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禮物(2)
- 優秀員工一定要讀的15本書
- 宋小威
- 4826字
- 2016-02-29 16:47:59
用心不專是一個人生活中的大忌。一事無成是人常常用心不專的惡果。歌德教導我們說:“一個人不能騎兩匹馬,騎著這匹,就會丟掉那匹。聰明人會把凡是分散精力的要求置之度外,只專心致志地學一門,學一門就要把它學好。”在你的身邊肯定有許多庸人,你仔細想過沒有,他們為什么會學無專長,一生碌碌無為?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庸人的突出特性就是難以專心致志。他們做任何事情都不去竭盡心力,于是就像鑿井,他們花廠許多時間和精力去鑿許多淺井,也不愿花同樣的時間和精力去鑿一口深井,所以,他們最終喝不到甘甜的井水。
你要牢記:專心成就人的事業。
1945年7月的一個星期一的早晨,世界第一枚原子彈在美國新墨西哥沙漠爆炸。40秒鐘后,強烈、持久、令人可怕的爆炸聲傳到了基地營,第一個有所反應的是1938年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恩里科·費米。他先是把預先準備好的碎紙片舉到頭頂撒下,碎紙紛紛飄到他身后約2米處。經過一番測算,費米宣稱這顆原子彈的威力相當于1萬噸黃色炸藥。數星期后,精密儀器對震波的速度、壓力進行分析,果然證實了費米的準確判斷。
然而,事后費米夫人問他爆炸時的情景,費米竟說他曾看到閃光,但并沒有聽到聲響。“沒聽到聲響,這怎么可能呢?”他的夫人驚愕了。
費米解釋道:“我當時只注意撒小紙片了……”
你瞧,當原子彈爆炸時,費米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到撒碎紙片上,竟然連眼前“一聲巨大的霹靂”、“威力相當于幾千萬顆巨型炸彈爆發出的、令人可怕的爆炸聲”都沒聽到,這是一種多么罕見、多么令人難以置信的專注力啊!
任何事情都不會是簡單透明的,所以做起事來都要花費相當的精力,而人心又是不可一分為二的,因此,能解決問題的最好最快的途徑就是專心。
愛迪生是聞名世界的發明大王。他是個工作狂,其專心致志的程度令人生畏。
愛迪生之前,莫爾發明的電報早已問世,但愛迪生:立志發明一種更為經濟實用的新型電報機,于是他一頭扎進了實驗室。他廢寢忘食地工作,有時一個星期也不離開實驗室,餓了啃幾口面包,渴了喝幾口清水。他養成了一種忘我工作的習慣,他的同事都說沒有時間概念。 就是在結婚當天晚上,他也因突然想起了一個關于自動電報的想法,拋下新娘,一頭鉆進實驗室,繼續他的研制工作。新婚之夜,新娘竟然獨自一人空守洞房。直到午夜,愛迪生才被人勸出實驗室。
此間,愛迪生不僅經歷實驗上的失敗,而且窮困也給他帶來了無窮的煩惱,他甚至沒有錢呈遞他的專利申請。但這一切都沒有讓愛迪生灰心,他不會在苦難面前低頭。最終,專心致志和百折不撓這對“孿生兄弟”使愛迪生事業有成。
然而,現實生活中很多人最大的毛病便是:常常以為自己是被注意的中心,而導致了工作中分散精力,然而實際并非如此。當我們戴一頂新帽子或穿一件新衣,總以為引人注目了。其實這完全是自己的臆想。如果真正有人注意我們,那大概是因為我們的自我感覺是我們表現出一種可笑的態度,而不是由于衣服。
同樣的原因也可以應用在我們的工作中。如果某人十分專心于他的工作,你絕不能使他感覺不安,因為他甚至不覺得有人在身旁。假如有人看你工作,你便覺得不安,解救的方法是專心去做得更好些,而不要勉強克制自己的不安。如果你曉得自己做得很好,人家看你時便不會感覺不安的;這種不安是因為你怕工作做得不好,怕弄出錯處,怕別人看出你秘密的思想,于是引起你臉紅手顫,聲音顫栗,這些行為都是你怕顯露出來的。但是正因為你害怕才越發顯露出來。
因此,專注成了醫治工作狂躁癥和工作厭惡癥的良方,因為當一個人集中精力專注于眼前的工作時,就會減輕其工作壓力,做事不會覺得令其生厭,也不再風風火火和毛躁。由于工作的專注,還能激發一個人更熱愛公司,更加熱愛自己工作,并從工作中體會到更多的樂趣。 為了擺脫工作中的煩惱,年輕人一人來到了遠方的一處山間小屋。
夜晚,他凝視著火焰,第一次發現小屋里的壁爐如此精巧。
壁爐是用大大小小的石頭砌成的,石頭之間只涂了很少的石灰。看得出,當初砌壁爐的人曾非常細心地挑選、打磨和堆砌每一塊石頭。 從這個讓人驚嘆的作品中,年輕人就能看郵那位石匠是成功的。在那些時刻,他一定是全神貫注于手頭的工作,也因此得到了更多的享受。
現在想來,他發現每當自己能夠把握此刻的時候,都會對手頭正在做的事情更清楚、更專注。在那一刻,他其實很像那位修建壁爐的工匠。
現在他終于明白,從小時候起,老人一直想告訴他的是什么了。
禮物就是把握此刻,全神貫注于正在發生的事,珍惜和欣賞每天得到的東西。
心系光明帶來快樂
在《禮物》中,作者寫道:老人與年輕人相處久了,已達到了“心有靈犀”,相知甚深的地步。一天,年輕人又來到了老人這里,一看到年輕人滿面笑容、神采奕奕的樣子,老人就知道他已經找到那個禮物了。
果然,年輕人興奮地說“我想通了,給自己的禮物就是當前這一刻。現在我明白了,把握此刻就是專注于眼下正在發生的事情。”
這時,老人又提示說:“那么當你領悟到‘把握此刻’的時候,你是在想那些好的事情,還是那些壞的事情呢?”
“雖然當時還是有些事情挺糟的,但我想的只是那些好的事情。”年輕人答道。
老人說道:“那你現在應該明白了這樣的一個道理:即使在最困難的環境中,只要你專注于此刻美好之事,就能感到更加幸福。這將給你所需的力量和自信,去解決任何不妙的難題。年輕人又想了想,“確實如此。在情況不好的時候,我不自覺地就想起糟糕的事情,結果感覺很沮喪、很灰心。”
“這是人之共性。實際上,真實的生活就是好壞參半、對錯交雜的。關鍵在于你以何種心態去看待它們。
你越是想象那些好的事情,你的工作效率就會越高,也會變得更成功。”
“你越是老想著那些錯誤的往事,”老人說道,“你就會逐漸地喪失自己的信心。因此,當你發現自己處于不順的環境時,努力去發現其中充滿希望的一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即使這方面很難被發現。然后,你要發掘自己在這些好的方面的優勢,在此基礎上重建信心。”
曾有兩個人從鐵窗朝外望去,一個人看到的是滿地的泥濘,另一個卻看到滿天的繁星。
偉大的心理學家阿德勒究其一生都在研究人類及其潛能,他曾經宜稱他發現人類最不可思議的一種特性——“人具有一種反敗為勝的力量。”
有關瑟爾瑪·湯普森女士的真實體驗將會很好地印證這一發現。
戰時,她丈夫駐防加州沙漠的陸軍基地。為了能經常與他相聚,她搬到那附近去住,那實在是個可憎的地方,她簡直沒見過比那更糟糕的地方。她丈夫出外參加演習時,她就只好一個人待在那間小房子里。熱得要命——仙人掌樹蔭下的溫度高達華氏125度,沒有一個可以談話的人。風沙很大,所有她吃的、呼吸的都充滿了沙、沙、沙!
她覺得自己倒霉到了極點,覺得自己好可憐,于是她寫信給她父母,告訴他們她放棄了,準備回家,她一分鐘也不能再忍受了,她情愿去坐牢也不想待在這個鬼地方。她父親的回信只有三行,這三句話常常縈繞在她心中,并改變了她的一生:
有兩個人從鐵窗朝外望去,
一人看到的是滿地的泥濘,
另一個人卻看到滿天的繁星。
她把這幾句話反復念了好幾遍,她覺得自己很丟臉。決定找出自己目前處境的有利之處,她要找尋那一片星空。
她開始與當地居民交朋友,他們的反應令她心動。當她對他們的編織與陶藝表現出很大的興趣時,他們會把拒絕賣給游客的心愛之物送給她。她研究各式各樣的仙人掌及當地植物。她試著多認識土撥鼠,她觀看沙漠的黃昏,找尋300萬年前的貝殼化石,原來這片沙漠在300萬年前曾是海底。
是什么帶來了這些驚人的改變呢?沙漠并沒有發生改變,改變的只是我自己。因為她的態度改變了,正是這種改變使她有了一段精彩的人生經歷。她所發現的新天地令她覺得既刺激又興奮。她著手寫一本書——一本小說——她逃出了自筑的牢獄,找到了美麗的星辰。
瑟爾瑪·湯普森女士經歷告訴我們,要想贏得人生,就不能總把目光停留在那些消極的東西上,那只會使你沮喪,自卑,徒增煩惱,還會影響你的身心健康。結果,你的人生就可能被失敗的陰影遮蔽去它本該有的光輝。
中國明代的一位文學家陸紹珩還說過,一個人生活在世上,要敢于“放開眼”,而不向人間“浪皺眉”。
“放開眼”和“浪皺眉”就是對人生兩面的選擇。你選擇正面,你就能樂觀自信地舒展眉頭,面對一切。你選擇背面,你就只能是眉頭緊鎖,郁郁寡歡,最終成為人生的失敗者。
“要看到人生中光明的一面。”一個年輕人對他的牢騷滿腹、愁眉不展的朋友說。“但是,沒有什么是光明的。”他的朋友心事重重地回答。“那就把不光的一面打磨一下,讓它顯出光亮不就得了!”只要事事具有這種光明而積極的心態,即使再大的挫折也能承受和克服,而且也將贏得人生更大的成功。
有一位銀行家,在51歲的時候,財富高達數百萬美元,而到52歲的時候,他失去了所有的財富,而且背上了一大堆債務。面臨巨大打擊,他沒有頹廢也沒有悲觀失望,而是決定要東山再起。不久,他又積累了巨額的財富。當他還清最后300個債務人的欠款后,這位金融家實現了他的承諾。有人問他,他的第二筆財富是怎樣積累起來的。他回答說:
“這很簡單,因為我從來沒有改變從父母身上繼承下來的個性,就是積極樂觀。從我早期謀生開始,我就認為要以充滿希望的一面來看待萬事萬物,從來不要在陰影的籠罩下生活。我總是有理由讓自己相信,實際的情況比一般人設想和尖刻批評的情況要好得多。我相信,我們的社會到處都是財富,只要去工作就一定會發現財富、獲得財富。這就是我生活成功的秘密,記住:總是要看到事物陽光燦爛的一面。
有這么一個近似于文字游戲的論述。吃葡萄時悲觀者從大粒的開始吃,心里充滿了失望,(因為他所吃的每一粒都比上一粒小)而樂觀者則從小粒的開始吃,心里充滿了快樂,因為他所吃的每一粒都比上一粒大。悲觀者決定學著樂觀者的吃法吃葡萄,但還是快樂不起來,因為在他看來他吃到的都是最小的一粒,樂觀者也想換種吃法,他從大粒的開始吃,依舊感覺良好,在他看來他吃到的都是最大的。
悲觀者的眼光與樂觀者的眼光截然不同,悲觀者看到的都令他失望,而樂觀者看到的都令他快樂。如果你是那個悲觀者的話不妨不用換吃法,而換種眼光吧。
有一個漁夫,這一天沒有去下海捕魚,而是在岸上找了一個地方躺下,睡著了,而且睡得很香。
有一位來此觀光的哲學家看見了這位漁夫,像所有受文化知識熏陶的人一樣,他看見這個漁夫睡在這里,覺得他很可憐,于是,他就走過去,結果驚醒了漁夫。
那個哲學家和漁夫就攀談了起來。
哲學家問:
“你今天為什么不下海捕魚呢?”
漁夫沒有正而回答他的問題,而是問了哲學家一個問題:
“那你說說,我今天為什么就要下海捕魚呢?”
哲學家可能覺得漁夫問的這個問題好奇怪,他不加思索地就說:
“捕到魚你就可以賣很多的錢!”
“那,我賣很多的錢又是為了什么呢?”
“你有了很多的錢,你就可以好好事受生活,過一種無憂無慮的生活了!”
那個漁夫笑了,說:“剛才我就是在這兒無憂無慮地睡覺,是你來了打破了我的好夢!”
那位漁夫和哲學家對于生活的理解完全不同,這取決于他們兩人看待生活的角度和對生活的態度是截然不同的。
可見,生活得快樂不快樂,全在自己對生活的態度和理解。
樂觀的人是這樣看待生活和問題的,他們總向看,他們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能主宰一切,包括快樂和痛苦。
此外,擁有一種不同的生活態度意味著擁有生命中最美妙的時光。
劍橋大學教授邁克爾·波特常告訴學生: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令人煩惱不已,但換個角度,你就會發現這正是生活的美妙之處。一切取決于你的態度。
在平淡的日常生活中發現美,你的生活就會閃耀著藝術家才華的光輝,你的生活會更快樂。
從前,一對夫妻居住在一個城鎮里。一天下午,有位朋友把頭探出他們廚房的窗口,嘴里說道:“從這兒望出去沒啥看頭,是不是?” 他們住的地方差不多仍是曠野一片。但是,那位朋友的那番評語著實讓他們吃驚不已:因為他們喜愛這窗口的景致。夫妻倆盡力讓自己用朋友的眼光去觀察它——一條直通通的地平線、一座水塔、十來棵三角葉楊、若干間屋舍和平展展的一片收割后留著茬兒的麥地。籠統來說就是這么多。然而,當這些景物第一次撲入他們的眼簾的時候,它卻給予了夫婦倆無數綺麗的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