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歷史·地理·人口(5)
- 石嘴山之最
- 石嘴山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
- 3435字
- 2016-07-21 13:28:08
市境水資源總量為10.805億立方米/年,當地產水量僅1.585億立方米/年,黃河引入量為9.22億立方米/年(除去泥沙含量)。水資源總量中地表水資源量為9.766億立方米/年(含黃河引入量)。各地貌區地表水資源量分別為:賀蘭山區集水面積1347平方公里,年徑流量為5~32.6毫米,年均降水量262毫米,地表水資源量0.439億立方米/年。洪積傾斜平原區集水面積484平方公里,年徑流量10.0毫米,年降水量219.6毫米,地表水資源量0.048億立方米/年。沖積平原集水面積2199.7平方公里,年徑流量2.1毫米,年降水量179.2毫米,地表水資源量0.046億立方米/年。臺地集水面積423.3平方公里,年徑流量3.0毫米,年降水量189.2毫米,地表水資量0.013億立方米/年。當地自產的地表水資源僅0.546億立方米/年。市境淺層地下水多年平均補給量為5.678億立方米/年。其中接受山前側向補給量為0.12億立方米/年,大氣降水的入滲補給量為0.919億立方米/年,河道滲漏和引黃渠系滲漏補給量為2.446億立方米/年,田間入滲補給量為2.123億立方米/年,井灌回歸補給量0.007億立方米/年。
市區人口最早記載
清宣統元年(1909)《平羅縣地理調查表》載,石嘴山鎮(今惠農區)有居民449戶,1353人,在當時全縣66個堡鎮中人口數居第9位;打磑口堡(今大武口區)有居民96戶、385人。市區合計555戶、1738人。這是今石嘴山市區范圍人口的最早記錄。民國時期石嘴山人口史籍中僅有片斷記載。1918年12月,林競的過境日記記載,石嘴子(今惠農區)有“居民700余家”(《西北叢編》72~75頁)。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石嘴子僅1486人。
當代首批農業移民
1951~1952年,石嘴山安置北京移民203人,主要從事農業勞動,為新中國成立后石嘴山地區首批農業移民。1956年,從陜西、三門峽水庫淹沒區移民共12135人,其中:惠農縣1636人、平羅縣1825人、陶樂縣8674人,占當時寧夏安置的陜西、三門峽水庫淹沒區移民總數的40.54%。1958年,石嘴山接受河南省上蔡、禹城、夏邑、遂縣、睢縣移民6253人,其中:惠農縣1090人、平羅縣3081人、陶樂縣2082人,占當年寧夏安置總數的36.79%。1958~1959年,浙江省溫州、臨海、樂清、永嘉、平陽、青田、瑞安、仙居、玉環等縣市移民12157人,其中:遷入惠農縣8135人、遷入平羅縣4022人。1972年平羅縣接受中寧縣移民1167人。
當代首批外來流動人口
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初期,市境惠農、平羅、陶樂3縣的流動人口(也稱暫住人口)甚少。1952年3月和1957年6月,惠農縣兩次對石嘴山(今惠農區)、黃渠橋鎮的暫住人口進行清查登記,分別為17人和254人,主要為臨時經商和探親人員。1959年3月8日,由于石嘴山新建煤炭企業勞力不足,中共石嘴山工作委員會號召全市職工動員內地(除西北5省區)親屬支援石嘴山建設,規定“凡有選民證或公社、大隊以上介紹信者,即可登記為暫住人口,解決吃、住、工作等問題”,并成立“外流人員接待辦公室”。據同年5月28日統計,進入石嘴山市內的外流人員達20128人(男17503人、女2625人),來自寧夏各縣、市和19個省區,僅河北、河南、山東、江蘇4省就有15139人,占流動人口的75.3%。這是解放后市境首批外來流動人口。
當代首批調入干部
1949年9月底石嘴山解放時,中國人民解放軍十九兵團抽調一批干部接管市境惠農、平羅、陶樂3縣舊政權,這是首批外地調入石嘴山的行政管理干部。同時,還先后從革命老解放區抽調一批干部、學生前來石嘴山參加工作。1952年7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獨立一師3000余名官兵,開進市境平羅西大灘,屯墾戍邊,開發荒原,創辦農場,支援石嘴山經濟建設。1955年11月,根據黨中央、中央軍委的命令,獨立一師5000余名官兵集體轉業,留守西大灘,成立了國營寧夏前進農場,繼續譜寫著西大灘的開發建設創業史。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時,國家從中央機關和各省、市成批抽調干部、教師、科技人員來寧夏支援建設。
首批成建制調入職工
1956~1971年,市境接受成建制調入的外省職工22000余人(不包括隨遷家屬和分散前來的職工及親屬)。如:1969年11月,天津市947名醫務人員及家屬遷入市境(有醫務人員248人)。其中天津市第四醫院整體遷入大武口,建立原石炭井礦務局大武口煤炭職工醫院,時稱“天津醫院”,隨遷職工及家屬906人,占當時天津支寧人員總數的44.99%。成建制調入市境的外省區職工中,來自外省同一地區甚至同一工廠的現象突出。如原石炭井礦務局一礦老職工主要來自本溪;二、三礦主要來自鶴崗、雙鴨山;白芨溝礦主要來自甘肅山丹;大峰礦主要來自撫順;烏蘭礦主要來自阜新。由于礦區布局分散,在較長的歷史時期內形成了一些在方言、生活習慣方面明顯區別于周圍地區的“外省人文小區”,形成石嘴山市鮮明的地方特色。這是新中國成立后首批成建制調入的外省區職工。
首批成建制調出單位
部分遷入市境的單位后來又奉命成建制遷出市境,支援外地建設,如:1970年2月,市境煤炭部第21工程處奉命調往青海,共有2700多人遷出市境;1978年8月,寧夏煤炭基建公司抽調1015人,組成區化建公司遷往銀川;1979年9月,寧夏煤炭基建公司117人奉調入江蘇徐州參加中國礦業學院校址建設。在1990年前的10余年間,僅煤炭基建部門成建制地調出市境的施工隊伍就有5批4600余人。1982年,大武口煤炭職工醫院內遷人員及家屬1000余人隨醫院遷回天津。這些都是首批成建制調出石嘴山的單位。
第一個移交屬地管理的移民吊莊
1983年,自治區黨委、政府制定了“以川濟山、山川共濟”的扶貧開發戰略,采取移民吊莊的形式,動員南部山區部分生產、生活條件落后的貧困群眾,遷移到引黃灌區有灌溉條件的荒地上進行開發性生產,創建新的家園。1986年陶樂縣(今平羅縣陶樂鎮)月牙湖、三棵柳地區安置海原縣農業移民;1999年12月,月牙湖吊莊由海原縣移交陶樂縣管理,人口1250戶8062人,這是寧夏第一個移交屬地管理的縣外移民吊莊。
1987年,平羅縣隆湖吊莊安置隆德縣農業移民5050人。截至2007年,石嘴山市僅安置定居在市區大武口隆湖經濟開發區的寧夏南部山區隆德縣移民就近3萬人,開發配套耕地2.96萬畝,開發區建設面積108平方公里。開發區充分發揮區域優勢和政策優勢,不斷創新經濟發展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已形成以冶金、建材、機械、煤化工為主體,多品種、多門類的工業結構,農業生產條件明顯改善,糧食產量、農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農村社會經濟得到全面發展。
2011年,石嘴山市新一輪生態移民扶貧攻堅工程全面展開。僅大武口隆湖經濟開發區,就計劃2011年至2013年,分3年時間建設移民周轉房2514套13.5756萬平方米(戶均54平方米)。至2012年6月底,大武口區共安置遷入定居移民608戶2455人。“十二五”期間,石嘴山市計劃安置搬遷寧夏中南部生態移民10126戶4.63萬人。
第一個移民社區黨委
2012年11月,石嘴山市第一個移民社區黨委——大武口區星海鎮新民社區黨委正式掛牌成立。根據自治區“十二五”移民安置任務,大武口區新建新民社區作為勞務移民安置點,計劃安置移民2514戶10400人,已分期分批搬遷537戶2202人,其中黨員133人。為充分發揮社區黨組織整合社區資源優勢、組織優勢、人才優勢,進一步強化社會管理,大武口區立足新起點,統籌謀劃,創新基層黨組織設置,召開了社區黨員大會,選舉產生了第一屆社區黨委領導班子及成員,黨委委員5名,黨委書記由星海鎮副鎮長、大學生村官李曉珅擔任。社區黨委下設社區服務、勞務服務和社會保障3個黨支部,并按照創新社會管理模式,以樓棟為單位設立了4個網格功能黨小組。
最早的基層普選和人口普查
1953年,市境陶樂縣、惠農縣、平羅縣進行了首次基層普選工作,在此基礎上于1954年3~4月3縣分別舉行了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首次基層普選的同時,市境開展了首次人口普查工作。是年,石嘴山全境總人口為158770人,其中:陶樂縣總人口5402人,惠農縣總人口7148人,平羅縣總人口81883人。這是石嘴山最早的基層普選和人口普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