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用下藥。死者多矣。不知因邪熱結膀胱。名曰如狂癥。宜服桂苓飲子豬苓(二錢)澤瀉(二錢) 桂枝(八分) 甘草(八分) 黃柏(一錢五分) 知母(一錢五分) 白術(一錢五分) 山梔(三錢) 滑石(二錢)上銼。生姜、燈心二十四莖。煎服之。
一論有患無頭疼。無畏寒。止發大渴。小便利。大便黑。口出無倫語。此內傷血郁肝脾之癥。使人昏迷沉重。錯語。名曰夾血。
當歸活血湯當歸(三錢)赤芍(二錢) 甘草(八分) 紅花(八分) 桂枝(八分) 干姜(八分) 枳殼(八分麩炒) 柴胡(八分) 人參(一錢) 生地黃(三錢) 桃仁泥(八分)上銼。姜一片。水煎。入酒三匙同服。三劑后。去桃仁、紅花、干姜、桂枝。加白術一錢。茯苓三錢。
一論有患憎寒壯熱。頭痛昏沉迷悶。上氣喘急。口出涎沫。此因內傷七情。以致痰迷心竅。神不守舍。神出舍空。空則痰生也。名曰夾痰。痰癥類與此同法。
加味導痰湯茯苓(三錢去皮)半夏(二錢湯泡) 南星(一錢五分礬炮) 枳實(一錢麩炒) 黃芩(二錢) 人參(三錢) 白術(一錢五分) 桔梗(八分) 黃連(八分) 栝蔞仁(二錢) 甘草(八分) 陳皮(一錢五分)上銼。姜、棗煎。臨服。入竹瀝、姜汁同服。
一論食積類。頭疼身熱惡寒。氣口脈緊盛。但身不痛。此為異耳。經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輕則消化。重則吐下。宜用加味調中飲蒼術(一錢五分米泔浸炒)濃樸(八分姜汁炒) 陳皮(一錢五分) 白術(一錢五分) 山楂(二錢) 干姜(八分炮) 神曲(二錢炒) 草果(一錢) 黃連(八分姜汁炒) 甘草(八分) 枳實(一錢)上銼。生姜煎服。腹中痛。加桃仁八分。痛甚大便結實。加大黃二錢下之。去草果、干姜。銼散。姜、棗煎服。入竹瀝、姜汁同服。
一論香港腳類。頭疼身熱惡寒。肢節痛。便閉嘔逆。腳軟屈不能轉動。但起于腳膝耳禁用補劑及淋洗。宜服加減續命湯防風(一錢五分)芍藥(二錢) 白術(一錢五分) 川芎(一錢五分) 防己(二錢) 桂枝(八分) 麻黃(八分)甘草(八分) 蒼術(一錢五分) 羌活(二錢)上銼。姜、棗燈心煎服。暑中三陽。所患必熱。脈來數。去附子、桂枝、麻黃。加黃芩一錢。黃柏一錢五分。柴胡八分。寒中三陰。所患必冷。脈來遲。加附子一錢五分。起于濕者。脈來弱。加木瓜二錢。牛膝三錢。起于風者脈來浮。加獨活二錢。元氣虛。加人參少許。大便實。加大黃二錢。
一論天行大頭病。發熱惡寒。頭項腫痛。脈洪。取作痰火治之。其喉痹者。亦照此方治之。
芩連消毒湯柴胡(八分) 甘草(八分) 桔梗(八分) 川芎(一錢五分) 黃芩(二錢) 荊芥(一錢)黃連(八分) 防風(一錢五分) 羌活(二錢) 枳殼(一錢) 連翹(二錢) 射干(二錢) 白芷(二錢) 鼠粘子(二錢)上銼散。生姜煎。臨服。加竹瀝、姜汁同服。先加大黃利一二次。后根據本方去大黃。加人參二錢。當歸二錢。調理。
一方。三月前后。謂之晚發。寒疫。頭疼發熱惡寒。體痛而渴。脈浮緊有力。無汗年力壯盛之人。用羌活沖和湯恐緩。故用此。
六神通解散麻黃(八分) 甘草(八分) 黃芩(二錢) 石膏(三錢) 滑石(三錢)蒼術(一錢五分) 川芎(一錢五分) 羌活(二錢) 細辛(八分)上銼。姜、蔥、豆豉煎。熱服出汗。中病即止。
一論虛煩。心驚微熱。四肢無力體倦者。又治六七日別無刑克癥候。昏沉不知人事六脈俱靜者。無脈欲出汗者。宜此。
安神益志湯柴胡(八分) 人參(二錢) 知母(二錢) 甘草(八分) 竹茹(四錢) 茯神(三錢) 當歸(三錢) 黃連(八分姜炒) 麥門冬(三錢) 五味子(四分) 生地黃(三錢) 遠志(一錢甘草湯泡去心)上銼散。姜棗煎服。
一論頭疼發熱。身痛惡寒。口干不思飲食。時醫誤投發表攻擊之藥過多。發得表虛上氣喘急。口干不食。肢體昏沉。冷汗大出。以致亡陽等癥。用此加減補中益氣湯。(方見內傷)根據本方加柴胡八分。升麻一錢蜜炒。白芍二錢酒炒。桂枝八分。酸棗仁二錢炒。熟附、麻黃根各八分。浮小麥三錢。倍加黃囗。
一論頭痛。發熱口干。屢服發表解肌之藥。而日晡發熱尤甚。或日經夜重。此陰虛火動也。宜用六味地黃丸。(方見勞瘵)根據本方六味作湯藥。加酒炒黃柏一錢五分。知母一錢五分一論狐惑。多眠聲嗄。及唇口生瘡。宜用。
槐子 桃仁 艾(各一兩) 棗子(十五個)上銼。每服五錢。水煎溫服。
一論汗吐下后。心胸滿悶。或頭痛微汗。虛煩不得眠。反復顛倒。心中懊囗。乃燥熱怫郁于內。而氣不宣通故也。宜服梔豉湯肥梔子(三錢) 淡豆豉(三錢)上水煎。溫服。煩躁者。懊 不得眠也。懊 者。沉悶不舒之貌。煩者氣也。火入于肺也。躁者血也。火入于腎也。故用梔子以治肺煩。豆豉以治腎躁。少氣虛滿。加甘草嘔噦。加生姜一錢。橘皮二錢。有宿食而煩躁者。加大黃二錢。下后腹滿而煩。加枳實二錢。濃樸八分。下后身熱而煩。加甘草一錢。干姜二錢。瘥后勞復。加枳實二錢一論已經汗下。表里俱虛。津液枯竭。心煩發熱。氣逆欲吐。及諸煩熱。并宜服之竹葉石膏湯石膏(二錢) 半夏(一錢五分) 人參(一錢) 甘草(一錢) 麥門冬(去心一錢五分)上銼一帖。青竹葉、生姜各五六片。粳米百余粒。水煎服。熱極發狂。倍加知母、石膏一論陽毒。藥下雖通。結胸不軟。痛楚喘促。或發狂亂者。宜用。
地龍水大頭縮地龍四條。洗凈研爛。入生姜自然汁一匙。白蜜半匙。薄荷汁一匙。更入片腦一分。
或半分。研勻。徐徐灌令盡。良久漸快。穩睡一頓飯時久。即與。揉心下片時。再令睡。當有汗即愈。若服下半時不應。須再服一次效。
一論自汗。大便閉結不通。最便于老人。并日久不能服藥者。又恐硝黃變為別癥者有屎已入直腸者。以此法最便益也。蜜煎導法。(方見大便閉)一論陽明自汗。反小便利。大便燥硬。不可攻者。用此豬膽汁導法。(方見大便閉)一小便不通。先將麝香、半夏末。填患人臍中。外用蔥白、田螺。搗爛成餅。封于臍中上用帶縛住良久。下用皂莢燒煙。熏入陰中。其水竇自通。婦人亦用皂莢煎湯戽洗小便處小水亦通。
一論日數過多。其熱不退。夢寐不寧。心驚恍惚。煩躁多痰。宜竹茹溫膽湯柴胡(一錢) 竹茹(二錢) 桔梗(一錢) 枳實(麩炒一錢) 黃連(一錢) 人參(一錢)麥門冬(去心五分) 陳皮(一錢) 半夏(姜炒八分) 茯苓(一錢) 甘草(二錢) 香附(八分)上銼一劑。生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溫服。
一論曾經汗下后。而熱不退。頭疼不清。脈數實。心尚煩躁。渴不止。是陰陽交。
此癥甚危。其人平素有積熱。而或因心事起火也。宜用加減解毒湯黃連(一錢五分) 梔子(一錢五分) 黃芩(一錢五分) 柴胡(二錢) 知母(二錢) 葛根(三錢) 羌活(二錢) 防風(一錢) 連翹(一錢) 人參(一錢五分) 當歸(一錢) 生地黃(一錢) 甘草(一錢)上銼一劑。水煎溫服。
一論新瘥方起。勞動應事。或多言勞神。而身復發熱者。曰勞復。宜益氣養神湯人參(一錢) 白茯苓(七分) 當歸(三分) 生甘草(三分) 麥門冬 知母 梔子(各一錢) 前胡(七分) 陳皮(五分) 升麻(三分) 白芍(三分)上銼一劑。棗一枚。水煎。溫服。
一治身熱。大小便赤如血色者。
胡黃連(一兩) 山梔子(二兩去皮入蜜半兩拌和炒令微焦)二味搗爛為末。用豬腸子和丸。如梧子大。每服用生姜二片。烏梅一個。童便三合。浸半日。去渣。食后。暖小便同溫。下十丸立效。
一婦人得病。雖瘥未滿百日。不可與男子交合。為陰陽易病。必拘急手足拳欲死。
丈夫病名為陰易。婦人名為陽易。速當汗之。當瘥。滿四日不可療。宜服此藥。
干姜四兩為末。
每服二藥。米湯調。頓服。覆衣被出汗。得解。手足伸遂愈。
一論汗下后不解。或投藥錯誤。致患人困重至死。或陰陽二癥不明。七日以后。皆可服。或終日昏悶。不省人事。發熱發渴。似有狂言。一切危急之癥。宜此。
奪命獨參湯參(一兩)上切。作一劑。水煎。不拘時服。渣再煎服。服后額下鼻尖微汗。是其應也。
一論見吐蛔者。雖有大熱。不可下之。蓋胃虛寒則蛔上膈。大兇之兆。急用炮姜、理中湯。加烏梅一個。花椒十粒。蓋蛔聞酸苦則安。卻用小柴胡湯退熱。
理中湯人參(三錢) 白術(二錢) 干姜(一錢炮) 甘草(一錢)上銼。姜、棗煎服。
一論陰陽二癥。結胸神效方。此勝陷胸、承氣、瀉心三方。
鶴頂丹白礬(一錢) 銀朱(五分)上同研為末。用小瓦盞置炭火上炒。末一錢。入盞中熔化。急括為丸。如遇前癥。每用一丸研細。茶清調勻。溫服。或入姜湯少許。聽其心上有隱隱微聲。結者自散。不動臟腑。不傷真氣。無問虛實。皆可用之。蓋白礬化痰解毒。銀朱是水銀煉成。能破積。故治結胸。又治痰火聲嘶神效。
姜熨法有胸膈不寬。一切寒結、熱結、水結。食積、痞積。血結、痰結、支結。大小結胸、痞氣結者俱用生姜搗爛如泥。去汁。取渣炒熱。絹包。漸漸揉熨心胸脅下。其滿痛豁然自愈。如姜渣冷。再入姜汁。再炒再熨。熱結不用炒一結胸。有痰、有熱、有滯氣。并咳嗽失聲。喘急口渴等癥。
解熱下痰湯蘇子(三錢) 白芥子(三錢) 枳實(二錢) 黃連(八分) 黃芩(二錢) 黃柏(一錢五分)杏仁(三錢) 烏梅(二錢) 石膏(三錢) 栝蔞(三錢) 桔梗(八分) 甘草(一錢)上銼。生姜三片。水煎。頻頻服。
一結胸聲啞。用白果去殼搗爛。加蜜調勻。重湯煮熟。劃成塊。取出。無時服。(濃茶送下立已)一濕 方黃連(八分) 生姜(一錢) 艾葉(一錢) 苦參(二錢)上銼。水煎服。
一熱病有囗。上下食人。豬膽一枚。苦酒一合。同煎三兩沸。滿口飲之。蟲立死。即愈
四時
一論四時瘟疫。頭疼。寒熱往來。及治內外兩感之癥。春月得病。宜用此方。
香蘇散紫蘇葉(二錢) 香附(三錢) 陳皮(三錢) 甘草(五分)上銼。姜、棗煎。熱服。頭疼。加川芎、白芷、細辛。發汗。加麻黃、蒼術。咳嗽加杏仁、桑白皮。痘疹未成。加升麻、干葛。。加枳實、黃連。瘧疾。加檳榔、草果。泄瀉。加白術、茯苓。惡寒潮熱。加桂枝、麻黃。身疼。加羌活、烏藥。
胸膈飽悶。加桔梗、枳殼。心下痞。加枳實、黃連姜炒。有痰。加半夏。嘔吐。加藿香、半夏。腳膝拘攣。加木香、檳榔、羌活、木瓜。名檳榔散。口干。加干葛。夾食加山楂、神曲。
一論時令不正。瘟疫妄行。。發熱惡寒。頭疼身痛。咳嗽喘急。或欲出疹。此藥不問陰陽兩感。并皆服之。
十神湯川芎 甘草 麻黃 紫蘇 白芷 升麻 陳皮 香附 赤芍 干葛上銼。每一兩。姜、蔥煎。熱服出汗。潮熱。加黃芩、麥門冬。咳嗽。加桔梗、桑白皮、半夏。頭疼。加細辛、石膏、蔥白。心胸脹滿。加枳實、半夏。胸膈膨悶。加枳殼、桔梗。飲食不思。加砂仁、白術。嘔逆。加丁香、砂仁。鼻衄不止。加烏梅、黃芩腹痛。加酒炒白芍。冷氣痛。加官桂。大便閉。加大黃、芒硝。痢。加枳殼、當歸一論頭痛。壯熱惡寒。及傷風痰涎咳嗽。鼻塞身重。四時瘟疫熱毒。頭面腫痛。發熱。諸瘡毒。及小兒驚風喘嗽。痘疹時行。一切惡毒并治。
人參敗毒散柴胡 前胡 羌活 獨活 枳殼 茯苓 川芎 桔梗 人參 甘草上銼一兩。生姜、薄荷煎服。咳嗽。加半夏。熱毒。加黃連、黃芩、黃柏、梔子。風熱。加荊芥、防風。名荊芥敗毒散。酒毒。加干葛、黃連。瘡毒。加金銀花、連翹。去人參。
一論四時傷風。頭痛項強。壯熱惡寒。身體煩痛。咳嗽上壅。涕唾稠粘。自汗惡風等癥。宜服消風百解散蒼術 荊芥 麻黃 白芷 陳皮(各一錢) 甘草(三分)上銼一劑。姜、蔥煎服。咳嗽。加烏梅。合升麻葛根湯同服。
一論時疫。憎寒壯熱。頭疼身痛。發熱惡寒。鼻干不得眠。兼治寒暄不時。人多病疫。乍暖脫衣。及小兒痘疹已發未發。疑似之間并治。
升麻葛根湯升麻 葛根 白芍 甘草上銼一兩。生姜煎服。頭痛。加蔥白煎。熱服。咳嗽。加杏仁二錢。桑白皮三錢。上焦熱。加黃芩二錢。薄荷八分。無汗。加麻黃一錢。咽痛。加桔梗八分。發黃丹毒。加玄參三錢。
一論傷風。頭疼發熱。口干鼻涕。四時瘟疫流行。先用發表散葛根(二錢) 西芎(一錢五分) 黃芩(二錢) 甘草(八分)右銼一劑。生姜三片。蔥白三根。水煎。熱服出汗。
一論無汗。頭疼發熱。身痛口干等癥。宜服發表丸甘草 麻黃 升麻 葛根(各四兩) 蒼術(二兩)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肥皂子大。每服一丸。生綠豆湯送下。如過三日外。加黃酒一鐘。再加一丸。一論前三日在表。法當汗。可用雙解散。連進數服。必愈。
雙解散(合后二方)防風通圣散(方見)益元散(方見中暑)此二方合而服之。當得汗而解。若不解者。病已傳變。
一治行軍散秘方用綠豆、麻黃各一升。雄黃三錢。共為末。每服一錢。重者二錢。無根水下。走出汗愈一治四時。發汗后。經中余熱未解。
柴胡(八分) 前胡(二錢) 枳殼(一錢) 桔梗(八分) 連翹(三錢) 黃芩(二錢) 赤芍(二錢) 干葛(一錢) 茯苓(三錢) 半夏(一錢) 川芎(一錢五分) 薄荷(八分) 甘草(一錢)上銼。生姜煎服。
煩躁。加麥門冬三錢。淡竹葉二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