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章 消失的古國——樓蘭

樓蘭古城曾經是人們生息繁衍的樂園。她身邊有煙波浩淼的羅布泊,她門前環繞著清澈的河流,人們在碧波上泛舟捕魚,在茂密的胡楊林里狩獵,人們在沐浴著大自然的恩賜。是什么原因導致了曾經水豐魚肥的羅布泊變成茫茫沙漠?又是什么原因導致了當年絲綢之路的要沖——樓蘭古城變成了人跡罕至的沙漠戈壁?

樓蘭簡介

為了讓更多的青少年明友走進科學,了解我們究竟生話在一個怎樣的世界,張佳音等用心編輯了《點石成金的手指(重新發現世界的50個科學故事)》這本書,精心挑選了50個科普小故事匯集成冊,內容涵蓋太空、地球、氣象、動物、植物、科技、歷史、人體奧秘等多個方面,既涉及青少年明友應該了解的最新科學領域和科技動態,又包含了一些在我們的日常生話中經常會遇到的問題,其中有法布爾的《昆蟲記》這樣廣為流傳的名篇佳作,也有一些鮮為人知的精彩篇目。每個故事之后,我們還附有一個問題,希望通過閱讀和知識點鏈接的啟發之后,每個讀者都能給出一個更具有“科學性”的答案。

據《史記?大宛列傳》和《漢書?西域傳》記載,早在2世紀以前,樓蘭就是西域一個著名的“城廓之國”。它東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羌、且末。古代“絲綢之路”的南、北兩道從樓蘭分道。 樓蘭屬西域三十六國之一,與敦煌鄰接,公元前后與漢朝關系密切。玄奘三藏在其旅行末尾作了極其簡單的記述:“從此東北行千余里,至納縛波故國,即樓蘭地也。”羅布泊曾經是我國西北干旱地區最大的湖泊,湖面達12000平方公里,上個世紀初仍達500平方公里,當年樓蘭人在羅布泊邊筑造了10多萬平方米的樓蘭古城,但至1972年,卻最終干涸。

據酈道元《水經注》記載,東漢以后,由于當時塔里木河中游的注濱河改道,導致樓蘭嚴重缺水。敦煌的索勒率兵1000人來到樓蘭,又召集鄯善、焉耆、龜茲三國兵士3000人,不分晝夜橫斷注濱河,引水進入樓蘭,緩解了樓蘭缺水困境。但在此之后,盡管樓蘭人為疏浚河道作出了最大限度的努力和嘗試,但樓蘭古城最終還是因斷水而廢棄了。樓蘭古城消失是巨大的損失!

樓蘭王國最早的發現者是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1900年3月初,赫定探險隊沿著干枯的孔雀河左河床來到羅布荒原,在穿越一處沙漠時才發現他們的鐵鏟不慎遺失在昨晚的宿營地中。赫定只得讓他的助手回去尋找。助手很快找回鐵鏟甚至還揀回幾件木雕殘片。赫定見到殘片異常激動,決定發掘這片廢墟。1901年3月,斯文?赫定開始進行挖掘,發現了一座佛塔和三個殿堂以及帶有希臘藝術文化的木雕建筑構件、五銖錢、一封佉盧文書信等大批文物。隨后他們又在這片廢墟東南部發現了許多烽火臺一起延續到羅布泊西岸的一座被風沙掩埋的古城,這里就是樓蘭古城。

古城平面近正方形,邊長在330米左右,幾乎全部為流沙所掩埋。城墻用粘土與紅柳條相間夯筑。有古運河從西北至東南斜貫全城。運河東北有一座八角形的圓頂土坯佛塔。塔南的土臺上,有一組高大的木構建筑遺跡,曾出土漢文、佉盧文文書及簡牘、五銖錢、絲毛織品、生活用具等。運河西南的中部,有3間木構土坯大型房址,房中及其附近曾出土大量漢文文書、木簡及早期粟特文和佉盧文文書,估計為衙署遺跡。其西的一組庭院,可能是官宦宅邸,南邊分布著矮小的民居。城中出土的各種文書、簡牘,被稱作羅布泊文書。

[擴展閱讀]樓蘭消失之謎

說法一:樓蘭消失于戰爭,公元五世紀后,樓蘭王國開始衰弱,北方強國入侵,樓蘭城破,后被遺棄。

說法二:樓蘭敗于干旱缺水,生態惡化,上游河水被截后改道,人們不得不離開樓蘭。

說法三:樓蘭的消失與羅布泊的南北游移有關,斯文?赫定認為,羅布泊南北游移的周期是1500年左右。

說法四:樓蘭消失與絲綢之路北道的開辟有關。經過哈密(伊吾)、吐魯番的絲綢之路北道開通后,經過樓蘭的絲綢之路沙漠道被廢棄,樓蘭也隨之失去了往日的光輝。

說法五:樓蘭被瘟疫疾病毀滅。一場從外地傳來的瘟疫,奪去了樓蘭城內十之八九居民的生命,僥幸存活的人紛紛逃離樓蘭,遠避他鄉。

說法六:樓蘭被生物入侵打敗。一種從兩河流域傳入的螻蛄昆蟲,在樓蘭沒有天敵,生活在土中,能以樓蘭地區的白膏泥土為生,成群結隊地進入居民屋中,人們無法消滅它們,只得棄城而去。

Part2 羅布泊干涸的原因

樓蘭古城的消亡大約在公元前后至四世紀(中原的漢朝到北魏時期),這時正是旱化加劇的時期。其實,在這一旱化過程中,不僅是樓蘭古城消亡,而且由于沙漠擴大,先后發生尼雅、喀拉墩、米蘭城、尼壤城、可汗城、統萬城等的消亡。樓蘭古城的消亡是在中國北方,甚至是世界氣候出現旱化的大背景下發生的,它不是一個孤立的空間,只是由于樓蘭處在干旱內陸,這里人文與自然環境的變化更顯著罷了。

除了全球氣候的變化之外,青藏高原的隆起是地域性中最重要的原因。在距今7到8萬年前,青藏高原快速隆升。這種隆起對中國西北部的氣候具有決定性的作用。由于羅布泊所處的地理位置位于東亞西北內陸,每年,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濕氣流幾乎都很少到達這里。

當全球氣候發生變化時,整個東亞西部都開始出現了干旱和沙漠化、戈壁化趨勢。在這期間,羅布泊開始從南向北推移。在距今7萬年左右的時候,湖面急劇下降到最后接近湖底。因湖底地形的高低不平,原先巨大統一的古羅布泊分解成現在的臺特瑪湖、喀拉和順湖和北面較大的羅布泊。

在地域性因素中,還有一點必須值得注意,據說從近來的遙感資料判斷,孔雀河上游曾發生了一次大的滑坡事件。這次滑坡整個堵塞了孔雀河的河流通道,致使羅布泊的來水被斷。現在的問題是還不知道這次滑坡的具體時間,它是否發生在羅布泊干涸之前還有待于研究。

人類活動對羅布泊干涸的影響,在晚近期可以說越來越大。水源和樹木是荒原上綠洲能夠存活的關鍵。樓蘭古城正建立在當時水系發達的孔雀河下游三角洲,這里曾有長勢繁茂的胡楊樹供其取材建設。當年樓蘭人在羅布泊邊筑造了10多萬平方米的樓蘭古城,他們砍伐掉許多樹木和蘆葦,這無疑會對環境產生負作用。

在這期間,人類活動的加劇以及水系的變化和戰爭的破壞,使原本脆弱的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5號小河墓地上密植的“男根樹樁”說明,樓蘭人當時已感到部落生存危機,只好祈求生殖崇拜來保佑其子孫繁衍下去。但他們大量砍伐本已稀少的樹木,使當地已經惡化的環境雪上加霜。羅布泊的最終干涸,則與我們解放后在塔里木河上游的過度開發有關。當年我們在塔里木河上游大量引水后,致使塔里木河河水入不敷出,下游出現斷流。這一點從近年來的黃河斷流就可以得到印證。羅布泊也由于沒有來水補給,便開始迅速萎縮,終至最后消亡。

[知識鏈接]地球環境氣候的變化

大約萬年前,地球環境發生了空前的變化,即由末次冰期的干冷環境演變成冰期后時期的濕潤環境,借此契機,人類文化也由舊石器時代進入新石器時代。而一萬年之后,地質環境經歷了三個大的階段性變化,距今約10000年至8000年為升溫期,距今約8000年至3000年為高溫期(氣候適宜期),距今3000年至今為降溫期。這三大環境格局變化為地質、生物、化學與物理的古環境研究所證實,只是在三階段劃分的時間上,由于方法、地點或研究對象的不同而略有出入。這種環境氣候的變化規劃了人類的活動范圍與方式。

怪博士出題

樓蘭古國的消亡與其說是天災,不如說是人禍。其固然有先天嚴酷惡劣的自然環境的原因,但人類不顧自然規律,掠奪式的無節制的開發活動則是加速其生態惡化的主要原因和癥結所在。想一想,怎樣才能避免樓蘭教訓的重演,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泰市| 贵港市| 成都市| 盐山县| 惠安县| 濮阳县| 东阿县| 永定县| 海安县| 黑龙江省| 淮北市| 高邑县| 板桥市| 临洮县| 石屏县| 汉川市| 闽侯县| 明水县| 大港区| 平武县| 龙岩市| 安平县| 修武县| 喀喇沁旗| 屏东县| 西乌珠穆沁旗| 阳原县| 娄底市| 芮城县| 岳阳县| 巴塘县| 平定县| 张家港市| 疏附县| 朝阳市| 启东市| 明光市| 卓尼县| 高淳县| 杭州市| 原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