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最好的醫院是廚房,最好的藥物是飲食(1)
- 大國醫2:30位“國醫大師”的養生秘術與治病絕學
- 王耀堂 焦亮
- 4874字
- 2016-02-26 10:43:55
五谷雜糧皆治病——揭秘藏醫飲食療法
大師手記
《四部醫典》的《總則部》第五章中記載:“醫治疾病的善方有飲食、起居、藥物、外治共四種。”還在《后續部》第二十六章中所載:“調養治法雖然有一千零二種,然而概括起來,只有飲食、起居、藥物、手術外治等四種。”上述所說四種治療方法中吃的食物和喝的飲料兩部分分類方法為首要。此方法的有益和有害作用在《論述部》的《食物章》中有詳細的記載:合理的飲食會使身體健康長壽,如果在飲食方面發生低、超、反的情況,便會生病,甚至生命受到危害。因此善于安排飲食是很重要的。
——強巴赤列摘自《中國藏醫學》
養生館
藏醫是中國醫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它是在藏族傳統醫學理論的基礎上,吸收和借鑒漢醫及印度醫學理論而形成的。在藏醫的發展過程中,涌現出了一大批學識淵博、手到病除的藏醫大師,其中就包括國醫大師強巴赤列。強巴赤列是現代藏醫學的集大成者,他不僅繼承了前輩們的診療經驗,還將其發揚光大,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保健思路。
強巴赤列根據藏醫最重要的著作《四部醫典》所述,將藏醫的治療方法分為飲食、起居、藥物、外治四種類型,指出飲食是最好的療法,只有當飲食療法失效之后,才去尋找其他的療法,如藥物療法。強巴赤列在臨床與研究過程中總結了許多藏醫飲食保健的經驗,我們在這里介紹給大家。
在藏醫學中,食物可分為谷物、肉類、綠葉蔬菜、油脂和各種飲料等很多類。谷物類又分成有芒類和莢類。前者指糧食類作物,而后者指豆類。芒類包括稻米、小米、蕎麥、大麥、小麥、青稞等。其中,青稞性重而涼,主要作用是增加體力,也增加污物;大米性輕而涼,可使體內精液增多,隆、赤巴和培根病性減少,尤其對肌肉松弛有很好的療效。骨折患者應多吃小米,但小米有使體內炎癥加重的趨勢。莢類即豆類(包括芝麻類食物),性質基本上輕而甘、涼,具有增加血液、赤巴和脂肪的功效,可用于治療腹瀉。
肉類是藏族人民常吃的食物,所以對肉食的分類很細,共分8類,如穴居、水居、家畜等,藏醫認為所有肉類都屬味甘、性涼、輕而粗,但平原所產動物的肉則性溫而重。一般性涼輕粗的肉類用于治療培根發熱病,而性溫重的肉類則予治療胃痛、背痛,療效較好。值得注意的是,死動物的肉均有毒性,不能食用。
藏醫認為,蔬菜類食物應區別其生長地區,以定其性質。如生長在干燥地區則性溫而輕,生長在潮濕地區則性涼而重。前者用于治療腎病及風濕病,后者可治療發熱性疾病。油脂類食物的性質屬涼、重,其味甘,對身體具有滋補作用,對于體弱的老年人、婦女更有好處,可以多服。酥油是藏民日常不可缺少的食物,藏醫認為它性涼,使人氣色好、精力充沛,但年久的酥油可使人產生健忘、體力衰減,所以不能食用。
在飲料等液態飲品中,藏醫最為重視奶類和水的治療作用。牛奶味甘,可使人面色紅潤、皮膚有光澤,但其藥性涼而重,可產生培根。奶牛的牛奶可用于治療肺結核、眩暈、咳嗽、口渴、饑餓、尿頻等癥。山羊奶藥性輕,用于治療呼吸困難、腹瀉及因發熱而迫血妄行等出血性疾病。生奶藥性重而涼,即擠出的乳有如甘露,營養價值極佳,不過純奶并不容易消化。
藏醫同樣重視水的治療作用。藏醫認為,雨水、雪水、河水、泉水、井水、海水等均能供治療之用,其中以雨水質量最好,其次是雪水,依次越差。涼水可用于治療酒精中毒、昏迷、惡心、頭暈等癥。沸水晾涼之后,對赤巴癥有效。藏醫認為,酒精可以助消化,有助于消化之火,其藥性甘、酸、辛,對失眠癥有效。適量的飲酒對體瘦的人有一定益處,陳酒對隆病、培根病有益。但是,飲酒不能過多,否則等于自飲毒藥。另外,藏醫也講究食物相克,認為有不少食物不能同吃,如牛乳與核桃、杏仁,芥子油與蘑菇等,如果放在一起共食,就會中毒。
健康錦囊
和中醫一樣,藏醫也經常用藥膳來祛病強身,這里我們就為大家介紹幾種藏醫常用的滋補藥膳。這些藥膳的主要材料均為藏區特產,其中還有一些是名貴藥材,身體較虛弱且有條件的朋友可以一試。
1.紅花羊排
【材料】藏紅花少許,羊排骨1千克,鹽8克,水攪豆粉10克,生姜5克,酥油適量。
【制法】先把少量藏紅花放入冷水中浸泡。羊排骨切成塊狀,在化好的酥油中燒好,放入鹽、生姜、水,快要燒熟的時候加上事先浸泡好的藏紅花和水攪豆粉,再燒至出沸泡即可。火候中等。
2.蟲草雞塊
【材料】冬蟲夏草15根,雞胸肉200克,雞蛋1個,豆粉9克,生姜5克,胡椒10克,蔥5克,水攪豆粉10克,鹽3克,酥油300克。
【制法】先把蟲草蒸熟。雞胸肉切成塊狀,雞肉表面涂上攪和好了的蛋清豆粉,然后在熔化成液體的酥油中炸熟。再用微火化好酥油后加上鹽、生姜、胡椒、蔥、炸雞塊、蒸蟲草、水攪豆粉,煨上片刻即可。
3.蛋插人參果
【材料】雞蛋14個,煮熟的人參果10克,鹽3克,酥油50克,水攪豆粉10克。
【制法】洗好的人參果在水中煮熟。雞蛋的蛋清和蛋黃分開,加上鹽和水攪豆粉后放在蒸籠中蒸熟。蒸熟的蛋清、蛋黃切成塊狀,擺在菜碟中,上面插好人參果。菜鍋中再放少許酥油,在微火中化成液體后加上少量的水攪豆粉,煮至出現沸泡的時候澆在菜碟中的雞塊上,就做成了。注意火不宜過旺。
每天一碗長壽粥,緩解疲倦勝仙藥
大師手記
吃早飯之前,她給我吃一小碗(長壽粥),不多,但是內容很豐富,有好多種吃了對身體有益的食品……每天都吃,除了出差,在家里每天一碗,這個對我的健康,對我的精力的恢復,對我的衰老的延緩都有很大幫助,所以我一直持之以恒,常年吃它。
——朱良春摘自《中華醫藥》
養生館
“忙碌著,疲勞著”是當今許多上班族的真實寫照,我們似乎永遠有忙不完的工作,總是處于疲勞狀態。有很多人還不到40歲,就已經身體乏力、反應遲鈍、活力降低,對什么事情都提不起精神。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這樣一位老人,他已經93歲高齡,每天仍然忙個不停,但從來不會感到疲憊。這個人就是家住江蘇南通的國醫大師朱良春。
2010年3月17日,中央電視臺的《中華醫藥》欄目播放了對朱良春教授的專訪,鏡頭里的朱老精神矍鑠、聲音洪亮、動作靈敏、談笑風生,讓人很難想象這已是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據了解,如今朱老的工作量仍然十分驚人,每周至少要應診三天,每天接待的人數少則二三十,多則四五十,而且大多是重癥患者。除此之外,他還常常被邀請到中國乃至世界各地出席會議和講學,經常是下了門診就往飛機場趕。最讓人感到詫異的是,這樣的高齡,這樣高的工作強度,朱老居然很少感覺到疲倦!難道他真的有所謂的仙丹妙藥不成?其實,仙丹妙藥沒有,只不過是一碗粥而已,朱老稱之為“長壽粥”。長壽粥的制作方法并不復雜:
【材料】黃芪250克,綠豆50克,薏仁50克,扁豆50克,蓮子50克,大棗30克,枸杞10克。
【制法】把黃芪放到沙鍋里,加適量水先泡20分鐘,然后煮15分鐘,把水潷出來,再加一碗水,煮開之后也潷出來,最后把這些水合在一起,用這個水去煮粥。
把綠豆、薏仁、扁豆、蓮子、大棗清洗干凈,倒進沙鍋,再倒進黃芪水,蓋上蓋,開大火,煮開之后換小火煮40分鐘,把洗干凈的枸杞倒進去,再煮10分鐘即成。
【用法】煮出來的粥是五天的量,可一次由五個人分食;也可每天吃一碗,分五天食。另外,如果人數不定,煮粥材料也可按比例增減。
關于長壽粥的來歷,我們要從60多年前說起。1938年,朱良春正跟隨老師章次公在上海行醫,恰逢當地霍亂盛行,求診者絡繹不絕,朱良春每天都要看上百號病人。在這種高強度的工作環境下,他漸感體力不支,總是覺得疲憊,人也逐漸消瘦。在這種情況下,朱良春和母親一起創制出了長壽粥。母親每天給他做一碗,吃了幾個月以后,精神逐漸好轉,不再感覺疲勞。后來,朱良春就每天堅持吃,一直吃了60多年。
那么,為什么長壽粥會有如此神奇的功效呢?中醫認為心主血脈,主神明,心的功能正常,則氣血運行正常,精力充沛,而苦入心,帶點苦味的蓮子正好能夠清心養心,同時綠豆也是入心經的,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肝藏血,主筋,肝經氣血充足則筋得其養,體力強健,而枸杞是入肝經的,是補肝的佳品。脾主運化、升清,是后天之本,承擔著人的消化吸收功能,脾失健運就會出現營養不良,而紅棗、薏仁、扁豆都是健脾的。肺主氣、司呼吸,管人體氧氣供應和輸送,肺氣足了生機才會旺盛,薏仁補肺清熱化痰的功效非常好。腎藏精,主骨生髓,腎精不足則腦髓失養;而蓮子、薏仁、枸杞都入腎經,對腎有補益的作用。總之,這幾樣東西合在一起就能滋補調和五臟,使正氣充足,精力體力旺盛,再加上大補元氣的黃芪,的確比靈丹妙藥還管用。
健康錦囊
現在社會競爭激烈,對于現代人來說,緩解腦疲勞、做好腦部保健已刻不容緩。下面,為大家介紹幾種通過手部活動來緩解疲勞的方法。
1.手指交叉法
當感到大腦遲鈍、精力不集中時,讓雙手手指交叉扭在一起,就可以適當緩解。哪只手的拇指在上,產生的效果不同,故應交替進行,一般交叉3秒鐘就要換一次。各扭10下之后,再把使手指朝向自己,從手指根部把雙手交叉在一起,并使雙手手腕的內側盡量緊靠在一起。同樣,兩手拇指上下交差各進行10次。
2.十指相敲法
雙手的十指相對,互相敲擊。這種方法刺激手指上的井穴,既鍛煉了手的靈活性,也練了肝氣,對大腦也很有好處。手腳冰涼的女孩一定要經常十指相敲,這樣,血脈可以通到四肢末梢。
3.揉核桃法
這是一些老年人喜歡用的鍛煉方法,其實對年輕人也有幫助,就是把兩個核桃放在手心里揉來揉去。這種方法可以很好地活動每根手指,平時沒事或上班等車、坐車之際多揉幾下,不僅可以緩解腦疲勞,還可以防止老年癡呆。
4.拍手法
把手掌合起來拍擊時會發出“嘭嘭”的聲音,這個聲音通過聽覺神經傳到大腦,可以增強大腦功能。如果早上愛睡懶覺,白天昏昏沉沉,記憶力不佳,注意力也不集中,就應該進行拍擊手掌的鍛煉。方法很簡單:先把雙手向上方伸展,強烈地拍擊手掌3次。接著,把雙手收回到胸前,再拍擊3次,反復進行。注意,手腕要用力伸展,盡量使雙手的中指牢牢靠攏。
李老一杯四藥茶,共奏補氣、補血之效
大師手記
我這杯茶氣血雙補,主要是調理氣血,調理經絡,通經活絡。中醫講氣血調和就百病不生,人的生病主要是氣血不和,關鍵在個和,所以我這杯茶下去,不單是頭昏方面好了,身體方面、皮膚方面實際上都有一定的好處的。
——李濟仁摘自《中華醫藥》
養生館
李濟仁教授是新安醫學“張一帖”的傳人,他的夫人張舜華女士同樣是一位國內外知名的中醫教授,夫婦二人一生育有五個子女,全部都是醫學專家,其中有三個兒子相繼成為博士后,四個子女被評為教授。“一門三博士,兩代六教授”,在醫學界傳為美談。而他們的大兒子,就是寫出了《養生大道:張其成講讀〈黃帝內經〉》、《〈易經〉養生大道》、《一本書學會中醫養生》等諸多養生類暢銷書的張其成博士。
如今,李老已經年近八十,看上去臉色紅潤,膚質細膩,一點也沒有衰老的跡象。而且李老的精神出奇的好,他每天都是晚上12點睡覺,早上7點起床,然后從8點開始坐診,直到下午一兩點才休息。這樣的工作強度,連跟著他抄方的學生都有點受不了,但他并不感到疲倦。李老還喜歡旅游,基本上每年都要出國一兩次。
這樣好的體力與精力,讓見到李老的人羨慕不已,于是總有人問他是不是有什么保養秘訣。每當此時,李老就笑呵呵地告訴人家,其實也沒有什么,只不過靠一杯茶而已。究竟是什么樣的茶,居然有如此的神效?其實,這不是一杯普通的茶,而是李老精心研究出來的藥茶。
【組成】黃芪10~15克,西洋參3~5克,枸杞子6~10克,黃精10克。
【用法】把藥放到茶杯里,沖入開水,然后蓋上蓋子,悶5~10分鐘就可以了。一天一杯,水沒了就續一點,最后把杯底的藥材吃掉。
普普通通的四味藥,看起來沒有什么特別,但配在一起就能夠起到氣血雙補的作用。李教授50多歲的時候,由于工作壓力大,他患上了嚴重的高血壓,經常感覺頭暈目眩。《黃帝內經》中說“氣血失和,百病乃變化而生”,人體健康有一個重要的標準,那就是氣血充盈而調和,血充足了,四肢百骸、五臟六腑才能夠得到濡養,氣充足了,這些濡養才能完成。作為中醫專家的李教授自然知道,自己的情況屬于氣血虧虛,氣血無法濡養頭腦了,所以出現頭暈的癥狀。于是,他經過縝密思考,給自己配制出了這帖藥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