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陳亮編。凡文一百三十篇,又《拾遺》十一篇。此書各家著錄皆作二十卷,是本密行小字,獨分五卷,誠為希覯。前列蘇軾序及當時名人祭文。《目錄》後有乾道癸巳陳亮後序。每半葉十四行,行二十六字。板刻精妙,字句與本集頗有異同,并資參考。卷中多正書木印云:“安撫提刑汪郎中置到紹興府學官書,許生員關看,不許帶出學門。”蓋為明時官學藏書。
樂全先生文集四十卷(舊鈔本)
宋張方平撰。蘇軾序。附王鞏撰《行狀》為一卷。狀中述公有《玉堂集》二十卷,乃制草之文,別錄成編,故不載集中。書內“慎”字皆注“御名”,蓋孝宗時有刻本也。(卷首有“海寧楊蕓士藏書印”朱記。)
范忠宣公集二十卷(元刊本)
宋范純仁撰。集本十七卷,其十八至二十,附《國史》本傳及《行狀》。舊為公從玄孫之柔所編,有樓鑰序、之柔及沈圻、廖視、陳宗道跋。(卷首有“武林諸氏家藏”朱記。)
類編增廣老蘇先生大全文集四卷(宋刊殘本)
此書不見諸家書目,亦無序錄。原本卷數無考。僅存《古律詩》二卷、《雜論》一卷、《經論》一卷。其詩標《紀行》、《懷古》、《投獻》、《簡寄》、《酬答》、《送行》、《釋氏》、《九日》、《器用》、《寺觀》、《祠廟》、《山水》、《城洞》、《園圃》、《書畫》、《禽獸》、《自述》、《挽辭》、《效古》諸類,較《嘉祐集》增多《游嘉州龍巖》、《初發嘉州》、《襄陽懷古》、《寄楊緯》、《和楊節推見贈》、《答張子立見寄》、《送蜀僧去塵》、《九日》、《和魏公題仙都觀》、《游陵雲寺》、《過木櫪觀》、《神女廟》、《題白帝廟》、《萬山荊門》、《惠泉》、《昆陽城》、《題三游洞》、《與可許惠所畫舒景以詩督之》、《仙都山鹿》、《自尤》,凡二十首。《嘉祐集送任師中》此作“吳師中”,《雜論》中增《辨奸論》一篇。每半葉十五行,行二十五至二十七字不等。“殷”、“徵”、“匡”字闕筆,而“桓”字不改作“威”,亦不闕筆,疑是北宋麻沙本也。(卷首有“一經後人”“范文安珍藏”朱記。)
嘉祐集十五卷(校宋本)
宋蘇洵撰。是書郡人蔣篁亭、黃蕘圃皆有校宋本,此即依之校改,是正為多。
嘉祐新集十六卷(校宋本)
宋蘇明允集。宋時有二本,一名《嘉祐集》,一名《嘉祐新集》,此馮己蒼氏以家藏明刻悉依宋本改正,增鈔《附錄》一卷,末有“紹興十七年四月晦日婺州州學雕,教授沈裴校”二行。又有朱筆題記云:“乙酉夏避兵城東之洋蕩村,借錢頤仲宋本校增。村中無事,十日而畢。六月二十七日孱守老人記。”(卷首有“上黨大馮收藏圖書記”朱記。)
臨川王先生文集一百卷(宋刊本)
此臨川曾孫玨刊本。前有小序云:“曾大父之文,舊所刊行,率多舛誤。政和中,門下侍郎薛公、宣和中先伯父大資皆被旨編定,後罹兵火,是書不傳。比年,臨川龍舒刊行,尚循舊本。玨家藏不備,復求遺稿於薛公家,是正精確,多以曾大父親筆石刻為據,其間參用眾本,取舍尤詳。至於斷缺,則以舊本補校足之,凡百卷,庶廣其傳云。紹興辛未孟秋旦日右朝散大夫提舉兩浙西路常平茶鹽公事王玨謹題。”又有《總目》,惟載某卷之某卷、某體詩、某體文。其細目載每卷前,《目》後即接本文。每半葉十二行,行二十字。書中“桓”字作“淵圣御名”,“構”字作“御名”,“慎”、“敦”、“廓”字不闕筆,雖有後來修板謬誤不少,而原書尚是紹興舊刻可知。覈之明繙詹大和刻本,卷第皆同。惟《挽詞類》中少《蘇才翁挽詞》二首,《集句》中少《離昇州作》一首,而多《移桃花》一首,詩云:“舍南舍北皆種桃,東風一吹數尺高。枝何薦綿花爛熳,美錦千兩敷亭皋。晴溝漲春綠周遭,俯視紅影移漁舠。山前邂逅武陵客,水際仿佛秦人逃。攀條弄芳畏晼晚,已見黍雪盤中毛。仙人愛杏令虎守,百年終屬樵蘇手。我衰此果復易朽,蟲來食根那得久。瑤池紺絕誰見有,更值花時且追酒,君能酩酊相隨否?”案:此詩不似集句,疑當時誤編入也。
廣陵先生集二十卷(舊鈔本)
宋王令撰,外孫吳說編。後有《拾遺》及《附錄》二卷。是集刻本不傳,鈔本多訛謬不可句讀;卷第亦不同,或作三十一卷,或作四十二卷,皆鈔胥任意分編。此本出自明人,尚清釐可觀。
集注東坡詩前集四卷(宋刊殘本)
舊不題名,原序已失,不知何人編輯。注有“趙云”、“師云”、“李云”、“傅云”、“程云”、“胡云”、“宋云”、“孫云”,又有自注、補注新添,皆作白文。案:乾道前注蘇詩者趙夔,有分類第一注本,又有四注、五注、八注、十注各本,此書疑即十注本。考所注諸家姓氏:趙夔字堯卿,又趙次公字彥材,皆蜀人。師尹,字民瞻,居里未詳。傅囗〈艸深〉,字薦可,仙溪人。程縯,字季長,居里未詳。宋援,字正卿,孫倬,字瞻民,皆蜀人;唯胡姓未詳。所謂補注新添,亦未知何人之注。又案:王文誥云:乾道時,合任居實及二趙、程、李、林、師七家為八注,又合八注與孫倬、李厚為十注。據此,與此本微有不合。書名標《前集》,未知尚有《後集》否。原書十八卷。目錄鈔補,今存卷一至卷四,其卷四一冊。另一板本三卷本。每半葉十四行,行廿五字,大小字同。第四卷本每半葉十一行,行廿二字。宋廟諱“完”字、“構”字減筆。板刻清朗,字體勁正,當是南宋麻沙本之佳者。舊為子準陳氏藏書。(卷首有“稽瑞樓”朱記。)
東坡全集一百十五卷(元刊本)
宋蘇軾撰。宋時杭州刊本為分集編訂,此即從之繙雕。卷首有宋帝贈敕、賜贊,後有本傳、《年譜》、《墓志》各一卷。(卷首有“吳郡張紹仁學安藏書”朱記。)
東坡先生翰墨尺牘八卷(元刊本)
此書與全集《尺牘類》中頗有出入,乃當時別行本,猶《山谷集》外之有《刀筆》也。
欒城集二十一卷(宋刊殘本)
宋蘇轍撰。原書九十六卷,此存前集三十三至三十七、又三十九、四十、四十二,後集卷九至廿一。卷中篇次與明刻略異,猶存手自編定之真。每半葉十一行,行十八字。“佶”字闕筆,而“敦”字不闕,當為光宗前刻本。舊藏士禮居黃氏。(每卷有“安節”、“耕野”、“朱之蕃印”諸朱記。)
欒城集五十卷後集二十四卷三集十卷應詔集十二卷(明刊本)
此書淳熙、開禧間俱有刻本。晁陳二家《書目》所載,卷數與此本合。前列本傳《謚議》二篇,明人所增。目錄後有“清夢軒藏板”五字,有鄧光跋及曾孫詡、四世孫森跋。
豫章黃先生文集九十七卷(明刊本)
宋黃庭堅撰。《內集》三十卷,《外集》十四卷,《別集》二十卷,《詞》一卷,《簡尺》二卷。其《年譜》三十卷,公之孫囗〈田〉撰。嘉靖間,分寧周季鳳鈔自內閣,巡按江西御史西蜀徐岱屬寧守喬遷刻之,猶不失宋本之遺。有岱及周季鳳序。後附《伐檀集》二卷。
豫章先生遺文十二卷(影鈔宋本)
嘉定戊辰曾孫銖後序,謂,今所傳《豫章文集》多遺闕,持節東蜀,訪諸耆耋,得之黔間凡若干紙,別而為二,曰《遺文》,曰《刀筆》。則當時與《刀筆》合刻者凡《詩》一卷,《銘贊頌序》一卷,《記書》一卷,《表奏狀啟婚書》一卷,《雜著》一卷,《疏祝文青詞祭文》一卷,《墓銘墓表》一卷,《行狀》一卷,《題跋》三卷,《行記》一卷,附宜州乙酉《家乘》於後。是書較《豫章文集》中《別集》字句頗有異同。每半葉八行,行十五字。宋諱字亦有闕筆,確從舊本錄傳。舊為平津館藏書。(卷首有“孫星衍”、“芳茂山人”二朱記。)
山谷老人刀筆二十卷(明刊本)
此本與《全集》中《簡尺》微有不同,宋時已有別行本矣。卷首列《山谷老人傳》一篇。
黃太史精華錄八卷(明刊本)
宋天社任淵選。有序,明朱承爵刻本,有跋。所鈔詩文甚略,何大復、王漁洋皆謂其采取未愜人意,疑即承爵偽讬。以向來藏書家視為秘笈,故存之。(卷首有“王時敏煙客”、“錢燕喜印”、“壽平”、“正叔”諸朱記。)
后山詩注十二卷(宋刊本)
題:“天社任淵。”前三卷鈔補。卷首舊有政和五年門人魏衍撰《彭陳先生集記》、政和丙申元城陳雲題詞及目錄,此未鈔補。題低五字,詩句下低一字,提行列注亦用大字。每半葉十三行,行廿三字。“筐”、“恒”、“樹”、“桓”字闕筆。字句有勝於官刻本者,今悉舉之。如:卷二《徐氏閑軒》注云“徐氏謂徐正大”,不作“大正”;卷三《送黃生》云“百年論交見子心”,不作“見子知”;《胡士彥挽詞》云“經年見未頻”,不作“未見頻”;卷四《以拄杖供仁山主》云“一生用底今相贈”,不作“令相贈”;《西湖》云“寒花只自香”,不作“知自香”;卷五《次韻晁無斁冬夜見寄》云“寒窗冬硯欲生塵”,不作“冬夜”;卷六《寄鄧州杜侍郎》云“人去此事古未有”,“去”為“云”字之訛,官刻作“言”字;注中“陳仲弓、黃叔度能過之否”,“否”字下無“乎”字:“公自為德吾何取”,不作“取為德”;《寄杜擇之》云“衡陽紙貴子能頻”,不作“洛陽”:“桓山”,不作“柏山”:“林巒特起終為汙”,不作“終有汙”;《和黃預感秋》云“霜黃未登俎”,不作“皆登俎”;卷七《和黃生春盡游南山》云“內愧積腹臆”,不作“腸臆”:“茅屋濕風霜”,不作“漏風霜”;《何郎中出黃公草書》云“好事元須一賞足”,不作“無須”:“晚歲河山斷夢思”,不作“何山”;《贈鄭戶部》云“十載歸來遼海東”,不作“千載”;卷八《黃預挽詞》云“玉箸凝潮後”,不作“冰潮後”;《覽勝亭》云“草木真宜主”,不作“真成主”;卷九《答田生》云“人今未肯忘”,不作“人盡”:“終能諱秘方”,不作“終無”;卷十《寄酬咸平朱宣德》云“今詩初得心”,不作“今時”;《絕句二首》云“勤苦著書如作吏”,不作“此吏”;《謝趙生惠芍藥》云“要將結習惱鶖子”,不作“將要”;卷十一《別劉郎》云“公私兩多事”注云“公私勿勿”,不作“怱怱”。
宛丘先生文集七十六卷(舊鈔本)
題:“張耒文潛”。此本編次分卷,與今官刻《柯山集》五十卷本不同。卷一至三為《賦》,卷四至二十一為《古詩》,卷二十二至三十三為《律詩》,卷三十四至四十二為《絕句》,卷四十三至四十五為《古樂府歌詩》,卷四十六為《騷》,卷四十七為《哀挽》,卷四十八為《表狀》,卷四十九為《啟》,卷五十為《文》,卷五十一為《贊銘偈疏》,卷五十二、五十三為《題跋》,卷五十四、五十五為《記》,卷五十六為《序》,卷五十七為《議說》,卷五十八至六十五為《論》,卷六十六、六十七為《書》,卷六十八至七十為《墓志》與《傳》,卷七十一至七十六為《同文倡和》。按《文獻通考》載,《柯山集》有一百卷,周紫芝所見亦有七十卷及百卷者。是本卷數雖增於官刻,而詩篇大略相同,惟《文類》中增多《新居上梁文》、《哭下殤文》二首;《書簡類》中增多《與陳三書》、《代范樞密答陳列書》、《與范十三元長書》三首;《墓志類》中增多《華陰楊君墓志》、《晁無咎墓志銘》、《田奉議墓志》、《崔君墓志》、《符夫人墓志》五首。至若《評書》、《評賈島》詩二首,兩本皆有,其實為歐陽公作,編者訛入之也。官刻本《與魯直書》“夫交者君子之所甚慎,而某”下有闕文,此本不闕。補錄於左,以供好古者之校訂:“乃請之以書,而復以是望於人,亦少輕矣,惟某之誠心,其所素信,有過於面見者,故不復自疑。又嘗以謂天下之物,舉不能遁於至誠之外,顧某之不才,未必有能使魯直未嘗見而如見之者,然魯直又安能無動於吾誠乎,魯直以謂如何也?聞魯直於文章無所不能,而獨喜為詩,某竊好之,然不足以望馀光。謹錄其詩五十首,亦將以釣魯直之近作,顧投者薄矣而求者甚重,故於介者之行也,歌《木瓜三章》以送之。漸寒。伏惟校讎之馀,為道自愛。”
張文潛文集十三卷(明刊本)
題:“起居舍人張耒文潛撰。”凡《論》十卷,《雜著》二卷,《序記》一卷。明郝梁刻。即胡應麟《筆叢》所載之本,猶出宋人鈔錄,故廟諱皆有改字、減筆,較今刻《柯山集》增多文十馀篇,雖非完本,亦可貴也。有馬鮒序、郝梁跋。舊為孫潛夫藏書。(卷首有“孫潛之印”朱記。)
淮海先生文集二十六卷(宋刊殘本)
題:“秦觀少游。”原書四十六卷。今存卷一至十八,卷二十七至三十四。前有自序云:“元豐七年冬,余將赴京師,索文稿於囊中,得數百篇。辭鄙而悖於理者,輒刪去之。其可存者,古律體詩百十有二,雜文四十有九,從游之詩附見者四十有六,合二百一十七篇。次為十卷,號《淮海閒居集》云。”序後又有無名氏題記云:“右學士秦公元豐間自序云耳,故存而不廢;今又采拾遺文而增廣之,合為四十有六卷。大槩見於後序,覽者悉焉。”惜後序亦已闕矣。每半葉九行,行十五字。首葉板心有“眉山文中刊”五字。“慎”、“敦”、“廓”字闕筆。寧宗時蜀中刻本也。以明嘉靖間張綖刻本對校,張本訛字甚多,今將所校者附著於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