長。

哈書記說土豆業務也是金隊長的政治任務,不僅給七隊搞,還要給其他隊搞,要顧全大局。

土豆——救命糧,金蛋蛋,名副其實。

時至今日,地球人好像都吃土豆。

哪里有災情糧荒,土豆就像糧食大軍中的敢死隊,當仁不讓地沖鋒陷陣,義無反顧地勇往直前。

如今,紅旗大隊的鄉親們都搬遷到“望遠人家”的高樓大廈里居住。

土豆依然是他們居家過日子的當莊菜,盡管土豆價格和蘋果價格旗鼓相當,但家家有土豆,不一定有蘋果。

時代在變革,土豆以不變應萬變的永恒形象默默地普度眾生,眾生以自己的喜好對待土豆,土豆系列在人類食物的排行榜上毫無疑問地名列榜首,花樣翻新的食用法亦是名登三甲。

原生態的粗糧綠色健康食品系列,土豆就是先鋒官。

調味品、點心類、配料菜等等等等,土豆占盡了顏色。

就連當今最挑剔、最難侍候的小屁孩,對土豆也是情有獨鐘。

土豆——粗糧——救命糧——綠色食品——無公害食品——健康食品,是歷史賦予農民的寫照,人類是最樸實、最默默無聞的奉獻者。

紅旗七隊的共產黨員金隊長,為了給鄉親們拉運土豆,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一九七五年的春節,不是回回人的節日。

金隊長之前受哈書記委托,已經從一個叫“固原”的大山里拉運用回來一帶掛(兩個車廂)拖拉機土豆,分配給了一至六隊,七、八、九隊翹首以待。

再有三天就是大年三十,金隊長對哈書記說:“今年是年里打春,過了年就忙活起春種來,乘年前有時間,我再去弄一車土豆回來,七、八、九隊的青黃不接問題就解決了”。

“來回四五天時間就到了初二、初三?”

“過年是老蠻子(漢族)的事,對我們無關緊要。年后我就走不開了,換別人去還摸不清路子,價格也漲上來了”。

金隊長是七隊的隊長,按說八、九隊的青黃不接問題不關金隊長的事。

八隊只有政治隊長老黃一家是漢族,九隊沒有回族。

金隊長不會忘記七隊那些缺糧戶鍋里開水冒泡,不見米面只見菜根菜葉跳的情景。每到這個時節,八隊黃隊長、九隊長老隊和其他隊隊長就會悄悄將米、面、大白菜、土豆等吃食送到大隊部,那是生產隊庫房里的儲備糧。他們隊里也有缺糧戶,不過還能堅持十天半月,一年半載,還能等到國家救濟糧。悄悄送,就是不張揚。

這就是雪中送炭。

自古以來雪中送炭君子少,錦上添花小人多。

金隊長知道君子是啥道行,小人是啥德行。

更知道紅旗大隊掌門人哈書記心中牽掛著啥。

大隊書記的班底就是生產隊的政治隊長,只有步調一致才踏出和諧的曲子。

所謂大河有水小河滿,大河無水小河干。

假如不是哈書記通盤考慮用大隊的公積金解決拉土豆的一切費用和窩子錢(買土豆錢),七隊是拿不出那些錢的。

假如不是操盤手哈書記合理調配,就不會有雪中送炭和及時雨的故事了。

假如不是哈書記給他金隊長講《黨章》,讓他成為黨的人,他哪里懂得這么多道理。

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

人幫人,事竟成;鄰幫鄰,賊難侵。

璞玉渾金的金隊長,沒有任何豪言壯語,懷著感恩之心,為紅旗村的鄉親們不餓肚子,不畏嚴寒,十冬臘月天坐著沒有任何取暖設施的拖拉機去拉土豆。

土豆怕凍,鋪著麥草,蓋著毛氈。

金隊長也怕凍,睡在土豆里。

土豆吸納著他的體溫。

漫天大雪覆蓋了盤旋的山路,再有幾里路就出山了,前不著村后不著店的山路兩旁,白雪皚皚,沒有鳥飛過,也無野兔跑。

金隊長摸摸土豆,冰涼冰涼的,好似聽見土豆的求救聲:快點到家吧,我們怕凍,怕夜風吹,我們一旦被凍,就成了冰蛋蛋,就失去了價值,就成了廢物。

必須趕黑到家。

風雪像饑餓的野獸,死命地搶食土豆,惡毒地把拖拉機往路基下拉,疲憊不堪的拖拉機駕駛員抗不住風雪惡魔的襲擊,拖拉機翻倒在路基下面。

金隊長就這樣走了。

留下四個未成年的孩子和哭干眼淚的妻子。

那是紅旗村回漢鄉親們難以忘記的日子。

那是哈書記心如刀絞的日子,糾結半生。

如今,金隊長就躺在那座清真寺旁邊的墓地里。

沒有烈士的碑文,只有因公殉職的祭文在紅旗飄揚的清真寺上空久久回旋,融合在那面紅旗里,時常化作一圖祥云,在風里,在雨里飄飄灑灑,在紅旗村鄉親們的心里泛起記憶的浪花。

那浪花將那無字的豐碑演繹為有字的傳奇。

金隊長,哈書記心中永遠的痛,永遠的牽掛。

土豆,紅旗村鄉親們的救命糧,永遠不能忘懷的情結。

要不然,哈書記咋能在工作組組長面前迫不及待地要救濟糧呢。

工作組微服私訪看到哈書記家吃飽包子的幾個孩子,就是金隊長的遺孤,那天是金隊長的周年忌日。

金隊長用生命詮釋著“民以食為天”的亙古道理。

金隊長的民生工程,就是想方設法使在他管轄下的鄉親們吃飽穿暖不餓肚子,他做到了,而且做得完美無缺,美輪美奐。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夏市| 新晃| 应城市| 三都| 元阳县| 库尔勒市| 榆中县| 巴林右旗| 宿迁市| 酉阳| 美姑县| 通州市| 积石山| 额尔古纳市| 鄂托克前旗| 门源| 鹿邑县| 承德县| 洛扎县| 鸡西市| 安多县| 象山县| 盘锦市| 高阳县| 宝应县| 都江堰市| 镇江市| 乌海市| 革吉县| 应用必备| 双牌县| 桂林市| 丘北县| 桃园县| 吉木萨尔县| 利辛县| 武鸣县| 云浮市| 原阳县| 广州市| 瑞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