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 無錫縣志
- 佚名
- 9835字
- 2015-12-27 01:35:08
事物第三
州署三之三
州署在州城之中即宋舊縣令廳也元前至元間改作之幕曹吏舍庫藏廚傳廄院獄室具完舊廳事后有堂曰明德明德堂后即不欺堂其西有堂曰平清堂今徙樹東向為幕官之署曰觀稼亭睡花亭九峯亭俱在州署后圃西北舊子城基上而麗譙之樓敞其前捕盜之官居其左譙樓外有亭三西曰宣詔曰閱武東曰頒春舊縣令廳之東即縣丞廳事內(nèi)有堂曰哦松其西即主簿廳事縣丞廳之東縣尉廳事在焉內(nèi)有燕居堂去縣尉廳事行二百步有駐麾亭俗稱行衙亭所以駐使臣今諸廨舍及亭傳皆廢唯縣令廳存改為州署亦非舊貫矣茲考古賢令及題名于石者得若干人具錄如左
南朝宋
劉道產(chǎn)為令有能名劉秀之為令著能聲
梁
張盾字士宣以謹重稱為無錫令后為湘東王記室死之日家無余財唯文書千卷酒米數(shù)甕而已
漢
陶谷字秀實錢塘人有道藝當五代漢末來隱居五部湖時大旱蝗太守奉印綬請為無錫令谷退而嘆曰郡界有災安得懷道而不救之到城修六事行弭災之術三日雨蝗盡死谷乃遁去
唐
湛賁宋長史茂之十三代孫進士及第貞元十九年以江陰縣主簿權知無錫縣事有題祖宅二詩刻惠山寺中可考
敬澄字深源為無錫令與陸羽同時嘗葺惠山寺獨孤及新泉記內(nèi)稱之
宋
錢惟周【景德元年太常寺太?!繌埻①取揪暗略晟袝脊倮芍小?
劉龜從【天禧二年太子中舍】王周【干興元年大理寺丞】
宋禹臣【天圣二年大理寺丞】王晉卿【干興初闞】
聶厚載【天圣九年彰信軍節(jié)度推官】李景【天圣六年太常博士】
孫從古【景佑元年衛(wèi)尉寺丞】蘇紳【明道二年殿中丞】
王周【寶元二年尚書虞部員外郎】李光卿【景佑四年國子博士】
魯友益【慶歷三年太子右贊善大夫】鄭戡【康定二年太子中舍】
楊寧【皇佑二年秘書丞】曹平【慶歷五年殿中丞】
魏演【皇佑五年太子中舍】江揖【皇佑三年大常博士】
程迪【嘉佑四年秘書丞】張詵【至和二年秘書丞】
陳京【太子中舍嘉佑七年】劉慶孫【尚書虞部員外郎嘉佑七年】
霍大備【太子中書舍人治平三年】陳知儉【太子右贊善大夫治平(闕)年】
蔡天申【大理寺熙寧四年】謝仲規(guī)【秘書省著作佐郎熙寧六年】
焦千之字伯強殿中丞歐陽文忠公門下士也有名于時熙寧六年來宰是邑值旱河竭役民自小渲車湖水入運河人皆獲其利東坡先生過邑與之游甚厚
蕭淵【大理寺丞熙寧十年】張毅【秘書省著作郎元豐二年】
王逢【奉議郎元豐五年】馬防【奉議郎元豐八年】
柳康中【宣教郎元佑二年】施珣【通直郎元佑五年】
樂照緯【通直郎元佑八年】施博求【宣德郎紹圣四年】
趙伾字義夫洛陽人英毅不畏強御人號為趙鐵頭在任興創(chuàng)廨舍倉務農(nóng)田水利無不振舉邑人至今德之惠山寺路大松伾親手所植今猶有存者咸指如甘棠云官奉議郎元符三年來宰是邑
張元度【奉議郎崇寧元年】王勛【通直郎崇寧五年】
閻與道【奉議郎大觀元年】趙義文
郄漸【建炎間邑宰】張樞言【秘書丞嘉定間邑宰】
胡舜舉【紹興(闕)年】袁擇【寶佑(闕)年】
元
湛清【縣尹至元十二年】錢奎【從事郎縣尹至元十六年】
姜好仁【從事郎縣尹至元十九年】趙思益【奉議大夫知州至治二年】
董世杰【奉議大夫知州泰定元年】張采【奉議大夫知州泰定四年】
王克敬【朝散大夫知州至順二年】董守思【朝列大夫知州元統(tǒng)二年】
李臺山【朝列大夫知州至元三年】高庫克楚【奉政大夫知州至元六年】
學校三之四
州學即舊縣學也在州城西南三百步宋嘉佑三年邑令張詵始創(chuàng)為之崇寧間詔興天下學宮其猶子元度繼宰是邑因舊規(guī)更廣其制紹興間邑令胡舜舉復加增飾廚傳齋廊繕葺茍完嘉定十年趙忠定公之子崇要令邑崇以戟門擴新其舊寶佑間四明袁從為邑宰即明倫堂之西為堂三楹以祀楊龜山陸象山張南軒楊慈湖袁潔齋袁蒙齋喻玉泉尤遂初蔣實齋為九先生祠元前至元間九先生祠久廢鄉(xiāng)貢進士虞薦發(fā)為文學椽以為龜山先生嘗講學是邑玉泉遂初實齋及小山李公皆鄉(xiāng)之望遂即舊祠各圖繪象貌更為五先生祠以祀焉獨教官缺視事之署延佑間主學李司孝辟學舍之西南以為之于是祭有宮講有堂肄業(yè)有齋司教有所寢處有房庖治有舍而門廡廊序軒然翼然與是邑稱學司之職舊有贍士四十一頃有奇歲入一千二百余石而養(yǎng)士有饍設官有祿所以造就俊秀之意為甚重然自興學以來邑之士子獲薦于鄉(xiāng)貢登于春官者凡得若干備錄姓名于后嗚呼盛哉
宋
錢顗【慶歷丙戌賈牓】蔣之奇【嘉佑丁酉章牓】
袁默【嘉佑癸酉許牓】孫廷筠【嘉佑癸酉許牓】
凌浩【治平乙巳彭牓】陳敏【熙寧庚戌葉牓】
沈初【熙寧癸丑余牓】沈禋【熙寧癸丑余牓】
蔣之美【熙寧癸丑余牓】袁點【元豐乙丑焦牓】
沈禓【元佑辛未馬牓】許德之【元佑甲戌畢牓】
王岡【元符庚辰李牓】袁植【崇寧癸未霍牓宣和甲辰詞學】
孫近【崇寧癸未霍牓五年宏詞】洪遘【崇寧癸未霍牓】
孫達【崇寧乙酉李牓】施坰【崇寧丙戌蔡牓】
唐作求【崇寧丙戌蔡牓】李謨【崇寧丙戌蔡牓】
費肅【大觀己丑賈牓】李端行【大觀己丑賈牓】
沈松年【大觀己丑賈牓】袁正功【大觀己丑賈牓建炎戊申詞學】
李尚行【大觀己丑賈牓】陳之淵【紹興壬子張牓】
陳之茂【紹興壬子張牓】許衍之【紹興壬子張牓奏名第一】
唐孚【紹興壬戌陳牓】費鍇【紹興壬戌陳牓】
許伸【紹興壬戌陳牓】尤袤【紹興戊辰王牓】
戴幾先【紹興戊辰王牓】陳篆【紹興戊辰王牓】
蔣芾【紹興辛未趙牓】呂克誠【紹興壬申張牓特奏第一】
戴逵先【紹興壬申張牓】陳翥【紹興庚辰梁牓】
李祥【隆興癸未木牓】李霖【隆興(闕)】
尤槩【淳熙乙未詹牓】尤焴【嘉定戊辰(闕)牓】
蔣重珍【嘉定壬午進士第一】蔣應新【紹定壬辰徐牓】
馮道心【端平甲子舉】唐應元【嘉熙庚子舉】
陳大用【淳佑癸卯淛漕】孫宗強【淳佑己酉舉】
周霆震【淳佑己酉舉】司馬永【淳佑己酉舉】
唐良輔【淳佑己酉舉】陳淵【淳佑己酉舉】
王棨囗【淳佑壬子舉】陶唐炎【淳佑壬子舉】
孫仲龍【淳佑壬子舉】唐一鶚【淳佑壬子景定辛酉兩舉】
唐玉傳【淳佑壬子舉】唐煥發(fā)【寶佑乙卯舉】
顧雄午【寶佑乙卯舉】戴日輝【寶佑乙卯舉】
邵煥有【寶佑丙辰文牓】趙必曠【寶佑丙辰文牓】
張夢奎【寶佑戊午舉】陳士首【寶佑戊午舉】
過如珍【寶佑戊午舉】費造【寶佑戊午舉】
章圣舉【寶佑戊午舉】趙必鏸【寶佑戊午舉】
陳應黿【寶佑戊午舉】司馬應年【景定辛酉舉】
王颷【景定辛酉舉】戴天驥【景定辛酉舉】
陳鑒【景定辛酉咸淳丁卯癸酉三舉】唐霖龍【景定辛酉咸淳庚午兩舉】
尤棟【景定壬戌方牓】王桂子【景定甲子舉】
何巖壽【景定甲子舉】唐駿發(fā)【景定甲子咸淳丁卯庚午癸酉四舉】
薛應發(fā)【景定甲子舉】楊文龍【景定甲子舉】
李頀【景定甲子舉】邵夢接【咸淳己丑院牓】
鄧恢【咸淳戊辰周牓】王應龍【咸淳丁卯庚午舉辛未開牓】
孫桂發(fā)【咸淳丁卯庚午癸酉舉甲戌南省第十名進士】顧真?zhèn)鳌鞠檀径∶e】
虞薦發(fā)【咸淳丁卯癸酉兩舉】陳奎【咸淳丁卯庚午兩舉】
戴謨【咸淳丁卯舉】趙孟佑【咸淳丁卯監(jiān)舉】
王庭蘭【咸淳丁卯舉】朱龍大【咸淳庚午舉】
李晦【咸淳庚午舉】吳夢祿【咸淳庚午舉】
戴應牧【咸淳庚午舉】陳應麟【咸淳庚午舉】
周南輝【咸淳庚午舉】唐迪【咸淳癸酉舉】
孫逢吉【咸淳癸酉舉】楊震發(fā)【咸淳癸酉舉】
虞應酉【咸淳癸酉舉】趙孟健【咸淳丁酉監(jiān)舉】
元
尤良【字心之】陸以道【字士衡至正辛巳鄉(xiāng)舉】
第二泉三之五
第二泉即陸子泉也在惠山之麓若冰洞前洞高咫尺廣可方丈吳地記云是洞通義興張公洞今歲久堙沒不可蹤跡泉源自洞中浸出洞前有石池池中蓄泉嘗滿號冰泉是泉及洞唐僧若氷訪求得之故皆指僧而名池上舊有屋連蓋洞口半以覆地池前有極目亭今廢為五賢祠池右有涵碧濕云及漱香諸亭皆可坐以觀泉池底水液潛貫山下池中山下池方圓各一唐會昌中刺史張中丞置連屋一十間于池上有梁源亭在焉其方池甃以陶甓繚以朱欄云宋高宗南渡時嘗在此池酌泉故其后設欄衛(wèi)護謂之上池去上池尺許即圓池鑿石為厎窳若鉎釜池之四旁及欄楯皆琢石為之是謂中池池口有暗渠導泉從龍吻出注下池下池方丈余深可二尺池上有堂三楹曰漪瀾堂今之真賞亭也亭基下即通龍吻石渠渠中泉自龍吻中噴出洋溢下池然后分為二道其一道北入黿池漸流至金蓮花池金蓮花池者池中有金蓮花蔓生如荇開花黃色似蓮蘂半開而不實朵小如水仙甚香舊稱千葉云后有女子入池澡浴花遂省為五瓣傳說者有僧不知來自何方攜植于此是花天下凡有三種其一在華山方池中其一在廬山池內(nèi)其一在此池皆是僧手植池上有石梁通惠山寺宋蘇舜欽嘗筑亭寺前鑿石為流觴曲水疏泉脈為之泉自金蓮花池迂回過寺中香積池出寺涇達雙河合五瀉水越江陰界水同入于江其一道東入暗渠涓涓引流出錫山澗迤邐順流下梁溪合梁溪入太湖其余旁支別泒斜分曲匯山民悉為溝畎導流山下溉田可數(shù)頃無旱干之憂唐陸鴻漸品水味二十等列此泉為天下第二故世稱第二泉以鴻漸所品故又名陸子泉緯略云李德裕好惠山泉置驛取水有僧言長安昊天觀水與惠山等雜他水試之僧獨指其二曰此惠山泉也文饒為罷水驛宋聶原載云云山泉悉甘而斯泉勝諸泉者以其感錫之氣也惠山之東曰錫山實一支耳是泉罌囗挈致遠方必以山中石子置罌內(nèi)雖歷數(shù)年水味不敗此尤佳也瑣碎錄云惠山泉緣山中有錫止宜瀹茗若烹羊則色黑醞酒則味苦大凡井中投鉛久之則甘梅柚和鉛霜食之美因知錫能變甘是泉之味亦由是耳或云惠山舊無墳壟自唐末以來漸加封樹至今日益眾于是山之精靈頗獘于墾鑿而第二泉亦敗于潴穢矣邑人尤氏所記云宋徽宗時嘗取泉飲之揮去曰是水有尸氣不足之味也理或然耳又有龍縫泉在陸子泉之南相去六十余步一名龍淵其泉出石穴中穴深廣可三尺謂之龍者以山之形肖故合而名之又有慧照泉在第二泉之下宋天圣間寺僧慧照得其形跡因以為名今失其所又有羅漢泉亦不知其處大率稱泉味皆與第二泉等要皆第二泉別脈
古跡三之六
無錫自太伯作都于前春申封國于后而高人名士接武其間遺蹤古跡因人而在觀其樹猶可以想其人也太伯城毘陵志云在州東南四十里史記云太伯奔荊蠻荊蠻之徒從而歸之者千余家立為吳太伯吳越春秋云太伯當殷之末恐中國侯王用兵以及荊蠻故起城周三里二百步外郭三百余里在吳西北隅名曰故吳墟自太伯以下至王僚三十三君皆都于此吳公子光刺王僚即此都也寰宇記曰太伯城西去縣四十里平地高三丈宋史云太伯始所居地名曰句吳城吳地記云吳筑城梅李平墟城內(nèi)有宅舊址及井猶存或名吳城
闔閭城
在州西富安鄉(xiāng)相去四十五里越絕書云伍員取利浦及黃瀆土筑闔閭城吳地記云闔閭城周敬王六年伍員伐楚還運潤州利湖土筑之不足又取吳地黃瀆土為大小二城當闔閭伐楚回故因號之若以越絕書利瀆為證恐非吳之大城自姑蘇至潤州四百余里其取土不應如是之遠今按闔閭大城在姑蘇即今之平江是也小城在州之西北富安鄉(xiāng)閭堽其地邊湖其城猶在至今其處土人有城里城外之稱州東梅李鄉(xiāng)有利浦并黃土瀆去州十里非潤州利湖也又按史記伍員傳云吳王夫差殺伍子胥取其尸盛鴟夷革浮之江中吳人憐之為立祠江上因命其山曰胥山長晏曰太湖邊去江不遠百里故云江上據(jù)今城之側(cè)有閭江閭江之側(cè)有胥山其證明矣歷歷可考
范蠡城
在州西十里吳地記云在歷山之西今謂之斗城城跡猶在輿地志云歷山西北有范蠡城越伐吳范蠡所筑也
黃城
在州西十二里史記楚考烈王元年以黃歇為相封為春申君賜淮北地十二縣后十五歲黃歇言于楚王曰淮北地邊齊其事急請以為郡便因并獻其地請封于江東考烈王許之春申君因城故吳墟以自為都邑寰宇記云黃城去縣十二里輿地志云楚考烈王賜黃歇淮北地十二縣以邊齊故更以江東故吳邑封之今歷山下有春申君祠去城三里故道自此通黃城其城與斗城相近俗呼為黃斗城是也
鴨城
在州東南太伯鄉(xiāng)去州二十五里輿地志云吳王牧鳧鴨之地今之梅李鄉(xiāng)亦有鴨城據(jù)輿地志所稱未知孰是
麋城
在州東南太伯鄉(xiāng)去州二十里載籍無可考恐與鴨城相類據(jù)輿地志鴨城吳王牧鳧鴨之城此城恐亦為豢麋鹿之所兼二城俱在縣之東南相去不遠
龍尾陵道
越絕書云春申君徙封開此道以屬本邑后漢書地里志無錫侯國注云縣西龍尾陵道春申君封吳時所造今在龍山其山嶺北尾上有路即是也
華坡
在惠山晉華寶所筑
御亭
吳大帝所創(chuàng)在今望亭市去縣四十五里風土記云隋文帝至德元年置市并置堰閘號望亭堰寰宇記云開皇九年于望亭置驛十八年改為御亭驛李襲譽復改望亭驛宋天圣中改為鎮(zhèn)始置官署嘉佑八年開河通太湖遂廢堰閘元佑間復置閘后復廢輿地記云梁肩吾有詩云御亭一回望風塵千里昏即其地也其西有古壘東西六十步壘城厚三尺高七尺晉成帝咸和中置晉顧揚監(jiān)晉陵軍事嘗筑壘于此進討賊將張健注云義興太守顧泉令行揚武將軍督護吳諸軍治柵于吳鄉(xiāng)御亭西以備蘇峻其壘先廢
西施莊
在水東四十里吳地記范蠡獻西施于吳故有是莊
晉王右軍莊
在今洛社市去州三十五里風土記云其地隋時一夕云氣布集喧哄如市聲人潛窺之皆鬼神后乃置市
蕭莊
在縣東宅仁鄉(xiāng)梁蕭侍郎別墅今膠山寺址是
甘露市
去州東六十里延祥鄉(xiāng)風土記云吳太伯未至此時一夕有甘露降其地后乃置市
陸墟市
去縣西北四十七里富安鄉(xiāng)風土記及寰宇記云市東七十步有陽山出石堪作礲臼始民未知開鑿漢大夫陸端設肴醴以祭后取為器江東數(shù)州皆藉其用由是置市以端姓名之不忘本也
竹塘市
去縣西北六十里招義鄉(xiāng)風土記云晉天福六年十月置
湛氏書院
在惠山宋長史湛茂之元嘉中結(jié)草堂是山為讀書之所宋劉鑠及齊江淹皆有過湛長史歷山草堂詩按歷山即惠山也唐侍御史邱丹為茂之作舊居志并詩以記之同時韋夏卿輩皆有詩刻石今故址廢為浮圖不復知其處名存而實亡云
李相書堂
在惠山小徑縈紆有堂三楹中繪唐相李紳像紳未遇時常讀書是山堂即紳讀書之所
錫麓書堂
在錫山下宋文簡公尤袤讀書之處奇花異卉咸植于前春月邑人率往游焉
古墓三之七
古之葬者棄之中野不封不樹后世易之以棺槨吾見封之若堂者矣見若坊者矣見若覆夏屋者矣見若斧者矣亦有為石郭三年而不成者矣陵谷變遷將何恃乎茲邑自吳太伯墓以下得古冢若干豈封植之固哉亦曰在人而已矣
周吳太伯墓
寰宇記云太伯墓在縣東三十九里吳地志云墓高一丈四尺周回三十五步冢墓記云太伯墓在會稽吳地梅里聚去城十里按秦漢時毘陵嘗屬會稽郡南徐記云太伯宅東九里有皇山太伯所葬之地史記吳太伯世家注皇覽云太伯冢在會稽吳地梅李平墟去城十里吳地志又云九里有山太伯葬于梅李山平墟即此地也劉昭曰按縣東皇山有太伯冢墓十里有舊宅井猶存輿地志云太伯宅東九里為皇山卒葬南域南徐記云晉殷師為晉陵太守嘗表其墓復一戶以為守衛(wèi)今州東南梅李鄉(xiāng)梅李有東皇即太伯城也又按皇山今名鴻山在延祥鄉(xiāng)到州五十里山下有太伯廟太伯墳在其山上
周安陽侯周赟墓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高一丈五尺周回一百二十步風土記云周武王封周章少子赟于無錫安陽鄉(xiāng)為安陽侯墓在安陽山下輿地志云子孫并葬于此七十余墳墓前華表翁仲至今尚存
吳荊州刺史顧容墓
吳地志云顧容為荊州刺史墓在縣東南一十八里寰宇記云墓高一丈八尺周回一百二十步輿地志云無錫東十八里有吳荊州刺史顧容墓人呼為顧墓當過往蘇州道側(cè)南去望亭二十七里宋王華墓新建縣侯瑯琊王華也寰宇記云墓在縣西北二十五里高一丈八尺周回一百二十步按南史王華傳華字子陵瑯琊臨沂人父廞司徒左長史隆安初起兵討王恭恭遣劉牢之擊廞廞敗不知所在長子泰為恭所殺華年一十三在軍中與廞相失逃得免遇赦還武帝欲收其才乃發(fā)廞喪使華制服服闋武帝北伐辟華為徐州主簿文帝以華代張劭為司徒后遷為侍中右衛(wèi)護軍兩將軍元嘉四年以誅徐羨之功追封新建縣侯舊云縣有瑯琊王子陵墓又有宋新建縣侯王華墓說者以子陵名赟為王赟墓在州西北十里或以為子陵即華父廞字宋元嘉中歷散騎常侍按今州西北二十五里有王華墓亦有安陽侯周赟墓赟周章少子也不聞有王赟墓在州西北十里蓋傳寫之誤彼當為周赟墓此當為王華墓為正基墓要與王華墓相近姑辨其非以俟知者
宋中書令王僧達墓
按南史本傳僧達嘗為吳郡太守朞歲五遷后除太常卿益不得志上表解職坐以文旨不遜孝武帝時累遷中書令與高闇謀為亂收付廷尉獄賜死時年三十六墓在縣東四十里九域志云在膠山南嶺下大路北寰宇記亦同其墳高一丈六尺周回二百步今按膠山西大路南有石翁仲在焉恐即其墳所在
宋蕭侍郎墓
在膠山寺門又云寺即舊宅
宋蕭將軍墓
諸史傳并不載按蕭思話傳思話南蘭陵人孝懿皇帝之弟子也父源之字君流歷徐兗二州刺史永和元年卒贈前將軍考當時贈官唯南陵蕭源之嘗贈此官晉元帝時嘗僑置南蘭陵郡于常州蕭源之為南蘭陵人則此墓為源之墓審矣或以謂前將軍蕭望之征諸史傳望之雖嘗為是官乃東海蘭陵人非常州也又以其名皆有之遂指為望之墓實非也又按今州巷直南至將軍堰橋橋西北岸舊有巫樞密故居相傳其地是顧愷之將軍墓元至元年間巫氏子孫偶斸地得人骨甚長頭顱亦大據(jù)今將軍堰側(cè)有蕭將軍墓非顧愷之墓明矣況晉書顧愷之官至散騎常侍未嘗為將軍其墓為蕭源之所藏無疑不可不辨
齊王琨墓
左光祿大夫瑯琊王琨也寰宇記云其墓在縣東北二十五里高一丈八尺周回一百一十二步按南史本傳琨宋文帝時為吏部郎后出為吳郡及會稽太守順帝即位進右光祿大夫及帝遜位百僚陪列琨攀輪慟泣曰人以壽為歡老臣以壽為戚既不能先螻蟻頻見此事嗚咽不自勝百官人人雨淚齊高帝即位領武陵王師加侍中及高帝崩琨步入宮朝士皆謂曰故宜待車有損國望琨曰今日奔赴皆自應爾遂得病卒贈光祿大夫年八十四琨為郡所居廉恪有遺愛當時人過其墓者莫不歔欷嘆息九域志亦載其墓
唐刺史滕邁墓
在新橋門外半里荒莽間有二石獸刻云唐尚書刑部郎官睦州刺史滕公之墓按蘇文忠公志滕達道墓云十一代祖令琛為唐國子司業(yè)生太博翼翼生贈戶部侍郎抗抗生禮部侍郎蓋蓋生戶部尚書珦珦生大中大夫睦州刺史即達道六世祖也
宋淮海先生秦龍圖墓
在惠山西南三里先生名觀字少游一字太虛開封祥符人焦蹈榜登第初任泰州教授召試賢良除秘書正字后謫居英州移柳州復召除國史院編修建中靖國間貶藤州卒年四十三政和中以黨錮未解藁葬高郵縣人稱為淮海先生子湛為常州通判遷葬于常之無錫開元鄉(xiāng)粲山子孫因家焉墓故有亭刻誥詞于石其墓后為里姓趙氏所據(jù)【闕】間虞薦發(fā)為縣文學白于令復其墓地以屬于學命掌教之官世祀之今祠于州學初先生未遭謫時嘗賦小詞有云醉臥古藤陰下杳不知南北后卒于藤州葬后冢上產(chǎn)紫藤一本圍數(shù)尺纏錯古松狀若偃蓋人傳以為朕兆
宋秦少章覯墓
在大壞山
宋太師張循王墓
在縣西三十五里布政鄉(xiāng)塘灣山即青山也王諱俊字伯英秦州三陽人其功勛始終具載國史本傳官至節(jié)度使封清河郡王拜太師薨年六十九追封循王謚忠烈賜一品禮服命內(nèi)侍省押班張志為以紹興二十四年九月十一日奉敕護葬于是山紹熙元年詔配饗高宗皇帝廟高宗御書忠烈張循王神道路碑額兵部侍郎周麟之奉敕撰文吏部尚書賀允中奉敕書墓墓左建華藏寺以奉王祀
宋唐郎中作求墓
在開化鄉(xiāng)象山先是作求詔嫠女許史君德之語曰明年永別知我莫若君愿識吾墓及期而卒
宋尤尚書袤墓
在西孔山
宋蔣侍郎重珍墓
在湖埭
宋尤端明焴墓
在東孔山
宋孟郡王忠厚墓
在惠山西北孟灣
陳賢良墓
在州城都子巷厎戴墓在州城戴墓巷內(nèi)并不知為何人亦不詳何代所葬
祠宇三之八
傳曰有功德于民者則報祀之太伯見祀于吳宜矣伍員春申君輩亦皆有功于民者也不然何以至今祠之不絕若夫老佛之徒出入中國琳宮梵剎遍滿天下豈其功德亦有被于生民者哉方之皋陶庭堅之不祀者不其忽諸
吳太伯廟
在州東南五里景云鄉(xiāng)臨太伯瀆寰宇記云太伯開瀆以備旱澇百姓利之為立廟于瀆側(cè)鴻山梅里皆有太伯廟鴻山太伯所藏事具鴻山下梅里則太伯葬履其地元至順間有僧修廟廟梁忽躍出視之有書置梁中云世始知其詳
伍相公祠
即伍員子胥廟也子胥為夫差所殺投之江中吳人憐之為立祠焉今祠在縣西胥山下閭江上
春申君祠
在州西惠山下即楚公子黃歇也楚考烈王常以歇為相封于故吳邑歇后為李園所殺吳人遂立祠于其地以祀之唐垂拱間狄仁杰毀江東滛祀祠亦見廢今惠山下有土神祠即春申君也蓋為毀祠置故易其名耳
徐偃王廟
在州南開化鄉(xiāng)廟石塘山下臨廟塘不知何年所置或云徐子章禹嘗見執(zhí)于吳徐之宗族子弟散之徐揚二州之間即其所居立先王之廟無錫在禹貢為揚州之域故世多徐偃王廟膠山鄉(xiāng)芙蓉山皆有偃王廟今并不存
東海信郎王祠
在縣東南一里不詳其始末虞孝恭南徐記云在無錫縣東今其祠廢不復痕跡后邑人為立祠唐垂拱間為狄仁杰所毀后易以土祠為名今尚存祠前有河曰廟涇橋曰廟橋即古祠之遺基云
宗郎王廟
在州市倉橋北不詳其始末宋時廟已頹圮淳熙中縣尉錢萬頃作疏請修其祠有云惟神伯仲曰信曰宗在邑廟祠有興有廢是則信宗二王之廟其來久矣
石城王祠
在縣東三十五里不復考其始末亦稱為中信王或謂即宗郎王邑人語訛為中耳
項王廟
在州南開化鄉(xiāng)故老相傳云項羽避仇吳中嘗至其地故后人祠之
吳許二長官廟
在州南開化鄉(xiāng)去州二十五里俗傳云梁時晉陵無錫二令以陽湖水溢遂行湖堰水水勢大至俱溺死鄉(xiāng)人悼之立祠以祀云
武烈帝廟
在州內(nèi)西南隋大將陳杲仁也其先穎川人十七世祖寔為太邱令長家于長城遂為晉陵人杲仁破賊數(shù)有大功拜大司徒后為沈法興所害屠戮其家因舍故宅為寺事具載郡志此其別廟云
三賢祠
在惠山寺內(nèi)泉亭上三賢為晉長史湛茂之唐相李紳桑苧翁陸羽也
古洞陽觀
在惠山西南去州九里唐陸鴻漸惠山記云古洞陽觀下有洞穴潛通包山在太湖內(nèi)故名其觀剙于梁天監(jiān)中隋大業(yè)中遂廢不復興
洞虛觀
舊在縣東去縣三十里膠山鄉(xiāng)近道場巷梁大同時建本名青元今古基尚存歲久觀廢遂徙置州市東宋祥符間勑賜今額元天歷間易稱宮云
明陽觀
在州西開元鄉(xiāng)燦山去州七里宋崇寧中道士盧至柔卓庵修行于上大觀間主茅山道士劉混康以至柔業(yè)行清苦具事上聞敕賜觀額觀有三清像镕鐵所鑄至今尚存
妙覺觀
在縣北四十里梁大同中建女冠所居俗稱女貞觀后廢宋至道間徙入縣城賜今額
崇安寺
在州城內(nèi)去州三百步建于東晉興寧二年始名興寧宋太平興國初賜今額寺有五輪大藏雕刻精致機括工巧為邑奇觀宋紹興間僧義深所制或云寺本王右軍故宅比越戒珠寺同然無可考
壽圣禪院
在州城內(nèi)倉橋下即古鳳光寺唐武德中建與鳳光橋同時后廢開寶間軍師施仁福為創(chuàng)浴室號浴室院寶元中復置招提始賜今額亦曰北禪寺元延佑間毀于火尋復創(chuàng)造云其寺有輪藏寺僧相傳藏下有石函置佛牙舍利之屬以為藏鎮(zhèn)
福圣禪院
在南城內(nèi)近顧橋門寺創(chuàng)于梁太清之初號護國寺唐改為靈山寺宋賜今額按寺記宋雍熙中有僧持缽而來忽失所在唯掛錫寺壁寺僧遂構(gòu)亭駐錫既而鳩工聚財造為浮圖七級既成將設僧伽像于下有僧夢一人謂曰毋勞塑工僧伽泗州有三身在焉可往求之僧往果然先是一舟師嘗夢有紫衣僧告曰愿附往無錫南禪寺既寤適僧攜僧伽像至遂載與俱來至今祀于浮圖之下由是俗稱為南禪寺云
惠山普利院
在州西惠山上宋湛長史故宅也梁大同間入于僧創(chuàng)招提號法云禪院宋元徽中僧顯于此置華山精舍后廢于唐武宗垂拱間宣宗時寺復興宋至道中賜今額紹興間以寺賜信安郡王孟忠厚以奉孟后歲祀改號旌忠薦福寺依惠山之麓得泉石之秀足以游眺邑人以為行樂之地暮春之月游者最盛至今為然山半有望湖閣李紳所建以望芙蓉湖今廢為半山亭旁有繡嶺軒嶺本名照山意者為昔人之墓宋光祿滕中元以其草木蓊郁花卉繁逮若錦繡然遂以名山與亭寺有軒曰嘉蔭宋蘇舜欽所創(chuàng)又有挹翠翠麓擁翠等軒皆在寺中曲水亭在寺前陸羽惠山記云前有曲水亭一名憩亭以為游人憩息之所其水九曲甃以文甓今基亦亡寺門外復有亭制作甚古號魯班亭去亭五十步有石幢二其一為唐干符【闕】年立【闕】所書【闕】經(jīng)在道之右寺中有殿名大同殿梁大同年間所置殿下有聽松石床唐李陽冰篆聽松于上床側(cè)有大松二不知何代所植唐寶歷二年勑造競渡牛尾舟將伐松為之是夕松忽哀鳴遂奏免及鳳檜亦不知植自何年又有長生檜宋蘇紳宰縣時植皆在殿前
陽山翠微院
在州北陽山梁太清初創(chuàng)號遠山寺中書舍人陸舉故宅宋太平興國間賜今額
開利寺
在州西北洛社市相傳為晉王右軍別墅梁太清初入于僧號興福寺宋嘉佑間賜今額
普利院
在州南長泰山梁大同間所建號長泰寺宋賜今額寺僧相傳以為僧伽留笠之所寺有留笠閣寺后有巨跡寺僧稱為羅漢跡甚雨尤顯殿壁畫貓捕一鷹世以為仙筆至今鳥雀不至其所
興化寺
在州東膠山上世稱為膠山寺創(chuàng)于梁太清之初號彌勒寺宋至道中賜今額建炎間丞相李綱得請以奉先世祀改稱崇親報德禪院與惠山皆稱名寺寺門遠為惠山寺門相當二寺僧稱以是相敵寺中有軒曰上方蘇紳宰縣時常題詠其上又有環(huán)翠聽松秀峯分翠等軒率皆新作舊寺蓋梁蕭侍郎舍因宅為之今之所存非故剎矣
保寧寺
在州北二十里興寧鄉(xiāng)梁大同年間所創(chuàng)至今稱其地為寺頭唐改為福愛寺宋淳化中賜今額舊傳為甘羅宅旁有甘蕩未足信也
香山禪寺
在州東懷仁鄉(xiāng)香山一名顧山又號顧山寺梁大同間所建
祈陀崇教院
在州東三十里梁大同二年邑人王建拾宅為浮屠后以寺名其村宋淳化間賜額崇教
靜教禪寺
在州東四十里上舍至今人目為上舍寺陳至德元年建名善寂隋開皇中吳郡刺史陳子邁徙家無錫東山出貲囊創(chuàng)為招提宋太平興國間賜今額其寺屢廢非故剎矣
圓通禪寺
在州東七十里延祥鄉(xiāng)寺建于唐干元因名干元寺或以為唐里姓張氏之宅威惠夫人者舍為浮圖云宋景佑中賜今額
廣濟院
在州東甘露市創(chuàng)于唐干符三年舊名甘露禪院宋太平興國間賜今額
華藏寺
在州西青山灣前面太湖宋太師循王張浚葬于是因建浮圖以奉歲祀至今其地號華藏寺中有云海惟玉二亭可望山氣
善智尼寺
在州南二十八里延祥鄉(xiāng)甘露市師姑橋側(cè)唐干符元年建為比邱尼之所居或云在縣東九十里歸德鄉(xiāng)后不知何年月徙于州城東北隅第六箭河上
災祥三之九
妖由人興妖不自作況禎祥乎方晉之時何妖孽之多也區(qū)區(qū)小邑猶迭見焉信五行志之有作也
無錫縣開元鄉(xiāng)錢氏墓有松二株一歲松頂結(jié)蓋成球其年孫安野預薦紹興間洪邁昆仲讀書外家沈氏墳廬是歲復有松二結(jié)球如前既而昆仲取博學宏詞亦木之祥也出夷堅志
晉孝懷帝永嘉六年五月無錫縣有茱萸樹四株相樛而生狀若連理先是有鼯鼠出延陵羊祜令郭璞占曰此郡在明年當有妖樹生若瑞而非瑞辛螫之木也倘有此東西數(shù)百里必有作逆者及此木生其后徐馥果作亂亦草之妖也以為木不曲直
晉安帝義熙七年無錫人趙未年八歲一旦暴長八尺髭須蔚然三日而死并出晉書五行志