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繪畫篇(1)
- 希利爾講藝術史
- (美)維吉爾·M.希利爾
- 4910字
- 2016-02-26 17:04:15
第一回 世界上最早的圖畫
清脆的上課鈴聲十五分鐘以前就停止了,講臺上的老師講興正酣。但是,比起他講的知識,我對面前的課桌更感興趣。
于是,我一邊聽課,一邊用鉛筆在棕褐色的桌面上畫了兩個小圓點,它們之間隔著大約一英尺的距離,這是兩只眼睛。接著,我又用兩個圓圈和一根漂亮的弧線拼成了一副眼鏡。一雙機靈的眼睛出現在我的課桌上,好像正在眨動呢!
第二天,我在眼睛下面加上了挺翹的鼻子和紅色的嘴巴,并用曲線勾勒出了這個小人的臉頰和頭發。
接下來的兩天,天氣有些轉涼,我趕緊給我的小人戴上了一頂暖和的帽子。
第五天,小人有了身子,有胳膊、有腿,還有手腳。畫好腳以后,我突然冒出一個念頭:等晚上我回了家,他會不會趁機逃走?
于是,第六天早上,我用鉛筆在畫的周圍反復描出了幾根很粗的線條。有了這個堅固的柵欄,小人一定跑不掉了。不過,我用力太猛,以致于桌面留下了很深的刻痕。
第七天,我還沒來得及給他畫上一個沉重的大書包,老師走到我身邊,發現了這個藏在課桌上的秘密。
我為此付出的代價是賠償學校一張新課桌的錢,得到了一次難得的繪畫經驗,還有媽媽的夸獎:“兒子很有藝術家的天賦!”但爸爸可沒這么想,他一直在嘮叨:“天啊!千萬別讓他當什么藝術家,不然,我花的錢可就不是一張桌子了!”
最終,上帝果然讓父親如愿以償了。
那時候,我非常羨慕另一所學校的孩子們。據說,那所學校的大廳里有一張很大的木桌,桌上有一行字:你要是實在忍不住想畫畫,就在這里畫吧,請別把自己的書桌變成畫板。
如果把一支鉛筆交到一個人手里,那么對方多半會忍不住要畫點什么。即使他正在是聽課、打電話、聽音樂,或者忙其他什么事情,只要身邊有筆和紙,他一般都會涂涂畫畫,一會畫個不怪則的圓圈、一會又畫張模糊的臉、一會又畫個三角形……如果身邊紙,那干凈的桌面或潔白的墻壁就要倒霉了。尤其是小孩子,雖然他不懂任何繪畫技巧,還是喜歡隨處涂抹,即使筆下的兔子像貓,貓像狗,他們依然樂此不疲。
可見,畫畫是人的本性,就連渾身毛茸茸的原始人都有畫畫的沖動。
那時候雖然沒有紙筆,但原始人擁有天然的巨大畫板——巖壁,鹿角或象牙等動物骨骼也被他們充分利用起來了。他們還自創了紅色和黃色的顏料——用有色黏土和動物油脂混合攪拌而成。還有木炭和血液也被用來畫畫,用血液描繪的圖畫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由紅色變成暗黑,這是時間流逝沉淀下來的印記。
原始人的作品,留在洞窟的石壁或者洞頂上,經歷了數萬年歲月的磨礪和淘洗,讓人們能窺見在那段遙遠而樸素的歷史中綻放出的藝術之花。
至于他們都畫了些什么,似乎不好猜測。畢竟,現在人們筆下常出現的一棵樹、一朵花、一只貓、一艘帆船、一輛汽車,或者一座房子,對于當時的人來說都是非常陌生的事物。任何天馬行空的想象力,都不能驅使他們畫出從未見過的東西。所以,那些屢屢出現在他們生活中,或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或曾在某個剎那讓人震撼的動物,成了石壁上絕對的主角。
在法國拉·馬德冷洞里,一只早已滅絕的長毛象正在巖壁上悠閑地踱步。這頭生活在史前的巨象,長得與現在的大象很像,區別是它的身材更高大,耳朵稍微小點,全身長著很長的毛,像裹著厚實而暖和的毛大衣。長毛象生活的環境十分寒冷,長期在室外仿佛連血液都會被凍結,幸好有長長的毛發可以保暖。
其實,長毛象早已經滅絕了,但是后人陸續發現了它們的化石。把這些骨頭拼接起來之后,能通過巨大的骨架想象出它們當時的風采。而巖洞壁畫上呈現出來的長毛象的各種造型、各種生活狀態,更使我們能夠直觀地了解這種昔日稱霸四方的龐然大物。
和長毛象作伴的,還有美洲野牛,它是水牛的一種。在我們的五分錢硬幣上,就有野牛的圖案,看上去十分兇悍,總是一副斗志昂揚、蓄意挑釁的霸道模樣。
還有馴鹿、長角鹿、熊和狼等常見的動物,在石壁畫上奔跑了幾千年。
在那段艱苦的歲月里,生活在饑餓、寒冷、野獸威脅下的原始人,曾拿著木棒、石頭,勇敢地和這些動物搏斗。是不是那些難忘的生死攸關的體驗,促使他們用木炭、尖石在幽暗的洞穴里畫下了這些圖案?又或者,他們費心費力,只是想講述一個故事,記錄一段生活?再不然,難道淳樸的原始人竟相信冥冥之中,這些畫能給他們帶來好運嗎?
穴居人到底為什么要作畫?誰知道呢。我對此并不十分關心,而是深感慶幸:經過漫長的歲月,這些留在黑暗洞穴里最古老的繪畫作品依然完好地存在著!就像電影畫面卡住了一樣,這些被定格在巖壁上的鏡頭無聲地呈現著幾千年前的舊事。畫的作者早已離開人世,甚至連名字也沒留下,但是誰敢因此否定他們的偉大呢?
【長畫廊】——史前的盧浮宮
1940年,在法國西南部的道爾多尼州鄉村,三個孩子在追趕野兔的過程中誤入一個山洞。就像童話《愛麗絲夢游仙境》里出現的畫面,走過狹長的通道,進入一個不規則的龐大圓廳,他們看到了一幅神奇的景象:圓廳頂上竟然有包括野牛、野馬、鹿在內的65只大型動物!
當然,這些動物不是活生生的,而是穴居人留下的原始壁畫,后被稱為拉斯科洞窟壁畫。一經發現,就震驚了整個世界,被譽為“史前的盧浮宮”。
第二回 意義奇特的埃及壁畫
告別了穴居時代,古埃及人的居住環境稍微好了一些,雖然他們建造的土屋矮小而狹窄,和現代人的住宅比起來簡直像一個滑稽的小丑,但他們至少走出了黑暗潮濕的洞穴。這真是個值得慶祝的轉變!
不過,古埃及人的房子的墻壁和天花板上沒有畫,和布滿圖案的洞穴相比,顯得有點兒單調。
別看古埃及人對生前居住的地方不太在意,卻很在意死后葬身的墳墓和供奉神靈的廟宇。古埃及人堅信人死之后會有來世,若干年后,身體就能復活。他們為自己修建了陵墓,準備死后葬在那里等待轉世,國王和貴族們更是大費周章,不惜勞民傷財。他們用打磨藝術品的精力,為自己即將死去的肉體安置居所。
每年,埃及的生命之源——尼羅河都會定期泛濫,洪水如猛獸一般涌到兩岸,短時間內不會退卻。這片長期被洪水浸泡的土地并不適合土葬。為了防止棺槨被洪水浸毀,他們修陵墓時不會用木材,而是用石頭或磚頭這類堅硬的東西。準備好尸體“保險箱”之后,古埃及人還會在尸體上涂抹防腐藥劑,防止尸體腐爛。這些用藥物處理過的尸體就是“木乃伊”,它們會被安放在人形的棺槨里。
安全條件已經達標,古埃及人并沒有滿足。他們找來藝術精湛的工匠,在人形棺槨、陵墓和神殿的墻壁上繪制了密密麻麻的圖畫。在墓主人去世前,這些圖畫大多已經完成。相對于遠古時代穴居人以動物為主的圖畫,古埃及人的墓地裝飾圖主角變得豐富多了,不再是單一的野生動物,開始以人為主體。不管是貴族還是百姓,或者古埃及人耳熟能詳的神怪,都可以成為這時期繪畫的主體。
不僅繪畫對象更多了,古埃及的畫所表現的內容也更多樣,其中用來講故事的插圖占了很大比例。有的故事圖畫下面會標有文字輔助說明畫的意義,而那些沒有注明文字的圖畫也可以達到講故事的目的,這類畫就是“插圖”。
在王室和其他貴族為自己修建的華麗墓地里,插圖的內容一般都是某位去世的國王或皇后的生前偉業、某場重要戰役或狩獵宴會,等等。有的是完整的故事,有些只是故事的一個片段;有的標注了象形文字作為內容說明,有的只有一幅畫。在古埃及祭司的宗教經文《埃及亡靈書》里,就有類似的插圖,講述了真理女神瑪阿特稱量一個人的心臟,來決定是不是該讓這個人永生的故事。
雖然古埃及畫家使用的繪畫顏料比不上現代人的多樣,但和穴居人的紅黃兩色相比就豐富多了。據記載,古埃及人的顏料有七種顏色:紅黃藍綠黑白棕,并且,這些顏料輕易不會褪色。現代人為了避免窗簾、沙發罩、衣服等褪色,只能在染色顏料里添加耐曬的物質成分,否則,再鮮艷的顏色也會在熱烈陽光的炙烤下漸漸枯萎。
幾千年前,科技遠落后于今天,古埃及人怎么做到不讓圖畫褪色的呢?原因可能有兩個:一方面,他們的顏料經過特殊加工,有較強的耐性;另一方面,這些畫被繪制在黑暗的陵墓里,不管陽光多么強烈,也無法穿透厚厚墓壁的阻擋。所以,幾千年過去,山川被夷為平地,沙漠變成了海洋,這些圖畫依然完好得讓人不可思議。
沒有豐富的顏料,古埃及畫家依然創作出了鮮艷得奪人眼球的作品。古埃及人的圖畫非常有特點,他們并不怎么講究畫面色彩的搭配,想怎么畫就怎么畫,把人物的臉畫成鮮紅色、綠色,都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畫中的人物都嚴格遵守“正面側身律”,也就是眼睛和雙肩是正面,臉和身體則側面呈現。
另外,當國王和平民同時出現在畫中時,國王的身軀比平民高大得多,一般會高出兩三倍。當然,這并不符合現實,這樣做是為了凸顯皇族的威嚴。今天的畫家如果需要區分人物前后關系,就會把后面的人畫小一點,位置向上挪一下,可是古埃及人不這樣做。在他們筆下,遠處的人和近處的人在體型上沒有區別,只是后面的人畫在前面的人的上面。
這些奇特而個性的圖畫都存在于神秘的古埃及陵墓里,除非墓地被打開,否則它們將被長埋于黑暗之中,永遠難見天日。繪畫的目的難道不是為了供人欣賞嗎?古埃及人的做法顯然違背了大眾的觀點,至于其中的原因,恐怕只有他們自己知道了。
【長畫廊】——用畫辨別孩子的年齡
在古埃及,有人不是通過問話而是繪畫去辨別孩子的大概年齡。方法非常簡單,只要把三張特殊的人臉畫擺在他們面前就行了,每張畫上的人臉都不完整:第一張沒有眼睛,第二張沒有鼻子,第三張沒有嘴巴。如果孩子能辨別出每張畫缺哪個五官,那么就能斷定這個孩子已經滿六歲了。
第三回 兩河流域的繪畫新技巧
蜿蜒的尼羅河是古埃及的母親,也是埃及人的靈魂。它披著神秘的面紗,從南向北一路狂奔,在荒涼的沙漠里孕育出了悠久燦爛的古埃及文明,流經之地被叫做“尼羅河流域”。在距離埃及大約只有一千英里的地方,也有兩條同樣聞名遐邇的河流: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經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也就是“兩河流域”,這片肥沃而廣闊的土地,是孕育“兩河流域文明”的搖籃。
西亞最早的文明就誕生在這個搖籃里,隨著飛逝的時間逐漸離開襁褓,長成青年,慢慢成熟,而后衰老,直到埋入黃土。
在這片土地上,時而洋溢著其樂融融的和睦,時而彌漫著讓人恐懼的戰火和硝煙,眾多著名的國家聳立在這里:美索不達米亞、卡爾迪亞王國、亞述帝國、巴比倫王國……每一個耳熟能詳的名字背后,都躲藏著一個神秘的國家,像在玩捉迷藏一樣,引誘著人們去探尋它的繁榮和衰敗。
從幾千年來在沙漠中屹立不倒的金字塔,就能感知古埃及人民的勤勞和智慧。但是,當兩河流域的繁榮落幕,鮮有殘垣斷壁、磚塊瓦礫,大多數文明瑰寶都隨著覆滅的帝國灰飛煙滅,難覓遺蹤。
為什么會這樣?
就我們所了解的事實,缺少石頭可能是兩河流域文明的致命傷口之一。聽起來十分荒唐,但事實就是這樣讓人啼笑皆非。兩河流域的建筑物不像埃及的金字塔一樣用巨大而堅硬的石頭堆砌起來,多數都是用泥土制成的磚塊壘砌,一段時間之后很容易損壞。并且,這些磚塊制造工藝比較粗糙,用泥土作為原料制成磚,然后放在太陽底下曬干,這就是全部的工序。可想而至,用這種材料建成的房子怎么經得起千年的風雨?
不管過去兩河文明達到了怎樣的繁榮發達,現在只剩下成堆的瓦礫,還有后人的滿腔遺憾。
其實,兩河流域的人民又怎么會不知道用火煅燒后的磚塊更結實耐用呢。但已經擁有肥沃土地、充足水源的他們,不可能獨自占有造物的全部恩賜。這里的木材有限,人們沒有足夠的燃料燒制磚塊,所以只能利用最充沛的陽光曬制磚塊,修建房子。這種無奈的選擇,決定了他們的建筑必然無法長期保存。
幸運的是,不是所有磚塊都是曬制而成的。少數用木材燒成的珍貴磚塊,以及古代匠人們繪制在磚面上的圖案,逃過了烽煙戰火的破壞,避開歲月長河的沖刷。幾千年后它們重見天日,上面的蛛絲馬跡講述著曾經發生在兩河流域的傳奇。
磚塊上的圖案能保存千年,是因為人們繪上各種圖案后,又把一種和玻璃相似的釉質材料涂抹在了上面,再經第二次燒制,制成了能夠長期保存的玻璃磚。玻璃磚帶著它的心事——繪畫圖案,經受住了歲月的磨礪。
和古埃及人充滿死亡遐想的繪畫作品不同,兩河流域的人并不關心死后的事情,他們把死亡當成自然且必然的經歷,畫畫是為了展示給活著的人看。
兩河流域的君主們從不沉迷于營造奢侈的墳墓,他們非常關心宮殿和神廟的修建。千萬不要以為那些被發掘出來的玻璃磚是這些建筑上的,因為宮殿和神廟往往非常巨大,需要大量的磚塊,所以只能使用太陽曬成的普通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