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 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
- 瞿鏞
- 4419字
- 2015-12-27 01:41:59
宋黃公度撰,其子沃所編。凡《賦》一卷,《詩》六卷,《文》四卷,《詞》一卷,末附《行狀志銘壙銘》一卷。前有乾道五年陳俊卿序,又慶元二年洪邁序。《詞集》有淳熙戊申曾豐序,末有沃跋。此從慶元刻本傳錄。天啟間,裔孫某得內府本刻於衡州者。卷分上下,即此本也。
香溪先生范賢良文集二十二卷(元刊本)
宋范浚撰,門人高栴編,同郡陳巖肖序,從子端臣刻於紹興三十一年。元至順壬申吳禮部師道得其本,屬范俊刻之。此本吳《序》已佚,舊為席氏藏書。(卷首有“席鑒之印”、“席玉照氏”諸朱記。)
范香溪先生文集二十二卷(明刊本)
此明萬歷間蘭溪令唐尚虞刻本。後附公從子端臣、端杲遺文一卷,有章懋、胡應麟序。
按: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續編》影印本。
燕堂詩稿一卷(舊鈔本)
宋趙公豫撰。公為邑人,紹興中登第,官至寶謨閣待制。《邑志》載所著有《奏稿》一卷,《燕堂類稿》五卷,今并不傳,僅存此詩一卷,相傳為泉州守蔣雝選錄。
竹州文集二十卷(明刊本)
宋吳儆撰。後有《附錄》一卷,曾孫資深編刻,有《進書表》,有程珌、呂午、洪揚祖、陳塤《序》。弘治間,十世孫雷亨以家藏舊本重刻,程敏政為之序。舊為汲古閣藏書。冊面卷末俱有“汲古閣”、“子晉氏”、“毛晉秘笈”諸朱記。)
羅鄂州小集五卷附郢州遺文一卷(明刊本)
宋羅愿著。天啟間族裔羅朗刻本,與別本分六卷、附錄二卷者不同,亦未錯入《新安志》序二篇。有趙汸、宋濂、王祎、趙塤序,李宗頤、蘇伯衡跋,羅朗刻板跋。
晦菴先生文集一百卷(宋刊本)
宋朱子撰。首《目錄》二卷,無序跋,每半葉十行,行十九字。“遇”、“廓”、“擴”等皆為字不成,是寧宗後所刻也。考成化本黃氏仲昭跋云:“《晦菴朱先生文集》,閩、浙舊皆有刻本。成化戊子偶得閩本,因取浙本校之,其間詳略微有不同。如《劾唐仲友》數章,閩本不載其所劾事狀,今詳此本,備載無遺,當是浙本矣。又考嘉靖本卷六十七《仁說》小注云,浙本誤收南軒先生作,而以先生作為《仁說序》,此本正如是,其為浙本益明矣。”黃氏又云:“浙本洪武初取置南廱,不知輯於何人,今閩藩所存,則先生季子在編。其後又有《續集》若干卷、《別集》若干卷二本,亦并刻之,似浙本當又有《續集》、《別集》矣。然陳氏《書錄解題》、焦氏《國史經籍志》、錢氏《也是園藏書目》,并止百卷,即吳文恪公所見來自福唐之《大全集》,亦云總百卷而已。惟徐氏含經堂、培林堂兩家書目,均於《正集續集別集》合刻本外,載有《舊板單續集》、《舊板單別集》之本。考王氏遂序《續集》在淳祐五年,黃氏鏞跋《別集》在咸淳元年,意刻非一時,故與《正集》各自單行歟?夫世寶宋槧,雖斷簡殘編,猶珍同拱璧,而況百卷巨帙,首尾完具,又況其為朱子之書。則也是翁所稱‘驚人秘笈’者當無逾此矣。”
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一百卷續集十一卷別集十卷(明刊本)
此本明嘉靖壬辰潘氏潢校刻閩中,《目》後,潘氏有記云:“《文公文集》百卷,又《續集》十卷,《別集》十有一卷。”然王氏遂《續集序》雖不言卷數,而《目錄》則載十一卷;黃氏鏞《別集目後記》明云“搜訪遺文,又得十卷,以為《別集》”;則潘氏所云,當是互誤。(《提要》引潘氏《跋》作《續集》五卷,《別集》七卷,更誤。)惟《續集》第十一卷有目無書,觀蘇氏信前序(此本失去,據《提要》所引。)稱百有二十卷,則本無此卷矣。此本大題視浙本多“朱文公”三字,而板心又稱“《朱子大全文集》”。近世蔡氏方炳刻《朱子文集》,謂《大全集》之名不知何始,而紀文達因黃氏仲昭、潘氏潢諸跋皆不稱《大全集》,遂臆定其起明中葉以後。然吳文恪序其所編《朱子文抄》在宣德五年,已云鄉親陳氏歸自福唐,出示先生《大全集》總一百卷。又考趙氏《讀書志》云,“《朱文公帖》六卷,可以補晦翁《大全集》之闕者為多”。則其名實起於宋。惟黃氏稱舊刻止有浙本、閩本,而浙本絕無此名,趙、吳兩家所見,蓋是閩本,其後黃氏刻於成化,潘氏刻於嘉靖,并祖閩本,則此本《大全集》之稱,固襲舊而非更新也。此本與浙本,字句頗有不同,篇次亦互異,如,《書濂溪光風霽月亭》、《游密菴記》,浙本在卷七十九《記類》,此本在卷八十四《跋類》。《游密菴記》誠宜在《記類》,而《書光風霽月亭》則移之《跋類》為是。又如,《皇考吏部府君遷墓記》,浙本在《先妣孺人祝氏壙志》後,而此本則在前。似浙本以作文先後為次,(案:葬祝孺人在乾道六年正月,葬吏部以其年七月,作文先後,據此知之。)而此本以父先乎母為次也。蓋閩本與浙本故有詳略之異,又經黃氏、潘氏遞相參校,其異同益不少,要亦可為考訂之資焉。
朱文公大同集十卷(元刊本)
門人陳利用編。凡《詩》一卷,《文》九卷,皆公主同安簿時所作。元至正間,鄱陽都璋寓居同安重刊之,并纂《年譜節略》列卷首。孔公俊序。
文公感興詩通一卷(明刊本)
宋朱子撰。題:“新安後學胡炳文集注并序”。朱子《感興詩》,初有四家注,炳文廣之為十家,其參以己說者別之為“通”,曰與《四書通例》同。十家者:長樂潘氏柄、楊氏庸成、建安蔡氏模、真氏德秀、詹氏景辰、徐氏幾、黃氏伯暘、番陽余氏伯符、新安胡氏升、胡氏次焱也。
周益公文集二百卷(舊鈔本)
宋周必大撰。自序。山陰祁氏藏本。有朱字校過,曠翁筆也。板心有“淡生堂抄本”五字。(卷首有“山陰祁氏藏書之章”、“曠翁手識”、“子孫世珍”及“王昶德甫別字蘭泉”諸朱記。)
周益公文集二卷(宋刊殘本)
二卷為全集中《書稿》一種,題下注明紀年,每半葉十行,行十六字,“敦”、“徵”字有闕筆。板刻楮印,俱極精善,惜未得全本也。
方舟集二十四卷(鈔本)
宋李石撰。原集七十卷。門人劉伯龍編。見陳氏《書錄》。其本久佚。此從文瀾閣本傳錄。別有《經說》六卷,即附於後。(卷首有“海寧楊蕓士藏書之印”。)
東萊呂太史文集十五卷別集十六卷外集五卷文集附錄三卷拾遺一卷麗澤論說集錄十卷(宋刊本)
宋呂祖謙撰。此書為成公歿後,其弟祖儉從子喬年編輯刻之。《文集》,凡《詩》一卷,《表疏》一卷,《奏狀劄子》一卷,《啟》一卷,《策問》一卷,《記序銘贊辭》一卷,《題跋》一卷,《祭文祝文》一卷,《行狀》一卷,《墓志銘》四卷,《傳》一卷,《紀事》一卷。其庚子辛丑日記後有淳熙壬寅朱子跋,公歿後一年作也。《別集》,凡《家范》六卷,《尺牘》五卷,《讀書雜記》四卷,《師友問答》一卷。外集,凡《策問》二卷,《宏詞進卷試卷》共二卷;《詩文拾遺》一卷。《文集》附錄:凡《年譜壙記》一卷,《祭文像贊哀詩》二卷。《拾遺》,存《祠堂記》、《祠堂祭文》,馀殘闕。《麗澤論說集錄》,皆門人所集錄者。凡《易說》二卷,《詩說拾遺》一卷,《周禮說》一卷,《禮記說》一卷,《孟子說》一卷,《史說》一卷,《雜說》二卷。喬年有跋。每半葉十行,行二十字。“貞”、“桓”、“敦”、“廓”字有減筆,寧宗時刻本也。
止齋先生文集五十二卷(元刊本)
宋陳傅良撰。門人曹叔遠編為五十一卷,刻於嘉定戊辰,前後皆有叔遠序。是本為元至正間重刻,多《附錄》一卷,為神道碑、行狀、墓志及雜文八篇,合五十二卷。末有白文二行云,“至正庚子仲冬屏山書院重刊”。《四庫提要》謂《附錄》一卷,不知誰所續入。據弘治乙丑王瓚序,稱澤州張琎欲掇拾遺逸以為《外集》,其琎重刊所附入歟?是未見元刊也。
止齋論祖二卷(元刊本)
宋陳傅良撰,傅參之序。此元時書肆所刻。《止齋決科》諸論,全集不載。其門人曹叔達序公《集》,謂片言落筆,傳誦震響,場屋相師,而紹興之文丕變,即謂此種也。《集》中所載之文斷自乾道丁亥以後,此作於隆興間,故刪去不存。
格齋四六一卷(舊鈔本)
宋王子俊撰。凡文一百二首。朱竹垞氏嘗從宋本傳錄,稱其由中而發,無組織之跡,亞於王彥章。
斷腸集注十卷後集一卷(舊鈔本)
宋朱淑真撰。錢塘鄭元佐注。詩為淳熙九年通判平江軍事宛陵魏端禮所輯并序。元佐未詳,其注亦詳贍。末有嘉泰二年孫壽齋後序。
梅溪先生文集五十四卷(明刊本)
宋王龜齡撰。其子聞詩、聞禮編。《策》一卷,《奏議》四卷,《前集》二十卷,《後集》廿九卷。紹熙壬子歲,聞禮刻於江陵。明正統間,溫州守何文淵得稿本於公玄孫孟明,繼守劉謙復得刻本於蔡元丌,屬教授何囗〈氵橫〉刻於郡學。有黃淮序,何文淵後序。卷首朱子代劉共父序,乃天順六年溫州守周琰從《大全集》補錄,并琰跋。
攻愧先生集一百二十卷(舊鈔校本)
宋樓鑰撰。《文》一百十六卷,《賦》一卷,《詩》一卷,《北行日錄》二卷。惠定宇氏以朱筆校過。(卷首有“惠棟之印”、“定宇”二朱記。)
蠹齋先生鉛刀編三十二卷(影鈔宋本)
宋周孚撰。淳熙己亥歲,鄜延解百禴刊。有陳珙序,百禴跋。是本從之影寫。藏邑中蔣氏。(卷首有“曾在虞山蔣伯生處”朱記。)
雙溪文集十七卷(舊鈔本)
題:“宋軍器大監金紫光祿大夫婺源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王炎著”。此集世有三本:一為嘉靖癸巳其裔孫懋元所刻,凡十七卷,有潘滋序。前列三山鄭昭先序。一為萬歷丙申尚寶司丞王鏻得沈一貫家舊本重刻,凡二十七卷,今四庫所收是也。一為康熙中其族孫祺等所刻,凡十二卷。此從嘉靖本傳錄。
象山先生文集二十八卷外集四卷(元刊本)
宋陸九淵撰,男持之編,十世孫和刊。後附孔煒《謚議》、丁端祖《覆議》、楊簡《行狀》。明刻本別有《語錄》四卷,此本無之。蓋出自嘉定間吳杰所輯舊本也,有袁燮、楊簡序,吳杰跋。楊序稱《外集》六卷、《疑佚》二卷,或即明本《語錄》歟。
瓊琯白玉蟾武夷集八卷(元刊本)
宋葛長庚撰。《文》三卷,《詩》五卷。前有沛郡憑虛子序,亦道家流也。《目錄》前有“建安余氏新刊”一行。(卷首末有“秀野草堂”、“顧氏藏書印”朱記。)
海瓊玉蟾先生文集六卷續一卷(明刊本)
題:“南極老人臞仙重編。”前有嘉熙改元鶴林彭耜、端平丙申潘方二序,及正統壬戌臞仙序,蓋皆道流也。彭序謂先生屬其校勘纂次,并以諸賢詩文錄於篇末,凡四十卷。則是本非其舊矣。
盤洲文集八十卷(影鈔宋本)
宋洪適撰。後附《行狀》、《神道碑》及《拾遺文》二篇。其《轉運司乞移免折斛錢劄子》僅存二行。《目錄》有後序、跋,亦闕。此書傳本絕稀。曝書亭所藏,僅有其詩,未見全帙也。(卷首有“紅豆書屋”、“惠棟之印”、“定宇”諸朱記。)
艮齋先生薛常州浪語集三十五卷(舊鈔本)
宋薛季宣撰。有寶慶二年知撫州軍州事侄孫旦序云,出守臨汝時,從其家發篋中書,詮次得三十五卷而鋟諸梓。此即出自宋刊本。惟輾轉傳鈔,訛奪甚多,無從校正耳。凡《賦》三卷,《詩》十一卷,《文》二十卷,末卷附錄諸公祭文、挽詩及陳止齋撰《行狀》、呂成公撰《墓志銘》。
石湖居士文集三十四卷(舊鈔本)
宋范成大撰。陳氏《書錄》載《石湖集》一百三十六卷。今僅存《詩集》一種,曰《文集》者,猶仍舊本也。有楊萬里序,男莘跋。舊為吳文定藏書。板心有“叢書堂”三字。其全集嘗刻於嘉泰間,卷末有“奉議郎樞密院編脩官兼實錄院檢討官兼資善堂小學教授龔頤正校正”一行。
石湖居士集三十四卷(明活字本)
此本用活字擺印,板心有“弘治癸亥金蘭館刻”八字,與舊鈔本間有小異處。(卷首有“季振宜藏書”、“季滄葦圖書記”二朱記。)
誠齋集一百三十三卷(影鈔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