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二
顯宗孝明皇帝
孝明皇帝諱陽,(一)一名莊,世祖之中子也。(二)建武四年五月甲申,(三)皇子陽生,豐下銳上,顏赤色,(四)有似于堯,上以赤色名之曰陽。(五)年十歲通春秋,(六)上循其頭曰“吳季子”。(七)陽對曰:(八)“愚戇無比?!奔鞍⑷槟敢詥枎煾?,曰:“少推誠對。”師傅無以易其辭。母光烈皇后,初讓尊位為貴人,故帝年十二以皇子立為東海公,(九)三歲進爵為王。(一〇)幼而聰明叡智,容貌壯麗,(一一)世祖異焉,數問以政議,應對敏達,謀謨甚深。溫恭好學,敬愛師傅,所以承事兄弟,親密九族,(一二)內外周洽。世祖愈珍上德,以為宜承先序。建武十七年十月,詔廢郭皇后,(一三)立陰貴人為皇后,以上為皇太子,(一四)治尚書,(一五)備師法,兼通四經,(一六)略舉大義,博觀群書,以助術學,無所不照。(一七)中元二年二月,(一八)世祖崩,皇太子即位。(一九)帝即祚。(二〇)長思遠慕,至逾年,乃率諸王侯、公主、外戚、郡國計吏上陵,如會殿前禮。正月,上謁原陵,(二一)夢先帝、太后如平生,親率百官上陵,其日降甘露,(二二)積于樹,百官取以薦。會畢,上伏御床視太后鏡奩中物,感動悲涕,令易脂澤妝具。左右皆泣,莫能仰視。長水校尉樊鯈奏言,(二三)先帝大業,當以時施行,欲使諸儒共正經義,頗令學者得以自助。于是下太常、將軍、大夫、博士、議郎、郎官及諸王諸儒會白虎觀,講議五經同異。明帝封太后弟陰興子慶為鲖陽侯,(二四)子博隱強侯,(二五)陰盛為無錫侯,楚王舅子許昌龍舒侯。永平二年正月,(二六)上宗祀光武皇帝于明堂,上及公卿列侯始服冕冠、衣裳。祀畢,登靈臺。(二七)三月,(二八)上初臨辟雍,行大射禮。(二九)十月,上幸辟雍,初行養老禮。詔曰:(三〇)“十月元日,(三一)始尊事三老,兄事五更,(三二)安車憙輪,朕親袒割牲,祝哽在前,祝噎在后。(三三)三老常山李躬,(三四)年耆學明,以二千石祿養終身。五更沛國桓榮,(三五)以尚書教朕十有余年,其賜爵關內侯,食邑五千戶?!奔鬃?,上幸長安,(三六)祠高廟,遂有事十一陵。歷覽館舍邑居舊處,(三七)會郡縣吏,勞賜作樂。有縣三老大言:(三八)“陛下入東都,臣望顏色容儀,類似先帝,臣一歡喜。百官嚴設如舊時,臣二歡喜。見吏賞賜,識先帝時事,臣三歡喜。陛下聽用直諫,默然受之,臣四歡喜。陛下至明,懲艾酷吏,視人如赤子,臣五歡喜。進賢用能,各得其所,臣六歡喜。天下太平,德合于堯,臣七歡喜?!钡哿钌系睿ㄈ牛┯^上衣,因舉虎頭衣以畏三老。上曰:“屬者所言我堯,削章不如飽飯?!笔辉?,(四〇)詔京兆、右扶風以中牢祠蕭何、霍光,出郡錢谷給蕭何子孫,在三百里內者,悉令侍祠。(四一)永平三年詔曰:(四二)“登靈臺,正儀度?!贝憾拢ㄋ娜﹫D二十八將于云臺,(四四)冊曰:“部符封侯,或以德顯。”秋八月,(四五)詔曰:“琁璣鈐曰:‘有帝漢出,德洽作樂,名予?!睍鞯鄹钠涿紡R樂曰太予樂,(四六)正樂官曰太予樂官,以應圖讖。十月,(四七)上與皇太后幸南陽章陵,周觀舊廬,召見陰、鄧故人。上在于道所幸見吏,勞賜省事畢,步行觀部署,(四八)不用輦。(四九)甲夜讀眾書,(五〇)乙夜盡乃寐,先五鼓起,率常如此。四年,(五一)詔書曰:“朕親耕于藉田,(五二)以祈農事?!蔽迥晔?,上幸鄴,趙王栩會鄴,(五三)賜錢百萬。六年,(五四)廬江太守獻寶鼎,出王雒山,納于太廟。詔曰:“易鼎足象三公,(五五)豈非公卿奉職得理乎?太常其以礿祭之日陳鼎于廟,(五六)以備器用。”七年,(五七)公卿以芝生前殿,奉觴上壽。八年十月,(五八)上臨辟雍,養三老、五更。禮畢,上手書赦令,(五九)尚書仆射持節詔三公。(六〇)九年,詔為四姓小侯置學。(六一)十年閨月,(六二)行幸南陽,祠章陵。以日北至,(六三)復祠于舊宅。(六四)禮畢,召校官弟子作雅樂,(六五)奏鹿鳴,(六六)上自御塤篪和之,(六七)以娛嘉賓。(六八)至南頓,(六九)勞饗三老、官屬。是時天下安平,人無徭役,歲比登稔,百姓殷富,粟斛三十,牛被野。(七〇)十二年,(七一)以益州徼外哀牢王率眾慕化,地曠遠,置永昌郡。十三年二月,上耕藉田畢,(七二)賜觀者食。有一諸生前舉手曰:“善哉!文王之遇太公也?!鄙蠒逶唬骸吧翘?,予亦非文王也。”有司奏楚王英聚奸猾。(七三)十四年,(七四)帝作壽陵,陵東北作廡,長三丈,五步出外為小廚,財足祠祀。明帝自制石槨,(七五)廣丈二尺,長二丈五。十五年二月,東巡狩。癸亥,帝耕于下邳。(七六)三月,幸孔子宅,(七七)祠孔子及七十二弟子。(七八)御講堂,(七九)命太子、諸王說經。幸東平王宮。(八〇)上憐廣陵侯兄弟,(八一)賜以服御之物,又以皇子輿馬,悉賦予之。(八二)十七年春,甘露仍降,樹枝內附,(八三)芝生前殿,(八四)神雀五色,翔集京師。(八五)是夜,上夢見先帝、太后,(八六)夢中喜覺,因悲不能寐。(八七)明旦上陵,百官、胡客悉會,太常丞上言陵樹華有甘露,上令百官采甘露。受賜畢,罷,上從席前伏御床,視太后鏡奩中物,流涕,敕易奩中脂澤妝具。自帝即位,遵奉建武之政,(八八)有加而無損。初,世祖閔傷前世權臣太盛,外戚預政,上濁明主,(八九)下危臣子,漢家中興,唯宣帝取法。至于建武,朝無權臣,外族陰、郭之家,不過九卿,親屬勢位,(九〇)不能及許、史、王氏之半。至永平,后妃外家貴者,裁家一人備列將校尉,在兵馬官,充奉宿衛,闔門而已無封侯豫朝政者。自皇子之封,皆減舊制。嘗案輿地圖,(九一)皇后在傍,言鉅鹿、樂成、廣平各數縣,租谷百萬,帝令滿二千萬止。諸小王皆當略與楚、淮陽相比,(九二)什減三四,(九三)曰:“我子不當與先帝子等?!庇謬h而小于王,善節約謙儉如此。(九四)八月,(九五)帝崩于東宮前殿,在位十八年,時年四十八,謚曰孝明皇帝,葬顯節陵。(九六)十二月,有司奏上尊號曰顯宗,廟與世宗廟同日而祠,祫祭于世祖之堂,共進武德之舞,如孝文皇帝祫祭高廟故事。孝明皇帝尤垂意于經學,(九七)即位,刪定擬議,稽合圖讖,封師太?;笜s為關內侯,親自制作五行章句。每饗射禮畢,正坐自講,(九八)諸儒并聽,四方欣欣。是時學者尤盛,冠帶搢紳游辟雍而觀化者以億萬計。(九九)御覽卷九一
(一)“孝明皇帝”,事詳范曄后漢書卷二顯宗孝明帝紀,袁宏后漢紀卷九、卷一〇。汪文臺輯薛瑩后漢書、司馬彪續漢書卷一、謝沈后漢書、袁山松后漢書、華嶠后漢書卷一亦略載其事。類聚卷一二引袁山松后漢書云:“皇帝諱陽,一名莊,字子麗?!彼膸烊珪甲C云:“明帝本名陽,建武十九年立為皇太子,始改名莊。范書明帝紀直作諱莊,蓋舉后以概前,觀光武建武十九年詔書可見?!?
(二)“世祖之中子也”,初學記卷一七、御覽卷四一一引云:“明帝,光武第四子?!狈稌虾鬂h書明帝紀云:“顯宗孝明皇帝諱莊,光武第四子也?!?
(三)“建武四年五月甲申”,此句至“師傅無以易其辭”諸句原無,御覽卷九一引,今據增補。
(四)“顏”,類聚卷一二引同,范曄后漢書明帝紀李賢注引作“項”。
(五)“以”,御覽卷九一引作“曰”,類聚卷一二引作“以”,今據改。
(六)“年十歲通春秋”,原誤作“至十三年通春秋”。類聚卷一二引作“年十三通春秋”,“三”乃“歲”之訛。范曄后漢書明帝紀云:“十歲能通春秋。”可證。
(七)“循”,撫摩。漢書李陵傳云:“立政等見陵,未得私語,即目視陵,而數數自循其刀環?!鳖亷煿抛⒃疲骸把^摩順也。”“頭”,類聚卷一二引作“頸”?!凹咀印保醇驹?。
(八)“陽對曰”,四庫全書考證云:“按東觀為本朝之史,不應稱帝名,當屬后人所加。”
(九)“年”,此字原無,類聚卷一二引有,今據增補。
(一〇)“三歲進爵為王”,原無“進”字,類聚卷一二引有,今據增補。范曄后漢書明帝紀云:“建武十五年封東海公,十七年進爵為王?!?
(一一)“容貌壯麗”,書鈔卷一引此一句。
(一二)“親密九族”,書鈔卷六引此一句。
(一三)“詔廢郭皇后”,原無“詔”字,類聚卷一二引有,今據增補。范曄后漢書光武帝紀建武十七年載:“冬十月辛巳,廢皇后郭氏為中山太后,立貴人陰氏為皇后?!?
(一四)“以上為皇太子”,此句類聚卷一二引作“上以東海王立為皇太子”。范曄后漢書光武帝紀建武十九年載:“六月戊申,詔曰:‘春秋之義,立子以貴。東海王陽,皇后之子,宜承大統。皇太子彊,崇執謙退,愿備藩國。父子之情,重久違之。其以彊為東海王,立陽為皇太子,改名莊?!?
(一五)“治尚書”,范曄后漢書明帝紀云:“師事博士桓榮,學通尚書?!被笜s傳云:“建武十九年,年六十余,始辟大司徒府。時顯宗始立為皇太子,選求明經,乃擢榮弟子豫章何湯為虎賁中郎將,以尚書授太子。世祖從容問湯本師為誰,湯對曰:‘事沛國桓榮?!奂凑贅s,令說尚書,甚善之。拜為議郎,賜錢十萬,入使授太子?!?
(一六)“四”,原作“九”,聚珍本同。書鈔卷一二、類聚卷一二、唐類函卷二五引作“四”,今據改。
(一七)“無所不照”,此句以上一段文字,聚珍本據各書所引連綴為“孝明皇帝諱陽,一名莊,世祖之中子也。建武四年夏五月甲申,帝生,豐下銳上,項赤色,有似于堯。世祖以赤色名之曰陽。幼而聰明睿智,容貌莊麗,十歲通春秋,推誠對,師傅無以易其辭。母光烈皇后初讓尊位為貴人,故帝年十二以皇子立為東海公。時天下墾田皆不實,詔下州郡檢覆,百姓嗟怨,州郡各遣使奏其事。世祖見陳留吏牘上有書曰:‘潁川、弘農可問,河南、南陽不可問。’因詰吏,吏抵言于長壽街得之。世祖怒。時帝在幄后曰:‘吏受郡敕,當欲以墾田相方耳?!雷嬖唬骸慈绱?,何故言河南、南陽不可問?’對曰:‘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陽帝鄉,多近親,田宅逾制,不可為準?!雷媪罨①S詰問,乃首服,如帝言。遣謁者考實,具知奸狀,世祖異焉。數問以政議,應對敏達,謀謨甚深,溫恭好學,敬愛師傅,所以承事兄弟,親密九族,內外周洽。世祖愈珍帝德,以為宜承先序。十七年冬十月,詔廢郭皇后,立陰貴人為皇后。帝進爵為王,十九年,以東海王立為皇太子,治尚書,備師法,兼通九經,略舉大義,略覽群書,以助術學,無所不照”。其中“時天下墾田皆不實”至“具知奸狀”一段文字,系綜合類聚卷一六,御覽卷一九五、卷六〇六所引輯錄。據范曄后漢書劉隆傳,此段文字當出東觀漢記劉隆傳,今從顯宗孝明皇帝紀中刪去,移入劉隆傳。
(一八)“中元二年二月”,“元”字原誤作“平”,聚珍本尚不誤,今據改正?!澳辍弊窒戮壅浔居小按骸弊帧稌虾鬂h書光武帝紀,世祖光武帝卒于中元二年春二月戊戌。
(一九)“皇太子即位”,“皇”字下原有“后”字,顯系衍文,今刪去。
(二〇)“帝即祚”,此句至“莫能仰視”,諸句原無,御覽卷四一一引,今據增補。原無“帝”字,據文義補入。初學記卷一七引云:“明帝,光武第四子,陰后所生。即祚,長思慕,至逾年正月,當謁原陵,夢先帝、太后如平生歡。朝率百官上陵,上伏御床視太后鏡奩中物,感動悲涕,令易脂澤妝具,左右皆泣,莫敢仰視?!弊志渖月浴?
(二一)“上謁原陵”,通鑒卷四四云:“永平元年春正月,帝率公卿已下,朝于原陵,如元會儀。乘輿拜神坐,退,坐東廂,侍衛官皆在神坐后,太官上食,太常奏樂,郡國上計吏以次前,當神軒占其郡谷價及民所疾苦。”“原陵”,光武帝葬此。
(二二)“其日降甘露”,書鈔卷六引“甘露降”一句,即出于此。
(二三)“長水校尉樊倏奏言”,此句至“講議五經同異”諸句原無,聚珍本有,不知輯自何書,今據增補。
書鈔卷一二僅引“會儒白虎觀”一句,唐類函卷二五引同。
(二四)“明帝封太后弟陰興子慶為鲖陽侯”,此句至“楚王舅子許昌龍舒侯”諸句原無,聚珍本有,類聚卷五一亦引,今據增補。原脫“子慶”二字,范曄后漢書陰興傳云:“永平元年詔曰:‘……其以汝南之鲖陽封興子慶為鲖陽侯,慶弟博為憙強侯?!痹旰鬂h紀卷九云:“永平元年四月癸卯,封故衛尉陰興子慶為鲖陽侯,博為隱強侯,楚王舅子許昌為龍舒侯?!苯駬Qa。
(二五)“博”,原誤作“傅”,今據范曄后漢書陰興傳、袁宏后漢紀卷九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