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顧所來徑:崔永慶參事文集
- 崔永慶
- 581字
- 2019-01-01 06:32:34
關于灌區水資源合理配置的幾點建議
寧夏是水資源嚴重貧乏的省區之一,加上可耗用的黃河過境水量,畝均、人均水量也只有全國平均值的20%和43%。灌區利用的水資源幾乎全部是黃河過境水及其灌溉水補給所形成的地下水資源。把水資源的優化配置與節約水相結合,以下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持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已成為我區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中必須認真研究和解決的重大戰略問題。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對灌區水資源合理配置的幾個問題談一些意見,供參考。
一、關于用水結構問題
目前引黃灌區農業用水的比重為92.5%,較全國平均高26個百分點;工業用水的比重4.7%,較全國平均低16個百分點;城鎮生活和生態整治經濟核心區域的銀川市,2002年農業用水的比重高達93.3%,工業和城市生活用水只占4.9%。用水結構反映著經濟結構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水平。現在全國農業、工業和生活用水的比例大致是7∶2∶1。經濟比較發達地區農業用水的比重有的已降到60%左右。世界上像中國一樣農業用水占70%左右的有巴基斯坦、土耳其、韓國等,占60%左右的有西班牙、以色列等,占50%左右的是意大利,而美國、法國、奧地利和德國分別只占35%、21%、8%和4%。隨著工業化、城市水平的提高和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工業和城市用水的增加時必然的。仍以銀川市為例,2002年銀川市工業總產值141億元,用水0.9億立方米。按寧夏工業用水現行標準萬元產值155立方米計算,若銀川市工業產值增加到300~400億元,工業用水將增加到4.7~6.2億立方米。即使是采取充分的節水措施,萬元工業產值的用水降到100立方米,也需要增加工業用水3~4億立方米。而如果工業進一步發展,用水量勢必還將進一步增加。實際上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等工業建設已經提出了增加供水8~10億立方米的要求。2002年銀川市城鎮人口70萬,城鎮生活用水0.59億立方米。若城鎮人口發展200萬,按人均綜合用水定額220升/日計算,城鎮生活用水總量也將達到1.58億立方米。還有作為銀川市生態環境建設亮點的湖泊濕地的補水量,也將由2002年的4500萬立方米增加到2020年的1.25億立方米。加上林草和魚池用水約3.8億立方米,生態用水的總量將達到5億立方米左右。因此,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在黃河總配水量不可能增加的情況下,就必須在水資源的合理配置上,堅持生活、生態、生產用水統籌兼顧,調整優化用水結構。壓縮不合理的農業用水,滿足工業發展和城市發展必須用水,確保生態用水,建立與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相適應的用水結構。
二、關于地下水的開采利用
黃灌區的地下水主要來自引黃灌溉中的渠系和農田的滲透,占地下水總量的90%以上,是雖不可重復計算但確實可利用的一筆縮量可觀的水資源。在目前的引水量狀況下,每年越27億立方米左右。考慮地下水變化可能帶來的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在利用上必須堅持采補平衡。一般按60%作為可開采兩把握,灌區年可開采量約15萬立方米左右。2002年時機開采利用了5.26億立方米,占可開采量的34%。在灌區用水總量中,地下水只占6.65%,都還有較大的可利用空間。特別是在黃河來水總體趨勢偏緊、各方面用水矛盾日益尖銳的形勢下,合理開采利用好地下水不失為明智的選擇。但確定地下水的利用程度,有三個因素必須要通盤考慮。一是當年地下水的補給量受引黃河水量的影響而變化,且黃河引水兩越少,影響程度也越大,不是一成不變的,利用兩要因此相應調整。據測算,當年銀黃水量減少到55~60億立方米。二是據研究,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地下水的合理利用量應控制在引水總量的20%~25%。預計未來10年內灌區年引水量在73億立方米左右,可利用的地下水量應在14~17億立方米左右。如果銀川市的引水總量約為30億立方米,地下水的開采利用量控制在6億立方米左右是比較合理的。三是地下水位的變化要有一個最低控制線,既要在能防止土壤次生鹽漬化的臨界深度下,又不至于使土壤向荒漠化逆轉。甘肅民勤縣多年超采地下水,地下水位年均下降0.4~1.0米,礦化度升高0.1克/升,造成10萬畝耕地和周邊大面積林地沙化。教訓十分深刻。中衛甘塘營盤水村盲目開采地下水致使1000多畝耕地荒漠化的教訓也是很沉痛的。建議灌區春灌前地下水位應維持在2~3米的范圍內,其中銀南及部分高地不大于3米,銀北地區不下于2米。銀川地區控制在2.0~2.5米比較合適。2003年由于引水量減少,地下水和溝水利用量增加,春灌后地下水位普遍下降,銀川市的河西到青銅峽市平均下降0.23米,地下水的埋深降到2.54米,致使一些湖泊干涸,濕地補水量增加。要把銀川市城市區作為“湖城”建設,就必須更加嚴格地控制地下水的過度下降。現在的突出問題是僅銀川市區存在的350多眼自建水井的取水量達15萬立方米/日以上,接近自來水公司20萬立方米/日的取水量,已形成以西夏區和興慶區為中心的面積達165平方公里的地下水降落漏斗,中心地區都常有無序自建取水井事件發生。應切實依法嚴格加強統一管理,確保地下水有度開采,合理利用。確保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和城市生活用水安全。
三、關于水稻種植問題
前幾年,就有人以黃河流域水資源的搞笑合理利用為由,提出了寧夏灌區不應該種植水稻的建議。去年黃河來水嚴重偏枯,預計這種趨勢近期不可能根本改變時,種稻問題再次引起人們關注,寧夏黃灌區是全國種植業區劃中確定的北方優質粳稻栽培區,通過不斷的適應性區域調整,近幾年來,水稻種植面積一直穩定在100萬畝左右(水利部門統計120萬畝左右)。水稻是灌區糧食效益最高的作物,是寧夏商品率最高的糧食,也是全國性研究中認為具有單位面積產量有事的作物。從寧夏灌區發展的歷史看,水稻以其特殊的濕地類型,對“塞上江南”綠洲生態系統的構建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隨著人們生態觀念的深化,清醒而明智地看到了湖泊濕地與水稻種植面積的內在聯動關系。但水稻的用水量也確實很高,2002年灌區水稻用水26億立方米,其播種面積約占灌區糧食播種面積的20%,而用水量高達1939立方米,是一般作物用水量的一倍以上。因此,適當減少結構的重要措施。從經濟社會、生態生活全面協調發展的長遠考慮,加之非水稻就難以利用或不能利用的較大面積鹽堿地的存在,水稻種植面積可以減少到80~100萬畝(實際種植面積)。并應主要布局在沿黃河兩岸地勢較低的地區和湖泊濕地相對集中的地區,把水稻節水的重點放在栽培技術的改進上,大力推廣應用旱育稀植和節水控灌技術。設計到2020年,水稻的每畝用水量降低到1500立方米以下,使灌區水稻的總用水量減少50%左右。
四、關于建設節水型社會的問題
國家規范要求的渠系水利用系數是0.68,發達國家已達0.7~0.8,寧夏引黃灌區只達到0.43;全國平均人均用水量430立方米,最缺水的山西只有170立方米,而寧夏引黃灌區高達2088立方米,銀川市是寧夏灌區最高的,達到2357立方米,全國畝均農田灌溉用水179立方米,寧夏引黃灌區是1131立方米,較高的銀川市和吳忠市分別是1277立方米和1301立方米;全國平均萬元GDP用水量是610立方米,山東、遼東只有290立方米,銀川市也高達2388立方米。全國萬元工業產值用水量是78立方米,山東、河北分別只有34立方米和37立方米,寧夏引黃灌區是104立方米,石嘴山市高達192立方米;全國城鎮生活用水人均219升/日,山東、河南分別只是143升/日和164升/日,銀川市是233升/日;國家規范的水分生產效率為每立方米水生產1.2公斤以上的糧食,寧夏引黃灌區平均為0.72公斤,銀川市和石嘴山市分別是0.65公斤和0.56公斤(全國為2000年數據,寧夏為2002年數據)。以上經濟社會發展用水指標的比較表明,在水資源極度貧乏、幾乎全部靠黃河過濾水過日子的寧夏引黃灌區,“天下黃河富寧夏”的悠久灌溉歷史已淡漠了我們的節水一時,水資源的有效利用率和水分生產效率都大大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也低于西北各省區,更低于中東部發達省區。巨大的節水潛力和經濟、社會、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中水資源供求矛盾日益加劇的形勢,都迫使我們必須盡快謀劃全面建設節水型社會的問題,真正做到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撐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與政府參事馬彥新、張平卿觀賞書畫。
2004年6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