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深切關懷篇(2)
- 聚焦彭陽(2004~2013)
- 中共彭陽縣委宣傳部
- 4909字
- 2016-02-19 10:21:55
“我們這村小學和城里學校沒啥區別了。”鄉親們對寧夏軍區送來的知識源泉和當初送來的甘泉一樣興奮。
6月20日,對于陡坡小學四年級學生韓斌和他的同學來說,是個難忘的日子。用韓斌的話說,是一個比爸爸從城里買來好吃的還高興的日子。
第二節課上課鈴聲剛一響,孩子們在微機老師梁正倉的指揮下,小心翼翼地坐到了電腦桌前。
由于第一次觸摸電腦,盡管梁老師不停地講解操作過程,韓斌的手一直“僵硬”地摁著鼠標。
在縣城上小學的表哥也沒有用上這么高檔的電腦。韓斌得意地想,下次表哥回來,一定要帶他來看看我們的電腦,讓他也羨慕一下。
更讓韓斌興奮的是,雖然身處大山里,他和同學們現在只要輕點鼠標,就可以聽到全國各地的名老師講課。
自去年給水團給學校打了“愛民井”后,孩子們雖然不用再從家里帶水喝,但直接喝生水孩子們常常鬧肚子。
在一次對陡坡小學“愛民井”回訪中,寧夏軍區又給學校帶來了7套太陽能灶和燒水壺。這樣,孩子們中午就可以喝著開水吃饃饃了。
二年級學生張建寧在日記中寫道:“以前,我每天帶水,可有時帶的水不夠喝。現在,解放軍叔叔不但為我們打了一口井,還送來了太陽能灶和燒水壺,讓我們天天都能喝上開水,而且想喝多少就喝多少,我們的心每天都溫暖著。”
幾年來,陡坡小學全校唯一的體育器材就是一個籃球。學生們沒有想到的是,解放軍叔叔不但給學校送來了籃球架,給每個班送來了3個籃球,還送來了排球、足球和羽毛球。現在上體育課,同學們再也不用爭搶一個籃球了。
在寧夏軍區的援助下,學校北側50多平方米的山體護坡砌成了磚墻,800多平方米的操場也被修成了水泥地面,周圍還種上了翠綠的青柏。
張瑾說:“現在的陡坡小學教學環境在白陽鎮是一流的。”
十間牛棚兔舍,引導民兵帶頭發展養殖業
陡坡村位于數十條黃土溝岔交匯的最高位置。由于地形特殊,發展農業受到很大限制。
寧夏軍區領導在走訪調查中了解到,前幾年村子里曾有幾戶村民在自家窯洞里養殖肉牛,取得了一些效益。但由于是窯洞養殖,養殖數量和質量得不到提高。
為了使鄉親們走上致富路,2008年3月,寧夏軍區在陡坡村扶植9戶民兵搞肉牛養殖產業,1戶搞養兔產業。10戶民兵養殖示范戶掛牌成立。
紅磚、鋼架結構的牛棚,干凈衛生。冬天蓋上塑料布保溫,夏天撤掉塑料布通風換氣,一輪肉牛育肥期整整提前了3個月,大大縮短了養殖周期。
養殖戶王喜平原本只養有2頭牛,在寧夏軍區的幫扶下,不但蓋起了30平方米的新牛舍,還用幫扶款添了1頭牛犢,擴大了養殖規模,預計今年9月份可出欄。
民兵景希強以前在占地不到10平方米的窯洞里養了幾年兔子,始終維持在幾十只的規模,除去飼料和其他成本,一年忙到頭賺不了多少錢。
3月份,景希強用寧夏軍區給予的幫扶款找來工人,在自家院前空地蓋起了一磚到頂的占地200多平方米的新兔舍。在不到4個月的時間里,原來的100多只兔子,已經繁殖到650多只。
目前,溫棚養殖已經成為了陡坡村民兵一個成規模的新產業。
“靠天吃飯種糧食一年到頭最多收入兩千多元,可是搞溫棚養殖后,年底家里的收入至少過萬元。剛開始,我們有養殖基礎的民兵搞,一旦效益穩定以后,我們會帶領村民一起搞,拓寬農民致富的路子,讓大家通過搞養殖都能過上好日子。”陡坡村民兵說。
一粒種子,為人民服務的理想信念薪火相傳
去年給水團的官兵進駐到校園給學校打井時,解放軍叔叔生活、訓練的情景,吸引了學校的小朋友。
整齊的內務,響亮的軍號,嚴明的紀律,讓孩子們了解了部隊的生活。
冒著嚴寒日夜加班給村子里打井,淳樸的鄉親們給部隊送來了雞蛋、土豆和火爐,都被官兵們婉言謝絕了。
今年6月13日,給陡坡小學送來電腦的寧夏軍區官兵,一到學校就忙著安裝電腦和桌椅。看著大家從中午一直忙到天黑還沒有干完,張校長要給他們在灶上下面條,可官兵們說啥也不肯,他們讓老師燒了幾壺開水,沖泡了幾碗自己帶的方便面充饑。吃完飯一直干到晚上11點多,他們才將31臺機子全部裝好。
寧夏軍區機關幾位干部,主動找到張校長要資助家庭生活困難的學生,幫助他們完成學業。
什么是解放軍,解放軍就是寧愿自己睡在“冬天像冰箱,夏天像烤箱”的帳篷里,也不愿打擾老百姓的人。
什么是解放軍,解放軍就是為貧困的學校捐資捐物,而不肯吃鄉親一碗雞蛋面的人。
“解放軍叔叔為什么這么好?”
“解放軍叔叔什么時候還來看我們?”
張校長說,每天都有孩子問同樣的問題,孩子們就像盼過節一樣盼著解放軍叔叔來學校。
四年級學生楊正龍在作文中寫道:“我有一個理想,長大了也要當一名解放軍,專為人民做好事,要多做像這些常常幫助我們的解放軍叔叔一樣的事情。”
偏僻山村里的孩子們,在作文里,表達著自己的理想。
四年級班主任任軍葉老師說:“在《我的理想》這篇作文中,有的同學想當科學家,有的同學想當記者,雖然職業不同,但全班27個學生的27篇作文都體現了一個主題,那就是‘我要像這些幫助我們的解放軍叔叔一樣去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寧夏軍區官兵的關愛和幫助,已經深深地鐫刻在孩子們的心里,愛心火種已在孩子的心里扎下了根。
“我相信,這愛心的火種一定會伴隨孩子的一生。”張校長說。
剛剛見到效益的民兵養殖示范戶景希強,在忙活自家兔舍的同時,每天接待前來參觀的村民,對想養兔子的村民低價提供兔種并免費提供技術咨詢。
31臺電腦,10間牛棚、兔舍,1粒為人民服務的種子,將會在陡坡村全體村民的心里生根發芽,薪火相傳。
(原載2008年7月31日《寧夏日報》)
陽春三月察民情
——自治區黨委書記張毅固原調研紀行
記者 馬建平 潘江 馬茂榮
三月的固原迎來了一場春雪,空氣清新。3月21日,自治區黨委書記張毅輕車簡從,在自治區黨委常委、秘書長蔡國英的陪同下,帶領水利、移民等部門負責人到固原調研。
三天時間里,道路上冰雪未融,寒意陣陣,張毅在市委書記劉小河、市長白尚成的陪同下,深入西吉、隆德、涇源、彭陽、原州區等地,走山路,進農戶,訪民生,察民情,對生態移民、農業、水利、林業及工業建設等工作進行調研,并對各項工作推進提出了具體要求。
西吉縣生態移民務工基地是寧夏華林公司投資4100萬元建設的設施農業示范園區,可安置1000多人常年務工。園區建設將特色產業示范工程與縣內移民有機結合,目前大棚搭建工作正在有序進行。3月21日下午,在察看了基地建設情況,了解了西吉縣生態移民工作進展情況后,張毅說,西吉縣生態移民數量最多,比例最高,一定要把這個事做好。生態移民工作涉及老百姓的具體利益,隨著工作推進,矛盾會不斷出現,要給老百姓把道理講清楚,把好事辦好,穩步推進,有序進行,不要著急。生態移民是把條件不好、生存不了、發展不了的地方的群眾搬出去,不是作秀,而是要把老百姓安置好,根本目的是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將來生態移民搞得怎么樣,滿意不滿意,要老百姓說。老百姓得到實惠了,這個事就干好了;老百姓不滿意,這個事就白干了。西吉縣生態移民占全區的20%,做好了對全區影響很大,一定要搞好,起好帶頭作用。把生態移民務工基地建設和老百姓發展有機結合起來,這個想法很好。要讓老百姓走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光靠國家的支持是有限的,還得靠老百姓自身力量、自發力量。
隆德縣立縣已有千年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泥塑、書法、篆刻、磚雕等在全區獨樹一幟。張毅在隆德縣六盤山文化城調研時說,文化是有生命力的,要不斷挖掘,加大宣傳,一定要把這種文化傳承下去。
21日傍晚時分,張毅來到隆德縣山河鄉崇安村。崇安村是隆德縣今年確定的縣外生態移民搬遷村之一。站在村頭,張毅和村民親切交談起來。
“你們現在愿意出去嗎?”
“都等著搬遷呢,現在這里不能生活了。”
“有沒有不愿意走的?”
“沒有。”
“你們這個地方我第一次來,首先感覺交通不便。什么時候搬遷?”
“今年第一批搬遷。”
上車前,張毅問村民有什么困難時,村支書劉志明說,生態移民符合了老百姓意愿,村民都翹首企盼搬遷。只是有一部分三口以上的家庭認為遷入區建三間房太小,希望能建大一點。張毅親切地說:“建設標準自治區有規劃。搬出去后,致富要一步一步來,現在不是一步就能奔小康,只能把大家從不宜生存、不宜發展的地方搬出去,然后依靠勤勞致富。你們這個想法我們記住了。”聽了張毅的回答后,圍攏過來的群眾鼓起了陣陣掌聲。
3月22日上午,張毅一行從涇源縣城出發,在秦家溝水庫建設工地看望了辛勤工作在一線的施工人員。隨后,張毅一行驅車前往六盤山鎮雙合村。路上的積雪沒有融化,車輛在山路上艱難行進,一個多小時后才到達雙合村。雙合村是涇源縣生態移民搬遷村,當了解到該村沒有村衛生室,村民看病非常難,而且出行也不方便,搬遷的愿望很強烈時,張毅說,大家想法還是要遷出去,遷出去交通方便了,吃水方便了,孩子上學方便了,打工也方便了。搬出去,到條件好的地方,致富要比這里條件好,但是打工的條件也高,所以年輕人要學點技術,這樣才能致富。
彭陽縣今年計劃縣內移民4716人。規劃建設古城鎮皇甫新村、新集鄉民族新村、草廟鄉草廟新村和城陽鄉楊坪村,安置生態移民2632人,同時在縣城建設民生家園勞務移民安置區,安置勞務移民2084人。春季開始,各項工程已經陸續開工建設。
當天下午,張毅一行了解了各項工程進展情況后,指出移民工作要從實際出發,分門別類。生態移民自治區已經定了標準,要按同一個標準實施,不能把其他政策往生態移民政策里套。現在,自治區已經下了實施生態移民工程的決心,就要積極、穩妥地搞好。條件具備的當年就可以搬,條件不具備的可以放一段時間,不要急,搞得急一些問題也不好處理。縣外移民要和縣外安置地做好銜接工作。
之后,張毅一行調研了彭陽縣陽洼小流域綜合治理及經濟林基地建設情況。他要求彭陽干部群眾繼續發揚“三苦”精神,一邊推進一邊干,保護好已有成果,做好防火和禁牧工作。結束了彭陽調研后,已是下午4時,張毅一行又趕往原州區,詳細了解了頭營鎮利民村生態移民生產生活狀況、三營鎮鴉兒溝移民安置點和甘溝萬畝高效節水生態農業示范區建設情況。
在利民村日光溫室園區,張毅一下車就被村民熱情地圍攏在中間,爭相說著生態移民政策的好處。村民王永海是去年從炭山鄉搬遷到利民村的,今年開始發展設施種植。在他家的溫棚里,張毅和王永海親切攀談起來。
“設施溫棚你原來會種嗎?”
“原來不會,去年給別人打工,學到了技術。今年才開始種。”
“搬來以后,生活習慣嗎?”
“習慣。”
“交通方便嗎?”
“方便。”
“住多大的房子?”
“三間房,54平方米。”
聽了王永海的回答,張毅對周圍群眾和干部說:“大家對搬家很滿意,這就好。現在生產生活條件好了,科技致富的本領要學習好,培養好下一代。下一個目標就要向小康社會邁進。”
三營鎮鴉兒溝移民安置點是原州區今年新建的縣內生態移民村,占地920畝,計劃安置移民300戶1229人。工程建設已于3月上旬動工,拆遷、場地平整等前期工作已經完成,施工單位正在緊張施工中。張毅書記一邊了解情況一邊叮囑道,移民搬遷一定要保證房子的防震質量。
鹽化工循環經濟扶貧示范區是固原工業發展的希望。2009年以來,在自治區黨委、政府和相關廳局的傾情支持下,在原州區硝口至上店子30平方公里范圍內探明巖鹽資源儲量26.38億噸、芒硝2.9億噸。今年3月1日,采輸鹵項目啟動試采。3月23日,張毅一行前往固原回中和鹽化工循環經濟扶貧示范區進行調研。在固原回中調研時,張毅鼓勵學生們好好學習,通過知識改變家庭面貌。他說,你們是固原的希望,國家的希望,要努力學習考大學,考不上大學的也要學一門手藝。高中階段非常重要,現在社會發展了,只有力氣不行,要有知識。固原發展靠什么?就要靠教育,靠你們這一代,大家都有知識了,才能創造財富,家庭也能富起來。
在調研結束時,張毅聽取了固原市委、政府的工作匯報。張毅指出,要以深入學習貫徹落實全國“兩會”精神為動力,做好當前各項工作,推動固原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他強調,生態移民就是把不宜居住、不宜發展地方的老百姓搬出來過上好日子,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實施生態移民、勞務移民、教育移民的真正目的。生態移民的標準就是老百姓滿意,要把各項工作做細,一步一步扎實做好,不要急于求成,不求快要求好,一定要注重建房質量,讓老百姓舒心滿意,確保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