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朱子撰。不題名。前列治平四年御制《通鑒序》、《獎諭詔書》,司馬溫公《進書表》與范夢得《論修書帖》、《通鑒目錄序》、《舉要補遺序》。朱子自作《序例》。目錄後有“武夷詹光祖重刊於月崖書堂”一行。卷一與卷五十九後俱有“建安宋慈惠父校勘”一行。張月霄氏謂惠父即編《提刑洗冤集錄》者,為淳祐間人,遂定為淳祐刊本。是書即月霄所藏也。每半葉十行,行十六字。目用雙行,行廿二字。“匡”、“恒”、“貞”、“偵”、“朗”、“桓”、“完”、“構”、“慎”字皆闕筆。字畫清朗,楮印如新,與所藏《資治通鑒》本相似,可謂雙璧矣。(卷首有“御史之章”、“季振宜印”、“滄葦”、“乾學徐健庵”、“天官冢宰”諸朱記。)
資治通鑒綱目五十九卷(元刊本)
是本板印精好,不減宋刻,惜原序已失。舊為楊五川《萬卷樓》藏書。(卷首有“楊夢羽氏”朱記。)
大事記十二卷通釋三卷解題十二卷(舊鈔本)
宋呂祖謙撰。案:“成公自序,謂作於淳熙七年,又二年即歿,故序云,起春秋迄五代,卒未成書,僅至漢武帝征和三年而止。成公長於史學,朱子最稱此書,謂其精密。門人不敢贊一辭,故無人續成之。至明王氏祎始有《續編》行世,然未能饜讀者之意也。
綱目分注發微十卷(鈔本)
題:“從政郎安吉州安定書院山長劉國器撰。”自序謂,溫公因舊史以紀事,使觀者自擇其善惡得失,以為勸戒。朱子則言必證其事,事必驗其實,理雖莫要於綱,而尤詳於目。故大書“以提要分注以備言”,刊落浮辭,約歸至理,因以己意闡明其故,洵足推見朱子作書之微旨矣。諸家書目俱不載,惟見《文淵閣書目》。此由叢書堂本傳錄。
資治通鑒綱目集覽五十九卷(元刊本)
元王幼學撰。案:幼學之行卿,望江人,學宗程、朱。至元間,躬耕慈河之坂,與學者講道不輟,人稱慈湖先生。自序謂編始於大德己亥,迄延祐戊午,積二十年,七易稿而成。後來陳濟有《集覽正誤》,瞿佑有《集覽鐫誤》,糾正頗多。弘治間,莆田黃治中取其書,與尹氏《發明》、劉氏《書法》、徐氏《考證》、陳氏《正誤》、馮氏《質實》、《汪氏》考異散入《綱目》各條下,而是書遂無專刻矣。此猶初刻,原本有朱子原序,幼學自序。序後有墨圖記八分書二行云“歲在上章敦牂孟夏魏氏仁實書堂新刊”。
編年通載四卷(影宋殘本)
題:“起居舍人直集賢院同知審官西院事兼判史館臣章衡上進。”前有元祐三年建安章序、衡《進書表》。原書始帝堯迄宋治平丁未,今存者止於吳太康庚子。明《內閣藏書目錄》載二冊,云,第五卷以下皆闕,是明時已不全矣。案:晁、陳兩家《書目》及焦氏《經籍志》俱載有十五卷,惟《通志略》則云十卷。此本原序亦云十卷,是十五卷之說,未可信也。
皇宋十朝綱要二十五卷(舊鈔本)
宋眉山李囗〈直上土下〉編。案:囗〈直上土下〉字季永,文簡公燾次子。紹熙元年進士,理宗朝,歷官同知樞密使、四川宣撫使。文簡五子,壁與囗〈直上土下〉尤以文學知名。蜀人以比“三蘇。”壁有《雁河集》、《荊公詩注》;囗〈直上土下〉僅傳此書。紀太祖至高宗朝事跡,每一帝,必首紀年號及皇后、皇子、公主若而人,宰相、參知政事、樞密使、副使、使相、三司使、學士、舍人、院御史中丞及每年取進士若而人,復紀外改、廢置州府等,而以誕節、神御殿終焉。以下案年月逐條紀錄,凡朝政大事畢載,雖采摭從略,亦有出於文簡所撰長編之外者,可資考證。諸家書目,鮮有著錄,僅見《玉海》、《文淵閣書目》、焦氏《經籍志》中。陳平甫《皇朝編年備要》引用書目亦列之。惟敘銜為“左史”,與囗〈直上土下〉官秩不合,豈文簡子垕嘗領實錄事,故采纂成編,後稿本流傳,垕、囗〈直上土下〉字形相近,遂誤以為囗〈直上土下〉作耶?
皇朝編年備要二十五卷補刊編年備要五卷(影鈔宋本)
題:“壺山陳均撰。”紀太祖至欽宗事。平甫為丞相正獻公從孫,侍從之下,獲睹《國史》及先儒諸書,博考互訂,輯孴成編。“皇朝”或作“九朝”,陳氏《書錄》亦作“皇朝”,并列《舉要》三十卷,或疑《舉要》已佚。案伯玉云:“《舉要》為綱,《備要》為目,似當時分為二書,各編三十卷。今綱目并列,出後人合并。”此本每卷標題編年下空二格,實即“《舉要》”二字,可證其未亡也。況真文忠序,稱書名曰“《舉要備要》”,是非二書明矣。伯玉譏其去取無法,詳略失中。國朝小長蘆叟則謂其簡而有要,勝於陳子經、薛方山之書。潛研錢氏謂書成南渡之世,故老舊聞,未盡散失,有可補正史之闕者。至其書雖依朱子《綱目》大書分注之例,而以宋人紀宋事,但據事直書,不為褒貶之詞,《自序》中亦及之。錢氏議其唐主景,北漢主鈞,同為敵國,而鈞書“卒”,景書“死”;同一高麗王而徽與運書“卒”,容與俁書“死”,為義例乘刺。竊意平甫未嘗寓褒貶於一字,偶爾紀載參差,不足為病也。此本鈔手甚舊,宋諱字多闕筆。每半葉八行,分注用小字雙行,每行大字十六、小字廿三,當為明時印寫宋本。
中興兩朝編年綱目十八卷(影鈔宋本)
是書不著撰人名氏,亦無序跋。紀南宋高、孝兩朝事,始建炎元年,終淳熙十七年,大書分注體例,與陳平甫《編年備要》同。平甫又有《中興編年舉要備要》十四卷,或即其書,後人更其名耳。向來藏書家俱未著錄,唯見《文淵閣書目》。
續編兩朝綱目備要十六卷(影鈔宋本)
亦不著撰人名氏。紀光宗、寧宗兩朝事,體例與《中興兩朝編年》同,故曰“續編”。書中“盷”字注“御名”,當出理宗時人所作,疑亦平甫之書。平甫於端平初始得官也。諸家書目,皆未著錄,世所傳者,出自《永樂大典》,此猶原本也。以上三種款式相同,乃宋時合刻本,明人影寫者。向藏邑中張氏。(卷首有“愛日精廬藏書”朱記。
續宋中興編年資治通鑒十五卷(元刊本)
題:“通直郎戶部架閣國史實錄院檢討兼編修官劉時舉撰。”卷首題宋時職名,而書中有元太祖為成吉思皇帝一語,是入元後所作矣。始高宗建炎元年,迄寧宗嘉定十七年。敘述有體要。秀水朱氏謂其條理勝王宗沐、薛應旂之書。上方有提要,及中所錄議論低一字別之者,乃刊書人附入,非劉氏原書也。《目錄》後有“陳氏馀慶堂刊”一行。舊為吳方山藏書。(卷首有“吳岫”朱記。)
宋季三朝政要六卷(元刊本)
不著撰人名氏。卷首題云“理宗,國史載之,過北無復可考。今將理、度兩朝圣政及幼主本末,纂集成書,以備他日史館之采擇”云。蓋宋之遺民所作,多載宋末軼事,可補正史之闕。目錄後有墨圖記云“至治癸亥張氏新刊”。舊為邑中吳氏藏書。(卷首有“吳卓信印”、“頊儒”二朱記。)
宋史全文續資治通鑒三十六卷附宋季朝事實二卷(元刊本)
不著撰人姓氏。卷首題“豐城游明大昇校正”。無序跋。首冠以乾道四年李燾《進續資治通鑒長編表》一篇,又《宋朝玉裔》、《宋朝傳授》二圖。《目錄》前有刊書人題識一則云,“《宋史通鑒》一書,見刊行者節略太甚,讀者不無遺恨焉。本堂今得善本,乃名公所編者,前宋已盛行於世。今再繡諸梓,與天下士大夫共之”云云,似三十六卷為元人重刻宋本。其實靖康以前,即取諸李燾《長編》;高、孝二代,取諸《留政中興圣政草》及無名氏《中興兩朝編年綱目》;光、寧二代取諸劉時舉《續宋中興編年資治通鑒》,惟後載度宗、少帝、益王、廣王事跡別名《宋季朝事實》者,則為元人專輯。書肆題語,謂前宋已盛行者,似不足信。至宋牧仲謂即胡宏《續通鑒長編》一書,亦未知其何據也。(卷首有“墨香閣圖書”朱記。)
通鑒續編二十四卷(元刊本)
元陳桱撰。前有張紳、姜漸《序》,又陳氏自序謂,余讀歷代史輯事之大者,為筆記百卷,乃取盤古至高辛為《通鑒世編》一卷,唐天復至周亡、遼、夏初事為《通鑒外編》一卷,宋有國至元為《通鑒新編》廿二卷,總之為廿四卷,合名曰《通鑒續編》。其於宋,自建隆至太平興國四年,但書甲子,其四年平北漢後,方系正統,以比漢、唐;遼、金系年宋統之下,以比吳、魏,即本朱子《語錄》大書分注例,曰“《續通鑒》”,實“《續綱目》”也。明成化間詔商輅等續修《綱目》,雖有刪訂,實即襲用之。
紀事本末類
通鑒紀事本末四十二卷(宋刊本)
題:“建安袁樞編。”是書初刻於淳熙乙未,為嚴陵小字本,編二百九十卷。此大字本,乃汴趙節齋、與囗重并卷第,刻於寶祐五年後。延祐六年,節齋之孫明安置之嘉禾學宮,遞有修板。此猶元時印本也。每半葉十一行,行十九字。板心有字數及梓人姓名。書中遇宋諱字皆減筆。前有淳熙元年楊萬里序,寶祐丁巳趙與囗序,延祐六年陳良弼序。
三朝北盟會編二百五十卷(舊鈔本)
題:“朝散大夫充荊湖北路安撫司參議官賜緋魚袋臣徐夢莘編集并序。”凡紀宋、金通和用兵之事,始政和七年,迄紹興三十一年,所引書目多至二百馀種,可謂搜采無遺矣。世無刊本,傳鈔者率多謬訛脫落,惟泰興季氏藏本尚為舊帙。友人郡君恩多據以校過,有跋曰:“《北盟會編》,世無刊本,惟季滄葦家鈔藏本,每葉有何子宣騎縫圖記者,最為近古。向藏蘇氏,今為張君子謙所有,向其借得,屬余參校。凡訛謬脫略,悉為訂正,可稱完善。”
袁氏通鑒紀事本末撮要八卷(影鈔宋本)
題:“建安袁樞機仲編。”建安蔡文子行之撮其書,即取袁氏標題,而略舉其事之大要。每題下注明起某帝幾年,盡某帝幾年,末又注,以上詳見某帝紀。雖曰《撮要》,與袁書體例稍異,可各自單行也。諸家書目俱不載。此從郡中汪氏所藏宋本影寫。每半葉十四行,行二十三字。宋諱“匡”、“朗”、“貞”、“徵”、“桓”、“恒”、“構”字皆減筆。
蜀鑒十卷(舊鈔本)
不題撰人。據李文子序,知為文子屬資中郭允蹈輯,世亦稱文子作也。此影寫宋本,為吳方山藏書,較明初蜀本為勝。如:光武建武元年,“延岑屯杜陵,與赤眉逢安戰,大破之”,蜀本“與”誤“興”:“漢中王嘉亦與赤眉將廖湛戰於谷口,大破之”,蜀本脫“口”字:“南陽,今鄧州”,蜀本“鄧”誤“登”;“峽州長楊縣有古捍關,城尚存”,蜀本脫“尚”字。此類不可勝舉。蜀本有淳祐五年古郢別某《跋》一篇,此本無之。舊為吳方山藏書。末有方山跋云:“鋪序整飭,記載詳到,雖其文句不能如《華陽志》之秀拔贍美,而每值郡邑地土,必為標注,使考蜀事者不至混漫,此則有特長焉。”(卷首有“吳岫”及“方山”二朱記。)
別史類
汲冢周書十卷(元刊本)
晉孔晁注。此書在宋時有李文簡、陳正卿藏本。東徐丁黼校刻於嘉定十五年,有李燾跋及黼序。元至正甲午四明黃玠復序而刻之,即此本也。其《程寤》、《秦陰》、《九政》、《九開》、《劉法》、《文開》、《保開》、《八繁》、《箕子》、《耆德》、《月令》十一篇已亡,中有闕文闕字,蓋宋時已斷爛不全矣。(卷首有“吳元恭氏”及“吳興沈瀹”二朱記。)
宋太宗實錄八卷(鈔本)
宋錢若水、柴成務、宋度、吳淑、楊億同撰,見晁氏《讀書志》、陳氏《書錄解題》。原書八十卷,今存卷第二十六至三十,卷七十六,卷七十九至八十,共八卷。億本傳云,《實錄》凡八十篇,億獨草五十六卷,則此本多其筆也。卷末,有書寫人及初對、覆對姓名。宋諱皆闕筆。郡中黃氏得南宋時館閣鈔本,此從之傳錄。
按: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三編》影印本。
九國志十二卷(鈔本)
宋路振撰。振字子發,永州祁陽人。淳化中登甲科,真宗時知制誥,嘗采五代時吳、南唐、吳越、前後蜀、東南漢、閩、楚九國君臣行事作《世家》、《列傳》,未成而卒。王厚齋云,書凡四十九卷。陳氏《書錄》云,末二卷,為北楚書高季興事,張唐英所補撰,合五十一卷。《文獻通考》、《宋藝文志》俱作五十一卷,不言補輯姓氏。原書已失傳,此出曲阜孔氏舊鈔殘帙,僅存《列傳》百三十六篇,其《世家》之文具佚矣。
隆平集二十卷(明刊本)
題:“南豐曾鞏集。”晁氏《讀書志》疑其書出依讬,非南豐所撰;然趙伯衛《序》謂其為左史日撰集以進,且云“曾大父昔典宗正,嘗授此書”,又似無可疑者。序作於紹興十二年,其曾大父當亦元祐間人也。今通行本多謬誤。此江西曾氏刻本,差勝。《序》後有墨圖記云:“董氏萬卷堂本。”卷中多朱筆校正訛字,末有題記一行云:“乾隆五十年夏四月二十五日雨窗校訖。箬溪老人記。”
玉牒初草二卷(鈔本)
題:“莆陽劉克莊錄。”宋寧宗嘉定十一、十二兩年實錄也。
古史六十卷(宋刊本)
宋蘇轍撰并序,又後跋。案:文定此書,草創於元豐中,至元祐九年,以少府監分司南京,暇輒為之,明年三月,書成。季子遜承命為之注。卷首不題名氏,小題在上,大題在下。書中“桓”字減筆,蓋南宋時所刻。每半葉十一行,行廿二字。舊藏邑中李氏。(卷首有“李莊仲圖書記”及“海虞朝棟莊仲寶藏”朱記。
通志二百卷(元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