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30年后,你可能吃不起盒飯
- 不理財,30年后你怎么養活自己
- 李秀霞
- 8811字
- 2016-02-26 17:06:08
吃30年盒飯也要100萬
現在很多人還沒有意識到理財對我們的生活有多么重要。要知道,現在不理財,30年后你可能連盒飯都吃不起。這不是危言聳聽,據有關專家計算,吃30年盒飯也要100萬。
以在城市生活為例,如果最低的生活標準是以一日三餐每頓僅吃盒飯來解決。現在一般盒飯的市場價格都在10元左右,不過我們都知道,盒飯的價格是會隨著通貨膨脹而不斷上升的。假設以4%的通脹率計算,30年后的盒飯每盒要漲到32元左右。一日三餐大約需要100元那么每個人30年的盒飯錢就要100多萬元。
從上面的資料中我們可以看出,未來的日常生活需要更多的錢。材料中僅僅是一個人吃盒飯所需要的錢,如果是結婚的人就需要更多了,當然這只是最低標準,實際生活中還需要準備醫療費、娛樂費。而我們現在的工資是多少呢?以每個月4000元來算,30年間不吃不喝,總共也就144萬,這點錢還不夠一個家庭兩個人的盒飯錢,更不要說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了。
也許會有人天真地認為:如果到時候物價上漲,那么,工資也會上漲的,還是可以過上好日子的。其實,未必如此,物價上漲,工資不一定上漲。不說別的,現在你的工資漲了嗎?可是物價一直在上漲。
據南方日報2012年4月8日消息,最近,食用油行業金龍魚、福臨門漲幅達8%,奶粉業雀巢、美贊臣奶粉漲幅達10%,日用品行業寶潔旗下品牌全線漲價,最高漲幅超15%。2012年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經濟數據顯示,2012年3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3.6%。其中,城市上漲3.6%,農村上漲3.6%;食品價格上漲7.5%,非食品價格上漲1.8%;消費品價格上漲4.4%,服務項目價格上漲1.5%。一季度,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漲3.8%。
大家看看自己的工資表,從3月份到現在4月份,你的工資漲了嗎?從上面的資料中我們可以看到,從3月份到4月份,消費品的漲幅增加了多少!所以,我們不要指望僅靠著工資而不理財就能過上幸福的生活。
雖然我們現在領著固定的工資,也沒有理財,日子也可以過得有模有樣,但是,你想過沒有,30年后,你沒有了工作之后,沒有經濟收入之后,你的日子怎么過?誰來養活你呢?這就需要我們去理財,從現在開始為以后的生活提前做好準備。
其實,人的一生離不開理財,生活中處處都需要理財。乍聽到這句話,可能很多人會不認同,在他們的認知中,財富都是靠工作賺來的,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觀點,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時間和有限的精力下,能夠賺到的財富也是有限的,如果想要靠工資養活自己,那就等于癡人說夢。另外,談到理財,我們需要注意的是,理財并不單單是投資與賺錢,理財的概念很廣泛,其本質在于善于運用手中一切可運用的資金,來滿足人生中各個階段的需求。
如果你是一個相對幸運的人,工資不低,伴侶還有自己的事業,你基本上可以算作是有錢人。那么,你是毫無節制、有多少錢花多少錢呢,還是像個守錢奴一樣一毛不拔?有智慧的人不會讓自己成為兩者中的任何一個,不論是哪一個都只會讓自己損失更多,前者讓錢像流水一般“流”走,當然是你的損失;后者把錢放起來,在金錢日益貶值的今天,錢也會越來越不值錢,也是一種損失。
聰明的人都明白,有錢是一種資本,是一種讓自己越來越有錢的資本。自己掙的錢不少,伴侶掙的錢也很多,除去房貸、車貸和日常開銷,你的手里還會有很大一筆閑散資金,不妨用這些錢開始自己的理財計劃,讓自己朝著更有錢的方向前進。買保險,是一種長期投資,可以為自己和家人“保駕護航”;買基金,是一種“攻守兼備”的理財手段,于低風險中獲得長期收益;投資黃金,讓自己的財富真正保值增值;投資外匯,讓你的錢直接“生”出更多的錢,如此等等。
假如你沒有足夠的閑錢去做投資,不妨專注于另外一種理財方式——開源節流。理財很難,難的是長期積累和打理的過程;理財很細,細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點點滴滴。花錢的時候精打細算,省錢的時候細算精打,非必要的東西不買,將砍價水平發揮到極致,這邊省一點,那邊加一點,在這種細水長流、積少成多中,你也能實現享受老來福的愿望。而如果不理財,30年后,你可能連盒飯都吃不起。
一生需要三套房,你知道嗎
在很多人的認知中,人的一生只需要一套房。所以,當人們辛辛苦苦攢夠了錢、終于買下了屬于自己的房子的時候,他們都如釋重負。人們都把擁有一套屬于自己的房子當做人生最大的理財目標,可是,他們可能都低估了現實中自己對于財富的需求。其實,我們的一生,一套房子的財富怎么可以滿足得了呢?
社會調查顯示,養育一個孩子到他畢業結婚成本高達60萬,再考慮到教育費用的上漲和孩子留學,最少也得準備100萬。現在如果你是30歲,在60歲前你需要準備好退休后的花銷。按預計壽命85歲計算,假如你目前35歲,打算60歲退休后和老伴過著和現在水準差不多的生活(相當于家庭每月現值5000元生活費的水平),退休時仍保持5000元/月的收入,不算年通脹率你就得準備150萬。另外算上買房子的錢,你至少需要有400萬。這樣一算,你是否至少需要準備3套房子呢?第一套房子當然是供自己和家人居住,第二套房子的財富可用來供孩子上學,第三套則是為退休生活準備的。
退休后家庭月生活費(現值¥)
年通脹率(%)
¥3000
¥4000
¥5000
3%
188萬
251萬
314萬
4%
240萬
320萬
400萬
5%
305萬
406萬
508萬
瞧瞧看,大多數人是不是都低估了未來自己對于財富的需求,滿足于當下的衣食不愁,而對中長期的子女教育、養老等問題則考慮不多。其實,為這些中長期計劃需要儲備的金額絕對不是一個小數目,累積財富,刻不容緩。而且人的一生要有能買3套房子的錢。所以,你不能僅僅把目光放在一套房子上面,當你擁有一套房子的時候,你不要以為你的人生任務已經完成了,從而放縱自己不理財,每天貪圖享樂,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當你擁有一套房子的時候,你有沒有想過,自己是否已經為未來做好充足的準備了呢?
每個人都需要一個穩定、安寧的避風港灣,這個避風港灣就是你的家,可以是你的房子,也可以是與三套房相等值的財富。而這筆財富,必須可以幫助你解決后顧之憂,即使當你在經濟上陷入困難的時候,房子也可以成為你東山再起的根據地。可以轉化為你再次投資的本金。所以,不要再天真地以為一生只需要一套房子,不要在擁有了房子之后就不再理財,你的人生需要有3套房,或者說你需要擁有可以購買3套房的財富,這樣,才能夠保證你未來的生活是穩定、安寧的。所以你需要靠理財來策動你幸福無憂的未來之路。
3套房是人生的必需品,也是最基本的,那么從現在開始,為了家人的安心幸福,為了打開財富的大門,學會經營你的財富吧!
通過工資的慢慢積累,你可以獲得自己的第一套房子。或許你還沒有意識到,每月閑錢都放在你的工資卡里時,第二套房子的目標是很難實現的。有了閑錢該放在哪里呢?如何策動你的第二套房產呢?
對于年輕的工薪族來說,積累人生第一個100萬元,通常是需要相當的毅力的,即便下定決心每月必須固定存多少錢,很多時候也會因為忙碌、遺忘、額外支出等原因讓強制儲蓄的計劃泡湯。很多時候我們也明白,其實每個月收入中除去必要的生活開支,多花幾百元和少花幾百元對我們的生活基本沒有影響,關鍵就是,如何在我們還沒有隨意消費完之前,及時地將這些可花可不花的資金積攢下來。
人生的第一套房靠的是毅力,第二套房靠的是方法。而要積累第二個100萬元,就有很多捷徑可走了,因為有了理財的本錢,錢生錢就容易得多。
30歲的劉女士幸運地得到父母留下的50萬元后,一直把它放在銀行里存活期,當2011年經人指點購買收益34%的人民幣理財產品后,竟賺了近2萬元。劉女士對于之前白白流去的銀子只好連連叫苦。
由此可見,利用錢生錢是很容易就可以攢夠第二個100萬的。至于第三個100萬,在擁有第一套房、第二套房的基礎上來得就更容易了。它只需要我們學會理財,利用前面兩套房的財富進行滾雪球,繼續錢生錢就可以了。不過,因為這第三套房是為我們30年后的退休生活做準備的。退休之后,沒有了工資的收入,靠的就是我們現在的積累。要解決這個問題,除了從現在開始積累很多財富之外,還要為自己購買相應的保險,從各個方面保障自己的退休生活。即使自己投資的錢都套牢了,到時候也有這些養老保障金可以支付我們的生活。有這樣一種說法,如果一個人30歲時有自己的第一套房產,他只需要穩健打理,那么退休時將有幾百萬元甚至上千萬元的財富。可以說,第一套房子是積累第二、三套房子的基礎,積累第三套房主要是靠工資,第二套房靠的是錢生錢,第三套房要在前2套房的基礎上做好各方面的儲備金工作。積累人生這3套房,需要動用的確實是不同的腦部神經,需要搜集的是不同的理財技巧,需要具備的是不同的理財觀念。
如果你想一直過得舒適自由,那么,從現在開始,就讓自己成一個理財者。而要作為一個精明的理財者,你要對自己的財富有需求,更需要準確的估計。而不同的人理財的方式也不一樣,希望你選擇正確的理財方式,從現在開始策劃你人生中的3套房。
真的要1000萬元,才夠養老?
2010年4月,北京師范大學金融研究中心教授鐘偉在《財富》上發表文章稱:“一個將在2027年之后退休的人,將需要300萬~500萬元才能度過余生。類似京滬廣深這樣的一線城市,預備1000萬元養老也未必夠。”
他的這一驚人之語引起了一片爭議聲。為了安度余生,真的要準備這么多錢嗎?真的要1000萬元才夠養老嗎?對此,雖然不少專家指出鐘偉教授的觀點言過其實,但也反映出這樣一個現實:未來養老不輕松!
我國人口的預期壽命正不斷延長。從20世紀50年代的平均40歲到目前的73歲;未來20年,我國人口的平均壽命將接近80歲;到2050年更有希望達到85歲。長命百歲的愿望已經不是一種奢求。
我們都知道,一個人活得越久他所需要的養老的錢就會越多,即使消費能力比不上年輕時,但沒有工作收入而又需要花錢的時間卻越來越長。
以55歲退休計算,如果活到80歲,就需要度過25年的退休生活。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1年北京城鎮居民人月均消費支出已達2334元,北京白領的月均消費水平更高。我們暫且按照3000元的水平估算,那么,在不考慮通脹加劇、物價水平提高、預期壽命延長等因素的情況下,保持每月3000元的花銷20~25年,至少需要72萬~90萬元。如果退休年齡提前,或是壽命延長超過80歲,或是物價上漲,這筆費用還將進一步增加,自然會“輕松超越100萬元”。
在北京師范大學鐘偉教授看來,1990年,我國M2(廣義貨幣供應量)、M1(狹義貨幣供應量)和流通中現金的余額分別為1.53萬億元、6950億元和2644億元,到了2007年則分別為40萬億元、15.2萬億元和3.1萬億,不到20年,分別增長了26、22和12倍。正因為本幣在國內不斷貶值,導致通貨膨脹,因此,如果央行印鈔速度沒有放慢,17年以后,居民養老壓力是非常大的。在一線大城市,1000萬養老并不能算是高標準。而且,由于我國社保起步晚、缺口大,因此今后需要個人籌備的養老金額度也是非常大的。
加上我國目前的養老金替代率(養老金替代率=新退休人員平均養老金/在職職工平均工資收入)只有58.5%,這個替代率是針對全國所有參保居民的收入水平而言的,對于大中城市居民而言,特別是對于職工工資水平較高的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居民而言,這個替代率會更低。可見,通貨膨脹壓力、資金的購買力下降,再加上社保基金的實際缺口等因素,鐘偉教授所說的“一線城市預備1000萬養老都未必夠”這一觀點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銀行理財師表示,從CPI數據來看,過去30年該指數的平均值為5.51%,假定未來25年的通貨膨脹率也是5.51%。這樣,有1000萬元養老金,不做任何投資,即使根據通脹不斷增加花費,這1000萬元的養老金也綽綽有余的。
也有幾位理財師對“蘇州養老到底需要多少才夠”這個問題給出了不同的答案。但他們一致認為蘇州養老還是要個百來萬元的。
蘇州農行理財師認為,2009年蘇州市區居民人均年消費額是2.3萬元。作為一個退休人員,這個金額應付一般的吃、穿、行基本能滿足,但是考慮到老年人可能還會有比較大的看病支出,這項支出因每個人的身體條件而不同,且會隨著年齡增長而不斷增加。
因此,在養老金中既要估算每年遞增的看病費用,又要籌備重大疾病的儲備資金。此外,剛退休那幾年,身體條件較好,每年總應安排一兩次的國內外旅游,這一項費用視經濟條件可高可低。另外,按照中國人的“傳統習慣”,難免會因子女結婚、買房、生育孩子要一些親情支出,一般家長的支付能力越強,越能獲得子女的尊重,這些開支也需要考慮。
這位理財師認為,按照蘇州當前的物價水平,現在退休,需要50萬~100萬的退休金才可以享受具有一定品質,能夠獲得保障,同時又能在家庭中有較高尊嚴的退休生活。
中信銀行理財師表示,假設一個人今年30歲,每年花費4萬元,60歲退休,通脹率又維持在5%左右,那么到80歲的時候,20年間他需要的養老金約在340萬元左右。
雖然他們推測的養老金數額都沒有達到鐘偉教授所說的1000萬元,但是數額也是非常大的。一個是50萬~100萬元,一個是340萬元。這對于一個月光族來說是一個天文數字。
總體來說,如果我們想要在30年后過上舒適的生活,就要提前為之準備。這就需要我們從現在開始有理財的意識,至少通過一定的理財產品配置跑贏CPI、跑贏貨幣貶值的速度,不要讓通貨膨脹侵蝕掉自己好不容易積累下來的資產。
晚七年出發,要追趕一輩子
財富的多寡與理財的早晚有很大關系。正所謂,早起的鳥兒有蟲吃。理財開始得越早,財富積累越容易。因此人生當中一定要讓理財先行。就像兩個參加等距離競走的人,提早出發的,就可以輕松散步,后出發的人就要在后面辛苦地追趕,這就是提早理財的差異。可以說,晚七年出發,恐怕要追趕一輩子。
李先生和張先生以定期定額的方式每月投資一樣數額的基金,假設他們的回報率相同,一個從20歲就開始做,一個從26歲開始做,結果他們財富累積的成效大不相同。
李先生從20歲起每月定期定額投資500元買基金,假設平均年報酬率為10%,投資7年,也就是26歲時就不再扣款,然后讓本金與獲利一路成長,到他60歲要退休時,本利和已經達到了162萬。但是張先生從26歲才開始投資,同樣每月500元、10%的年報酬率,他整整花了33年持續扣款,到60歲才累積到154萬。相比之下,李先生的日子過得舒服多了。
假設李先生在26歲時并沒有停止投資理財,而是繼續堅持每月投資500元,那么到他60歲的時候,他所積累的財富將高達316萬,幾乎相當于張先生的兩倍。所以,在年輕的時候,別讓玩樂耽誤了自己的未來,如果你已經意識到投資理財的重要意義,那就別再猶豫了,理財要趁早,越早開始越早受益,而且,復利效應會使早投資的你輕松獲得更多的利益。
但在投資理財的過程中,人們會發現,堅持一個長期的投資計劃相當不容易。當投資市場下跌的時候,嘆息聲一片,害怕虧欠的心理往往會讓人們改變長期投資的計劃;而如果市場大好,收益率飆升,又往往導致大家為了追求更多的收益而不惜承擔過高的風險。
投資中一時的贏利與虧損總是在所難免的,這也如同人生中有高峰也有低谷。所以,在財富積累的過程當中,最關鍵的并不是“一日千里”的突飛猛進,而是要追求螺旋式上升的持之以恒。由此可見,長期投資要從長計議,忌“選時”、“追新”。市場不好的時候,就像開長途車遇到交通堵塞,看到路邊騎自行車的人呼嘯而過,雖然會有抱怨,但我們絕對不會因為羨慕自行車的靈便而把轎車賣掉,改買自行車繼續旅程。在財富累積的道路上,如果你認為可以尋找到一條捷徑,那就是“即日起程,貴在堅持”。
正如著名的理財專家劉彥斌所說,理財其實很簡單,每一個想與財富結緣的人,遲早都要走上理財之路,既然是遲早的事,那為何不早一步呢?不要說現在沒有錢,不要說你沒有時間、沒有經驗。按照以下三個步驟走,你就可以成為理財高手。
1.攢錢:掙一個花兩個一輩子都是窮人。一個月強制拿出10%的錢存在銀行或保險公司里,很多人說做不到。那么如果你的公司經營不好,老總要削減開支,給你兩個選擇,第一是把你開除,補償兩個月工資,第二是把你1000元的工資降到900元,你接受哪個方案?99%的人都會接受第二個方案。如果你會強制儲蓄,發工資后直接將10%的錢存入銀行或保險公司,不邁出這一步,你就永遠沒有錢花。
2.生錢:相比較而言,三個步驟當中就這一步還有點兒“技術含量”,而貧與富的差距也就在這里。世上原本就沒有不勞而獲的事情,要想舒舒服服地過上有錢人的日子,多動動腦子,學點兒理財知識還是值得的。
3.護錢:天有不測風云,誰也不知道提供會出什么事,所以要給自己買保險,保險是理財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全部。生錢就像打一口井,為你的水庫提供源源不斷的水源,但是光打井還不夠,還要為水庫修個堤壩——意外、住院、大病。比如坐飛機,一個月如果需要坐10次飛機,每次飛機起飛和降落的時候有的人會雙手合十,并不是有什么信仰,只是他覺得自己的生命重新被自己掌握了,因為在天上不知道會發生什么。所以建議每次坐飛機時給自己買保50萬~200萬的意外險,這是給家人的愛心和責任,這50萬~200萬夠家人和孩子生活一段時間。
晚了七年,就意味著你永遠趕不上別人的腳步,就算你比別人投入得多,財富的增長速度也沒有別人快。理財就是這樣一種活動,早一天進行理財,你的資本就能更快地增長。假如你將1.4萬元投資到股票或房地產,并能獲得每年平均20%的投資報酬率,那么40年后,你將積累多少財富?一般人所猜的金額,多在200萬~800萬元之間,頂多猜到1000萬元。然而正確的答案是:1.0281億,一個令人驚訝的數字。如果你不相信,可以通過財務公式自己算一遍:1.4萬×(1+20%)40=1.0281億。所以,換個思路想想理財致富這件事,不要再把理財當做一個計劃,盡快把它化為行動吧!
告別人世前斷了財路怎么辦
長壽是每一個人的美好愿望,我們都希望自己福壽無疆。但是如果僅僅是壽命延長了,而財富沒有延長,你想過那是什么樣的一幅情景嗎?
羅谷斌今年54歲,他是家里的獨子,大學畢業之后就進入國企工作。當時本來家境很好,父親開著一家公司,但是,在不幾年前突然倒閉了,家里大量的資產在瞬間蒸發,父母的房子也被拍賣了,所以,贍養父母的責任就落到了他的頭上。
雖然自己的工資也不少,但是這突如其來的重擔還是讓他吃不消。加上父母的奢華生活習慣沒有改掉,家里矛盾重重,讓他的壓力更大。一年前,因為公司倒閉而整日意志消沉的父親因為高血壓住進了醫院,在醫院里又出現腦出血,被轉移到重癥病房,因為需要住院觀察好幾個月,這使得醫療費支出變成了天文數字。因為之前他一直以為自己要繼承父親的那筆大額財產,所以,他總是掙多少花多少,根本沒有積蓄,所以,為了籌集醫療費,他只得把自己的房子也賣了。
現在,他們一家還是租房在外面生活,因為孩子已經上大學,教育費也是個不小的負擔,本來他的那點工資除了孩子的教育費和生活費后所剩無幾了,更不要說重新買房了。但是,因為有個鐵飯碗端著,一家人的生活也不至于那么狼狽。
但是好景不長,羅谷斌已經工作了30年的國企,因為結構調整把他給辭了。想想他都54歲的人了,他還能找什么工作呢?現在,他雖然還是努力找工作,但是他也覺得沒有指望了。他逢人就講:“現在連吃飯都成了問題,我這把年紀了還能去哪兒上班,孩子還在上學,不久就要結婚……要花錢的地方還很多,可自己卻沒了收入,我真不想活了。”
看看羅谷斌,本來的生活是多么美好,爸爸開著一家公司,自己是獨生子,而且又在國企工作,這樣的人還需要愁養老的事嗎?可是天有不測風云,先是他等著繼承的那筆大額財產沒了,然后連自己的工作也沒有了,而家里需要錢的地方還有很多。我們往后想想,即使羅谷斌能夠找到工作,像他那樣歲數的人,還能找到什么高薪的工作呢?他們一家往后的生活可想而知。
曾經有位巴西首富,在年輕時將他的家人留給他的財產全部花完了,到了最后老的時候就住在養老院,有人問他后悔嗎,他說“不后悔,最算錯的事情就是我算錯了我能活的時間!”
也許這位首富是懂得退休規劃原理的,并有著“享受生活每一天”的人生態度。但就是這位崇尚享受生活的老人卻要在養老院里凄慘地度過人生的最后階段。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在自己告別人世之前,如果沒有了財路,我們的生活將會陷入非常悲慘的境地。
所以,我們要提前做好退休規劃,準備好退休之后所需要的財富,讓自己不至于像十八婆和宋爺爺這樣悲慘。當然,要準備足夠的退休資產也不容易,特別是要預估自己的壽命有多長。當你考慮退休后從投資組合中支取生活開銷的問題時,你應該關注以65歲為起始點的預期壽命。如今,65歲的男性預期平均能活到83歲,而65歲的女性平均能活到85歲。
但這些數據也會誤導人,因為它們只是平均預期。不僅有半數的退休者會活得更久,而且人們在活到平均壽命前后時也面臨很大的變數。有些人可能在接近70歲或70歲出頭就去世了,而不少人能活到90歲。除非當你退休時存在健康問題,否則還是謹慎為好,做好活到90歲,甚至更長久的退休計劃。
要想在告別人世之前不斷財路,不僅僅要在年輕的時候做好準備工作,到退休的時候,還是要進行一些投資工作,以此來確保自己的財路不斷。對于剛剛退休的人,必須在退休頭幾年,將部分年投資收益轉到投資組合中進行再投資,以保證儲蓄增長能與通脹上升持平。
問題是,如果你的投資全部集中在債券、定期存款和其他保守型投資品種上,這種再投資可能也不會給你留下多少資金以用于生活開支。確實,這也是你應該慎重考慮持有一些股票型基金的原因,這樣,你就能獲得有安全保障的、能對抗通脹的收益。讓自己的晚年生活更加踏實,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