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生態彭陽建設篇(8)
- 聚焦彭陽(2004~2013)
- 中共彭陽縣委宣傳部
- 4981字
- 2016-02-19 10:21:55
“揚水灑山塬,甘露潤眾生”。被譽為“寧夏水利博物館”的長城塬引水灌溉及人畜飲水工程的建成使用,解決了4.16萬畝農田灌溉和城陽等4個鄉13個村2.13萬人、0.7萬頭大家畜和2.1萬頭豬(羊)的飲水問題。長城塬塬面栽植的1萬畝核桃、1萬畝杏子,山坡地栽植的1萬畝花椒,讓每個村組、每名農民實實在在地嘗到了人畜飲水工程帶來的實惠。
如今的長城塬,人在家中坐,揚水上了山,清泉流灶頭。登上長城塬,放眼望去,一片片高效經濟林在渠水的灌溉下茁壯成長,一派醉人的綠意。
流域綜合治理風景獨好
水是生命之源,生存之本。十年九旱,嚴重制約著農業發展,威脅著生命的延續,成為脫貧致富的最大障礙。蓄水、保水、節水成為彭陽縣干部群眾與天地拼搏、與命運抗爭的又一重大戰略選擇。
把全部降水就地攔蓄滲入利用,新修梯田,蓄水保墑;造林整地,攔截蓄水;水窖澇池,積蓄雨水;筑壩蓄水,灌溉農田。
針對區域內不同的基礎、氣候和水資源條件,彭陽人開始探索生態治理向生態經濟型治理轉型的流域治理新路子。2010年開始實施的南山流域綜合治理項目作為這一轉型的示范流域,涉及城陽、紅河、白陽3個鄉鎮10個村,綜合治理面積43平方公里,總投資4144萬元。
南山流域治理模式采取上保(山頂塬面修建高標準基本農業,保障口糧)、中培(山腰緩坡地栽植優質經濟林,嫁接改良新品種,集中連片培育特色林果產業)、下開發(川臺地開發土地資源,發展節水灌溉,新建設施溫棚,實施生態移民,增加農民收入)的生態經濟治理模式,治理程度為75%以上。
進入南山流域,目及之處,蒼翠欲滴,一派勃勃生機。站在山頂俯瞰梯田,宛如進入一個夢幻般的曲線世界。一條條平鋪的羅帶沿著山勢延展開來,從山腳一直環繞到山頂。梯田邊緣形成的柔美曲線,像一群嬉戲的長蛇,靈動而瀟灑,相互簇擁著奔向天邊……
有了水就有了綠色,有了水就有了笑聲。走進項目區農村,一條條水泥路直通院戶,標準的農田耕作道路貫通田間地頭,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根本改善,處處可見一張張發自內心喜悅的笑臉,基本實現了“暴雨不成澇,久旱不成災,群眾安居樂業”的目標。
2012年10月,彭陽縣在流域治理上又一次創新思路,開工建設了周溝流域生態綜合治理項目,提出了“1245”治理模式,將過去流域治理布局在農村、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擴展為將流域治理與城鎮發展相結合,為改善縣城生態環境提供保障的流域治理新路子。
從上世紀70年代白岔流域“三三制”農業經營模式到正在實施的周溝流域生態綜合治理項目,昔日荒山禿嶺如今林草豐茂。梯田壩地平展,林木草地郁郁蔥蔥,集雨水窖星羅棋布,到處呈現著欣欣向榮的喜人景象。
經過30年的不懈努力,彭陽縣緊緊圍繞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農業生產效益這個中心,修庫壩,打井窖,建農田,一系列改土治水、開發、利用、保護水資源的措施,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水利和水災害防治體系。累計治理小流域106條1418平方公里,建成骨干水庫46座,水土流失治理程度由建縣初的11.1%提高到了66.6%。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遏制,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今年3月,彭陽縣被水利部命名為第十個“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縣”。
盛世治水,水利盛世。
彭陽發展的宏偉藍圖已然繪就,作為這幅錦繡長卷中的“得意之筆”,彭陽水利正沐浴在快速發展的陽光雨露之中,更加燦爛的明天,一定會展現!
(原載2013年7月7日《固原日報》)
一代又一代人的“綠色接力”
記者 楊霏
七月的彭陽山川披綠,山腰的梯田層層鋪開,這是彭陽人歷時30年雕琢出的生態畫卷。山梁溝壑川道,處處都有造林播綠者的身影,7月24日,百名造林隊員在悅龍新區山頭植樹,其中一部分隊員正踩著梯子在山坡上栽檸條。隊長楊鳳鵬說:“這只是彭陽縣干部群眾建造綠色長城中的一個段落。山變綠,水變清,地變平,人變富,是彭陽人苦抓、苦幫、苦干出來的。”
彭陽縣屬典型的黃土高原丘陵區,干旱少雨,土地貧瘠。建縣前,全縣水土流失面積2333平方公里,占土地總面積的92%,是國家級貧困縣之一。建縣之初,新一屆領導班子提出了給百姓留下一個好的自然環境、給后任和后人留下一個好的發展空間的執政理念。至今,彭陽歷任領導班子,一任接著一任干,一張藍圖繪到底,沒有一屆領導為體現自己的政績而“另起爐灶”,只是在每個階段創新思路擴充內涵,把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把政績寫在黃土塬上。如今的彭陽草木茂盛、鳥語花香,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提高,農民經營林業的觀念進一步增強。全縣林木累計保存面積達到197.6萬畝,其中,退耕地造林面積75.6萬畝,森林覆蓋率由建縣初期的3%提高到目前的24.8%;累計治理小流域106條1779平方公里,治理程度由建縣初期的11.1%提高到76.3%。在百姓贊譽的背后,有這樣一支隊伍,他們參與整地造林工程的總長度可以繞地球三圈,他們在這里的山山峁峁、溝溝洼洼灑下了辛勤勞動的汗水,他們就是彭陽縣造林隊。
圍繞科學發展這一主線,彭陽縣林業由生態型向生態經濟型轉變,小流域治理由“穿靴戴帽系帶”立體生態模式向“上保中培下開發”生態經濟開發模式遞進。縣委書記張國彥說:“通過一代又一代人的‘綠色接力’,我們實現了建縣初期確定的‘30年再現山川秀美’的目標。如今,站在國家大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起點上,我們更要把‘生態立縣’的接力棒接好傳好,打造‘生態休閑旅游縣城’新名片。”
(原載2013年8月3日《固原日報》)
“三件寶”換來秀美山川
——彭陽縣以黨建工作促生態環境建設側記
記者 龔其云
最近,記者兩次彭陽之行,都遇上下雨。該縣一位負責人說:“這不是巧合,是我們堅持改土治水、生態立縣的成效。”
在彭陽,上至縣級領導、下到機關普通黨員干部的辦公室,都擺放著“三件寶”:球鞋、鐵鍬、遮陽帽,以備隨時到田間地頭、荒山野嶺義務勞動用。每年春秋季節,全縣干部職工都會停止辦公兩周,到小流域治理、退耕還林(草)、溝道治理工地上,參加萬畝連片、千人會戰等勞動。
在彭陽,縣林業局造林隊隊長楊鳳鵬、種樹能人楊萬珍的名字家喻戶曉。前者帶領100多人的造林隊長年如一日活躍在彭陽的流域治理、通道工程、道路綠化工作中,種下的樹排成隊已超過兩個“二萬五千里長征”;后者帶領家人承包綠化荒山,治理大小溝壕100多個,移動土方4萬多立方米,綠化荒山溝道200多畝,將自家果園擴大到40多畝,蓋起了磚瓦房,買回了家電、農用車……
而多年前,彭陽人這樣描述家鄉:“山是和尚頭,種地能滾牛。”面對生態脆弱的現狀,彭陽將“生態立縣”置于建縣方針之首,一任接著一任干,一張藍圖繪到底。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打頭陣、做表率,帶領各族群眾“全民搞綠化,全縣搞生態”。
2000年,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彭陽縣搶抓機遇,組織實施退耕還林、荒山造林、溝道治理等項目,全面啟動生態建設“813”提升工程:建設8個生態鄉鎮、100個生態村、3000個生態戶。2009年,彭陽縣出臺《關于加快推進生態、經濟、社會科學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了建設以“大花園、大果園”為藍圖的“生態家園,致富田園,和諧樂園”構想。2011年,彭陽縣第七屆黨代會確立了打造“生態、旅游、休閑”的城市定位功能,明確了全縣生態建設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思路。今年,彭陽縣又提出了打造生態休閑旅游城市,推進“生態彭陽、宜居彭陽、富裕彭陽、誠信彭陽、和諧彭陽”的“五個彭陽”建設目標。
路子對了頭,一步一層樓。經過多年不懈努力,全縣治理小流域103條1779平方公里,完成退耕地造林75.6萬畝,建成以杏子為主的生態經濟林48.4萬畝,年林業總產值達7900萬元,呈現出“家家林下種草,戶戶林下養雞”的綠色村莊畫面。
如今的彭陽,山頂林草戴帽子,山腰梯田系帶子,溝頭庫壩穿靴子,森林覆蓋率由建縣初的3%提高到了24.8%,先后榮獲全國造林綠化、經濟林建設、生態建設、退耕還林先進縣,以及全國綠化模范縣和全國園林縣城等稱號。
(原載2013年8月7日《寧夏日報》)
寧夏彭陽:
三十年植樹造林一張藍圖繪到底
記者 馬富春
“人接班,事接茬,一任接著一任干,一代接著一代干,一張藍圖繪到底。”這是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彭陽縣廣為流傳的一句話,說的是該縣建縣30年來,無論縣里領導班子如何變化,植樹造林、建設綠色家園的方針一直沒有改變。
彭陽縣位于寧夏東南部六盤山區,地處黃土高原中部丘陵溝壑區,境內地貌類型復雜多樣,溝壑縱橫,是全國重點水土流失區。長期以來,干旱少雨、植被稀少等問題一直困擾著大山里的人們。
從1983年建縣開始,自然環境艱苦的彭陽縣就把植樹造林作為改變環境、脫貧致富的一大法寶,也從那時起,一代代彭陽人投身建設,為實現“山變綠,水變清,地變平,人變富”的宏偉藍圖而奮斗。
“彭陽縣的溝溝岔岔都有我們造的林。”從1987年高中畢業開始,楊鳳鵬就加入了彭陽縣造林隊,一干就是20多年,如今,他仍堅守在造林一線。楊鳳鵬說,造林隊每年都造林五六千畝,20多年下來,自己種的樹不下幾十萬畝。在彭陽縣的荒山上、街道旁、新農村的房前屋后,都有楊鳳鵬和造林隊幾十年如一日植樹帶來的陰涼。
在彭陽造林的戰場上,不僅僅是造林隊一支隊伍在戰斗,而是形成了以農民為主體、以干部為補充、全民共同參與的生態建設力量。
由于水土流失嚴重,且十年九旱,彭陽農民長期以來就有植樹造林的習慣,多少年來,每到植樹季節,老百姓不用動員,家家就自發行動起來植樹造林。
彭陽還將生態建設實績作為考核各級黨政組織和選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據,每年春秋兩季,全縣干部職工停止辦公兩周義務植樹造林。領導干部身先士卒,干給群眾看,帶著群眾干,全縣上下齊心協力,不等不靠不退縮。截至目前,全縣機關單位義務植樹基地達30處,造林13余萬畝。
現在,彭陽縣的森林覆蓋率由建縣初的3%提高到了24.8%,累計治理小流域103個,治理程度達到76.3%,年減少泥沙流量680萬噸,初步實現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溝的良好生態環境。
“氣候濕潤了”“水土不流失了”“人畜飲水困難也逐漸緩解了”……如今,說起植樹造林帶來的好處,不論是城鎮還是鄉村,彭陽的男女老少都樂呵呵的,都為這塊原本貧瘠的山川30年的華麗轉變,為當地擁有如此優美的生態環境而感到光榮和驕傲。
“要樹立‘抓生態就是抓機遇,抓生態就是抓發展,抓生態就是抓經濟’的意識,站在新的歷史起點,用更高層次的理念來謀劃生態工作,力爭2015年森林覆蓋率達到30%,從而推進生態型林業向生態經濟型林業轉變。”在最近“出爐”的彭陽建縣30年生態建設總結中,彭陽人信心滿滿,如此規劃自己的“綠色未來”。
“如何把生態效益轉化成經濟效益,將是彭陽下一步主要規劃的工作,也將是彭陽贏得未來發展的關鍵。”彭陽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白云鵬說。種樹改變了彭陽人的生存環境,如今,如何使30年植樹造林的生態效益轉化成經濟效益,解決科學發展的問題,是彭陽人面對的新課題,彭陽上下正在積極探索。
(原載2013年8月11日《中國青年報》)
黃土坡上唱響綠色夢
——寧夏固原市彭陽縣生態建設紀事
記者 姜雪城
曾經的彭陽,山嶺缺青,大地少綠,水土流失嚴重,“黃土山像個和尚頭,下雨嘩嘩順溝流。山坡掛滿坡耕地,下籽十升打一斗”成為惡劣生態環境的真實寫照。
而今,這里的林木覆蓋率達24.8%,七成以上的坡耕地梯田化,水土流失治理程度達76.3%,每年減少泥沙流量約680萬噸,基本實現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溝”的目標。
咬定荒山不放松,一任接著一任干,一張藍圖繪到底
三十年堅守,三十年向往,荒山禿嶺披上綠色衣裳。彭陽,彭陽,我的家鄉,過去一道道黃土坡,走得我滿心凄慌,如今一坡坡滿眼綠,看得我心馳神往……
彭陽縣地形地貌屬典型的黃土丘陵區,2500多平方公里的面積,被積年風雨侵蝕分割成100多個小流域,峁梁起伏,溝壑縱橫,多數耕地都“掛”在支離破碎的山坡上,水土流失十分嚴重。
1983年剛從固原縣(今原州區)分設置縣時,彭陽整個縣域內水土流失面積達92%,而林木覆蓋率只有3%,干旱、冰雹、霜凍、揚塵等自然災害頻繁發生,農民生活極度貧困。
窮則思變。建縣伊始的彭陽縣工委痛定思痛,認準了一個道理:山大溝深的彭陽是個農業縣,貧困的根子在“山”,潛力也在“山”,要從根本上改變貧窮面貌,必須下大力氣以“樹”治窮,以“綠”抗災。
一個綠色夢,魂牽幾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