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壁帶玉飾以金銀”,此句書鈔卷七〇引作“壁帶飾玉”。范曄后漢書瑯邪孝王京傳云:“京都莒,好修宮室,窮極伎巧,殿館壁帶皆飾以金銀。”李賢注云:“壁帶,壁中之橫木也,以金銀為釭,飾其上。”
(三) “明帝悉以太后所遺金寶賜京”,此條文字,不知聚珍本輯自何書。范曄后漢書瑯邪孝王京傳云:“光烈皇后崩,帝悉以太后遺金寶財物賜京。”
彭城靖王恭
恭賜號靈壽王,(一)未有國邑。(二)范曄后漢書卷五〇彭城靖王恭傳李善注 恭子男丁前妻物故,酺侮慢丁小妻,恭怒,閉酺馬廄,酺亡,夜詣彭城縣欲上書,恭遣從官倉頭曉令歸,數責之,乃自殺。(三)范曄后漢書卷五〇彭城靖王恭傳李賢注
丙為都鄉侯,(四)國為安鄉侯,丁為魯陽鄉侯。范曄后漢書卷五〇彭城靖王恭傳李賢注
定兄據卞亭侯,(五)弟光昭陽亭侯,固公梁亭侯,興蒲亭侯,延昌城亭侯,祀梁父亭侯,堅西安亭侯,代林亭侯。范曄后漢書卷五〇彭城靖王恭傳李賢注
(一) “恭”,明帝子,永平十五年封為鉅鹿王,建初三年徙封江陵王,元和二年徙為六安王。章帝卒,遺詔徙封彭城王。范曄后漢書卷五〇有傳。
(二) “未有國邑”,范曄后漢書彭城靖王恭傳云:“彭城靖王恭,永平九年賜號靈壽王。”李賢注云:“東觀記曰‘賜號,未有國邑’也。”此條即據李賢注所引,又參以范書酌定。
(三) “乃自殺”,范曄后漢書彭城靖王恭傳云:“元初三年,恭以事怒子酺,酺自殺。”
(四) “丙為都鄉侯”,恭有四子:道、丙、國、丁。范曄后漢書彭城靖王恭傳云:“恭立四十六年薨,子考王道嗣。元初五年,封道弟三人為鄉侯。”其下李賢引此條文字作注。
(五) “定兄據卞亭侯”,范曄后漢書彭城靖王恭傳云:“道立二十八年薨,子頃王定嗣。本初元年,封定兄弟九人皆為亭侯。”其下李賢引此條文字作注。
樂成靖王黨
樂成靖王黨,(一)善史書,(二)喜正文字。御覽卷七四七
(一) “樂成靖王黨”,明帝子,永平九年賜號重熹王,十五年封樂成王。范曄后漢書卷五〇有傳。“靖”,原誤作“靜”,謚法有“靖”,云“柔德安眾曰‘靖’,恭己鮮言曰‘靖’,寬樂令終曰‘靖’”。范書樂成靖王黨傳亦作“靖”,今據改正。
(二) “史書”,漢書元帝紀贊云:“元帝多材藝,善史書。”應劭注云:“周宣王太史史籀所作大篆。”王先謙補注引錢大昕說云:“應說非也。漢律,太史試學童,能諷書九千字以上,乃得為吏。見藝文志。貢禹傳:‘武帝時,盜賊起,郡國擇便巧史書者,以為右職。俗皆曰:“何以禮義為?史書而仕宦”’。酷吏傳:‘嚴延年善史書,所欲誅殺,奏成于手中,主簿親近史,不得聞知。’蓋史書者,令史所習之書,猶言隸書也。善史書者,謂能識字作隸書耳。”
樂成王萇(一)
安帝詔曰:(二)“樂成王居諒闇,衰服在身,彈棋為戲,不肯謁陵。” 御覽卷七五五
(一) “樂成王萇”,本為濟北惠王壽子,樂成靖王黨傳國至其孫,無嗣而絕,安帝永寧元年以萇紹封。范曄后漢書卷五〇樂成靖王黨傳、后漢紀卷一六略載其事。又見汪文臺輯司馬彪續漢書卷三。
(二) “安帝詔”,萇到國數月,驕淫不法,冀州刺史與國相舉奏萇罪,安帝下詔譴責。事見范曄后漢書樂成靖王黨傳、后漢紀卷一六。
下邳惠王衍(一)
和帝賜恭詔曰:(二)“皇帝問彭城王始夏無恙。蓋聞堯親九族,萬國協和,書典之所美也。下邳王被病沈滯之疾,昏亂不明,家用不寧,姬妾適庶,諸子分爭,紛紛至今。前太子卬頑兇失道,陷于大辟,是后諸子更相誣告,迄今適嗣未知所定,朕甚傷之。惟王與下邳王恩義至親,正此國嗣,非王而誰?禮重適庶之序,春秋之義大居正。孔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貴仁者所好惡得其中也。太子國之儲嗣,可不慎歟!王其差次下邳諸子可為太子者上名,將及景風拜授印綬焉。” 范曄后漢書卷五〇下邳惠王衍傳李賢注
(一) “下邳惠王衍”,明帝子,永平十五年封下邳王,范曄后漢書卷五〇有傳。
(二) “和帝賜恭詔曰”,據范曄后漢書下邳惠王衍傳載,衍就國后病荒忽,太子卬有罪廢,諸姬爭欲立子為嗣。和帝遂使彭城靖王恭至下邳正其嫡庶,故有此詔。后立子成為太子。李賢注引此詔原無“和帝”二字,今據文義增補。
梁節王暢(一)
梁節王暢上疏曰:“筋骨相連,命在絲發。”(二)文選卷二六謝靈運五言詩初發石首城李善注
(一) “梁節王暢”,范曄后漢書卷五〇有傳。姚本、聚珍本漏輯梁節王暢事。
(二) “筋骨相連,命在絲發”,梁節王暢少驕貴,不遵法度。和帝永元五年,豫州刺史梁相舉奏暢不道,經考訊,暢不服。有司請征暢詣廷尉詔獄,和帝不許。有司重奏除暢國,徙九真。和帝不忍,但削二縣。暢慚懼,遂上疏辭謝。此二語當即出此疏中。范曄后漢書梁節王暢傳節錄暢疏文,但漏載此二語。
清河王慶(一)
永元四年,移幸北宮章德殿,講白虎觀,慶得入省宿止。(二)初學記卷一〇十五年,有司以日食陰盛,奏遣諸王侯就國。詔曰:“甲子之異,責由一人。諸王幼稚,早離顧復,弱冠相育,常有蓼莪、凱風之哀。選懦之恩,知非國典,且復宿留。”(三)范曄后漢書卷五五清河孝王慶傳李賢注
(一) “清河王慶”,章帝子,初為皇太子,后被竇皇后所譖,廢為清河王。和帝即位,待之甚渥。后慶長子祜入嗣帝統,是為安帝。安帝建光元年三月,追尊慶為孝德皇。聚珍本以“孝德皇”立目,按初學記卷一〇、萬花谷后集卷七皆引東觀漢記“清河王慶傳”,可見以“清河王慶”立目,比較符合東觀漢記舊貌。清河王慶,范曄后漢書卷五五有傳。
(二) “慶得入省宿止”,此條萬花谷后集卷七亦引,文字全同。
(三) “且復宿留”,范曄后漢書清河孝王慶傳云:“十五年,有司以日食陰盛,奏遣諸王侯就國。詔曰:‘甲子之異,責由一人。諸王幼稚,早離顧復,弱冠相育,常有蓼莪、凱風之哀。選懦之恩,知非國典,且復須留。’”李賢注云:“東觀記‘須留’作‘宿留’。”此條即據李賢注,又酌取范書文字輯錄。
平原王勝(一)
平原王葬,鄧太后悲傷,命史官述其行跡,為作傳誄,藏于王府。書鈔卷一〇二
(一) “平原王勝”,和帝子,延平元年封,立八年卒。范曄后漢書卷五五有傳。
孝穆皇(一)
(一) “孝穆皇”,即河間孝王劉開,桓帝之祖,范曄后漢書卷五五有傳。史通古今正史篇載東觀漢記撰修經過云:“至元嘉元年,復令太中大夫邊韶、大軍營司馬崔寔、議郎朱穆、曹壽雜作孝穆、崇二皇及順烈皇后傳,又增外戚傳入安思等后。”浦起龍史通通釋認為“‘孝穆’五字,傳寫訛脫,當作‘獻穆、孝崇二皇后。’”。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云:“浦起龍通釋謂‘“孝穆、崇二皇”五字,傳寫訛脫,當作“獻穆、孝崇二皇后”’,則又非是。獻穆皇后乃曹操之女,獻帝之后,薨于魏景初元年,崔寔等死已久矣,安得為之作傳乎?考桓帝紀云:‘本初元年閏月,即皇帝位。九月,追尊皇祖河間孝王曰孝穆皇,皇考蠡吾侯曰孝崇皇。’以其位號出于追尊,故皇而不帝,且不作紀而作傳也。起龍不知此事,而欲輕改舊文,妄孰甚焉!”辨證所言甚是。孝穆皇傳中文字未見他書引征,今全闕,僅存其目。此目姚本、聚珍本皆未輯錄。
孝崇皇(一)
(一) “孝崇皇”,即蠡吾侯劉翼,桓帝之父。據史通古今正史篇,東觀漢記有孝崇皇傳,參閱本書孝穆皇傳注(一)。孝崇皇傳中文字今全闕,僅存其目。此目姚本、聚珍本皆未輯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