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古今武器
弩的由來
關于弩的起源,文獻中說法不一。由于古代弓弩是用竹、木、筋等材料制作,故很難考證何時發明。1952年,在湖南長沙南郊掃把塘的戰國楚墓中發掘出的弩,是至今發現年代最早的弩。弩不但制造精巧,而且弩的扳機是銅鑄造的。據《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載:“弩生于弓,弓生于彈,彈起古之孝子。”“橫弓著臂,施機設樞,加之以力。”這就是弩。
有學者推測弩是兩周時代發明的,這是很有道理的。僅從考古實物證明,弩的歷史至少在兩千三百年以上。我國是弩的發源地,這是毋庸置疑的。
知識小鏈接:弩在我國少數民族中的應用
少數民族用弩歷史悠久,也留下許許多多古志傳說。云南怒江傈僳族使用的弩弓是用巖桑制成的,用弩歷史追溯到明代。獨龍族的弩用楸木或亞緣青木制成,質堅而輕,遭雨水浸淋而不變形。弩弓長80厘米,弩機是用獸骨制成,弩箭包用兩塊帶毛的生熊皮縫合而成,上口有一搭蓋,用一皮帶縫上以便佩帶,斜套于肩上。獨龍族入山行獵時,要祭山神“仁木大”,以酒和面獸若干作祭品。祈畢,將面獸拋在山坡上,眾人用弩射擊,預卜未來收獲。
手槍的由來
作為火器的槍,其歷史至今已近1000年了。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槍曾在人類戰爭中發揮過舉足輕重的作用。最古老的槍是竹筒火槍。到了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各式各樣的手槍便出現了,特別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槍是最主要的武器之一。
手槍的名稱來源說法不一,有的說是從捷克文“pistal”演變而來。1419年,胡斯信徒在反對兩吉斯蒙德的戰爭中使用了一種短槍,稱為“pisk”,因為射擊時槍管發出的尖叫聲像“哨聲”,手槍因此得名。還有的說手槍是由騎兵使用,不用時放入槍套內,故手槍因此得名。最早的手槍是火門手槍。有史料記載的第一枝火門手槍是意大利人在14世紀中葉發明的,當時被稱為“希歐皮”,即手槍的意思。手槍先后經歷了火門手槍—火繩手槍—轉輪發火槍—打火手槍—燧發槍—擊發手槍—轉輪手槍—自動手槍等幾個發展階段。現在裝備部隊的擊發手槍和轉輪手槍及自動手槍才算是真正的手槍。
知識小鏈接:左輪手槍
左輪手槍——左輪手槍是轉輪手槍的俗稱,它是一種個人使用的多發裝填非自動槍械。其主要特征是槍上裝有一個轉鼓式彈倉,內有5~7個彈巢(大多為6個),槍彈裝在巢中,轉動轉輪,槍彈可逐發對準槍管。由于常見的轉輪手槍在裝彈時轉輪向左擺出,因而又稱左輪手槍。
火炮的由來
火炮作為一種大口徑管形火器,在戰爭史上一直是威力巨大的兵器。現代火炮的祖先,應該說是中國古代的拋石機。舊時,人們把拋石機、火藥球、大口徑管形火器和震天雷之類,統稱為炮。拋石機誕生于公元前250年。最初,人們用拋石機來拋投石塊,火藥發明后,又用它來拋投火藥球。管形火器出現后,用火藥在管內燃燒產生的氣壓將彈體噴射出去。經過以后不斷的改進和完善,才發展成為現代的火炮。
隋唐以后,拋石機發展成為重要的攻守城池的武器。一直到明代,拋石機還被用于戰爭。在歐洲,拋石機出現于中世紀初期,一直使用到15世紀。
知識小鏈接:火炮的分類
火炮按用途分為地面壓制火炮、高射炮、反坦克炮、坦克炮、航空炮、艦炮和岸炮等。地面壓制火炮主要包括各種口徑榴彈炮、加農炮、加農榴彈炮、火箭炮、迫擊炮等,有效射程從幾百米到幾萬米不等。
降落傘的由來
降落傘是利用空氣阻力,使人或物從空中緩慢向下降落的一種器具。從飛行中的航空器上安全降落到地面,完全借助于降落傘。它是從雜技表演開始發展起來的,隨著人類航空事業的發展,后來用作空中救生,進而用于空降作戰。
正如國外的一些軍事書刊中所寫,“像火藥一樣,降落傘也是從中國傳來的”,降落傘起源于中國。
早在公元前100年西漢時代的《史記·五帝本紀》中,就有降落傘原理應用的記載。史學家司馬遷寫道:“使舜上涂廩,瞽叟從下縱火焚廩。舜乃以兩笠自磗而下,去得不死。”這敘述的故事是,在上古時代,有個叫舜的人,有次上到糧倉頂部,瞽叟從下面點起了大火,舜利用兩個斗笠從上面跳下,沒有被燒死。這是人類最早應用降落傘原理的記載。相傳公元1306年前后,在元朝的一位皇帝登基大典中,有這樣一個節目:雜技藝人用紙質巨傘,從很高的墻上飛躍而下。由于利用了空氣阻力的原理,藝人飄然落地,安全無恙。這可以說是最早的跳傘實踐了。
18世紀30年代,隨著氣球的問世,為了保障浮空人員的安全,雜技場上的降落傘開始進入航空領域。據國外資料介紹,當時有人制成一種綢質硬骨架的降落傘,以半張開狀態放置在氣球吊籃的外面,傘衣底下帶有傘繩,系在人的身上,如果氣球失事,即乘降落傘落地。這可能是最早用于航空活動的降落傘。
飛機問世后,為了飛行人員在飛機失事時救生,降落傘又有了進一步改進,1911年出現了能夠將傘衣、傘繩等折疊包裝起來放置在機艙內,適于飛行人員使用的降落傘。這種降落傘于1914年開始裝備給轟炸機的空勤人員。以后,隨著運輸機的出現,降落傘得到進一步改進,逐步為軍隊廣泛使用,從而產生了空降兵這一新的兵種,帶來了空降作戰這一新的作戰樣式。
知識小鏈接:有據可查的降落傘
日本1944年出版的《落下傘》一書寫到了這件事,書中介紹:“由北京歸來的法國傳教士發現如下文獻,1306年皇帝即位大典中,雜技師用紙做的大傘,從高墻上跳下來,表演給大臣看。”1977年出版的《美國百科全書》中也寫道:“一些證據表明,早在1306年,中國的雜技演員們便使用過類似降落傘的裝置。”這個跳傘雜技節目后來傳到了東南亞的一些國家,不久又傳到了歐洲,到17世紀,各種各樣的跳傘雜技表演在歐洲各國盛行一時,傘也由紙質改成布質、綢質,形狀由圓形改成多樣形。
頭盔的由來
頭盔的由來,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原始人為追捕野獸和格斗,用椰子殼、犰狳殼以及大烏龜殼來保護自己的頭部。我國最早的頭盔實物是3000多年前商代的青銅胄,正面鑄有獸面紋,左右和后邊可遮住人的耳朵和頸部。
第一代制式頭盔誕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戰中。1914年的一天,法軍一名炊事兵在遭到德軍炮擊時把鐵鍋頂在頭上,因此只受了輕傷,而其他很多人都死于猛烈的炮火。法國軍隊的亞得里安將軍得知此事后深受啟發,他要求部隊研制金屬制成的頭盔。后來,人們把這種頭盔稱為“亞得里安鋼盔”。
據統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軍由于裝備了頭盔,使7萬人免于死亡。
從此,各國軍隊由此受到啟發,紛紛裝備了頭盔。
知識小鏈接:軍用頭盔的類型
現代的軍用頭盔,主要有步兵頭盔、炮兵頭盔、飛行員頭盔三種類型。另外,有的國家還為一些特殊人員設計了傘兵盔、坦克乘員盔、摩托盔、空襲救護盔。
防毒面具的由來
防毒面具是戰爭的產物,是用來防止化學中毒的。
1899年,在海牙國際和平會議上,有人提議反對在軍事沖突中使用毒氣,認為把它作為一種戰爭武器是非法的。但包括美國在內的大多數代表卻不以為然,結果這個提議被否決了。這在軍事史上,可以說是開了一個壞頭。16年以后,人們果真第一次見到毒氣武器在戰場上使用。
1915年,在比利時于普內斯附近,德軍對英法聯軍發起大規模進攻,他們憑借使用毒氣占了上風。幾天后,以英法為首的協約國軍隊返回戰場,官兵們用經過化學處理的棉布塊把嘴巴和鼻子捂起來。最原始的防毒用具,就這樣誕生了。
伴隨戰爭規模的擴大,化學毒氣的使用也隨之增加,這就需要研制出比棉布塊更具有保護作用的東西。最初的防毒面具,頗為笨重,嚴重影響了士兵的作戰效率。
在“二戰”中,使用的防毒面具比以前的輕,戴起來比較方便,戴上面具后的視野也更寬、更清楚。
到了20世紀60年代,美國軍方獲得了很大的突破,陸軍、海軍和潛艇部隊一律裝備了M-17型防毒面具。它既無膠皮管,外部也沒有過濾罐,卻能防止毒氣、化學煙霧劑、細菌和放射性。空氣通過軟性材料做成的墊子得到過濾,軟墊封在若干個腔內,腔模鑄在防毒面具的面罩上。
目前,防毒面具的使用,已不僅僅局限于軍事,在工業上,特別是在礦山和化工廠應用較廣;消防人員、營救人員以及防暴警察,往往也使用防毒面具。
知識小鏈接:兩種主要的防毒面具
防毒面具分為過濾式和隔絕式兩種。
過濾式防毒面具主要由面罩、導氣管、濾毒罐等組成。濾毒罐內裝有濾煙層和活性炭。
隔絕式防毒面具中,有一種化學生氧式防毒面具。它主要由面罩、生氧罐、呼吸氣管等組成。使用時,人體呼出的氣體經呼氣管進入生氧罐,其中的水汽被吸收,二氧化碳則與罐中的過氧化鉀和過氧化鈉反應,釋放出的氧氣沿吸氣管進入面罩。
坦克的由來
1916年9月15日,英國和德國軍隊在索姆河上進行著大規模的戰斗,雙方都堅守著自己的陣地,誰也沒有突破對方陣地。
突然,從英軍陣地上傳來隆隆的巨大響聲,一群碉堡似的鋼鐵怪物,沖出陣地,向德軍陣地壓去。德軍士兵見到這些怪物,拼命朝它射擊,用炮轟擊,可是那怪物刀槍不入,還打機槍打炮,一邊還擊一邊照樣隆隆壓來。德國士兵一看這巨大怪物就要把自己碾成肉餅,嚇得抱頭鼠竄,只好躲在戰壕里求上帝保佑。這些鋼鐵怪物輕而易舉地進入德國的縱深,給德軍帶來極大的威脅。
這巨大的活動鋼鐵堡壘,就是英國首次發明并投入戰場的“陸地巡洋艦”——坦克。
為什么叫坦克呢?據說英國人為了保密,在將這批坦克運往前線時,所有包裝箱上都寫“水桶”的名稱,英文字“桶”翻譯成中文就是“坦克”,后來人們都把“陸地巡洋艦”稱為坦克。
知識小鏈接:坦克為何又被稱為“陸地巡洋艦”?
英國人發明的坦克,為什么被稱為“陸地巡洋艦”呢?據說有這樣兩個原因。當時英國在世界稱雄是靠海軍,海軍最漂亮最有威力的是巡洋艦。坦克一問世,就好比威力強大的巡洋艦,因此就叫“陸地巡洋艦”。另一個原因,當時坦克上應用的炮和機槍都是從巡洋艦上拆下來裝到坦克上的,由海洋走向陸地,因此把坦克稱為“陸地巡洋艦”也不是沒有道理。
潛艇的由來
潛艇,是一種特殊的軍用艦艇。它可在水面和水下航行,主要是用魚雷、火炮和導彈攻擊敵船以及岸上目標,還用來偵察敵情。
17世紀20年代,荷蘭的物理學家科尼利斯·德雷爾制作了一條特別的潛水船。它是木制的,船體外還蒙上了一層涂油的牛皮,下潛深度為4~5米,船內裝有羊皮囊作為水柜。羊皮囊內灌進了水,船就下潛;把羊皮囊內的水擠壓出去,船就上浮到水面。這算是世界上最早的潛艇雛形了。
在18世紀美國獨立戰爭中,英國戰艦在美國的海面和港口橫沖直撞,激起了美國人的義憤。戴維特·布斯涅爾下決心建造一條水下戰艦,從水下去攻擊英國的戰艦。很快,他設計建造了一條名叫“海龜”的小艇。它有一個木制的外殼,形狀很像一個尖頭向下的鵝蛋。艇底有一個小水柜,艇內有一個小水泵。向水柜灌水,小艇就潛入水中;用水泵把水柜的水抽出來,小艇就浮出水面。艇上還裝有一個手搖螺旋槳,可使小艇在水下前進。艇外掛有一個大炸藥桶。進攻時,小艇開到敵艦的正下方,把炸藥桶掛在敵艦的船底,然后啟動定時爆炸裝置。當小艇離開后,炸藥桶自動爆炸,這樣就可以摧毀敵艦。這條“海龜”便是世界上最早的潛艇了。
知識小鏈接:近代潛艇的發展
20世紀以來,潛艇越造越大,越造越好,大多以柴油機為動力,航速也有很大的提高,武器裝備中既有火炮,又有魚雷,攻擊性大為增強。1914年9月22日,德國的一艘潛艇在75分鐘內,用6枚魚雷擊沉了英國3艘1.2萬噸的巡洋艦,充分顯示了潛艇的威力。
航空母艦的由來
航空母艦作為海軍中的最大艦艇,已走過了近百年的發展歷程。
1910年11月的一天,停泊在美國東海岸的一艘輕巡洋艦“伯明翰”號,準備進行一次大膽的試驗——世界上第一架飛機在軍艦上起飛。當飛機滑完26米長的跑道后,便離開了艦身。兩個月后,又成功進行了飛機在軍艦上降落的試驗。試驗證明,飛機能在軍艦上起落,因而能在海上作戰。
1918年,英國海軍改造了一艘巡洋艦,使之可供飛機在艦上同時起降。該艦叫“飛機搭載艦”,是最早出現的用舊軍艦改裝成的航空母艦,它能裝載20架飛機。不久,英國又把一艘正在建造的客輪“卡吉士”號,改裝成航空母艦“百眼巨人”號。它具有全通式飛行甲板,即起飛和降落是連在一起的,飛行跑道更長了,飛機的起飛和降落也方便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