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地理名稱
太平洋名稱的由來
太平洋名稱的由來是有一段故事的。公元1519年9月20日,麥哲倫率西班牙探險隊,從塞維利亞起航,經直布羅陀海峽沿大西洋經過南美洲南端時,進入一處海峽。海峽兩岸巖石陡立,航道水流湍急,暗礁眾多,經過38天的艱苦奮斗,船隊頂著驚濤駭浪,終于闖過了這段艱苦航程,駛離海峽。這個海峽就是現在的麥哲倫海峽。離開海峽后,進入茫茫海洋,此時正值南半球的春末夏初季節,天氣晴朗,海水舒緩平靜,船隊浩浩蕩蕩越過赤道,經關島來到菲律賓群島。在這漫長的航行中,再也沒有遇到大風大浪,隊員們高興地說:“這里真是個太平之洋啊!”從此麥哲倫就將這個大洋命名為太平洋。
知識小鏈接:太平洋簡介
世界上的萬事萬物皆有其源頭,關于它們的起源和由來,一直以來都是大家十分關注和津津樂道的話題。從本質上講,每一種事物的起源背后都蘊含著一段歷史、一段趣說,它們反映了我們的生活和歷史文明的變遷。為了編輯此書,我們參考了大量專業書籍以及通俗讀物,精心選輯了數百個事物的由來,這些事物不但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而且妙趣橫生。本書涵蓋天文地理、經濟貿易、郵政交通、醫藥衛生、節日民俗、大眾飲食、職務稱謂、日常生活、藝術人生、體育娛樂等多個領域。為了增強本書的知識性,我們在每一條事物由來的后面還加入了與之相關的知識鏈接,進一步延展了知識的廣度和深度。
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最深及邊緣海和島嶼最多的大洋。它的東西最大距離約為1.99萬千米,南北最大距離約為1.59萬千米,總面積17 868萬平方千米,超過地球上所有大陸和島嶼面積的總和。太平洋的平均深度是3 597米,而且有一半以上深度超過5 000米。太平洋上的大小島嶼有1萬多個,面積達440多萬平方千米,約占世界島嶼總面積的45%。
好望角名稱的由來
好望角是非洲大陸最西南端的著名岬角,地處大西洋和印度洋相匯之處,蘇伊士運河未開通之前,是歐洲通往亞洲的海上必經之地。
1486年,葡萄牙探險家迪亞士奉國王之命,率探險隊從里斯本出發,沿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去尋找一條通往“黃金之國”——印度的新航道。當船隊駛至大西洋和印度洋會合處的水域時,海面狂風大作,風雨交加。巨浪把船隊推到一個無名岬角上,才免遭滅頂之災。迪亞士將此地名命為“風暴角”。1497年11月,葡萄牙另一探險家達迦馬率領遠航隊成功地繞過此角駛入印度洋,次年5月到達印度西南海岸,然后滿載黃金、絲綢回到葡萄牙。葡萄牙國王約翰二世乃將“風暴角”改為“好望角”,以示繞過此角,帶來了美好的希望。
知識小鏈接:為什么好望角盛行強勁西風
有豐富航海經驗的海員,都知道好望角的暴風特別多這是什么緣故呢?
原來,繞好望角的航道接近南緯40度,正好處在副熱帶高壓帶和副極地低壓帶之間,空氣是從高壓區域流向低壓區域的。從副熱帶高壓帶流向副極地低壓帶的空氣,在地球偏向力作用下,南半球吹西北風。由于這一帶的氣流偏轉較大,所產生的風多接近西風,因此人們稱為“盛行西風帶”。
多瑙河名稱的由來
多瑙河是歐洲第二長河。多瑙河之名來源于一個故事。相傳古代有位英雄叫多瑙伊萬,他娶了女英雄娜塔莎為妻。在新婚的宴席上多瑙伊萬向人夸口,自詡武藝無敵,新娘笑他太傲慢,于是他就迫使新娘與之比射技。結果他輸了,羞怒的多瑙河伊萬一箭就把妻子射死,后來悔悟,羞愧而自刎,其血流成濤濤長河,即成多瑙河。
知識小鏈接:多瑙河上的河港
多瑙河為重要的國際河流,它沿途的河港主要有德國的雷根斯堡、奧地利的林茨和維也納、斯洛伐克的布拉迪斯拉發、匈牙利的布達佩斯、南斯拉夫的諾維薩德和貝爾格萊德、保加利亞的魯塞、羅馬尼亞的布勒伊拉和加拉茨、烏克蘭的伊茲梅爾。
愛琴海名稱的由來
愛琴海是地中海的一部分。它位于希臘半島和小亞細亞半島之間,南北長610千米,東西寬300千米,面積21.4萬平方千米。愛琴海的海岸線非常曲折,港灣眾多,島嶼星羅棋布,所以愛琴海又有“多島海”之稱。
愛琴海的命名來源于希臘神后傳說。據說克里特的國王米諾斯是天神宙斯和人間美女歐羅芭之子,他的妻子生下了一個牛頭人身的怪物——米諾陶,于是專門建立一座迷宮供其居住,并要求雅典進貢童男童女供其食用。希臘王子提修斯潛入王宮,殺死了牛頭怪。但提修斯在返途中忘記了同其父親——老國王愛琴的約定,在船上改掛白帆。結果老國王以為兒子已死,傷心之余,投海而死。于是,就以老國王的名字命名了那片海——愛琴海。
知識小鏈接:愛琴海小介
愛琴海是克里特島的米諾斯文明和伯羅奔尼撒半島的邁錫尼文明的發祥地,之后又出現了以雅典和斯巴達等城邦為代表的希臘文明。愛琴海后來又陸續成為波斯帝國、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威尼斯共和國、塞爾柱突厥帝國、奧托曼帝國的領海。愛琴海是民主的發源地,也是地中海東部各種文明進行接觸和交流的地方。
“黑海”名稱的由來
“黑海”位于歐洲東南部和小亞細亞之間,是一個內海。首先使用“黑海”這個名稱的,是居住在黑海南岸的希臘人、波斯人、土耳其人,他們以不同顏色作為東南西北的標志:黃色為東,紅色為南,藍色或綠色為西,黑色為北。由于黑海位于希臘、波斯、土耳其北部,所以人們就稱它為黑海,而不是由于海水為黑色而得名。
知識小鏈接:黑海的氣候
黑海原是古地中海的一個殘留海盆,古新世紀時期小亞細亞地殼上升,把黑海盆地與地中海分隔開來,僅留下一些狹窄水道與地中海溝通。黑海地區氣候溫和,夏季涼爽,秋季溫暖,冬季短促,春天漫長,尤以東南岸和克里米亞南部氣候最為宜人。
“紅海”名稱的由來
“紅海”位于非洲北部和阿拉伯半島之間,此名由來于海的顏色。原來,紅海表層大量生活著一種浮游生物,叫藍綠藻。這種生物死亡后變成紅色,漂浮在海面上,使海面如同涂上一層紅色。于是,人們把它取名為“紅海”。
知識小鏈接:紅海的氣候
紅海兩岸陡峭壁立,岸濱多珊瑚礁,天然良港較少。整個紅海平均深度558米,最大深度2514米。紅海受東西兩側熱帶沙漠夾峙,常年空氣悶熱,塵埃彌漫,明朗的日子較少。紅海降水量少,蒸發量卻很高,是世界上水溫和含鹽量最高的海域之一。
死海的由來
死海(DeadSea)是西亞著名的大咸水湖,位于約旦同巴勒斯坦之間的西亞裂谷中。南北長80公里,東西寬4.8~17.7公里,面積1049平方公里。湖面低于地中海海面392米,平均深300米,最深395米,是世界陸地最低處。
死海有約旦河等注入,氣候炎熱,蒸發強烈,湖水鹽度很高,水生植物及魚類不能生存,沿岸草木也很少,故有“死海”之稱。死海里氯化物儲量在420億噸以上,并有溴化鎂,可提煉各種鹽類,尤以鉀鹽和溴最有價值。20世紀40年代于死海西北岸洞穴中,發現2000年前古代書卷,稱“死海古卷”,富考古價值。沿湖已建為游覽地。
知識小鏈接:死海傳說
相傳在北宋時期,西方曾出現過一個聞名遐邇的小村落,村中有一溫泉,因泉水中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和能使人浮而不沉的神奇魔力,經常在水中泡浴,人就會變得特別舒暢,皮膚變得雪白光滑,身材也會變得勻稱好看,且能消除很多疾病。用泉水洗臉,能消除色斑,增加皮膚彈性與光澤,使皮膚變得又白又嫩。一時間,小村成了“天使的故鄉”,許多人不遠千里慕名而至,連皇帝的王妃們都來此洗浴,以治療疾病和獲得美麗。這便是有關死海最早的傳說記載。
亞馬遜河名稱的由來
1542年,西班牙人德奧雷利亞納由秘魯的納波河順流而下,最先乘船駛過了亞馬遜大部分河道。他是皮薩羅率領的西班牙探險隊隊員,從厄瓜多爾出發,尋找黃金、香料和傳說中的黃金國。但途中發生意外,皮薩羅率領部分隊員幾經艱辛,終于沿陸地返回厄瓜多爾。最后只有德奧雷利亞納和部分隊員東航至亞馬遜三角洲,輾轉抵達加勒比海。德奧雷利亞納一行,沿途屢歷艱辛,經常受到土著襲擊,曾遇到了一支土著部落,該部落的斗士都是高大的白種婦女,使人聯想起古希臘的亞馬遜的女人王國,該王國位于黑海高加索一帶,王國里的女戰士驍勇善騎。于是德奧雷利亞納便把來船航行過的這條世界第二長河命名為亞馬遜河。
知識小鏈接:亞馬遜河的自然奇觀
亞馬遜河還有一個世界自然奇觀——涌潮,它可以和我國的錢塘江大潮相媲美。在穿越了遼闊的南美洲大陸以后,亞馬遜在巴西馬拉若島附近注入大西洋。亞馬遜河的入海口呈巨大的喇叭狀,海潮進入這一喇叭口之后不斷受到擠壓而抬升成壁立潮頭,可以上溯600~1 000公里。一般潮頭高1~2米,大潮時可達5米。
第二節 國家城市
英國國名的由來
英國的全稱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大不列顛是英國本土最大的島嶼,與愛爾蘭島和周圍5500個小島合稱不列顛群島。“不列顛”一詞來源于古羅馬,那時人們稱該島為“不列敦尼亞”。在我國,習慣稱這個國家為“英吉利”,通稱英國。這個名稱來自“英格蘭”一詞。英格蘭只是大不列顛島上三個地區之一(三個地區即北部的蘇格蘭、南部的英格蘭、西南的威爾士),它因日耳曼部族盎格魯人得名。
知識小鏈接:英國的氣候
英國終年溫和濕潤,通常最高氣溫不超過32℃,最低氣溫不低于-10℃,平均氣溫1月4~7℃,7月13~17℃。多雨霧,秋冬尤甚,年平均降水量約1000毫米,北部和西部山區的年降水量超過2000毫米,中部和東部則少于800毫米。每年2月至3月最為干燥,10月至來年1月最為濕潤。全國氣候類型為溫帶海洋性氣候。
意大利國名的由來
意大利古時稱“艾諾利亞”、“艾斯佩利亞”、“威大利亞”,后因語言變化“威”音變“意”,即稱“意大利亞”,意為“小牛生長的樂園”。又有人說,“意大利”名稱是由該國一個古代部落首領的名字演變而來的。意大利為羅馬帝國的發祥地。2至3世紀為古羅馬帝國全盛時期,版圖遍及整個地中海沿岸。14至15世紀文藝空前繁榮,成為歐洲“文藝復興”的搖籃。此后幾經分裂和外族入侵。1861年成立撒丁王國。1870年實現統一,建成意大利王國。1946年6月2日正式命名為“意大利共和國”。
知識小鏈接:意大利首都——羅馬的由來
公元前7、8世紀,羅馬國王努米托雷被其胞弟阿姆利奧篡位驅逐,其子被殺死,女兒西爾維婭與戰神馬爾斯結合,生下孿生兄弟羅慕洛和雷莫。阿姆利奧把這兩個孿生嬰兒拋入臺伯河。落水嬰兒幸遇一只母狼用奶汁哺喂成活,后被一獵人養育成人。兩兄弟長大后殺死了阿姆利奧,并迎回外祖父努米托雷重登王位。努米托雷把臺伯河畔的7座山丘贈給兄弟倆建新都。后羅慕洛私定城界,殺死了雷莫,并以自己名字命名新城為羅馬。這一天是公元前753年4月21日,后定為羅馬建城日,并將“母狼乳嬰”圖案定為羅馬市徽。
阿根廷國名的由來
西班牙語中,阿根廷與拉普拉塔兩詞意義相同,均為“白銀”。1527年,西班牙探險家塞瓦斯蒂安·卡沃托率領一支遠征隊到達南美大陸后,從一個寬闊的河口溯流而上,深入內地。探險家們發現當地印第安人佩帶著很多銀制的飾物,以為當地盛產白銀,便將這條河命名為拉普拉塔河,把這一地區稱為拉普拉塔區。西班牙殖民統治者后來又將拉普拉塔區改為省。1816年7月9日,拉普拉塔省宣布獨立,并將國名正式定為阿根廷。阿根廷一詞源于拉丁文,不僅是指具體意義上的白銀,同時寓意“貨幣”、“財富”。這塊廣袤的土地上雖不產白銀,但有著肥沃的土壤、豐茂的草原、良好的氣候,這使阿根廷成了“世界的糧倉和肉庫”,財富滾滾而來。因此,把這個國家稱之為“阿根廷”,真是再恰當不過了。
知識小鏈接:阿根廷簡史
16世紀前阿根廷居住著印第安人。1535年西班牙在拉普拉塔建立殖民據點。1776年西班牙設立以布宜諾斯艾利斯為首府的拉普拉塔總督區。1810年5月25日布宜諾斯艾利斯人民掀起反對西班牙統治的“五月革命”,成立了第一個政府委員會。1812年起,阿根廷人民在民族英雄圣馬丁的領導下,開展了反對西班牙殖民軍的大規模武裝斗爭,終于在1816年7月9日宣告獨立。1853年制定第一部憲法,建立了聯邦共和國,烏爾基薩當選為第一任總統。1862年巴托洛梅·米特雷擔任總統,結束了獨立后長期的分裂和動亂。自20世紀30年代起出現軍人與文人交替執政的局面。1983年,阿方辛民選政府上臺,恢復憲制,大力推進民主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