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鄭板橋
- 開宗立派的藝術家4(世界名人成長歷程)
- 竭寶峰編著
- 2178字
- 2015-12-28 10:02:53
鄭板橋,名燮,字克柔,1693年出生于一個破落地主家庭,生活相當貧困。在他三歲時他的母親就生病去世了。后來父親又續娶了郝氏。繼母是個善良的人,對他很好。可是,在他14歲的時候,繼母又病逝了,板橋又一次失去了母愛。萬幸的是,他的養母一直陪伴著他,給他以母愛。
鄭板橋天資聰明,3歲識字,5歲讀書背詩,6歲讀四書五經,至八、九歲已在父親的指導下作文對聯。幼年的鄭板橋除了跟父親學習外,還常聆聽外祖父的教導。鄭板橋的外祖父有著奇才博學,卻過著隱居不仕、放蕩不羈的生活,對鄭板橋的性格、氣質影響很大,鄭板橋曾自稱“文學性分得外家氣居多”。
大約在20歲左右,鄭板橋考取秀才。23歲,鄭板橋與徐氏結婚,育有兩男一女,為了養家糊口,不得不到真州(今江蘇儀征)的江村設私塾教書。但當地農民生活十分貧苦,他的生意并不好。鄭板橋30歲時,他父親去世,生活更加艱難,幾乎無以為繼。鄭板橋被迫到揚州賣畫為生,他自我解嘲是“實救困貧,托名風雅”。但是,由于他的畫立意高雅,能欣賞他字畫的人并不多。
在揚州賣畫十年期間,先是一個愛子早逝,39歲時,妻子徐氏也不幸去世,鄭板橋更加潦倒。幸虧遇到一位朋友慷慨解囊,資助了他一千兩銀子,才算暫時擺脫了貧困。
雍正十年(1732年),鄭板橋40歲時,赴南京參加鄉試,中了舉人。1736年,乾隆元年,44歲的鄭板橋終于考取進士,取得了當官的資格。他后來刻了一方印章,曾對自己的科舉生涯作了風趣的總結:“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
乾隆六年(1741年),鄭板橋49歲時,他被選為七品縣令,去山東范縣就任。鄭板橋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叫人把縣府衙門的墻壁打了百來個洞,說是為放出前任縣官的惡習和俗氣。
因為在鄭板橋看來,縣衙與外面隔著厚厚的墻,新鮮空氣進不來,他需要自由自在與入交往,打破縣令與百姓間的隔膜。不久,鄭板橋便微服出訪,接觸社會,了解民情。由于鄭板橋不擺官架子,辦事公道,廉潔愛民,范縣百姓都把他當作是個循循善誘的長者來敬重他。乾隆十一年(1746年),54歲的鄭板橋被調到濰縣當縣令。像在范縣那樣,他常常穿著便衣到濰縣四鄉去訪察民情,關心著民間疾苦,救濟災民。
由于鄭板橋秉性耿直,在處理訴訟案中,也不袒護地方富豪。尤其是在災荒之年,為救災民而開倉放糧,沒把上司放在眼中,又命令城內大戶設立粥廠,救濟難民,這就更直接侵犯了豪商富賈的利益。所以在乾隆十八年(1752年)春,鄭板橋竟被誣告有趁賑災貪污之嫌,而被撤職。
鄭板橋早就不想當這個縣官了,12年的官場生活,兩袖清風的鄭板橋親眼目睹了社會的黑暗和民間的疾苦。他的宏圖無法實現、才智無處施展,對現實極端不滿,早就有告老還鄉的想法,最后落得個如此結局,雖然冤枉,倒也滿足了他的心愿。自此后他告別官場,先回老家興化呆了些日子,然后來到闊別多年的揚州,以賣畫為生,直到終老。
張維屏間《松軒隨筆》中說:“板橋大乏有三絕,曰畫,曰詩,曰書。三絕之中又有三真,曰真氣,曰真意,曰真趣。”鄭板橋三絕詩書畫,一生中在詩詞、書法、繪畫、篆刻等方面都達到了很高的成就。而在為官期間,鄭板橋無論是吏治還是詩文書畫方面都達到了新的高峰。
鄭板橋是我國藝術史上一位重要的畫家,他的畫以蘭、竹、石、松、菊、梅等為主要描繪對象,而尤工于蘭竹,將墨竹推向極致。梅、蘭、竹、菊歷來被稱為“四君子”,再加上堅硬、經久的石頭,在文人們心目中象征著堅貞、高尚的美德和傲岸、灑脫的為人,所以常被用做入畫的題材。
鄭板橋的竹畫達到了爐火純青的藝術境界。他筆下的竹子千姿百態,多而不亂,少而不疏,體貌疏朗,筆力勁峭,是其人倔強的人格的寫照。他善于通過簡潔生動的線條勾勒,為我們展現出竹枝的堅韌和勃勃生機。他的畫沒有用彩暈色染的歸畫法,而是紙本水墨,在酣暢淋漓的墨色中傳達出竹子的青翠或飽經風霜,韻味雋永,意境美妙,令人回味無窮。同時他的畫,將自己具有狂怪風格的詩摻以書法用筆的畫、摻以繪畫用筆的字、放縱跌宕的印章結合起來,并熔為一爐,形成了與眾不同的繪畫藝術,開一代之畫風,對后世有著巨大的影響。
鄭板橋的詩詞帶有狂怪的特點,但也正是這種獨特又生動的狂怪雄風,使他的詩詞在清代的義壇上發山奇異的光芒。他的詩作內容廣泛、思想深沉,形式上豐富多樣,比如《逃荒行》、《還家行》、《詩鈔》、《詞鈔》等。他的散文創作也饒有風味,如廣為傳頌的《家書》。
他的“六分半書”縱橫錯落、瘦硬奇峭,具有很鮮明的藝術特色,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以畫筆入詩,恰到好處地將繪畫用筆的高度成就吸收到書法當中去。乾隆時有名的詞曲家蔣土銓評曰:“板橋寫字如作蘭,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橋作蘭如寫字,秀葉疏花見姿致。”說明他的書、畫相互借鑒。二是他的行款布局如“亂石鋪街”。陳書良在《鄭板橋評傳》中說得很好:板橋的字常常不是直寫到底,而是大大小小,方方圓圓,正正斜斜,疏疏密密,濃濃淡淡,一眼望去如馬路上亂鋪的石子,但細玩之下,卻又發現有著音樂一般的節奏和韻律感。
1766年1月22日,73歲的鄭板橋病逝,葬于故鄉興化城東。
鄭板橋在書法、繪畫、詩文、印石等方面均有建樹。他在自己的領域里,大膽探索,推陳出新,給清代文壇、畫壇增添了一絲生氣,對后世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而他的為人、做官與他筆下的蘭、竹、石一樣,高潔傲世,從不妥協,一句“難得糊涂”,更是被無數人引為至理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